●卷三十一
關燈
小
中
大
沉香為塵,使姬人步之無迹,已先之。
而《史記》并有“利屣”之語,則裹足之風由來已久雲雲。
此主弓足起于秦、漢之說也。
是二說固皆有所據,然《郎記》及《詩話總龜》所雲,恐系後人附會之詞。
而李白之詠素足則确有明據,即杜牧詩之“尺減四分”,韓詩之“六寸膚圓”,亦尚未纖小也。
第詩家已詠其長短,則是時俗尚已漸以纖小為貴可知,至于五代乃盛行紮腳耳。
《湛淵靜語》謂程伊川六代孫淮居池陽,婦人不裹足,不貫耳,至今守之。
陶九成《辍耕錄》謂紮腳五代以來方為之。
熙甯、元豐之間為之者猶少。
此二說皆在宋、元之間,去五代猶未遠,必有所見聞,固非臆說也。
今俗裹足已遍天下,而兩廣之民惟省會效之,鄉村則不裹。
滇黔之倮苗、夷亦然。
蘇州城中女子以足小為貴,而城外鄉婦皆赤腳種田,尚不纏裹。
蓋各随其風土,不可以一律論也。
本朝康熙三年,有诏禁裹足,王大臣等議:元年以後所生之女,不得裹足,違者枷責流徙,十家長及該管官皆有罪(事見《蚓庵瑣語》)。
康熙七年,禮部奏罷此禁(事見《池北偶談》)。
此亦近事之不可不知者。
○金鳳染指俗以鳳仙花染指,自宋已然。
《癸辛雜識》:鳳仙花,紅者搗碎,入明礬少許,染指甲,用片帛纏定,過夜。
如此三四次,則其色深紅,洗滌不去,直至退甲,方漸失之。
回回婦人多喜此雲雲。
今俗則不特回回婦人也。
○簪花今俗唯婦女簪花,古人則無有不簪花者。
其見于詩歌,如王昌齡“茱萸插鬓花宜壽”,戴叔倫“醉插茱萸來未盡”,杜牧之“菊花須插滿頭歸”,邵康節“頭上花姿照酒卮”,梅聖俞《謝通判太博惠庭花》詩“欲插為之醉,慚但漸發星星”,東坡《吉祥寺賞牡丹詩》“年老簪花不自羞,花應羞上老人頭”,又《在李钤轄坐上分題戴花》詩雲:“頭上花枝奈老何”,穆清叔“”共飲梨花下,梨花插滿頭“,陳無已”白發簪花我自羞“,黃山谷詞”花向老人頭上笑,羞羞,人不羞花花自羞“,陸放翁詩”兒童共道先生醉,折得黃花插滿頭“之類,不一而足。
按《羯鼓錄》:汝陽王随明皇遊幸,常戴砑绡帽打曲,上摘槿花一朵簪之,舞山香一曲而花不落。
是唐時已簪花也。
宋真宗将東封,命陳堯叟為東京留守,馬知節為大内都巡檢使。
駕未行,先宣入後苑賜宴,真宗與二公皆戴牡丹。
旋令陳去所戴者,親以頭上一朵為陳簪之。
又《盛事美談》記真宗曲宴宜春殿,出牡丹百餘盤,千葉者才十餘朵,所賜止親王宰臣。
上特顧晁迥、錢文僖,各賜一朵。
又故事,惟親王宰臣則中使為插花,餘皆自戴。
一日侍宴,上特命中使為晁迥戴花,觀者榮之。
又《宋稗類編》記寇準侍宴,上特命以千葉牡丹簪之,曰:”寇準年少,正是賞花吃酒時也“。
沈括已韓魏公鎮揚州,适芍藥生金纏腰四朵,延王歧公、王荊公、陳秀公開宴,各簪一枝,後四人俱為相。
《司馬溫公家傳》:公年二十登第,聞喜宴,獨不簪花。
同年曰:”君賜不可違也。
“乃簪一花。
《宋史》:顔師魯充顯仁後遺留使,至金,力辭簪花聽樂。
莫充賀金正旦使,賜宴日,以本朝忌辰,不敢簪花聽樂。
又陳随隐記:孟冬時享駕回,丞相以下皆簪花。
姜夔有詩雲:”六軍文武浩如雲,花簇頭冠樣樣新。
惟有至尊渾不帶,盡分春色賜群臣。
“”萬數簪花薄禦街,聖人先自景靈回。
不知後面花多少,但見紅雲冉冉來。
“楊誠齋詩:”賜花新剪茜香羅,遍烏紗未覺多。
花重紗輕人更老,擡頭不起奈春何。
“則并簪剪彩之花矣。
《古今詩話》:孫周翰童時,侍郡侯宴,适座客簪花,郡侯出對曰:”口吹楊葉成新曲。
“韓對曰:”頭戴花枝學後生。
“此皆宋時簪花故實也。
金趙秉文有《戴花》詩雲:”人老易悲花易落,東風休近鬓邊吹。
“又元遺山詩雲:”鬓毛不屬秋風管,更揀繁枝插帽檐。
“元人貢師泰詩雲:”忽見草間長十八,衆人分插帽檐前。
“又黃庚詩:”插花歸去蜂随帽。
“《漱石閑談》記,明成祖時迎春,監生當代為簪花,衆皆畏縮。
有邵者直前取花,為成祖簪之。
傅維麟《明書》:武宗南巡回,至淮安,戎服簪花,鼓吹前導。
則金、元以來亦尚有簪花之例矣。
今制殿試傳胪日,一甲三人出東長安門遊街,順天府丞例設宴于東長安門外,簪以金花,蓋猶沿古制也。
○婦人拜《禮》:婦人吉拜〔事〕,雖君賜肅拜。
肅拜者,《周禮》太祝九拜之一。
鄭注謂俯下手,如今之扌壹。
按推手曰揖,引手曰扌壹。
肅拜如扌壹,正今俗婦人攏兩手向下之禮也。
惟婦人之拜跪與不跪,諸家之說紛紛。
洪容齋等謂古禮婦人之拜本不跪,《戰國策》蘇秦至洛,其嫂匍匐四拜,自跪而謝,此畏懼之至,過為加禮,故特記史。
《史記》周昌以易太子事谏高帝,呂後見昌為跪。
此亦特為加禮,則非加禮不跪可知也。
周天元帝诏曰:縣命婦拜宗廟及天台,皆亻免伏如男子。
欲婦人如男子拜,至特降诏書,則婦人本無拜跪之禮更可知也。
此拜而不跪之說也。
《清波雜志》則謂古之男女皆跪。
古詩曰“長跪問故夫”是也。
羅《鶴林玉露》亦引朱文公雲:古者婦女以肅拜為正,兩膝齊跪,手至地而頭不下也。
拜手亦然,古樂府所謂“伸腰再跪拜”也。
此拜而必跪之說也。
不知古人席地而坐,引身即為跪,則婦人拜亦未有不跪者。
古詩“伸腰跪拜”正是實事。
引身長跪,攏手向下,即是伸腰拜跪也。
雖長跪而其拜則僅肅拜,不作男子俯伏之狀。
《朱子語錄》所謂直身長跪,拜時亦隻俯手如揖,便是肅拜。
婦人首飾甚多,自難俯伏地上也。
此席地而坐時,婦人有跪拜之禮也。
迨後坐用床榻,則婦人之跪不便,故無複引身長跪之儀,而僅存攏手肅拜之禮,此所以有拜而無跪也。
周天元特诏婦人如男子拜,是其時婦人久無跪拜之禮而知。
而謂起于唐武後欲尊婦人,故不令拜跪,究屬臆說也。
(《宋史。
王贻孫傳》:太祖嘗問趙中令:“何以男子跪而婦人不跪?”趙不能對。
贻孫為言:古詩“長跪問故夫”,即婦人亦跪。
唐武後時,婦人始拜而不跪。
因以太和中張建章渤海國記為證。
趙甚重之。
亦見《玉壺清話》及《愛日齋叢鈔》。
)總之,席地而坐時,婦人拜必兼跪。
坐用床榻後,婦人有拜無跪。
以古詩“伸腰跪拜”及周天元之诏彼此參看,自可了然也。
後世婦人肅拜行禮時,稍作鞠躬虛坐之狀,此亦有所本。
宋太祖問趙中令“何以男子跪,婦人不跪”。
又明肅太後垂簾,欲被兖冕,親祠太廟,薛簡肅問:“陛下當為男子拜乎?”議遂止。
是宋時婦人固亦無俯伏拜跪之禮。
而《愛日齋叢鈔》雲:古者男子之拜,但如今之揖,則婦人之拜安得已如今之伏?今之男子以古男子之拜為揖,故其拜也,加之以跪伏為稽首之容。
今之婦人亦以古婦人之拜為揖,故其拜也,加之以拳曲虛坐之勢。
然則拳曲虛坐,亦自宋時已如此也。
惟是婦之于舅姑,及命婦之于君後,自有不可以常禮為敬者。
《隋志》:皇帝冊後,後先拜後起。
則隋時皇後受冊,固跪拜矣。
唐李涪《刊誤》雲:今郊天祭地,止于再拜,乃婦谒姑嫜,其拜必四。
詳其所自,初則再拜,次則跪獻衣服,姑嫜跪而受之,當于此際授受多誤,故四拜相屬耳。
則唐時婦初見舅姑亦跪拜矣。
又王建宮詞雲:“射生宮女宿紅狀,請得新弓各自張。
臨上馬時齊賜酒,男兒拜跪謝君王。
”則唐時宮人于君後亦拜跪矣。
蓋家庭則舅姑,宮廷則君後,皆屬至尊,自宜加禮,是以相沿至今,非此則仍肅拜也。
○古人跪坐相類朱子作《跪坐拜說》寄白鹿洞諸生,謂古者坐與跪相類。
漢文帝不覺膝之前于席,管甯坐不箕股,榻當膝處皆穿。
諸所謂坐,皆跪也。
蓋以膝隐地,伸腰及股,危而不安者,跪也。
以膝隐地,以尻着,而體便安者,坐也。
今成都學所存文翁禮殿刻石諸像,皆膝地危坐,兩隐然見于坐後帷裳之下,尤足證雲,又《後漢書》向栩坐闆床,積久闆乃有膝踝足指之處。
據此則古人之坐與跪,皆是以膝着地,但分尻着與不着耳。
其有偃蹇
而《史記》并有“利屣”之語,則裹足之風由來已久雲雲。
此主弓足起于秦、漢之說也。
是二說固皆有所據,然《郎記》及《詩話總龜》所雲,恐系後人附會之詞。
而李白之詠素足則确有明據,即杜牧詩之“尺減四分”,韓詩之“六寸膚圓”,亦尚未纖小也。
第詩家已詠其長短,則是時俗尚已漸以纖小為貴可知,至于五代乃盛行紮腳耳。
《湛淵靜語》謂程伊川六代孫淮居池陽,婦人不裹足,不貫耳,至今守之。
陶九成《辍耕錄》謂紮腳五代以來方為之。
熙甯、元豐之間為之者猶少。
此二說皆在宋、元之間,去五代猶未遠,必有所見聞,固非臆說也。
今俗裹足已遍天下,而兩廣之民惟省會效之,鄉村則不裹。
滇黔之倮苗、夷亦然。
蘇州城中女子以足小為貴,而城外鄉婦皆赤腳種田,尚不纏裹。
蓋各随其風土,不可以一律論也。
本朝康熙三年,有诏禁裹足,王大臣等議:元年以後所生之女,不得裹足,違者枷責流徙,十家長及該管官皆有罪(事見《蚓庵瑣語》)。
康熙七年,禮部奏罷此禁(事見《池北偶談》)。
此亦近事之不可不知者。
○金鳳染指俗以鳳仙花染指,自宋已然。
《癸辛雜識》:鳳仙花,紅者搗碎,入明礬少許,染指甲,用片帛纏定,過夜。
如此三四次,則其色深紅,洗滌不去,直至退甲,方漸失之。
回回婦人多喜此雲雲。
今俗則不特回回婦人也。
○簪花今俗唯婦女簪花,古人則無有不簪花者。
其見于詩歌,如王昌齡“茱萸插鬓花宜壽”,戴叔倫“醉插茱萸來未盡”,杜牧之“菊花須插滿頭歸”,邵康節“頭上花姿照酒卮”,梅聖俞《謝通判太博惠庭花》詩“欲插為之醉,慚但漸發星星”,東坡《吉祥寺賞牡丹詩》“年老簪花不自羞,花應羞上老人頭”,又《在李钤轄坐上分題戴花》詩雲:“頭上花枝奈老何”,穆清叔“”共飲梨花下,梨花插滿頭“,陳無已”白發簪花我自羞“,黃山谷詞”花向老人頭上笑,羞羞,人不羞花花自羞“,陸放翁詩”兒童共道先生醉,折得黃花插滿頭“之類,不一而足。
按《羯鼓錄》:汝陽王随明皇遊幸,常戴砑绡帽打曲,上摘槿花一朵簪之,舞山香一曲而花不落。
是唐時已簪花也。
宋真宗将東封,命陳堯叟為東京留守,馬知節為大内都巡檢使。
駕未行,先宣入後苑賜宴,真宗與二公皆戴牡丹。
旋令陳去所戴者,親以頭上一朵為陳簪之。
又《盛事美談》記真宗曲宴宜春殿,出牡丹百餘盤,千葉者才十餘朵,所賜止親王宰臣。
上特顧晁迥、錢文僖,各賜一朵。
又故事,惟親王宰臣則中使為插花,餘皆自戴。
一日侍宴,上特命中使為晁迥戴花,觀者榮之。
又《宋稗類編》記寇準侍宴,上特命以千葉牡丹簪之,曰:”寇準年少,正是賞花吃酒時也“。
沈括已韓魏公鎮揚州,适芍藥生金纏腰四朵,延王歧公、王荊公、陳秀公開宴,各簪一枝,後四人俱為相。
《司馬溫公家傳》:公年二十登第,聞喜宴,獨不簪花。
同年曰:”君賜不可違也。
“乃簪一花。
《宋史》:顔師魯充顯仁後遺留使,至金,力辭簪花聽樂。
莫充賀金正旦使,賜宴日,以本朝忌辰,不敢簪花聽樂。
又陳随隐記:孟冬時享駕回,丞相以下皆簪花。
姜夔有詩雲:”六軍文武浩如雲,花簇頭冠樣樣新。
惟有至尊渾不帶,盡分春色賜群臣。
“”萬數簪花薄禦街,聖人先自景靈回。
不知後面花多少,但見紅雲冉冉來。
“楊誠齋詩:”賜花新剪茜香羅,遍烏紗未覺多。
花重紗輕人更老,擡頭不起奈春何。
“則并簪剪彩之花矣。
《古今詩話》:孫周翰童時,侍郡侯宴,适座客簪花,郡侯出對曰:”口吹楊葉成新曲。
“韓對曰:”頭戴花枝學後生。
“此皆宋時簪花故實也。
金趙秉文有《戴花》詩雲:”人老易悲花易落,東風休近鬓邊吹。
“又元遺山詩雲:”鬓毛不屬秋風管,更揀繁枝插帽檐。
“元人貢師泰詩雲:”忽見草間長十八,衆人分插帽檐前。
“又黃庚詩:”插花歸去蜂随帽。
“《漱石閑談》記,明成祖時迎春,監生當代為簪花,衆皆畏縮。
有邵者直前取花,為成祖簪之。
傅維麟《明書》:武宗南巡回,至淮安,戎服簪花,鼓吹前導。
則金、元以來亦尚有簪花之例矣。
今制殿試傳胪日,一甲三人出東長安門遊街,順天府丞例設宴于東長安門外,簪以金花,蓋猶沿古制也。
○婦人拜《禮》:婦人吉拜〔事〕,雖君賜肅拜。
肅拜者,《周禮》太祝九拜之一。
鄭注謂俯下手,如今之扌壹。
按推手曰揖,引手曰扌壹。
肅拜如扌壹,正今俗婦人攏兩手向下之禮也。
惟婦人之拜跪與不跪,諸家之說紛紛。
洪容齋等謂古禮婦人之拜本不跪,《戰國策》蘇秦至洛,其嫂匍匐四拜,自跪而謝,此畏懼之至,過為加禮,故特記史。
《史記》周昌以易太子事谏高帝,呂後見昌為跪。
此亦特為加禮,則非加禮不跪可知也。
周天元帝诏曰:縣命婦拜宗廟及天台,皆亻免伏如男子。
欲婦人如男子拜,至特降诏書,則婦人本無拜跪之禮更可知也。
此拜而不跪之說也。
《清波雜志》則謂古之男女皆跪。
古詩曰“長跪問故夫”是也。
羅《鶴林玉露》亦引朱文公雲:古者婦女以肅拜為正,兩膝齊跪,手至地而頭不下也。
拜手亦然,古樂府所謂“伸腰再跪拜”也。
此拜而必跪之說也。
不知古人席地而坐,引身即為跪,則婦人拜亦未有不跪者。
古詩“伸腰跪拜”正是實事。
引身長跪,攏手向下,即是伸腰拜跪也。
雖長跪而其拜則僅肅拜,不作男子俯伏之狀。
《朱子語錄》所謂直身長跪,拜時亦隻俯手如揖,便是肅拜。
婦人首飾甚多,自難俯伏地上也。
此席地而坐時,婦人有跪拜之禮也。
迨後坐用床榻,則婦人之跪不便,故無複引身長跪之儀,而僅存攏手肅拜之禮,此所以有拜而無跪也。
周天元特诏婦人如男子拜,是其時婦人久無跪拜之禮而知。
而謂起于唐武後欲尊婦人,故不令拜跪,究屬臆說也。
(《宋史。
王贻孫傳》:太祖嘗問趙中令:“何以男子跪而婦人不跪?”趙不能對。
贻孫為言:古詩“長跪問故夫”,即婦人亦跪。
唐武後時,婦人始拜而不跪。
因以太和中張建章渤海國記為證。
趙甚重之。
亦見《玉壺清話》及《愛日齋叢鈔》。
)總之,席地而坐時,婦人拜必兼跪。
坐用床榻後,婦人有拜無跪。
以古詩“伸腰跪拜”及周天元之诏彼此參看,自可了然也。
後世婦人肅拜行禮時,稍作鞠躬虛坐之狀,此亦有所本。
宋太祖問趙中令“何以男子跪,婦人不跪”。
又明肅太後垂簾,欲被兖冕,親祠太廟,薛簡肅問:“陛下當為男子拜乎?”議遂止。
是宋時婦人固亦無俯伏拜跪之禮。
而《愛日齋叢鈔》雲:古者男子之拜,但如今之揖,則婦人之拜安得已如今之伏?今之男子以古男子之拜為揖,故其拜也,加之以跪伏為稽首之容。
今之婦人亦以古婦人之拜為揖,故其拜也,加之以拳曲虛坐之勢。
然則拳曲虛坐,亦自宋時已如此也。
惟是婦之于舅姑,及命婦之于君後,自有不可以常禮為敬者。
《隋志》:皇帝冊後,後先拜後起。
則隋時皇後受冊,固跪拜矣。
唐李涪《刊誤》雲:今郊天祭地,止于再拜,乃婦谒姑嫜,其拜必四。
詳其所自,初則再拜,次則跪獻衣服,姑嫜跪而受之,當于此際授受多誤,故四拜相屬耳。
則唐時婦初見舅姑亦跪拜矣。
又王建宮詞雲:“射生宮女宿紅狀,請得新弓各自張。
臨上馬時齊賜酒,男兒拜跪謝君王。
”則唐時宮人于君後亦拜跪矣。
蓋家庭則舅姑,宮廷則君後,皆屬至尊,自宜加禮,是以相沿至今,非此則仍肅拜也。
○古人跪坐相類朱子作《跪坐拜說》寄白鹿洞諸生,謂古者坐與跪相類。
漢文帝不覺膝之前于席,管甯坐不箕股,榻當膝處皆穿。
諸所謂坐,皆跪也。
蓋以膝隐地,伸腰及股,危而不安者,跪也。
以膝隐地,以尻着,而體便安者,坐也。
今成都學所存文翁禮殿刻石諸像,皆膝地危坐,兩隐然見于坐後帷裳之下,尤足證雲,又《後漢書》向栩坐闆床,積久闆乃有膝踝足指之處。
據此則古人之坐與跪,皆是以膝着地,但分尻着與不着耳。
其有偃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