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二十八
關燈
小
中
大
,宣宗時以中書舍人杜審權知貢舉,五代時亦或以他部尚書、侍郎為之。
此又近代别命大臣主試之始也。
又唐時知貢舉大臣有不必進士出身者。
《舊唐書。
李麟傳》:麟以蔭入仕,不由科第出身。
後為兵部侍郎,知禮部貢舉。
又李德裕與李宗闵有隙,杜欲為釋憾,謂宗闵曰:“德裕有文才而不由科第,若使之知貢舉,必喜矣。
”是唐制非科第出身者亦得主試也。
○殿試唐武後天授元年二月,策問貢舉人于洛陽,數日方畢。
此殿試之始也。
然其制與後世異。
其時舉人皆試于考功員外郎,武後自矜文墨,故于殿陛間行考功主試之事,是殿試即考功之試,非如後世會試再赴殿試也。
武後以後,其事仍歸考功,無複殿試。
開元中,改命禮部知貢舉,故知貢舉者所放第一即為狀元,《摭言》記裴思謙以仇士良關節谒禮部侍郎高锴求狀頭,曰“非狀元請侍郎不放”是也。
穆宗時,始令知貢舉官先以所取及第進士姓名文卷申送中書官,然後放榜,然亦第令禮闱所取試卷具送中書複閱,非另于殿陛再試也。
宋太祖開寶五年,禮部試到〔“到”字衍〕進士安守亮等,上召對講武殿,始下诏放榜。
此殿陛放榜之始。
六年,李知貢舉,有徐士廉伐鼓訟冤,上乃禦講武殿,籍終場舉人再試詩賦,命殿中侍史李瑩等為考官,得進士二十六人,并所取,皆賜及第。
則殿試實自宋太祖始。
(《通考》謂所取者仍皆賜及第,《文昌雜錄》謂所取者覆落十人,責授太常少卿。
)然是科殿試尚合被黜舉人再試,以定去取,非專試知貢舉所取士也。
八年又試貢院合格舉人王式等于殿内,以王嗣宗為首,而王式為第四。
自此省試後再有殿試,遂為常制。
元時無殿試,但省試後再試于翰林國史館耳。
洪武中仍複殿試之例。
《宋史。
範鎮傳》:故事,廷試唱名,過第三,則禮部試第一者,必越次抗聲自陳,得置上列。
吳育、歐陽修亦為之。
鎮獨不然,至第七十九人乃聞呼出應,自是此風遂革。
○武科殿試武科始于成化十四年,太監汪直奏請武舉設科、鄉、會試如進士例,尚未有殿試也。
崇祯四年,因武會試中式之王來聘、徐彥琦俱能運百斤大刀,及榜發,二人不與選,乃下考官獄,特命詞臣倪元璐等覆閱,取百人,視文榜例分三甲,傳胪賜宴,以前三十卷進呈,欽定一甲三人,來聘居首,即授副總兵。
武榜有狀元自此始。
後來聘感上恩,攻登州城中傷死。
一甲第三名賀秉钺為參将,崇祯十六年,扶父柩至臨清,與大清兵巷戰死。
王阮亭記是科因考官方逢年之奏,故行殿試雲。
按武舉漢已有之,如成帝诏北邊二十二郡舉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是也。
唐武後長安二年又設武舉之科,其後郭子儀亦由武舉出身,但未有殿試之例。
殿試實自宋始。
《通鑒》:神宗熙甯六年九月,初策武舉之士。
先是,武舉試義策于秘閣,武藝于殿前司,殿試則又試騎射,又策于庭。
策、武藝俱優,為右班殿直,次優為三班奉職,又次借職,末等樞密院初議:不能對策者答兵書墨義。
至是因王安石言,始策武舉之士。
《哲宗紀》:紹聖四年,禦集賢殿策進士,明日,策武舉。
孝宗時,又命武舉廷試,依文舉例,給黃牒,榜首武舉及第,餘并賜武舉出身。
是宋時原有武科及武殿試之例,蓋至元時已廢,迨明成化始複武舉,崇祯中又複殿試之例耳。
○試期沈作《寓簡》:宋初發解進士,率以秋季引試,無定期,故諸子多占鄰近戶籍,至有三數試者,冀于多試之中,必有一得。
紹興中乃定諸州科場并用八月一日鎖院,十五日引試。
《夷堅志》:春試向例在正月。
淳熙十四年庚戌以首春雪寒,恐遠方來者愆期,特展半月。
此宋時秋試在八月,春試在二月之源流也。
元仁宗因李孟言,亦定以八月鄉試。
二月會試(其期鄉試八月二十日頭場,二十三日、二十六日為二場、三場;會試二月初一日為頭場,初三日、初五日為二、三場),明因之(八月初九日頭場,十二日二場,十五日三場;二月會試日期亦同)。
萬曆戊戌,禦史喬璧星以舉子重裘而進,便于懷挾,請改期于三月,用單夾衣,則弊可清。
李九我駁之。
張幼于亦有《會試移期議》一篇,謂國初定鼎金陵,在南北之中,故定期二月會試。
後都北京,遠三千裡,宜移在三月(俱見《湧幢汪品》)。
然終明之世,未嘗改移也。
至本朝始改三月,遠方士子既免匆遽,而天暖無呵凍之苦,衣單無懷挾之弊,最為善政。
至殿試之期,元時在三月初七日,明初在三月一日;謝恩在初六日,成化八年改在十五日,後遂為例。
然二月會試,而三月朔即殿試,則禮闱中閱文為日無幾,豈不太促?本朝殿試在四月二十五日,傳胪在五月朔日。
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,奉旨改四月二十一日殿試,二十五日傳胪。
此又近代别命大臣主試之始也。
又唐時知貢舉大臣有不必進士出身者。
《舊唐書。
李麟傳》:麟以蔭入仕,不由科第出身。
後為兵部侍郎,知禮部貢舉。
又李德裕與李宗闵有隙,杜欲為釋憾,謂宗闵曰:“德裕有文才而不由科第,若使之知貢舉,必喜矣。
”是唐制非科第出身者亦得主試也。
○殿試唐武後天授元年二月,策問貢舉人于洛陽,數日方畢。
此殿試之始也。
然其制與後世異。
其時舉人皆試于考功員外郎,武後自矜文墨,故于殿陛間行考功主試之事,是殿試即考功之試,非如後世會試再赴殿試也。
武後以後,其事仍歸考功,無複殿試。
開元中,改命禮部知貢舉,故知貢舉者所放第一即為狀元,《摭言》記裴思謙以仇士良關節谒禮部侍郎高锴求狀頭,曰“非狀元請侍郎不放”是也。
穆宗時,始令知貢舉官先以所取及第進士姓名文卷申送中書官,然後放榜,然亦第令禮闱所取試卷具送中書複閱,非另于殿陛再試也。
宋太祖開寶五年,禮部試到〔“到”字衍〕進士安守亮等,上召對講武殿,始下诏放榜。
此殿陛放榜之始。
六年,李知貢舉,有徐士廉伐鼓訟冤,上乃禦講武殿,籍終場舉人再試詩賦,命殿中侍史李瑩等為考官,得進士二十六人,并所取,皆賜及第。
則殿試實自宋太祖始。
(《通考》謂所取者仍皆賜及第,《文昌雜錄》謂所取者覆落十人,責授太常少卿。
)然是科殿試尚合被黜舉人再試,以定去取,非專試知貢舉所取士也。
八年又試貢院合格舉人王式等于殿内,以王嗣宗為首,而王式為第四。
自此省試後再有殿試,遂為常制。
元時無殿試,但省試後再試于翰林國史館耳。
洪武中仍複殿試之例。
《宋史。
範鎮傳》:故事,廷試唱名,過第三,則禮部試第一者,必越次抗聲自陳,得置上列。
吳育、歐陽修亦為之。
鎮獨不然,至第七十九人乃聞呼出應,自是此風遂革。
○武科殿試武科始于成化十四年,太監汪直奏請武舉設科、鄉、會試如進士例,尚未有殿試也。
崇祯四年,因武會試中式之王來聘、徐彥琦俱能運百斤大刀,及榜發,二人不與選,乃下考官獄,特命詞臣倪元璐等覆閱,取百人,視文榜例分三甲,傳胪賜宴,以前三十卷進呈,欽定一甲三人,來聘居首,即授副總兵。
武榜有狀元自此始。
後來聘感上恩,攻登州城中傷死。
一甲第三名賀秉钺為參将,崇祯十六年,扶父柩至臨清,與大清兵巷戰死。
王阮亭記是科因考官方逢年之奏,故行殿試雲。
按武舉漢已有之,如成帝诏北邊二十二郡舉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是也。
唐武後長安二年又設武舉之科,其後郭子儀亦由武舉出身,但未有殿試之例。
殿試實自宋始。
《通鑒》:神宗熙甯六年九月,初策武舉之士。
先是,武舉試義策于秘閣,武藝于殿前司,殿試則又試騎射,又策于庭。
策、武藝俱優,為右班殿直,次優為三班奉職,又次借職,末等樞密院初議:不能對策者答兵書墨義。
至是因王安石言,始策武舉之士。
《哲宗紀》:紹聖四年,禦集賢殿策進士,明日,策武舉。
孝宗時,又命武舉廷試,依文舉例,給黃牒,榜首武舉及第,餘并賜武舉出身。
是宋時原有武科及武殿試之例,蓋至元時已廢,迨明成化始複武舉,崇祯中又複殿試之例耳。
○試期沈作《寓簡》:宋初發解進士,率以秋季引試,無定期,故諸子多占鄰近戶籍,至有三數試者,冀于多試之中,必有一得。
紹興中乃定諸州科場并用八月一日鎖院,十五日引試。
《夷堅志》:春試向例在正月。
淳熙十四年庚戌以首春雪寒,恐遠方來者愆期,特展半月。
此宋時秋試在八月,春試在二月之源流也。
元仁宗因李孟言,亦定以八月鄉試。
二月會試(其期鄉試八月二十日頭場,二十三日、二十六日為二場、三場;會試二月初一日為頭場,初三日、初五日為二、三場),明因之(八月初九日頭場,十二日二場,十五日三場;二月會試日期亦同)。
萬曆戊戌,禦史喬璧星以舉子重裘而進,便于懷挾,請改期于三月,用單夾衣,則弊可清。
李九我駁之。
張幼于亦有《會試移期議》一篇,謂國初定鼎金陵,在南北之中,故定期二月會試。
後都北京,遠三千裡,宜移在三月(俱見《湧幢汪品》)。
然終明之世,未嘗改移也。
至本朝始改三月,遠方士子既免匆遽,而天暖無呵凍之苦,衣單無懷挾之弊,最為善政。
至殿試之期,元時在三月初七日,明初在三月一日;謝恩在初六日,成化八年改在十五日,後遂為例。
然二月會試,而三月朔即殿試,則禮闱中閱文為日無幾,豈不太促?本朝殿試在四月二十五日,傳胪在五月朔日。
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,奉旨改四月二十一日殿試,二十五日傳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