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二十七

關燈
○貼黃今刑部本及督撫題刑名本,例有貼黃,以篇幅繁多,節其略别為一幅,貼于本後,所以便觀覽也。

    王敬哉《冬夜箋記》謂,明崇祯中,輔臣李國普奏仿古人撮黃之法,以定比式,遂沿至今。

    (顧甯人亦謂,崇祯元年三月,令上疏者自撮疏中大要,不過百字,附疏尾。

    )按唐本有貼黃之制,乃诏敕所用。

    葉石林雲:唐降敕皆黃紙,有所更改,亦以黃紙貼之,謂之貼黃。

    宋奏劄皆白紙,而意有未盡,另以黃紙貼于後,亦謂之貼黃。

    是宋之貼黃,已與唐之貼黃異。

    然宋制貼黃乃奏劄所不能盡者,另開條件,書以黃紙,附于正文之後。

    如司馬溫公、蘇東坡諸集皆有之,或一疏後至十數條。

    今貼黃則但摘取奏中緊要語貼于後。

    是宋貼黃主乎詳,今貼黃主乎簡,今之貼黃又與宋之貼黃異。

    且今奏疏用白紙,貼黃亦用白紙。

    按江鄰幾《雜志》雲:審刑奏案,貼黃上更加撮白。

    王阮亭謂不知撮白為何語。

    抑知今之貼黃,正宋之撮白耳。

     ○仕宦避本籍《漢書》:嚴助,會稽吳人,既貴,上問助居鄉時為友婿富人所辱。

    助曰“願為會稽太守”。

    乃拜助為會稽守。

    又朱買臣,會稽郡吳人,後出為會稽守。

    韓安國,梁成安人,為梁内史。

    《後漢書》:景丹,栎陽人,光武以其功封為栎陽侯,謂“富貴不歸故鄉,如衣繡夜行,故以封卿。

    ”是漢時尚無回避之例。

    杜佑《通典》謂漢時丞尉及諸曹掾多以本郡人為之,三輔則兼用他郡人,而必特奏。

    可見漢時掾屬官更無用本郡者。

    《蔡邕傳》:朝議以州縣相黨,人情比周,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互相監臨,于是又有三互法,禁忌轉密。

    邕乃上疏,極言其弊。

    然則回避本籍以及親族相回避之例,蓋起于後漢之季也。

    然魏、晉以來,亦有不拘此者。

    《魏書》:張既,馮翊人,魏武使為雍州刺史,謂之曰:“還君本州,可謂衣繡晝遊矣。

    ”朱靈,清河人,魏文帝封為俞阝侯,欲以晝繡榮之。

    《南史》:丘靈鞠,烏程人,為烏程令,柳元景随孝武入讨,孝武曰:“事成,何所欲?”元景曰:“願還鄉裡。

    ”及孝武即位,乃以為雍州刺史,以元景家襄陽也。

    張岱,吳郡人,為吳郡太守。

    齊高帝诏以家為府。

    後從子緒亦為吳郡太守。

    柳慶遠,襄陽人,梁武以為雍州刺史,诏曰:“卿衣錦還鄉,吾無西顧憂矣。

    ”張敬兒,南陽人,以功乞為本郡,乃除為南陽太守。

    呂僧珍,東海人,梁武欲榮以本州,乃拜南兖州刺史。

    又以劉之遴為南郡守,诏曰:“卿母年高,故令卿衣錦還鄉,盡榮養之道。

    ”侯安都母樂居鄉裡,陳武帝乃以安都弟曉為東衡州刺史,安都子秘為始興内史,并在家侍養。

    孫,吳人,陳武帝謂曰:“昔朱買臣願為本郡,卿豈有意乎?”乃授吳郡太守。

    陳武帝本吳興人,在梁朝時,其子昌為吳興太守。

    帝以鄉裡父老尊卑有數,特令蔡景曆為佐吏輔之。

    《魏書》:毛鴻賓,北地人,孝明帝改北地為北雍州,以鴻賓為刺史,曰:“晝錦榮卿也。

    ”遊明根告老,其子肇求解官歸侍。

    孝文帝欲令祿養,乃出為本州魏郡太守。

    甄琛,中山人,後為定州刺史。

    《北齊書》:封隆之,四為冀州刺史,其本州也,素得鄉裡人情。

    其子繪複為本州。

    《後周書》:李穆一家叔侄三人,皆牧宰鄉裡。

    蘇亮,武功人,為岐州刺史。

    朝廷以其作牧本州,特給鼓吹,先還家,并給騎士三千,羽儀遊鄉黨,歡飲旬日,然後入州。

    令孤熙,敦煌人,為敦煌太守。

    晉公護謂曰:“公一門之内,須得衣錦之榮,故命之。

    ”王傑,金城人,為河州刺史。

    朝廷以其勳望,故榮以本州。

    劉雄,臨洮人,周武以為河州刺史。

    先已為本縣令,至是複刺本州,鄉裡榮之。

    柳敏,河東人,為河東郡守。

    雖統禦鄉裡,而處物平允,甚得時譽。

    蘇椿為武功郡守,既是本郡,惟清儉自居。

    馮遷為陝州刺史,遷本寒微,一旦為本州,惟謙謹接待鄉邑。

    《隋書》:田式,祖安興、父長樂及式,三世為本郡太守。

    此隋時不避本籍也。

    《唐書》:姜,上わ人,高祖命為秦州刺史,謂“故鄉錦衣,用答元勳。

    ”丘和為交趾太守,聞高祖登極,來朝。

    帝以和本稷州人,乃命為稷州刺史以自養。

    張士貴,洛州人,高祖命為洛州刺史,曰:“令卿衣錦晝遊。

    ”薛登,常州義興人,武後授為常州刺史。

    張九齡,韶州人,以親老求歸養,玄宗乃以其弟九臯、九章為嶺南刺史。

    賀知章歸老,诏以其子僧子為會稽郡司馬,使侍養。

    (《封氏聞見記》:侍郎唐皎掌選,問選人穩便,對曰:“家在蜀。

    ”乃注吳。

    有言親在江南,即注隴右。

    有一信都人,心希河朔,給曰:“願得淮淝。

    ”即注漳滏間一尉。

    是朝廷特命者或不拘本籍,而選法原有回避本籍之例。

    )《宋史》:周祖以王晏家彭城,乃授為武甯軍節度使,俾榮其鄉裡。

    王仁鎬,邢州人,周世宗授為安國軍節度使,制曰:“眷維襄國,實卿故鄉。

    分予龍節之權,成爾錦衣之美。

    ”宋朝授本籍之例,大概有三:一以便就養,一以優老臣,一以寵勳臣。

    《太祖本紀》:乾德五年,縣尉鄢陵許永,年七十五,自言父年九十九,兩兄皆八十餘,乞一官以便養。

    乃授永鄢陵令。

    彭乘,益州人,求便養,得知普州。

    蜀人得守鄉郡自乘始。

    陳希亮,眉州人,初蜀人官蜀,不得通判州事,希亮以母老,願折資為縣,乃令知臨津縣。

    朱昂家江陵,緻仕時,诏以其子正辭知公安縣,以便侍養,許歸江陵。

    張泳,濮州人,初仕時,乞掌濮州市稅以便養,許之。

    蔡襄,仙遊人,以母老知福州,後又知泉州。

    楊繪,綿竹人,以母老請知眉州。

    劉,彭城人,知廣州,以母老求内徒,遂知徐州。

    喜曰:“昔布衣随計,今以侍從官三品典鄉郡,過始望矣!”洪皓自金歸,以母董氏年八十餘,乞補外。

    乃以徽猷閣學士出守饒州鄉郡(見《獨醒志》)。

    文文山,吉安人,初除湘南提刑,辭免,乞便郡養親,乃差知贛州(見《文山紀年錄》。

    此皆以親老而不避本籍也。

    按《真宗紀》:诏親老無兼侍者,特與近任。

    《仁宗紀》:選人父母年八十以上者,權注近官,是宋時本著為令。

    )邢以老乞給假歸曹州,上曰:“便可權與本州,何須假耶?”遂拜工部尚書、知曹州。

    呂大防,藍田人,罷相,改永興軍使,便其鄉社。

    任中師年老,上書言:“家本曹州,願得守曹。

    ”遂以之知曹州。

    範純夫引疾乞歸,章十上,乃得請,以待制知梓州(見《晁氏客語》)。

    韓子華兄弟為颍州貴族,罷相後,仍帥鄉郡。

    或賀以啟曰:“夙推荀氏之龍,仍緻颍川之鳳。

    ”(見《王公四六話》)湯思退知樞密院事,垂相而病,除大資政,留守金陵,即其鄉也。

    未第時,兄弟皆就食府庠,人以為榮(見周益公《玉堂雜記》)。

    此皆以優禮老臣,使不避本籍也。

    韓魏公,安陽人,後出鎮大名,即其鄉郡。

    歐陽公為作《晝錦堂記》。

    公殁後,其子忠彥以墳墓缺照管,乞以其弟粹彥監相州酒稅。

    神宗禦批曰:“韓琦有功于國,特依所乞。

    今後常注其現仕子孫一人,随本資任當相州一差遣。

    ”(見《韓魏公君臣相遇傳》)後琦之孫治守相州,治之子肖胄乞侍其父疾,诏即除肖胄守相州,代其父任。

    徽宗謂曰:“先帝诏韓氏世官于相,今父子相代,榮事也。

    ”琦守相,作晝錦堂,治作榮歸堂,肖胄又作榮事堂,三世守鄉郡,人以為榮。

    此又特寵勳臣,而使世官鄉邑,不避本籍者也。

    其他亦有不盡關優老便養,而使官于鄉者。

    王,大名人,太祖使領大名,謂曰:“此卿故鄉,所謂晝錦者也。

    ”範促淹,蘇州人,亦嘗知蘇州。

    汪彥章,微州人,後仍知徽州,其謝表有曰:“城郭重來,疑千載去家之鶴;交遊半在,或一時同隊之魚。

    ”至南宋之末,以軍事重,更多有使守鄉郡者。

    李芾家衡州,攝湘潭縣,知永州,又知潭州。

    崔與之,廣州人,後以廣東安撫使知廣州,即家治事。

    陳,常州人,初為丹徒縣尉,後攝常州通判,守城死。

    此又以軍興需人不避本籍也。

    (按《高宗紀》:紹興二年,诏監司避本貫。

    則宋制回避本籍,惟在監司。

    故應孟明,婺州人,除浙東提點刑獄,以鄉郡引嫌,乃改授江東。

    )《金史》:李晏,澤州高平人,年老緻仕,乃诏其子昭略為澤州刺史。

    張大節,代州人,徒知太原府,以并代鄉郡,故榮之。

    元世祖時,許衡歸老河内,特命其子師可為懷孟總管以便養。

    吳當,撫州人,為江西肅政廉訪使,左遷撫州總管。

    趙雍,湖州人,松雪之子,為昌國海甯守。

    則金、元時亦間有不避本籍者。

    回避之例,至明始嚴。

    然太祖初設浙東提刑,即以龍泉人章溢為佥事,又命其子存道守處州。

    而處州人胡深,亦為浙東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,總制處州軍民事。

    又洪武四年正月,河南府知府徐麟以母老,家在蕲州,請終養,诏即改為蕲州知府。

    是太祖時固不拘鄉貫也。

    《漱石齋閑談》記永樂中。

    命禦史邵巡按兩浙,辭以本籍不當往。

    上曰:“以卿浙人,知浙中利病故耳。

    ”浙人授浙官,即須辭免,則回避本籍已為成例可知。

    以後亦間有不回避者。

    葉春,海鹽人,宣德、正統間凡三為浙江巡撫,治事于鄉。

    王彰,彰德人,亦巡撫河南。

    《彰傳》謂:終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