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二十七

關燈
之世,大臣得撫鄉土者,彰與春而已。

    然此外亦尚有王瑜,淮安人,後鎮淮安,總督漕運;魏源,江西建昌人,宣德中永新民亂,帝命源往撫之;又景泰中,命吳人楊翥之子為本邑主簿,是亦不止春與彰二人而已也。

    本朝督撫大吏,亦往往有此。

    蓋常調官例須回避,所以杜瞻徇之弊。

    至于親信大臣,原可不拘成例,是固立賢無方之意也。

    其常調官仍有親老改補近省之例,既不礙于臨下,又可便于養親,可謂通乎人事,斟酌至當矣。

     ○親族回避親族回避,起于後漢,已見《蔡邕傳》。

    按《晉陽秋》:劉弘為荊州都督諸軍事,诏以弘婿夏侯陟為襄陽太守,乃荊屬郡也。

    弘表陟姻親,舊制不得相監臨。

    乃罷之。

    可見晉時此例已嚴。

    《宋書》:劉祗為中書郎,江夏王義恭領中書監,服親不得相臨,表求解職。

    孝武诏曰:“昔二王兩謝,俱至崇禮,自今三台五省,并同此例〔原漏”例“字〕。

    ”《唐書》:賈敦頤為瀛州刺史,弟敦實為饒陽令。

    舊制,大功之嫌不連官。

    朝廷以其治行相高,故不徒以示寵。

    此以其治行特破成例,則親族回避之例自嚴也。

    楊于陵為戶部侍郎,其子嗣複遷社部員外郎,以父子同省,乞換他官。

    诏同司親大功以上,非聯判勾檢官長皆勿避,官同職異,雖父子兄弟無嫌(時各部同一尚書省,故雲同省)。

    此又于應回避之中稍示區别,職事不相統攝者,不必避也。

    韋抗為禦史兼按察京畿,弟拯方為萬年令,兄弟領本部,時以為榮。

    此雖職相統攝,然或以按察系暫時差遣,非久任者故爾。

    《元史》:大德七年,以行省官久任,多與所隸編氓聯姻害政,诏互遷之。

    然大德八年又诏:父子兄弟有才者,許并居風憲。

    則元時親族回避尚疏闊矣。

     ○起複俗以滿服後補官為起複,此甚非也。

    《霏雪錄》雲:起複者,喪制未終而奪情起視事,如歐公所作《晏元獻神道碑》“遷著作佐郎,丁父憂去官,已而真宗思之,即其家起複為淮南發運使”,及史嵩之遭父喪經營起複是也。

    又宋制并系之官銜,如“起複左仆射中書門下平章事臣趙普”是也。

    今以服阕為起複,誤矣。

    又趙《朝野類要》雲:以解官持服而朝廷特擢用者,名起複,即奪情也。

    王阮亭亦引此以證俗說之謬。

    今按《南使》蕭坦之居母喪,起複為領軍将軍。

    《舊唐書》蘇瑰卒,诏其子起複為工部侍郎。

    抗表固辭,诏許終制。

    張九齡喪母,诏奪哀起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

    九齡固辭,不許。

    《通鑒》:唐順宗時,王叔文用事,既而有母喪,韋執誼多不用其語,叔文乃日夜謀起複。

    憲宗時,昭義節度使盧從史遭父喪,朝廷無起複之命,乃賂宦官吐突承璀,請發本軍讨王承宗,以冀起複。

    昭宗時,韋贻範為相,多受人賂,許以官。

    遭母喪,去位日,為債家所噪,乃日夜謀起複。

    此皆在喪起複者也。

    《五代史》:鄭餘慶嘗采唐士庶吉兇禮為《書儀》兩卷,明宗見其有起複之制,歎曰:“儒者所以隆孝悌,無金革之事而起複,可乎?”《宋史》夏竦丁母憂,潛至京師,依中人張懷德為助。

    王欽若方善竦,遂起複知制诰,以左司郎中為翰林學士。

    楊億丁母憂,未卒哭,起複為工部侍郎。

    《元史》:監察禦史陳思謙言:内外官非文武全才及有金革之争者,不許奪情起複。

    是元時亦尚不以服阕為起複也。

     按:《宋史》向子湮坐言者降三官,起複知潭州。

    則凡降官而複職者,亦皆謂之起複,又不專指停喪授職者。

     ○未葬親不許入仕古時又有親未葬不得入仕之例。

    《晉書。

    載記》:常炜言:“魏、晉之制,祖父未葬者,不聽服官。

    ”按鄭默、華е二傳,其時雖不行三年喪,然未有不葬而仕者。

    《南史》:兖州刺史滕括、烏程令顧昌,皆以不葬親而入仕為清議所鄙。

    《唐書》:顔真卿劾奏朔方令鄭延祚母死不葬三十年,有诏終身不齒。

    是唐時雖未有定例,而犯者必黜其官。

    周廣順中,诏親未葬者不許入仕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:吳充奏:士大夫親殁,或藁殡數十年,宜限期使葬,著為令。

    又劉綜奏:京朝官當任遠官者,率以父母未葬為辭,意求規免。

    請自今父母葬者,許請告營辦,審官投狀,明言父母已葬,方許依例考課,違者并罷其官。

    從之。

    是周、宋時嘗著為令甲。

    按《劉傳》:與弟煥皆侍從,而親喪未葬,坐奪職。

    《王子韶傳》:禦史張商英劾子韶不葬父母而冒轉運使判官之任,乃貶知商郵縣。

    又《道山清話》:孫莘老入相,不及一年而罷,坐父死不葬故也。

    後莘老作《家廟記》自辨,劉器之為其集序,可見宋時此禁甚嚴。

     ○一産三男有賞令甲:一産三男者,督撫具本達部,照例給賞。

    此本古制也。

    《國語》:越王勾踐時,民間生三男者,公與之母。

    注:乳母也。

    生二人者與之饩。

    是此制本起于勾踐。

    漢章帝賜諸懷妊者胎養谷人三石,複其夫勿算,則并于懷胎時亦給以養贍矣(見《宋史。

    韓綱傳》)。

    《晉載紀》:石勒時,黎陽人陳武妻一産三男一女,賜以乳婢一口、谷一百石、雜纟采四十匹。

    堂陽人陳豬妻産三男,賜衣帛廪食,乳婢一口,複三歲勿事。

    《北史。

    邢邵傳》:舊格生兩男者賞羊五口,不然則絹十匹。

    仆射崔暹奏革之。

    邵雲:“此格不宜辄斷。

    ”可見漢、魏以來,以為定制。

    至如各史本紀遇此事必書,則始于《五代史》。

    如後唐同光二年左熊威将趙晖妻一産三男子,天成元年硖石縣民高存妻一産三男子,漢乾元年内黃民武進妻一産三男子是也。

    歐陽公謂此因變異而書者。

    《金章宗紀》:禮官言:一産三男,内有才行可用者,量材叙用。

    其奴婢所生,舊制官給錢百貫,以資乳哺,尚書請更給四十貫,贖以為良。

    制可。

     ○旌門法式《五代史。

    李自倫傳》:戶部奏:“前登州義門王仲昭六世同居,其聽事步欄,前列屏樹烏頭,正門〔原缺”門“字〕閥阈一丈二尺,烏頭二柱端冒以瓦桷,築雙阙一丈,在烏頭之南,三丈七尺,夾樹槐柳十有五步。

    今李自倫旌表請如之。

    ”敕曰:“此故事也,今式無之。

    其量地之宜,高其外門,門安綽楔,左右建台,高一丈二尺,廣狹方正稱焉。

    圬以白而赤其四角,使不孝不悌者可以悛心而易行焉。

    ”然則旌門之式,舊最繁重,至五代始改從簡易,第安綽楔于門而已。

    《宋史。

    孝義傳》:旌郭義家,于其所居前安綽楔,左右建土台,高一丈二尺,下廣上狹,飾以白,間以赤。

    蓋亦沿五代之制,皆官為建造也。

    今制:應旌表者,官給銀三十兩,聽其家自建其坊。

    制或設于門,或别建他所,或四柱,或二柱,其上亦有用烏頭者,蓋合唐、宋、五代之制而參用之。

     ○國忌日不決囚國忌日不決囚,唐以來已有此制。

    按《舊唐書》太和五年禦史奏:均王傅王堪男,國忌日于私第科決罰人。

    特降诏:國忌日惟禁飲酒舉樂,至于科罰人吏,本無明文。

    但緣其日不合厘務,官曹即不得決斷刑獄,其小小笞責。

    固無所妨。

    今後有此類,台府更不要舉奏,此事亦見《家齋随筆》。

    是唐時國忌日,百官以體務故不決斷刑獄,已沿為故事矣。

    元微之詩雲:“縛遣推囚名禦史,狼籍囚徒滿田地。

    明日不推緣國忌。

    ”又《唐書。

    裴寬傳》:禮部言忌日享廟請用樂,寬奏:“廟尊忌卑則作樂,廟卑忌尊則備而不奏。

    ”遂定為制。

    後世忌日不舉樂,蓋本此。

     ○孕婦緩刑《北史》:崔浩定律令:婦人當刑而有孕者,許産後百日乃決。

    後世孕婦緩刑始此。

    《魏書》:北海王元愉以謀逆誅,将并誅其孕妾李氏。

    崔光奏曰:“李今懷妊,例待分産,乞停李獄以俟孕育。

    ”帝從之。

    此浩定律後事也。

    然漢《刑法志》:景帝诏:“孕而未乳當鞠系者,皆頌系之。

    (頌,容也。

    容之,不桎梏也。

    亦見《刑法志》。

    )又《王莽傳》:莽子宇以血灑莽門,發覺,飲藥死。

    宇妻懷子系獄,須産子乃殺。

    幹寶《晉書》:毋邱儉起兵被誅,其孫女适劉氏,以孕系廷尉。

    則孕婦遲刑,本漢、魏之制,豈元魏時此律已廢,至浩而又著為令欤?○聽重囚妻孥入獄令甲:長系之囚,許妻孥入視。

    其無子者,并許其妻入宿。

    按《後漢書。

    吳傳》:安丘男子毋邱長有醉客辱其母,長殺之。

    既就獄,謂曰:”赦汝非義,刑汝不忍。

    汝有妻子乎?“對曰:”有妻無子。

    “乃令其妻同宿獄中,妻遂懷孕。

    長臨刑,告母曰:”妻若生子,當名之曰吳生也。

    “《晉書。

    曹摅傳》:有張兌為父報仇,有妻無子,縣令喬智明愍之,令兌妻入獄,後遇赦得免。

    《北史》:後周時,裴政為司憲,用法寬平。

    囚徒犯極刑者,許其妻子入獄就之。

    至冬将行決,皆曰:”裴大夫緻死于我,死無所恨。

    “此皆聽重囚妻孥入獄之故事也。

    特其時尚未有定制,故長吏法外行仁。

    後世著為成例,其即此欤? ○笞臀漢《刑法志》:文帝除肉刑,以笞代劓刖。

    後以笞數多,反多死,景帝乃遞減笞數。

    又诏定令:“笞者,長五尺,用竹,其本大一寸,未薄半寸,皆平其節。

    當笞者笞臀,毋得更人,畢一罪乃更人。

    ”自是笞者得全。

    丘謂:“笞所用之材,所制之度,所行之人,所施之處,皆定于此。

    ”《唐書》:宇文審以夏楚無小大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