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二十七

關燈
○按月分俸《南史。

    阮長之傳》:宋以前郡邑官田祿,以芒種為斷。

    芒種前去官者,則一年祿悉歸後人。

    至元嘉末,始改此科,計月分祿。

    是按月分俸,自宋元嘉末始也。

    然《封氏聞見記》:準例替人,五月五日以前到者,得職田米。

    高利自濠州改楚州,欲以米讓前人,乃到處淹泊,候過數日始到。

    士論稱之。

    則唐制又不按月也。

    或此職田米又是亻奉外所得,另有一例耳。

     ○京官月費京官俸銀之外,别有月費一種,起于前明。

    明初,諸司皂隸主驺從,宣德間始有納銀免役者。

    因楊士奇言,亦京祿薄,改名曰柴薪銀。

    天順以來,始以官品崇卑定立名數,每歲銀解戶部。

    在京諸司則皆出自畿内及山東、山西、河南州縣,南京諸司則皆出自南畿。

    此月費所由來也(見傅維麟《明書。

    楊士奇傳》)。

    按宣德時,顧佐為都禦史,有奸吏誣奏佐受隸金,私遣歸。

    上密以語楊士奇,士奇曰:“中朝官俸薄,仆馬薪刍皆資之隸。

    遣隸歸,隸得歸耕,官得資費,朝官皆然。

    蓋自永樂中至今,先帝固已知之,以故增朝官俸。

    ”(《顧佐傳》)○預借俸錢選人出京,必借京債,其利最重,到任即須子母償還,最為陋弊。

    令甲:凡谒選官得缺後,預借養廉,以免丐貸,所以恤下養廉,法至善也。

    按《舊唐書。

    武宗紀》:會昌二年二月,中書奏:選官多京債,到任填還,緻其貪求,罔不由此。

    今請令得官者,許連狀相保,戶部各備兩月加給料錢,至支時折下。

    所冀初到官任,不帶息債,衣食稍足,可責清廉。

    “從之。

    又宋元中,孫覺奏雲:”臣備員吏部,見每一阙出,争者至一二十人,雖煙瘴地亦不辭。

    嘗訪其故,以授遠阙例得先借料錢,遠者三月得四十餘千故也。

    “則此制唐、宋亦有之。

    ○緻仕官給俸緻仕官給俸之例,起于漢平帝诏天下吏二千石以上年老緻仕者,三分其祿,以一與之終身。

    蓋其時王莽專政,欲以收衆心,故有此舉也。

    (《白虎通》雲:七十緻政,其有盛德者留,賜之幾杖,在家者三分其祿,以一與之。

    又引《王記》曰:臣緻仕于君者,養之以其祿之半。

    是漢時本有此說,而莽竊之以邀譽耳。

    )然《漢書》石奮以上大夫祿歸老于家,周仁以二千石祿歸老,張歐請免,天子亦寵以上大夫祿歸老,則優老之典,本不自莽始,特未著令以前緻仕,給祿須出特恩,既著令以後,則凡二千石以上緻仕者皆可得耳。

    曆代緻仕給俸之例,有著為定令者,有不著為定令者。

    《後漢書》:鄧彪請老,章帝賜錢三十萬,以二千石祿終其身。

    第五倫請老,以二千石俸終其身。

    劉昆乞骸骨,诏賜洛陽第舍,以千石祿終其身。

    則王莽之制,至東漢已廢,其給俸者仍出特賜也。

    《唐書》:虞世南緻仕,诏祿賜同于職事。

    許敬宗緻仕,仍朝朔望,續其俸祿。

    唐休請老,給一品全祿。

    張仁願緻仕亦給全祿。

    宋請老,以全祿退居東都。

    王邱既老,藥餌不給,诏給全祿,以旌潔吏。

    解琬告老,诏以金紫光祿大夫緻仕,準品給全祿。

    楊于陵緻仕,诏俸料全給。

    元時許有壬緻仕,給俸終其身。

    閻複乞歸,給半俸終其身。

    此不著為令而出特恩者也。

    《後魏書》:孝明帝令年滿七十緻仕者,給半祿。

    《隋書》:大業五年诏,品官七十以上不堪居職者,量給廪祿,以終其身。

    《遼史》本紀,穆宗诏左右從班老耄者,增俸以休于其家。

    宋初緻仕官給俸亦出特恩。

    如王彥超緻仕,太祖诏給大将軍俸。

    上官正緻仕,賜全俸,仍給以見錢。

    至太宗淳化元年,始诏凡緻仕官皆給半俸。

    (《獨醒志》謂:宋自章聖後,始命緻仕者給半俸。

    則太宗時猶未著為令,與《宋史》互異。

    )真宗大中祥符五年,诏賜緻仕官全祿。

    仁宗景二年,诏自今兩省、大卿、監正、刺史、ト門使以上緻仕,給俸如分司。

    《金史》:熙宗诏文武官五品以上緻仕者給半俸。

    世宗又诏職官年七十以上緻仕者給半俸。

    此著為定令,凡緻仕者皆得之,不必随時請旨者也。

    宋又有宮觀使,為緻仕者食祿之地。

    《神宗紀》:制宮觀官,以處卿監、監司、知州之老者。

    其議本起于王安石,青苗法行,諸老臣多緻仕去,故設此以慰之。

    然王旦緻仕,以太尉領玉清昭應宮使。

    初旦以宰相兼使,今罷相,猶領之。

    其專領使自旦始,則緻仕兼宮觀使神宗以前已有之,又不自安石始。

    蓋神宗以前僅為宰相優老之地,至神宗時乃多立各路宮觀名目,使卿監以下皆得藉此食俸耳。

    又《宋史。

    謝泌傳》雲:近制,文武官告老皆遷秩給半俸。

    泌請自今七十以上求退者,許緻仕,因疾及犯贓者,聽從便。

    诏從之。

    然宋時雖以疾去及犯贓去者,皆得邀遷秩給半俸矣。

    此又立法太濫也。

    明初無加恩緻仕官之例。

    《明史。

    楊鼎傳》:成化十五年,鼎緻仕,賜敕馳驿歸,命有司月給米二石,歲給役四人。

    大臣緻仕有給賜,自此始。

    自後多有月廪歲夫之制。

    然宣德中顧佐緻仕,赉鈔五十貫,命戶部複其家,則已有加恩者。

    又成化七年,禦史奏緻仕尚書魏骥年已九十八歲,乞仿前代優老故事。

    诏遣行人存問,有司月給米三石。

    命未至而卒。

    此皆明代加恩緻仕官故事,然視唐、宋則甚減矣。

     ○诰敕本朝之制,凡内外文武官所得诰命,皆有撰定文字,各按其品級填寫。

    雖有大勢力者,欲增損一字不能,所以杜浮僞之風也。

    按《宋史。

    孫洙傳》:百官遷叙,用一定之詞。

    洙建言:“群臣進秩,事理各殊,而同用一詞。

    或一門之内,數人拜恩,而格以一律,殊為苟簡。

    ”诏自今封贈蔭補,每大禮一易,他皆随等撰定。

    是宋制所謂大禮一易者,蓋亦有一定诰詞。

    至明則否。

    《湧幢小品》雲:國朝文臣诰敕窮工極巧,大失絲綸之體。

    高拱、張居正雖皆有禁,終不能改。

    惟勳戚武弁,勒為定式,篇篇一律。

    即王府至重,然親王而下,圹志亦有定式,未免太泥。

    “倘有應叙功迹,從何記載乎?則前明之有定式者,惟勳戚武弁,而文臣皆随時撰作,毋怪乎谀詞滿紙也。

    (《明史。

    許士柔傳》:故事,贈官诰,屬诰敕房中書職掌。

    崇祯初,追恤被魏奄所害諸忠臣,則翰林能文者亦為之。

    後中書以為侵官。

    崇祯三年,仍令诰敕中書為之。

    )本朝則诰敕不論文武,皆有定式,而碑文、祭文,臨時令翰林諸臣撰拟,于禁絕谀僞之中,仍不沒人之實,可謂盡善矣。

     ○封贈洪景盧雲:封贈先世,自晉、宋以來有之,迨唐始備。

    然唐世贈典惟一品乃及其祖,餘官隻贈父耳。

    長慶後稍變通,權德輿罷相,為檢校吏部尚書、興元節度使,表納檢校吏部尚書,請回贈其祖亻垂。

    诏不許納宮,而贈亻垂為尚書禮部郎中。

    此後世贈之始也。

    《白樂天集》亦有戶部尚書楊于陵贈其祖為吏部郎中,祖母崔為郡夫人制詞。

    然德輿身為檢校吏部尚書,而贈其祖不過禮部郎中,于陵為戶部尚書,而贈其祖不過禮部郎中,則亦不能以子孫之官全贈其祖也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:李虛己當南郊恩封,請以罷妻封以授祖母。

    寇少孤,鞠于祖母王氏,及登朝,乞以妻封回授。

    趙概逢郊,恩當任子進階,乞回其恩封母郡太君。

    诏皆許之,後遂為例。

    此則宋時可以己官全贈其先,較唐制又稍優矣。

    元許有壬言:“今制封贈祖父母,降于父母一等。

    ”則元時封贈先世亦尚有差别。

    本朝令甲:一二品封三代,三品以下封二代,六品以下封一代,皆全用其本身官秩,并許以本身封典回贈其祖,則例封一代者,實亦得封二代。

    聖朝錫類之仁,超出前世萬萬矣。

    又前代回贈之例,有推及本生祖父者。

    《舊唐書》:崔植有《陳情表》,雲:“亡父嬰甫,是臣本生,亡伯甫,是臣承後。

    嗣襲雖移,孝心則在。

    請以在身官秩,特乞回贈本生。

    ”诏贈嬰甫吏部侍郎。

    《容齋随筆》雲:宋李幼出繼于叔。

    入相,表求贈所生父母官诰。

    诏贈其本生祖溫太子太傅,祖母權氏莒國太夫人,本生父超太子太師,母謝氏鄭國太夫人。

    有明大臣中移封本生大父母者,有大學士楊士奇、少保朱衡、太宰張翰。

    其庶僚移封本生父母者,京官起于嘉靖中修撰諸大绶,外臣起于萬曆中長坦令劉學曾,異途起于嘉靖中都事歐陽念、鳴贊喬可跻,俱見《湧幢小品》。

    至本生祖父之外别有移封者,唐李德裕為荊南節度使,遇當追贈,奏乞回贈其兄故楚州刺史德修,诏贈禮部尚書。

    劉總奏請追贈其外祖溪州刺史張懿,乃贈懿工部尚書,其妻李氏趙國夫人。

    宋王曾為參知政事,以幼孤,育于叔父母,奏請改葬。

    乃诏贈其叔宗元工部員外郎,母嚴氏懷仁縣太君。

    歐陽修少孤,其叔教之學。

    既貴,乞以一官回贈。

    诏贈郎中。

    是又恩例之出于祖父外者也。

    近日大司寇胡公雲坡幼鞠于其嫂,乞以本身诰封回贈,特蒙俞允。

    曠蕩之恩,無微不逮,更有非臣下意計所敢及者矣。

     ○父在封母不稱太王溥《五代會要》“母妻叙封事例”:乾元年,中書帖吏部廢置司,父在,母進封,合加太字事例申上。

    廢置司以前後格敕内,凡母皆加太字,在殁并同,即不說父在不加太字。

    惟晉天福五年,中書舍人艾穎、八年尚書門郎中尹倔,皆父在,母封縣君,不加太字雲雲。

    蓋由子封母,固宜加太,而父在,母不稱太,亦情理之當然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