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二十六

關燈
○翰林翰林之名,本于揚子雲《長楊賦》,所謂子墨客卿問于翰林主人,蓋謂文學之林,如“詞壇”、“文苑”雲爾。

    古未有以此為官名者。

    其設為官署,則自唐始。

    然唐時翰林本内廷供奉之名,非必皆文學也。

    《舊唐書。

    百官志》:翰林為詞學經述及僧道祝蔔等待诏之所。

    高宗時,劉之等以文詞召入待诏,時号北門學士。

    玄宗時張說、陸堅、張九齡、張等亦召入,謂之翰林供奉。

    凡表疏批答,或诏從中出,宸翰所揮,亦資其檢讨。

    此翰林名官之始也。

    (《吳通玄傳》載陸贽疏言:承平時,工藝書畫皆待诏翰林,而無學士。

    至德以來,命集賢學士入禁中草書诏,待進止于翰林院,因以名官。

    則翰林學士又自至德中始。

    然葉石林雲:唐之翰林,開元以前未有學士之稱,曰翰林待诏,曰翰林供奉。

    開元二十六年始改供奉為學士,以張等為之。

    與《舊唐書。

    百官志》相合。

    則翰林之有學士,實始于開元,而非始于至德。

    )當其初設翰林,本以便于燕私遊藝,凡技術之士皆在焉。

    學士亦技術之一,故亦待诏于此。

    其後以撰拟诏命,得參機務,遂别為清要之極選。

    然其時翰林猶有雜流,如天寶中有嵩山道士吳筠,乾元中有占星韓穎、劉ピ,貞元中有奕棋王叔文、侍書王亻丕,元和末有方士柳泌、浮屠士通,皆待诏翰林。

    柳公權亦充翰林書诏學士。

    又《順宗本紀》罷翰林、醫工、相工、占星、射複冗食者四十二人。

    沈括所謂工藝群官皆稱翰林是也。

    遼、宋以來,尚仍其制。

    遼本紀有翰林茶酒使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:安忠掌翰林司内衣庫提點醫官院。

    韓顯符善占候,诏官翰林天文。

    錢惟演工書,太宗命翰林書學賀丕顯至其第取之。

    本紀:雍熙四年,校醫人優者為翰林學生。

    元豐四年,改翰林醫官院為醫官局。

    大觀三年,诏醫學并入太醫局,書入翰林書藝局,畫入翰林畫圖局。

    是宋時翰林亦尚沿唐制,雜藝皆居之。

    其專以處文學之士,則自明始。

     ○學士學士之名,其來最久。

    裴松之《三國志注》:正始中,诏議圜丘,普延學士。

    是曹魏時已有學士之稱也。

    晉、宋以後,增置漸多。

    宋泰始六年,置總明觀學士,後省總明觀,于王儉宅開學士館,以總明四部書充之。

    齊高帝诏東觀學士撰《史林》三十篇。

    永明中置新舊學士十人,修《五禮》。

    又竟陵王子良集學士抄五經百家。

    梁武時,沈約等又請《五禮》。

    各置舊學一人,人各舉學士二人相助。

    又命庾肩吾、劉孝威等十人為高齋學士。

    簡文為太子,又開文德省,置學士劉孝标撰《類苑》。

    梁武又命諸學士撰《華林遍略》以高之。

    陳武帝亦诏依前代置西省學士。

    其它散見于南、北史各傳者,如虞荔、張譏俱為士林館學士,蔡翼、紀少瑜、庾信為東宮學士,傅纟宰、顧野王、阮卓為撰史學士、沈峻、孔子祛為西省學士,陸琰、沈不害為嘉德殿學士,岑之敬為壽光殿學士,阮卓又為德教殿學士。

    是六朝時或省,或觀,或殿,或館,随所用各置學士。

    第其時所謂學士者,無定員,無定品。

    《隋書。

    柳傳》:晉王廣招引文學之士百馀人充學士,以師友處之。

    于時諸王皆有學士,晉王廣以庾自直為學士,秦王俊以潘徽為學士。

    此藩王亦得置學士也。

    《韋孝寬傳》:孝寬雖在軍中,笃意文史,末年患眼,猶令學士讀而聽之。

    是節帥亦得置學士也。

    隋文帝令段文操督秘書省學士,文操性剛嚴,學士頗存儒雅,文操辄鞭撻之,前後或至千數。

    則學士且不免受撻矣。

    蓋其時所謂學士,不過如文人雲爾。

    唐太宗為天策上将軍時,以司勳郎中杜如晦、考功郎中房玄齡、軍咨祭酒蘇世長等十八人,以本官兼學士。

    司勳、考功等,其官也;學士則總名也。

    即位後置弘文館,悉引學士番宿更休,參帷幄,論文史,其職漸重。

    乾封以後,範履冰等為學士,撰拟诏敕,地益清要。

    然《通考》謂弘文、集賢學士分屬中書、門下,則猶有所屬也。

    至開元改翰林供奉為學士,别建學士院于翰林之南,已與翰林分為二。

    然以翰林近禦清切,故猶冒翰林之名,于是有翰林學士官名,其職乃專掌制诏。

    時以為天子私人,号稱内相。

    至德以後,又于學士中擇年深望重者一人為承旨,往往至宰相,于是學士遂為公輔之先路矣。

    至學士品級之高下,則累朝各不同。

    《通考》雲:唐之翰林學士,隻取文學之人,随其官之高卑,入院者皆為學士,廷觐之際,則各随其元官立班,而學士未嘗有一定品秩也。

    今按《唐書。

    高璩傳》雲:璩以翰林學士擢谏議大夫,近世學士超省郎進官者,惟鄭颢以尚主、璩以寵升雲。

    是學士尚不得遽遷省郎。

    又陸贽以翰林學士從奉天,及歸,遷中書舍人,後以兵部侍郎複為學士。

    李吉甫以考功郎中入翰林為學士,遷中書舍人。

    可見學士本無定品。

    至宋時始定制,資淺者為直院,暫行者為權直,而真為翰林學士者職獨顯矣。

    金初翰林學士承旨正三品,貞三年升從二品,翰林學士正三品,侍讀、侍講學士俱從三品,直學士從四品,待制正五品。

    元制承旨從一品,學士正二品,侍講從二品,直學士從三品,待制正五品,修撰從六品。

    明洪武初定翰林院承旨正三品,學士從三品,侍讀學士正四品,侍講學士從四品,直學士正五品。

    十四年革承旨及直學士,定學士為從五品。

    十五年設殿閣大學士,亦正五品。

    永樂中定大學士,班在翰林學士之上。

     ○侍讀、侍講學士、修撰、編檢《石林燕語》謂:鹹平中,始置翰林侍讀學士,以楊徽之為之。

    又置翰林侍講學士,以邢為之。

    王阮亭《香祖筆記》引為講讀學士之始。

    (亦見《宋史。

    真宗本紀》。

    又《夏侯峤傳》:真宗二年始建講讀之職,命峤為翰林侍讀學士。

    )然《通考》開元十三置集賢院侍講學士、侍讀直學士。

    《唐書》鄭朗為侍講學士。

    則講讀學士實自唐始也。

    至講讀之名本起于東漢,桓榮薦門下生侍講,乃聽榮出。

    桓郁以少府再入侍講。

    黃瓊以選入侍講禁中(俱見《後漢書》)。

    此侍講之始也。

    及六朝,則又有侍讀為東宮官屬。

    《南史》到洽與陸亻垂對掌東宮管記,俄兼侍讀。

    陳天嘉中,诏顧越侍東宮讀,尋遷羽林監,侍讀如故。

    又江泌為永康王侍讀,傅昭為南郡王侍讀。

    《北史》:周文帝以薛慎為宜都公侍讀。

    此皆唐以前侍讀之官。

    《唐書》:陸質為太子侍讀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:真宋時,馮元為翰林侍讀,馬宗元為翰林侍講,俱不帶學士。

    此又近代翰林侍讀、侍講之始也。

    修撰之官,唐時亦已有之。

    《舊唐書。

    百官志》國四史修撰官,學士院亦有修撰官。

    裴坦常為史館修撰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:哲宗元六年,置國史院修撰官。

    是唐、宋以來國史院、學士院俱有此官,非專以屬廷試之第一人也。

    至有元張起岩以進士首選,特旨改集賢修撰,此為狀元授修撰之始耳。

    《續通考》謂編修本樞密院官,元時始改為翰林之屬。

    又至正中,因學士夔夔言,改奎章閣為宣文閣,藝文監為崇文監,置檢讨官十六員,以為近代編修、檢讨之始。

    按《舊唐書》學士院修撰之下有校理官、檢讨官。

    王彥威以淹識典禮,由太常卿特令補檢讨官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國史院有編修官,樞密院有檢讨官,又有官制局檢讨官,畢仲衍嘗為之。

    《文文山紀年錄》;登第後為國史院編修官、實錄院檢讨官。

    《金史》移刺履為國史院編修官。

    則編。

    檢二職,唐宋已有之,亦不自元始。

     ○唐時翰林學士不必皆進士出身唐時翰林學士,據《通考》雲,隻取文學之人,各随其官之崇卑,入院者皆為學士。

    官尊者号稱内相,可以朝夕召對,參議政事,或一遷即為宰相。

    其孤遠新進,或起自初階,或元無出身,至試令草麻,甚者試以詩賦,如試進士之法,其人皆呼學士。

    又雲:自諸曹尚書以下至校書郎,皆得與其選。

    是唐之翰林學士,雖無出身者亦得為之,其以他官入者,亦不必皆由科目。

    今按李德裕以蔭入官,後擢翰林學士、知制诰。

    劉邺由幕僚擢左拾遺,尋為翰林學士。

    吳通玄及弟通微,以太子友召翰林學士。

    鄭覃以蔭補校書郎,後為翰林侍講學士。

    鄭朗由辟署幕僚亦為侍講學士。

    王叔文以棋待诏,後為翰林學士。

    是皆不必進士出身也。

    ○翰林撰文署名《唐書。

    蘇傳》:玄宗愛文,謂:“卿所為诏令,别錄副本,署臣某撰,朕當留中。

    ”後遂為故事。

    後世翰林撰文,例書名以進,其此欤? ○庶吉士庶吉士,自明初始,然不僅作翰林院官也。

    洪武初,有六科庶吉士。

    十八年選進士在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