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二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林院及承敕監等近侍者,俱稱庶吉士。
二十一年,以進士解缙為中書庶吉士。
是六科及承敕監、中書俱有庶吉士矣。
永樂二年,既授一甲三人曾、周述、孟簡等官,複命于第二甲擇文學優者楊相等五十人,及善書者湯流等,俱為翰林院庶吉士。
繼又命解缙等選才資英敏者,就學文淵閣,共二十八人。
周忱自陳年少,願學。
帝喜,增為二十九人。
閱三年試之,其留者,二甲授編修,三甲授檢讨,不得留者即為給事中、禦史及州縣等官。
于是庶吉士遂專屬翰林。
(張益、王翺皆永樂十三年進士,益由庶吉士授中書舍人,翺由庶吉士授大理寺丞。
則庶吉士亦有改授小京官者。
)其後每科所選,多寡無定。
永樂十三年選六十二人,宣德二年止選邢恭一人。
又或數科不選,有時合數科通選。
(蕭成進士,需次于家。
宣宗命三科進士選二十八人為庶吉士,與焉。
)至弘治四年,給事中塗旦以累科不選庶吉士,請循祖制行之。
大學士徐溥乃言:“自永樂以來,或間科一選,或連科屢選,或合數科同選,初無定限。
或内閣自選,或禮部選送,或會同禮部同選,亦無定制。
請自今每一次開科即一次選用,令新進士錄平日所作雜文呈禮部,送翰林閱後,按号行取。
禮部以糊名試卷偕閣臣出題考試,試卷與所投之文相稱,即收入選。
每科不得過二十人。
孝宗從其請,著為令。
(按宋制,将試館職,則先命從官各以平日所為文五十篇,送學士院選擇,而後召試。
)此又每科館選之始也。
其教習庶吉士,始于正德中,命學士為之。
(《選舉志》謂以翰詹資深者一人課之。
)萬曆以後,掌教習者,專以吏、禮二部侍郎二人為之。
(《明史。
選舉志》:嘉靖八年,帝親閱廷試卷,手批一甲羅洪先、楊名、歐陽德,二甲唐順之、陳束,任瀚六人對策,各加評獎。
大學士楊一清遂選順之等二十人為庶吉士。
忽有旨:庶吉士之選,迩來大臣徇私植黨,無益于國。
其事遂止,至十一年乃複舉行。
) ○前明翰林不必皆由庶吉士《明史。
選舉志》:自洪武十八年,廷試擢一甲進士丁顯等為翰林院修撰,二甲馬京等為編修,吳文等為檢讨,進士之入翰林由此始也。
然明初翰林尚不必皆由科目。
如楊士奇以史才薦入翰林,充纂修官,胡俨由縣令薦入翰林,鄒緝由明擢經侍講,沈度、沈绛以善書入翰林,氵存至學士,劉铉亦以善書召入翰林,舉鄉試授中書舍人,進侍進,皆非進士也。
即進士入翰林,亦有不必由庶吉士者。
如黃淮由中書舍人改翰林編修,金幼孜由戶科給事中改翰林檢讨是也。
自永樂中,于進士榜下取翰林庶吉士,仁、宣間三楊當國,衣缽相傳,于是翰林之官無有不由庶吉士起者。
惟陳繼由布衣,以楊士奇薦入翰林,楊翥以景帝潛邸舊恩入翰林,已為僅事。
天順中,編修馬升、檢讨傅宗皆不由科第。
李賢當國,即出之于外,為參議等官。
資格既定,遂牢不可破。
弘治中,布衣潘辰以才望入翰林,一時稱異數,然初入不過為翰林待诏耳。
直至嘉靖中,張璁、桂萼等當國,以己本由部曹特賜翰林學士,遂停庶吉士不選,而講、讀、編、檢皆從吏部推補。
于是席春由他曹改用檢讨,張邦奇由提學孜右庶子,遷祭酒,甚至黃绾本萌生,亦以議大禮為少詹事兼侍講學士。
以任子官翰林,前此未有也。
霍韬疏言:“自楊榮、楊士奇、楊溥,顧東陽、楊廷和等專權植黨,籠翰林為屬官,中書為門吏,故翰林遷擢不由吏部,而中書至有進秩為尚書者。
”當時璁、萼、韬等持論如此。
然成例猝改,舉朝大嘩。
當璁、萼、韬等由郎署入翰林時,喬宇疏言:“内降恩澤,先朝僅施于佞亻幸小人,士大夫一預其間,即不為清議所齒,況學士最清華,俾萼等居之,誰肯與同列哉!”可見成例入翰林為竺固難變革,是以不久仍複舊例。
其後文征明以善書征入翰林為待诏,諸詞臣以其不由科第,猶群呼為書博士,不屑與同列。
直至崇祯皇帝以儒臣迂緩,不習吏事,乃改舊例,擇知推卓異者入翰林。
于是汪偉以知縣得翰林(見偉傳)。
成勇以知縣得南京吏部主事,谕德黃景為勇及朱天麟稱屈,天麟即得要。
勇不先赴南京,遂不複改(見勇傳)。
此又有明一代館選沿革之源流也。
(《選舉志》:成祖初年,内閣七人,非翰林者居其半,翰林纂修亦諸色參用。
自天順二年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,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内閣,南北禮部尚書、侍郎信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。
而庶吉士始進之時,已群目為儲相。
通計明代宰百七十馀人,由翰林者十九。
)○殿閣大學士大學士之官起于唐。
《舊唐書。
李通傳》:中宗景龍二年,修文館置大學十四,以李峤、宗楚客、趙彥昭、韋嗣方為之。
此大學十之始也。
然猶不常設。
明皇欲以張說為大學士,說曰:“學士本無大稱,中宗寵待大臣,始有之。
臣不敢昌。
”乃免。
德宗欲以李泌為大學士,泌亦援張說之言力辭。
至崔園又引泌語辭。
然陳希烈在明皇時為崇元館大學士,則張說雖嘗辭這,而希烈仍為之。
又姚寬《西溪叢語》:宋制,宰相出鎮,帶資政殿大學士,執政無大字。
蘇易簡出,被遇獨厚,遷紫宸殿,以稱呼不便,用觀文殿。
因此宰執出鎮,優遇者除之。
(按《通考》又雲:仁宗皇元年,诏置觀文殿大學士,寵待舊相。
今後須曾八任宰相乃得除。
)《春明退朝錄》:唐制,宰相四人,首相帶太清宮使,次三相帶弘文館大學士及集賢殿大學士,以此為序。
(此制《唐書》不載。
)宋朝惟二相,昭文首相領之,集賢次相領之。
趙中令雖獨相,初隻領集賢,久之方遷昭文。
據此,則唐、宋宰相原帶大學士也。
明初仿元制,設中書省,左右丞相。
洪武十三年,誅丞相胡惟庸後,遂罷中書省,政歸六部。
尋四輔官,經儒士王本等為之,不久亦罷。
十五年始置華蓋殿、武英殿,文淵閣、東閣諸大學士。
(禮部尚書邵質為華蓋,檢讨吳伯宗為武英,翰林學士宋讷為文淵,典籍吳沉不閣。
)又置文華殿大學士(耆儒鮑恂等為之),秩皆五品。
其時所謂大學士者,不過侍左右、備顧問而已,于機務無與也。
然一日萬幾,不能無贊理。
成祖不侍讀解缙、編修黃淮入直文淵閣,又命侍讀胡廣、修撰楊榮、編修楊士奇、檢讨金幼孜及胡俨同入直,尋直廣、榮、幼孜俱文淵閣大學士。
機務之屬大學士始此。
然是時大學士仍不過五品,若遷秩例須改他官,不複能入直。
(胡俨直文淵閣後遷國子祭酒,遂不得入。
)故成祖特命吏部,凡内閣諸臣考滿,勿孜他任。
于是榮、士奇等雖在機要,終成祖世,不過五品官。
仁宗即位,升士奇為禮侍郎,榮為太常卿,幼孜為戶部侍郎,黃淮為通政使,偕仍兼殿閣大學士。
宣德中,又皆進尚書。
蓋早居内閣,而官必以尚書為尊也。
其後又加公銜領尚書之職,地皆清要,兼官又尊,于是大學士亦遂忘其原品本卑,而隐然鈞衡之重,與百寮殊矣。
然此猶皆從翰林入内閣,既入後,以年勞氵存升侍郎、尚書,未有既為侍郎、尚書而入閣者。
宣德中,陳山、張瑾皆以尚書兼大學士,不久仍罷。
正統、景泰中,苗衷、高、俞剛、江淵等以侍郎入,王文以左都禦史入。
弘治中丘以禮部尚書入(尚書入閣自始)。
自是大學十遂為侍郎尚書遷價矣。
(按景泰中,彭時猶以修撰入閣。
天順初,嶽正以修撰入閣。
) 又前明大學士皆翰林出身,蓋自永樂中黃淮、胡廣等入直,本皆詞臣。
正統中三楊已老,所汲引馬愉、曹鼎等亦皆由翰林入。
自是沿為故事,入閣未有不由翰林者。
《明史。
張至發傳》:非翰林入閣者,自世宗朝許讠贊。
後至崇祯中,至發始以外僚入。
今按李賢由進士授吏部主事,本翰林,英宗時兼翰林學士入閣,則世宗以前亦有非 林而入閣者。
即英宗時張璁由刑部主事,夏言由給谏,皆擢禮部尚書入閣,則非翰林而入閣者,亦不止讠贊一人。
第此數人系偶然破例,其餘仍未有不由翰林者,故相沿以閣為翰林故物。
《職官志》:嘉、隆以前文移猶稱翰林院,以後則竟稱内閣矣。
萬曆中内閣缺人,議者謂不當專用詞臣,宜與外僚參用,然卒不果(見《李三才傳》)。
迨崇祯 皇帝因鄭偉不娴票拟,章疏中有“何況”二字,誤以為人名,拟旨提問,經帝改駁,自是詞臣為帝所輕,而閣臣不專用翰林(見《鄭以偉傳》)。
○閣老閣老本中書人之稱,今俗以稱大學士,非也。
《唐書。
楊绾傳》:绾為中
二十一年,以進士解缙為中書庶吉士。
是六科及承敕監、中書俱有庶吉士矣。
永樂二年,既授一甲三人曾、周述、孟簡等官,複命于第二甲擇文學優者楊相等五十人,及善書者湯流等,俱為翰林院庶吉士。
繼又命解缙等選才資英敏者,就學文淵閣,共二十八人。
周忱自陳年少,願學。
帝喜,增為二十九人。
閱三年試之,其留者,二甲授編修,三甲授檢讨,不得留者即為給事中、禦史及州縣等官。
于是庶吉士遂專屬翰林。
(張益、王翺皆永樂十三年進士,益由庶吉士授中書舍人,翺由庶吉士授大理寺丞。
則庶吉士亦有改授小京官者。
)其後每科所選,多寡無定。
永樂十三年選六十二人,宣德二年止選邢恭一人。
又或數科不選,有時合數科通選。
(蕭成進士,需次于家。
宣宗命三科進士選二十八人為庶吉士,與焉。
)至弘治四年,給事中塗旦以累科不選庶吉士,請循祖制行之。
大學士徐溥乃言:“自永樂以來,或間科一選,或連科屢選,或合數科同選,初無定限。
或内閣自選,或禮部選送,或會同禮部同選,亦無定制。
請自今每一次開科即一次選用,令新進士錄平日所作雜文呈禮部,送翰林閱後,按号行取。
禮部以糊名試卷偕閣臣出題考試,試卷與所投之文相稱,即收入選。
每科不得過二十人。
孝宗從其請,著為令。
(按宋制,将試館職,則先命從官各以平日所為文五十篇,送學士院選擇,而後召試。
)此又每科館選之始也。
其教習庶吉士,始于正德中,命學士為之。
(《選舉志》謂以翰詹資深者一人課之。
)萬曆以後,掌教習者,專以吏、禮二部侍郎二人為之。
(《明史。
選舉志》:嘉靖八年,帝親閱廷試卷,手批一甲羅洪先、楊名、歐陽德,二甲唐順之、陳束,任瀚六人對策,各加評獎。
大學士楊一清遂選順之等二十人為庶吉士。
忽有旨:庶吉士之選,迩來大臣徇私植黨,無益于國。
其事遂止,至十一年乃複舉行。
) ○前明翰林不必皆由庶吉士《明史。
選舉志》:自洪武十八年,廷試擢一甲進士丁顯等為翰林院修撰,二甲馬京等為編修,吳文等為檢讨,進士之入翰林由此始也。
然明初翰林尚不必皆由科目。
如楊士奇以史才薦入翰林,充纂修官,胡俨由縣令薦入翰林,鄒緝由明擢經侍講,沈度、沈绛以善書入翰林,氵存至學士,劉铉亦以善書召入翰林,舉鄉試授中書舍人,進侍進,皆非進士也。
即進士入翰林,亦有不必由庶吉士者。
如黃淮由中書舍人改翰林編修,金幼孜由戶科給事中改翰林檢讨是也。
自永樂中,于進士榜下取翰林庶吉士,仁、宣間三楊當國,衣缽相傳,于是翰林之官無有不由庶吉士起者。
惟陳繼由布衣,以楊士奇薦入翰林,楊翥以景帝潛邸舊恩入翰林,已為僅事。
天順中,編修馬升、檢讨傅宗皆不由科第。
李賢當國,即出之于外,為參議等官。
資格既定,遂牢不可破。
弘治中,布衣潘辰以才望入翰林,一時稱異數,然初入不過為翰林待诏耳。
直至嘉靖中,張璁、桂萼等當國,以己本由部曹特賜翰林學士,遂停庶吉士不選,而講、讀、編、檢皆從吏部推補。
于是席春由他曹改用檢讨,張邦奇由提學孜右庶子,遷祭酒,甚至黃绾本萌生,亦以議大禮為少詹事兼侍講學士。
以任子官翰林,前此未有也。
霍韬疏言:“自楊榮、楊士奇、楊溥,顧東陽、楊廷和等專權植黨,籠翰林為屬官,中書為門吏,故翰林遷擢不由吏部,而中書至有進秩為尚書者。
”當時璁、萼、韬等持論如此。
然成例猝改,舉朝大嘩。
當璁、萼、韬等由郎署入翰林時,喬宇疏言:“内降恩澤,先朝僅施于佞亻幸小人,士大夫一預其間,即不為清議所齒,況學士最清華,俾萼等居之,誰肯與同列哉!”可見成例入翰林為竺固難變革,是以不久仍複舊例。
其後文征明以善書征入翰林為待诏,諸詞臣以其不由科第,猶群呼為書博士,不屑與同列。
直至崇祯皇帝以儒臣迂緩,不習吏事,乃改舊例,擇知推卓異者入翰林。
于是汪偉以知縣得翰林(見偉傳)。
成勇以知縣得南京吏部主事,谕德黃景為勇及朱天麟稱屈,天麟即得要。
勇不先赴南京,遂不複改(見勇傳)。
此又有明一代館選沿革之源流也。
(《選舉志》:成祖初年,内閣七人,非翰林者居其半,翰林纂修亦諸色參用。
自天順二年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,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内閣,南北禮部尚書、侍郎信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。
而庶吉士始進之時,已群目為儲相。
通計明代宰百七十馀人,由翰林者十九。
)○殿閣大學士大學士之官起于唐。
《舊唐書。
李通傳》:中宗景龍二年,修文館置大學十四,以李峤、宗楚客、趙彥昭、韋嗣方為之。
此大學十之始也。
然猶不常設。
明皇欲以張說為大學士,說曰:“學士本無大稱,中宗寵待大臣,始有之。
臣不敢昌。
”乃免。
德宗欲以李泌為大學士,泌亦援張說之言力辭。
至崔園又引泌語辭。
然陳希烈在明皇時為崇元館大學士,則張說雖嘗辭這,而希烈仍為之。
又姚寬《西溪叢語》:宋制,宰相出鎮,帶資政殿大學士,執政無大字。
蘇易簡出,被遇獨厚,遷紫宸殿,以稱呼不便,用觀文殿。
因此宰執出鎮,優遇者除之。
(按《通考》又雲:仁宗皇元年,诏置觀文殿大學士,寵待舊相。
今後須曾八任宰相乃得除。
)《春明退朝錄》:唐制,宰相四人,首相帶太清宮使,次三相帶弘文館大學士及集賢殿大學士,以此為序。
(此制《唐書》不載。
)宋朝惟二相,昭文首相領之,集賢次相領之。
趙中令雖獨相,初隻領集賢,久之方遷昭文。
據此,則唐、宋宰相原帶大學士也。
明初仿元制,設中書省,左右丞相。
洪武十三年,誅丞相胡惟庸後,遂罷中書省,政歸六部。
尋四輔官,經儒士王本等為之,不久亦罷。
十五年始置華蓋殿、武英殿,文淵閣、東閣諸大學士。
(禮部尚書邵質為華蓋,檢讨吳伯宗為武英,翰林學士宋讷為文淵,典籍吳沉不閣。
)又置文華殿大學士(耆儒鮑恂等為之),秩皆五品。
其時所謂大學士者,不過侍左右、備顧問而已,于機務無與也。
然一日萬幾,不能無贊理。
成祖不侍讀解缙、編修黃淮入直文淵閣,又命侍讀胡廣、修撰楊榮、編修楊士奇、檢讨金幼孜及胡俨同入直,尋直廣、榮、幼孜俱文淵閣大學士。
機務之屬大學士始此。
然是時大學士仍不過五品,若遷秩例須改他官,不複能入直。
(胡俨直文淵閣後遷國子祭酒,遂不得入。
)故成祖特命吏部,凡内閣諸臣考滿,勿孜他任。
于是榮、士奇等雖在機要,終成祖世,不過五品官。
仁宗即位,升士奇為禮侍郎,榮為太常卿,幼孜為戶部侍郎,黃淮為通政使,偕仍兼殿閣大學士。
宣德中,又皆進尚書。
蓋早居内閣,而官必以尚書為尊也。
其後又加公銜領尚書之職,地皆清要,兼官又尊,于是大學士亦遂忘其原品本卑,而隐然鈞衡之重,與百寮殊矣。
然此猶皆從翰林入内閣,既入後,以年勞氵存升侍郎、尚書,未有既為侍郎、尚書而入閣者。
宣德中,陳山、張瑾皆以尚書兼大學士,不久仍罷。
正統、景泰中,苗衷、高、俞剛、江淵等以侍郎入,王文以左都禦史入。
弘治中丘以禮部尚書入(尚書入閣自始)。
自是大學十遂為侍郎尚書遷價矣。
(按景泰中,彭時猶以修撰入閣。
天順初,嶽正以修撰入閣。
) 又前明大學士皆翰林出身,蓋自永樂中黃淮、胡廣等入直,本皆詞臣。
正統中三楊已老,所汲引馬愉、曹鼎等亦皆由翰林入。
自是沿為故事,入閣未有不由翰林者。
《明史。
張至發傳》:非翰林入閣者,自世宗朝許讠贊。
後至崇祯中,至發始以外僚入。
今按李賢由進士授吏部主事,本翰林,英宗時兼翰林學士入閣,則世宗以前亦有非 林而入閣者。
即英宗時張璁由刑部主事,夏言由給谏,皆擢禮部尚書入閣,則非翰林而入閣者,亦不止讠贊一人。
第此數人系偶然破例,其餘仍未有不由翰林者,故相沿以閣為翰林故物。
《職官志》:嘉、隆以前文移猶稱翰林院,以後則竟稱内閣矣。
萬曆中内閣缺人,議者謂不當專用詞臣,宜與外僚參用,然卒不果(見《李三才傳》)。
迨崇祯 皇帝因鄭偉不娴票拟,章疏中有“何況”二字,誤以為人名,拟旨提問,經帝改駁,自是詞臣為帝所輕,而閣臣不專用翰林(見《鄭以偉傳》)。
○閣老閣老本中書人之稱,今俗以稱大學士,非也。
《唐書。
楊绾傳》:绾為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