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二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書舍人,故事,舍人年久者為閣老,其公廨雜料皆取五之四,绾悉均給之。
杜詩“生理隻憑黃閣老”,亦指嚴武,非謂宰相也。
查初白詩自注:舊傳文淵閣為翰林内署,诏冊制诰皆屬焉,凡宣召文移止稱翰林院,初不以内閣名。
每日與閣臣會食,輪學士一人專掌诰敕,多挨次入閣,故例稱閣老。
蘇州有閣老坊,乃吳匏庵為學士時所建。
則翰林之在文淵掌诰敕者,亦得稱閣老矣。
○大學士到任在翰林院《明史。
錢傳》:宣德七年,以故鴻胪寺為翰林院,落成,諸殿閣大學士皆至,錢不設楊士奇、楊榮座。
或問之(傅維麟《明書》楊榮作楊溥)曰:“此非三公府也。
”二楊以聞,上命工部具座,禮部叙位次,二楊始自内閣出,坐諸學士上(亦見《玉堂叢語》)。
按王阮亭記明洪武十五年,設内閣大學士,命皆于翰林院上任。
十八年,又命殿閣大學士、左右春坊、大學士俱為翰林院官,故院中設閣老座于上,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,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。
據此,則閣老到任之在翰林院,洪武時已定制。
宣德距洪武不遠,何以錢不設閣臣座耶?豈洪武舊制在南京,此以鴻胪改翰林,在北京為創舉,遂不援故事耶?然阮亭謂閣老稱中堂,以其座在翰林之中,則非也。
按《湘山野錄》,錢希白見王欽若,戲曰:“中堂遂有如此宰相。
”又《邵氏聞見錄》:富鄭公與康節食筍,公曰:“未如中堂食筍之美。
”又元王恽有《中堂事記》,記元初中書省之事。
則宰相之稱中堂,宋、元已然,固不因設座于翰林之中也。
○中書中書之名,漢武初以宦者為之。
司馬遷被刑後,亦為中書令。
蓋主傳宣诏命者也。
《成帝紀》“罷中書宦官”注:臣讠贊曰:漢初,中人有谒者令。
孝武加中谒者令為中書谒者令,置仆射。
宣帝時任中書官弘恭為令,石顯為仆射。
元帝時恭死,顯代為中書令,專權用事。
成帝時因蕭望之言,乃罷其官,更名為中谒者令雲。
自是以訖東漢,皆無中書之官。
(《後漢書。
朱晖傳》:漢家舊典,置侍中、中常侍各一人,省尚書事。
黃門侍郎一人,傳達書奏。
皆用姓族士人。
和熹太後以女主稱制,乃以閹人為常侍小黃門通命。
自此以來,權過人主。
然則東漢雖無中書之官,侍中、中常侍即其職也。
)曹操為魏公,以劉放、孫資為秘書郎。
文帝即位,更秘書為中書,以放為監,資為令,遂掌機密。
明帝益任焉。
《魏志》稱三祖诏命,皆放所為。
此中書參機務、撰诏旨之始也。
其時中書監、令号為重務。
蔣濟谏曰:“今外所言,辄雲中書,雖使恭慎,不敢外交,但有此名,猶惑世俗。
況實據事要,日在目前,倘因疲倦之間,有所革制,衆臣見其能推移,于是即亦因而向之。
”按資、放名臣,明帝令主,而濟已有此奏,可見權之所在,勢即随之。
故晉荀勳由中書監除尚書令,或賀之,而勖有“奪我鳳池”之歎。
至晉惠帝時,孫秀為中書監,王威為中書令,權傾中外,則更任之極重者矣。
唐初政事堂在門下省,長孫無忌以司空,房玄齡以仆射,魏徵以太子太師,皆知門下省事。
至裴炎以中書令執政事筆,乃徙政事堂于中書。
○中書舍人中書舍人,其始甚微。
孫資既老,緻仕,齊王芳特為置舍人官騎,是本供中書監令之役使者也。
(按舍人之名,戰國已有之。
《史記》:毒幸時,諸客求為舍人者以千數。
李斯為呂不韋舍人。
《漢書。
高祖記》舍人陳恢注:師古曰:舍人,親近左右之通稱也。
審食其以舍人侍呂後,在楚軍中。
晉王祥告老,武帝亦為置舍人六人,以給使令。
)六朝以來,漸為寵要。
《通考》雲:宋初置中書通事舍人四員,入直閣内,出宣诏命,凡有陳奏,皆舍人持入,參決于中。
齊永平中,舍人四員,各住一省,謂之四戶,權傾天下。
茹法亮久為舍人,嘗語人曰:“何須覓外祿,此戶内年可辦百萬。
”及出為大司農,猶戀戀垂泣而去。
傅昭為中書通事舍人,時居此職者權勢最盛,昭獨廉靜,一無所預,明帝以為有古人之風。
梁、陳時中書舍人五人,領中書十人,書吏百二十人,分掌二十一局,各當尚書諸曹,并為上司,尚書惟聽受而已。
可見其地望之切要也。
唐初诏敕猶是舍人專掌,自永淳以來,此職為文士之極選。
《裴坦傳》雲:故事,中書舍人初詣省視事,四丞相送之,施一榻堂上,壓角而坐,其儀制之尊可知。
(宋次道雲:舍人上事日,設紫褥于廷,面北拜,廳閣長立褥之東北隅,謂之壓角。
此恐傳聞之誤。
)自開元後,以翰林學士專掌内命,而其任稍輕。
故陸贽疏以為:“诏命所出,本中書舍人之職,軍興時促迫應務,權以學士代之。
今天下無事,合歸職分。
其命将相制诏,請付中書行遣。
”事雖不行,亦可見唐初中書舍人之本職也。
又按唐時有由中書舍人而為翰林學士者,如陸贽為中書舍人權兵部侍郎,複為翰林學士是也。
又有翰林學士遷為中書舍人者,沈傳師、吳融、常哀是也。
蓋其時翰林本無定品,故中書舍人之職常在其上。
五代及宋初猶然。
《宋史》:窦貞固由翰林學士就拜中書舍人,蓋猶沿唐制。
前明則中書舍人之官已輕,不過為大學士之僚屬。
呂原子{常心}以蔭補國子生,選中書舍人,疏乞應試。
憲宗許之,遂舉順天鄉試。
舍人得赴試,自此始(見《明史。
呂原傳》)。
是舍人尚有以監生充選者,及在閣年久資深,每三年計典,辄加兼官。
如尚寶卿等秩,皆舍人遷階也。
據霍韬疏,則并有加至尚書者。
○尚書尚書本秦官少府之屬,在内掌文書者。
漢因之。
武帝增用宦官為中書谒者令,于是尚書與中書職事多相連。
其時中書如唐之樞密使,明之司禮監。
而尚書通章奏,出诏命,參決衆事,如唐之中書、門下,明之内閣也。
宣帝時又有中尚書,見蓋寬饒及石顯傳,則并用宦者兼之。
元帝時,石顯為中書令,五鹿充宗為尚書令。
成帝之初,蕭望之領尚書事,嫉顯等奸邪,乃奏以為“尚書百官之本,國家樞機,宜以通明公正處之。
”:乃定置尚書員:常侍曹尚書主公卿事,二千石曹尚書主郡國二千石事,民曹尚書主吏民上書事,客曹尚書主外國事(光武分二千石曹為二,又分客曹為二),其所不掌者,惟刑罰有廷尉,禮儀有太常,軍馬有大司馬,賦稅有大司農,糾劾有禦史而已。
而尤以職掌樞機為清切。
《霍光傳》:光死之後,其家恣橫,事漸露。
霍山猶領尚書,宣帝乃命吏民上書者不關尚書,辄使中書令取之。
《魏相傳》:霍光時,諸上書者皆二封,署其一曰副。
領尚書者先發副封,所言不善,則屏去不奏。
相因請去副封,以防壅蔽。
宣帝從之。
《董賢傳》:賢雖為三公,常給事中,領尚書事,百官皆因賢奏事。
《王莽傳》:莽懼臣下擅權,凡吏民上封事,令宦官左右開發,尚書不得知。
此可見平時章奏必經尚書也。
《窦武傳》:武謀誅宦官,事洩,中官曹德請帝出德陽殿,召尚書官屬,脅以白刃,使作诏版。
可見诏命亦自尚書出,《文心雕龍》所謂兩漢诏命出自尚書也。
王允以宦官誅後,侍中等出入禁近,機事頗洩,乃奏尚書不得出入及通賓客。
又可見尚書職在禁近,故秩不高而權甚重。
王暢為尚書令,後拜南陽太守,以尚書令本千石秩也,而所掌皆機事。
故李固疏曰:“陛下之有尚書,猶天之有北鬥。
鬥為喉舌,尚書為陛下喉舌。
鬥斟酌元氣,運平四時,尚書出納王命,賦政四海也。
”《陳忠傳》:三公任輕,機事專委尚書,而災眚變咎辄策免三公,時論不平。
又孔光為尚書令,凡典樞機十馀年。
徐防補尚郎,職典樞機,周密畏慎。
可見漢時尚書之職之清要。
及魏、晉以來,有中書省,而尚書之權遂移,尚書職務皆承中書下流,元時猶然。
惟桑哥得政,以尚書擅權,遂駕中書省之上。
桑哥敗後,仍複舊。
明初承之。
《明史。
陳修傳》:六部之設,始于洪武元年,初尚屬于中書省,權輕,多仰承丞相意旨。
至十三年,革中書省,而部權乃專。
此古今尚書沿革之大略也。
古來尚書隻是一省,凡吏、戶、兵、刑之類,同在此一省中各分職務,非如今之分為六署也。
唐楊嗣複遷禮部員外郎,因父于陵為戶部侍郎,乃請避同省,以禮、戶雖分而省則同也。
龐元英《文昌雜錄》:宋制,尚書省凡六曹,除告身帳目外一百六十八案,吏額一千四百十三人,總五月六月文書十二萬三千五百餘件,天下事莫不上于尚書。
是曹雖六,而省則仍一
杜詩“生理隻憑黃閣老”,亦指嚴武,非謂宰相也。
查初白詩自注:舊傳文淵閣為翰林内署,诏冊制诰皆屬焉,凡宣召文移止稱翰林院,初不以内閣名。
每日與閣臣會食,輪學士一人專掌诰敕,多挨次入閣,故例稱閣老。
蘇州有閣老坊,乃吳匏庵為學士時所建。
則翰林之在文淵掌诰敕者,亦得稱閣老矣。
○大學士到任在翰林院《明史。
錢傳》:宣德七年,以故鴻胪寺為翰林院,落成,諸殿閣大學士皆至,錢不設楊士奇、楊榮座。
或問之(傅維麟《明書》楊榮作楊溥)曰:“此非三公府也。
”二楊以聞,上命工部具座,禮部叙位次,二楊始自内閣出,坐諸學士上(亦見《玉堂叢語》)。
按王阮亭記明洪武十五年,設内閣大學士,命皆于翰林院上任。
十八年,又命殿閣大學士、左右春坊、大學士俱為翰林院官,故院中設閣老座于上,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,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。
據此,則閣老到任之在翰林院,洪武時已定制。
宣德距洪武不遠,何以錢不設閣臣座耶?豈洪武舊制在南京,此以鴻胪改翰林,在北京為創舉,遂不援故事耶?然阮亭謂閣老稱中堂,以其座在翰林之中,則非也。
按《湘山野錄》,錢希白見王欽若,戲曰:“中堂遂有如此宰相。
”又《邵氏聞見錄》:富鄭公與康節食筍,公曰:“未如中堂食筍之美。
”又元王恽有《中堂事記》,記元初中書省之事。
則宰相之稱中堂,宋、元已然,固不因設座于翰林之中也。
○中書中書之名,漢武初以宦者為之。
司馬遷被刑後,亦為中書令。
蓋主傳宣诏命者也。
《成帝紀》“罷中書宦官”注:臣讠贊曰:漢初,中人有谒者令。
孝武加中谒者令為中書谒者令,置仆射。
宣帝時任中書官弘恭為令,石顯為仆射。
元帝時恭死,顯代為中書令,專權用事。
成帝時因蕭望之言,乃罷其官,更名為中谒者令雲。
自是以訖東漢,皆無中書之官。
(《後漢書。
朱晖傳》:漢家舊典,置侍中、中常侍各一人,省尚書事。
黃門侍郎一人,傳達書奏。
皆用姓族士人。
和熹太後以女主稱制,乃以閹人為常侍小黃門通命。
自此以來,權過人主。
然則東漢雖無中書之官,侍中、中常侍即其職也。
)曹操為魏公,以劉放、孫資為秘書郎。
文帝即位,更秘書為中書,以放為監,資為令,遂掌機密。
明帝益任焉。
《魏志》稱三祖诏命,皆放所為。
此中書參機務、撰诏旨之始也。
其時中書監、令号為重務。
蔣濟谏曰:“今外所言,辄雲中書,雖使恭慎,不敢外交,但有此名,猶惑世俗。
況實據事要,日在目前,倘因疲倦之間,有所革制,衆臣見其能推移,于是即亦因而向之。
”按資、放名臣,明帝令主,而濟已有此奏,可見權之所在,勢即随之。
故晉荀勳由中書監除尚書令,或賀之,而勖有“奪我鳳池”之歎。
至晉惠帝時,孫秀為中書監,王威為中書令,權傾中外,則更任之極重者矣。
唐初政事堂在門下省,長孫無忌以司空,房玄齡以仆射,魏徵以太子太師,皆知門下省事。
至裴炎以中書令執政事筆,乃徙政事堂于中書。
○中書舍人中書舍人,其始甚微。
孫資既老,緻仕,齊王芳特為置舍人官騎,是本供中書監令之役使者也。
(按舍人之名,戰國已有之。
《史記》:毒幸時,諸客求為舍人者以千數。
李斯為呂不韋舍人。
《漢書。
高祖記》舍人陳恢注:師古曰:舍人,親近左右之通稱也。
審食其以舍人侍呂後,在楚軍中。
晉王祥告老,武帝亦為置舍人六人,以給使令。
)六朝以來,漸為寵要。
《通考》雲:宋初置中書通事舍人四員,入直閣内,出宣诏命,凡有陳奏,皆舍人持入,參決于中。
齊永平中,舍人四員,各住一省,謂之四戶,權傾天下。
茹法亮久為舍人,嘗語人曰:“何須覓外祿,此戶内年可辦百萬。
”及出為大司農,猶戀戀垂泣而去。
傅昭為中書通事舍人,時居此職者權勢最盛,昭獨廉靜,一無所預,明帝以為有古人之風。
梁、陳時中書舍人五人,領中書十人,書吏百二十人,分掌二十一局,各當尚書諸曹,并為上司,尚書惟聽受而已。
可見其地望之切要也。
唐初诏敕猶是舍人專掌,自永淳以來,此職為文士之極選。
《裴坦傳》雲:故事,中書舍人初詣省視事,四丞相送之,施一榻堂上,壓角而坐,其儀制之尊可知。
(宋次道雲:舍人上事日,設紫褥于廷,面北拜,廳閣長立褥之東北隅,謂之壓角。
此恐傳聞之誤。
)自開元後,以翰林學士專掌内命,而其任稍輕。
故陸贽疏以為:“诏命所出,本中書舍人之職,軍興時促迫應務,權以學士代之。
今天下無事,合歸職分。
其命将相制诏,請付中書行遣。
”事雖不行,亦可見唐初中書舍人之本職也。
又按唐時有由中書舍人而為翰林學士者,如陸贽為中書舍人權兵部侍郎,複為翰林學士是也。
又有翰林學士遷為中書舍人者,沈傳師、吳融、常哀是也。
蓋其時翰林本無定品,故中書舍人之職常在其上。
五代及宋初猶然。
《宋史》:窦貞固由翰林學士就拜中書舍人,蓋猶沿唐制。
前明則中書舍人之官已輕,不過為大學士之僚屬。
呂原子{常心}以蔭補國子生,選中書舍人,疏乞應試。
憲宗許之,遂舉順天鄉試。
舍人得赴試,自此始(見《明史。
呂原傳》)。
是舍人尚有以監生充選者,及在閣年久資深,每三年計典,辄加兼官。
如尚寶卿等秩,皆舍人遷階也。
據霍韬疏,則并有加至尚書者。
○尚書尚書本秦官少府之屬,在内掌文書者。
漢因之。
武帝增用宦官為中書谒者令,于是尚書與中書職事多相連。
其時中書如唐之樞密使,明之司禮監。
而尚書通章奏,出诏命,參決衆事,如唐之中書、門下,明之内閣也。
宣帝時又有中尚書,見蓋寬饒及石顯傳,則并用宦者兼之。
元帝時,石顯為中書令,五鹿充宗為尚書令。
成帝之初,蕭望之領尚書事,嫉顯等奸邪,乃奏以為“尚書百官之本,國家樞機,宜以通明公正處之。
”:乃定置尚書員:常侍曹尚書主公卿事,二千石曹尚書主郡國二千石事,民曹尚書主吏民上書事,客曹尚書主外國事(光武分二千石曹為二,又分客曹為二),其所不掌者,惟刑罰有廷尉,禮儀有太常,軍馬有大司馬,賦稅有大司農,糾劾有禦史而已。
而尤以職掌樞機為清切。
《霍光傳》:光死之後,其家恣橫,事漸露。
霍山猶領尚書,宣帝乃命吏民上書者不關尚書,辄使中書令取之。
《魏相傳》:霍光時,諸上書者皆二封,署其一曰副。
領尚書者先發副封,所言不善,則屏去不奏。
相因請去副封,以防壅蔽。
宣帝從之。
《董賢傳》:賢雖為三公,常給事中,領尚書事,百官皆因賢奏事。
《王莽傳》:莽懼臣下擅權,凡吏民上封事,令宦官左右開發,尚書不得知。
此可見平時章奏必經尚書也。
《窦武傳》:武謀誅宦官,事洩,中官曹德請帝出德陽殿,召尚書官屬,脅以白刃,使作诏版。
可見诏命亦自尚書出,《文心雕龍》所謂兩漢诏命出自尚書也。
王允以宦官誅後,侍中等出入禁近,機事頗洩,乃奏尚書不得出入及通賓客。
又可見尚書職在禁近,故秩不高而權甚重。
王暢為尚書令,後拜南陽太守,以尚書令本千石秩也,而所掌皆機事。
故李固疏曰:“陛下之有尚書,猶天之有北鬥。
鬥為喉舌,尚書為陛下喉舌。
鬥斟酌元氣,運平四時,尚書出納王命,賦政四海也。
”《陳忠傳》:三公任輕,機事專委尚書,而災眚變咎辄策免三公,時論不平。
又孔光為尚書令,凡典樞機十馀年。
徐防補尚郎,職典樞機,周密畏慎。
可見漢時尚書之職之清要。
及魏、晉以來,有中書省,而尚書之權遂移,尚書職務皆承中書下流,元時猶然。
惟桑哥得政,以尚書擅權,遂駕中書省之上。
桑哥敗後,仍複舊。
明初承之。
《明史。
陳修傳》:六部之設,始于洪武元年,初尚屬于中書省,權輕,多仰承丞相意旨。
至十三年,革中書省,而部權乃專。
此古今尚書沿革之大略也。
古來尚書隻是一省,凡吏、戶、兵、刑之類,同在此一省中各分職務,非如今之分為六署也。
唐楊嗣複遷禮部員外郎,因父于陵為戶部侍郎,乃請避同省,以禮、戶雖分而省則同也。
龐元英《文昌雜錄》:宋制,尚書省凡六曹,除告身帳目外一百六十八案,吏額一千四百十三人,總五月六月文書十二萬三千五百餘件,天下事莫不上于尚書。
是曹雖六,而省則仍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