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二十五

關燈
光照。

    俱見《明史。

    安南傳》)。

     大理(有保天、道隆、文治、利貞等号)。

     高麗(有延祥、正豐等号)。

     于阗(有同慶年号)。

     柔然(有始平年号)。

     蜀叢帝(萬通。

    以上五條俱見《玉海》)。

     瓦刺也先自立可汗(添元。

    見《明史》)。

     (此外道經有延康、赤明、龍漢、開皇、上皇、無極、永壽等号,見《隋志》)○改元歐陽公雲:年号以一為元,亦未常有法,蓋古人之語爾。

    古謂歲之一月,不曰一月,而雲正月。

    《國語》六呂曰元間、太呂,《周易》六爻曰初九。

    大抵古人言數多不雲一,不獨年号也。

    後世始以孔子書元年為《春秋》大法,遂以改元為重事。

    漢以後又名年以建元,而稱号遂多,不勝其紀也。

    按歐公此說,亦臆度之詞。

    古人最重者元,漢《律曆志》雲:曆始曰元。

    《傳》曰:元者,善之長也。

    又曰:體之長也。

    三統合于一元。

    古人所謂元祀、元年,蓋取諸此。

    董仲舒亦曰:《春秋》謂一元之意,萬物所從始也。

    元者,辭之謂大也。

    謂一為元者,視大始而欲正本也。

    是建元為重事,由來遠矣。

    古者天子、諸侯皆終身一元年,無所謂改元者。

    《史記》秦惠文王十四年更為元年,此實後世改元之始。

    漢文帝因新垣平之言,亦以十六年為後元年。

    景帝又有中元年、後元年之改。

    至武帝而改元十餘次。

    後人但知改元自武帝始,則以武帝有年号,人所共見,而不知改元實非始于漢武也。

    曆代以來,又有不應建元而即有年号者。

    如劉淵稱漢王,即建元元熙,僭帝位,又改永鳳。

    石勒稱趙王,即建元太和,僭帝位,又改建平。

    呂光據姑臧,即建元太安,稱三河王,又改麟嘉,稱天王,又改龍飛。

    以及諸僭僞國,如乞伏、沮渠、秃發之類,雖不稱帝而各有年号是也。

    又有不改年号而但改元者。

    如光武帝仍建武之号,而改為中元年。

    梁武帝仍大通之号,而改為中大通元年是也。

    有一歲而兩三改元者。

    漢中平六年,獻帝即位,改元光熹;張讓、段誅後,改元昭甯;董卓輔政,改元永漢,此一歲四号也。

    晉惠帝太安二年,長沙王事敗,成都王穎改元永安;河間王得政,又改元永興。

    魏孝明帝武泰元年崩,孝莊帝立,即改元建義,又改元永安。

    宋廢帝子業即位之次年,改元永光,又改元景和。

    唐中宗嗣聖元年,武後既廢立,改元文明,九月又改元光宅。

    垂拱五年春改元永昌,十一月又改元載初。

    天授三年夏四月改元如意,秋九月又改元長壽。

    及長壽三年夏五月改元延載,十一月又改元證聖。

    其明年九月改元天冊萬歲,十二月又改萬歲登封。

    其明年四月改元神功,十一月又改元聖曆。

    又四年改元大足,十月改元長安。

    (按武後以建子月為正朔,凡十一月之改,已屬歲首。

    )及金哀宗正大九年既改開興,又改天興。

    明萬曆四十八年神宗崩,光宗立一月崩,熹宗立,從左光鬥議,以今年八月以前仍為萬曆八月,以後為泰昌,明年為天啟。

    是皆一歲兩三号也。

    有不應改元而即改者。

    蜀先主卒,子禅嗣未逾月,即改元建興。

    吳孫亮、晉惠帝、宋元兇劭亦然。

    《宋書。

    五行志》謂數君皆不終其位是也。

    有應改元而不改者。

    人君即位逾年即改元,而梁末帝、晉出帝、劉承鈞皆逾年不改元,又明年始改。

    孟昶即位五年始改,金熙宗即位亦二年始改,唐哀帝、漢隐帝、周世宗皆用先世年号,終身不改。

    哀帝、隐帝皆年少,且迫于權臣,故不暇及,世宗何以亦因循如此?豈以周太祖甫改元即崩,顯德之号初未嘗用,遂襲以紀年耶?又有年号犯諱而不改者。

    梁末帝名友貞,而年号貞明;漢隐帝名承,而年号乾;夏主仁孝之父名乾順,而仁孝亦改元乾,舉朝之人不聞議及,何也?○年号用字年号用字,固取吉祥,然又有當慎擇者。

    晉元帝改元永昌,郭璞謂永昌之名有二日之象。

    齊郁林王建元隆昌,《南史》論亦謂同此谶焉。

    梁侯景立蕭棟,改元天正。

    武陵王紀僭位,亦改元天正。

    識者以為“于文天為二人,正為一止,言各一年而止也。

    ”永豐侯歎曰:“昔桓玄年号大亨,識者謂二月了,而玄之敗實在仲春。

    今曰天正,在文為一止,其能久乎?”紀與棟果皆為元帝所害。

    北齊文宣帝年号天保,識者曰:“天保之字為一大人隻十也。

    帝其不過十乎?”文宣果在位十年。

    後主緯奔邺,命安德王延宗守晉陽。

    延宗為衆所推,即帝位,年号德昌。

    人以為“德昌者,得二日也。

    ”果即位之明日,被周師所圍,越宿而敗,正得二日。

    蕭琮年号廣運,識者曰:“運之為字,走軍也。

    ”隋炀帝改元大業,或以為“大苦來”。

    唐僖宗年号文明,及黃巢反,以為唐去醜口而着黃,明已當代唐,以為圖谶。

    宋徽宗改宣和,或雲一家有二日,果徽、欽同帝。

    欽宗改元靖康,或以為立十二月,果周歲而失國。

    或又謂“十二月立康王”之兆,其谶果驗。

    明泰昌亦二日也,果是年天啟繼位。

    凡此雖皆偶然适中,未必因此遂緻不祥,然亦不可不加意也。

    (沈作又謂:年号最忌與前世谥号、陵名相犯。

    本朝熙甯、崇甯二名,乃南朝章後、宣後之陵名也。

    亦當時大臣不學之過。

    則年号并當避陵名矣。

    亦見袁文《甕牖閑評》。

    ) ○年号并稱宋以前國家年号,從無割取一字而以兩年号并稱者。

    自宋始有熙豐、乾淳之語,至見之章奏,筆之著述。

    然猶一帝改元之号,自為聯屬也。

    至明乃合兩帝并稱,如永宣、成弘、嘉隆、隆萬、天崇之類,并有取下一字并稱,如化治、慶曆、啟祯者。

    雖無甚關系,然亦草野橫議之一端也。

    本朝未有明禁,而自無此習。

    一則列聖享國久長,一則朝廷尊嚴,人情敬畏故也。

    按唐德宗思貞觀、開元之治,乃建号貞元。

    宋孝宗兼取建隆、紹興,乃建号隆興;取乾德、至道,乃建号乾道。

    甯宗兼取開寶、天禧,乃建号開禧。

    (《金史》:完顔匡曰:“宋取先世開寶、天禧,紀元開禧,豈忘中國者哉!”)然則朝廷之上已開其端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