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二十二

關燈
謂:副本音劈,後人誤以為副貳之副,系其本音,而于《詩》坼副讀作劈者,轉以朱點發,失其本矣。

    此亦用點别他音之據。

    今人于字之讀作别音者,各于其平上去入方位,或用點,或用圈,本古法也。

     ○重字二點凡重字下者可作二畫,始于《石鼓文》重字皆二畫。

    後人襲之,因作二點,今并有作一點者。

     ○厶字《天祿識佘》雲:今人書某為厶,皆以為俗從簡便,其實即古某字也。

    《梁》:櫃公二年,蔡侯、鄭伯會于鄧。

    範注雲:鄧厶地。

    陸德明《釋文》曰:不知其國,故雲厶地,本又作某。

     ○文章忌假借文章家于官職、輿地之類,好用前代名号,以為典雅,此李滄溟諸公所以贻笑于後人也。

    孫樵雲:史家紀職官、山川、地理、禮樂、衣服,宜直書一時制度,使後人知某時如此,某時如彼,不當取前代名器以就簡牍。

    畢仲詢《幕府燕閑錄》載,範文正公嘗為人作墓銘,已封将發,忽曰:“不可不使師魯見。

    ”明日以示,師魯曰:“希文名重一時,後世所取信,不可不慎。

    今謂轉運使為部刺史,知州為太守,現無其官,後必疑之。

    ”希文怃然曰:“賴以示子,不然幾失之!”朱子亦雲:舊見徐端言石林嘗雲:“今世安得有文章,隻有減字換字法耳。

    如言湖州必去州隻稱湖,此減字也。

    不然,則稱上,此換字也。

    令人于官名地名好用前代名目以為古,将一代制度疆理皆溷亂不可考矣。

    ”此三說為古學者不可不知。

    朱國桢亦雲:近日文章家多用換字法,黾勉曰闵免,尤甚曰郵甚,新婦曰新負,┆曰異,須臾曰須搖,赤幟曰赤志。

    又以殊代死字,古稱殊死,乃斬首分為二也。

    此皆可笑。

    空棺為榇,盛屍曰柩,大曰索,小曰繩,自換字法行,扶柩悉改扶榇,而舟子所呼為力索者,亦寫為力繩。

    榇則何屍,而繩則何力耶?又郎瑛記嘉靖中文人多用換字法,有虞子崖戲改嶽忠武《送張紫崖》詩雲:“誓律飙雷速,神威震坎隅。

    遐征逾趙地,力戰越秦墟。

    骥柔匈奴頂,戈殲鞑靼軀。

    旋師謝彤阙,再造故皇都。

    ”按忠武原詩乃“号令風雷迅,天聲動北陬。

    長驅渡河洛,直搗向燕幽。

    馬蹀月氏血,旗枭可汗頭。

    歸來報明主,恢複舊神州”也。

    子崖逐字換之,以嘲時人之好換字者,可為捧腹。

    按宋時自宋子京後,多效為澀體以避俗。

    歐陽公嘗戲改“夜夢不祥,書門大吉”八字為“宵寐匪祯,紮闼洪庥”,令子京見之,以為笑資。

    并可見換字之不始于明也。

     ○古人追叙前事文法洪容齋謂《武成篇》周王發之語,是時武王尚未代商,安得已稱周王?蓋史官追記之誤也。

    然不特此也,《堯典》四嶽薦舜曰:“有鳏在下曰虞舜。

    ”虞者,舜有天下之号,其時方在下,乃已稱虞舜。

    《左傳》衛州籲弑君,石昔之子厚問定君于昔,昔告以觐王,曰:“陳桓公方有寵于王,若朝陳使請,必可得也。

    ”是時陳桓公尚在,乃已稱桓公。

    又楚公子子幹自晉歸國,将立為王,晉韓宣子問叔向:“子幹其濟乎?”叔向以為不能。

    宣子曰:“齊桓、晉文不亦是乎?”言桓、文皆已出亡在外而終得國也。

    宣子晉臣,乃稱其先君曰“晉文”。

    伍子胥謂使者曰:“語爾平王,欲國不滅,釋吾父兄。

    ”是時平王尚在,乃稱其谧。

    《戰國策》:齊使使問趙威後,使者曰:“奉使使威後,而不問王,先問歲。

    ”是觌面稱其谥也。

    《韓詩外傳》:周公謂伯禽曰:“我武王之弟、成王之叔。

    ”周公時成王尚在,乃已稱王。

    《史記。

    田世家》:田成子以大鬥出,小鬥入,齊人歌之曰:“妪乎采芑,歸乎田成子!”是進成子尚在,乃已列成子。

    (《韓非子。

    外儲篇》亦述歌曰:“讴乎其己乎,苞乎其往歸田成子乎!”)又漢高祖朝太公,家令說太公曰:“高祖适子,人主也,太公适父,人臣也。

    ”又高祖過趙,張敖上食,高祖箕踞慢罵,趙相貫高等說敖請殺之,敖曰:“吾先人亡國,賴高祖得複國,秋毫皆高祖力也。

    ”是時高祖尚在,乃已稱高祖。

    古人追叙前事,文法往往如此,疏節闊目,文義自明,固不如後人之密也。

     ○古文用韻古人文字未有用韻者。

    《尚書》喜起及五子歌、三風、十愆之類,皆歌耳。

    《洪範》“無偏無黨”之類,亦是使民歌詠。

    《左傳》“鳳凰于飛,和鳴锵锵,龍尾伏辰,天策享享”之類,皆繇詞耳。

    其行文則無韻也。

    散文有韻,顧甯人以《尚書》“帝德廣運”一節及《系詞》“鼓之以雷霆”一節,謂皆化工之文,自然成韻者。

    今按《管子。

    牧民篇》“毋蔽汝惡,毋異汝度,堅者将不汝助。

    ”“言室籌室,言堂籌堂,是謂聖王。

    ”及《小稱篇》、《心術篇》、《地員篇》俱有韻語。

    又《國語》中範蠡對越王“柔而不屈,強而不剛,德虐之行,固以為常”等數段皆有韻。

    此為散文用韻之始。

    以後則老子《道德》五千言,大半用韻。

    如“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溪。

    知其白,守其辱,為天下谷”之類,不可勝數。

    然其書自成箴銘一種,非散文也。

    《莊子》“其聲能短能長,能柔能剛,變化齊一,不主故常。

    在谷滿谷,在坑滿坑,塗卻守神,以物為量”等句,《韓非子》“四海既藏,道陰見陽,左右既立,開門而當。

    勿變勿易,與二俱行,不知其名,複修其形。

    形名參同,用其所生。

    二者誠信,下乃貢情”等句,皆散文之用韻者。

    《史記》褚少孫所補《淳于意傳》數千字,通首用韻,尤奇,此又《客嘲》、《賓戲》等文所由仿也。

     ○漢諺用韻法漢人諺語多七字成句,大率以第四字與第七字葉韻,此京一體也。

    《庶物名義疏》漢武宮中用李少君續膏,一名都膚,婦人傅之,膚色都麗,又能接骨。

    宮中語曰:“枯容碎軀有都膚,折爪落發有接骨。

    ”《後漢書》賈逵博學,諸儒為之語曰:“問事不休賈長頭。

    ”楊政善說經,京師為之語曰:“說經铿铿楊子行。

    ”魯丕為趙相,就學者常數陌人,關東号之曰“五經複興魯叔陵。

    ”井丹通五經,善談論,京師為之語曰:“五經紛綸井大春。

    ”許慎博學,時人為之語曰:“五經無雙許叔重”(重平聲,與雙通也)。

    丁鴻高才,論辨最明,京師語曰:“殿中無雙丁孝公。

    ”楊震為人所仰,時人語曰:“關西孔子楊伯起。

    ”召馴以志義自厲,鄉裡号之曰“德行恂恂召伯春。

    ”胡廣練達朝事,京師諺曰:“萬事不理問伯始,天下中庸有胡公。

    ”馮豹以《春秋》救人,鄉裡稱之曰:“道德彬彬馮仲文。

    ”董宣為洛陽令,百姓歌之曰:“桴鼓不鳴董少平。

    ”範丹為萊蕪令,居官清苦,人歌之曰:“甑中生塵範史雲,釜中生魚範萊蕪”郭賀為荊州刺史,百姓歌之曰:“厥德仁明郭憲卿。

    ”郭憲以俠聞,時人諺曰:“關東觥觥郭子橫。

    ”戴良初尚俠,時人為之語曰:“關中大豪戴子高。

    ”《黨锢傳》:桓帝嘗受學于周福,及即位,擢為尚書,而福河南尹植有名,鄉人為之語曰:“天下規矩房伯武,因師獲印周仲進。

    ”《逸民傳》:王君公遭亂隐居,時人稱曰:“避世牆東王君公。

    ”楊阿若任俠,好為人報仇,時人語曰:“東市相斫楊阿若。

    ”俱就其人姓氏之韻,而以品題語協之,亦一時風氣然也。

    三國時鄧好貨,京師語曰:“以官易富鄧元茂。

    ”又吉茂嘲蘇則曰:“仕宦不止執虎子。

    ”《晉書》:王坦之字文度,時人語曰:“江東獨步王文度。

    ”裴秀少時,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