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二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○經史子集古書分類,未有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之名。
漢哀帝時,劉歆著《七略》。
宋元徽中,王儉撰《七志》。
梁普通中,阮孝緒撰《七錄》。
隋大業中,許善心撰《七林》。
此皆以七分部者也。
其以四部分者,自晉秘書監荀勖始,曰甲部,紀六藝及小學等;二乙部,則諸子及兵家、術數等;三丙部,則《史記》、《皇覽》等;四丁部,則詩賦及汲冢書等。
其中編次,子先于史,汲書又雜詞賦内,位置俱未免失當,然後之以四部編者,實本于此。
宋謝靈運、殷淳,梁任、殷鈞等因之,各造四部書目。
竟陵王子良集學士依《皇覽》例為《四部要略》,猶皆以甲、乙、丙、丁為部。
隋炀帝于觀文殿東西廂藏書,東屋藏甲、乙,西屋藏丙、丁,亦仍舊稱。
其名以經、史、子、集者,則唐武德初魏鄭公收東都圖書,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以船,氵斥河西上,凡八萬六千九百六十六卷。
其後又因馬懷素奏,乃令殷踐猷等治經,韋述等治史,毋等治子,王灣等治集(見《馬懷素傳》)。
自此經、史、子、集之為四部,一成不變矣。
今《隋書。
經籍志》已分經、史、子、集者,《隋書》本唐人所修也(《宋史。
謝泌傳》雲:唐景龍中,分經、史、子、集,命薛稷、沈期、武平一、馬懷素分掌)。
近代說部之書最多,或又當作經、史、子、集、說五部也。
(《隋書》:辛彥之撰《墳典》一部,《六官》一部,《祝文》一部,《禮要》一部,《新禮》一部,《五經異義》一部,此又私集稱部之名。
) ○詩文以集名《漢藝文志》有輯略。
師古曰:輯與集同。
然當是時,猶未有以集名書者,故志所載詩賦等皆不曰集。
晉荀勖分書為四部,其四曰丁。
宋王儉撰《七志》,其三曰文翰,亦尚未有集之名。
梁阮孝緒為《七錄》,始有文集錄。
故《隋經籍志》以荀況、宋玉等所著書及詩賦等皆謂之集。
然《經籍志序》雲:别集之名,漢東京之所創也。
靈均以降,屬文之士多矣,後之君子欲觀其體勢而見其心靈,故别聚焉,名之為集。
則集之名又似起于東漢。
然據此則古所謂集,乃後人聚前人所作而名之,非作者之自稱為集也。
○詩筆陸遊《筆記》:六朝人謂文為筆。
顧甯人亦引其說。
不知六朝人稱文與筆,又自有别。
《文心雕龍》曰:今俗常言無韻者,筆也;有韻者,文也。
是六朝人以韻語為文,散行為筆耳。
按《南史。
沈約傳》:謝元晖善為詩,任彥升工于筆,約兼而有之。
《庾肩吾傳》:梁簡文《與湘東王書》曰:“詩既若此,筆又如之。
”又曰:“謝、沈約之詩,任、陸亻垂之筆。
”《任傳》:以文才見知,時人謂任筆沈詩。
聞甚以為病,晚節轉好著詩,欲以傾沈。
用事過多,屬辭不得流便,都下士子慕之,轉為穿鑿。
又劉孝綽稱弟儀與威雲三筆六詩(三孝儀,六孝威也)。
是皆以詩、筆對言。
放翁因其以詩對筆,遂疑筆即文耳。
然《北史。
邢昕傳》:雜筆三十餘篇。
此專言筆也。
而《邢臧傳》:文筆九百餘篇。
《劉邈傳》:文筆三十餘篇。
則又文與筆并言。
可見文與筆自是二種,若筆即是文,何以有專言筆者,又有兼言文筆者;則六朝所謂文筆,當以劉勰言為據也。
至老杜《寄賈至、嚴武》詩雲:“賈筆論孤憤,嚴詩賦幾篇。
”元好問詩亦雲:“杜詩韓筆愁來讀,似倩麻姑癢處抓。
”亦襲六朝語也。
○序孫炎雲:序,端緒也。
孔子作《序卦》及《尚書序》,子夏作《詩序》,其來尚已。
然何休、杜預之序《左氏》《公羊》,乃傳經者之自為序也。
史遷、班固之《序傳》,乃作史者之身為序也。
劉向之《叙錄》諸書,乃校書者之自為序也。
其假手于他人以重于世者,自皇甫谧之序左思《三都》始。
○章句、集注朱子作《大學、中庸章句》、《論語、孟子集注》,其名非創也。
漢《藝文志》:《易經》有章句,施、孟、梁丘氏各二篇,《尚書》有歐陽章句三十一卷,大、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,《春秋》有《公羊章句》、《梁章句》。
張禹為帝師,以上難數問,乃為《論語章句》上之,後漢楊終作《春秋外傳》,改定章句,牟長著《尚書章句》,趙岐作《孟子章句》,梁武作《孔子正言章句》,沈洙通《五經》章句。
此章句之所本也。
晉灼集服虔、應劭等《漢書音義》彙為一部,名曰《漢書集注》。
陶宏景著《孝經、論語集注》,崔靈恩有《集注毛詩》二十二卷,《集注周禮》四十卷。
此集注之所本也。
○題目《北史。
念賢傳》:魏孝武作行殿初成,未有題目,诏侍臣各名之。
念賢拟以圓極,帝曰:“正與朕意同。
”題目二字始見于此。
孔穎達《尚書。
大禹谟正義》雲:史将錄禹之事,故為題目之詞。
北齊文宣帝令辛術選百官,時參選者二三千人,術題目士子,人無謗ゥ,此則品題之意。
○破題今八股起二句曰破題,然破題不始于八股也。
李肇《國史補》:李程試《日五色賦》,既出闱,楊于陵見其破題雲“德動天鑒,祥開日華”,許以必擢狀元。
是唐人以作賦起處已曰破題。
劉貢父《詩話》雲:有閩士作《清明象天賦》破題雲:“天道如何,仰之彌高。
”《螢雪雜說》:俞陶作《天之曆數在舜躬賦》,破題雲:“神聖相授,天人會同。
何讴歌不之堯子,蓋曆數在于舜躬。
”陳元裕主文衡,出“大椿八千歲為春秋”,滿場破題皆閣筆,遂自作雲:“物數有極,椿齡獨長。
以歲曆八千之久,成春秋二序之常。
”蔡曼卿作《君人成天地之化》,破題雲:“物産于地,形鐘自天。
賴君人之有作,成化功之未全。
”陳尹作《文帝前席賈生賦》,破題雲:“文帝好問,賈生力陳。
忘其勢之前席,重所言之過人。
”陳季陸出《皇極統三德與五事賦》,魁者破題雲:“極有所會,理無或遺。
統三德與五事,貫一中于百為。
”張亢門客作《坤厚載物賦》,誦其破題于亢曰:“粵有大德,其名曰坤。
”亢應曰:“續兩句可贈和尚,曰:非講經之座主,是傳法之沙門。
”又範蜀公賦《長嘯卻敵騎》,破題雲:“制動以靜,善勝不争。
”宋景文破題雲:“月滿邊塞,人登戍樓。
”是皆賦之破題也。
詩亦有破題。
《六一詩話》謂,梅聖俞《河豚》詩開首“春洲生荻芽,春岸飛楊花。
”隻此破題,已道盡河豚好處。
《螢雪雜說》:湯黃中試《秋燕已如客》詩,破題雲:“近人方賀廈,如客已驚秋。
”《石林詩話》亦謂,駱賓王《靈隐寺》詩唯破題“鹫嶺郁召,龍宮隐寂寥”是宋之問所作,下皆賓王作。
此又詩之破題也。
《夷堅志》:程覺改習《易經》,谒老儒張師韓傳《易》義。
張教以預拟題目,如“聖人作,萬物睹”之類。
仍教以破題及主意,于是遂捷。
此則經義之破題也。
○别字字之音同而義異者,俗儒不知,辄誤寫用,世所謂别字也:此亦有所本。
《後漢書。
儒林傳》:光武令尹敏校谶書,敏曰:“谶書非聖人所作,其中多近鄙别字,頗類世俗之辭,恐疑誤後生。
” ○音字用點一字數音者,漢時但借他字比其音,鄭康成所謂倉卒無字,以音類比方假借者也。
至魏孫炎始作反音,則今反切之學也。
張守節雲:初音者皆為正字,不須點發。
字或數音,觀義點發皆依平上去入,若發平聲,每從左起。
然則非本音而假借從他音者,古人皆用點也。
顔師古《匡謬正俗》
漢哀帝時,劉歆著《七略》。
宋元徽中,王儉撰《七志》。
梁普通中,阮孝緒撰《七錄》。
隋大業中,許善心撰《七林》。
此皆以七分部者也。
其以四部分者,自晉秘書監荀勖始,曰甲部,紀六藝及小學等;二乙部,則諸子及兵家、術數等;三丙部,則《史記》、《皇覽》等;四丁部,則詩賦及汲冢書等。
其中編次,子先于史,汲書又雜詞賦内,位置俱未免失當,然後之以四部編者,實本于此。
宋謝靈運、殷淳,梁任、殷鈞等因之,各造四部書目。
竟陵王子良集學士依《皇覽》例為《四部要略》,猶皆以甲、乙、丙、丁為部。
隋炀帝于觀文殿東西廂藏書,東屋藏甲、乙,西屋藏丙、丁,亦仍舊稱。
其名以經、史、子、集者,則唐武德初魏鄭公收東都圖書,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以船,氵斥河西上,凡八萬六千九百六十六卷。
其後又因馬懷素奏,乃令殷踐猷等治經,韋述等治史,毋等治子,王灣等治集(見《馬懷素傳》)。
自此經、史、子、集之為四部,一成不變矣。
今《隋書。
經籍志》已分經、史、子、集者,《隋書》本唐人所修也(《宋史。
謝泌傳》雲:唐景龍中,分經、史、子、集,命薛稷、沈期、武平一、馬懷素分掌)。
近代說部之書最多,或又當作經、史、子、集、說五部也。
(《隋書》:辛彥之撰《墳典》一部,《六官》一部,《祝文》一部,《禮要》一部,《新禮》一部,《五經異義》一部,此又私集稱部之名。
) ○詩文以集名《漢藝文志》有輯略。
師古曰:輯與集同。
然當是時,猶未有以集名書者,故志所載詩賦等皆不曰集。
晉荀勖分書為四部,其四曰丁。
宋王儉撰《七志》,其三曰文翰,亦尚未有集之名。
梁阮孝緒為《七錄》,始有文集錄。
故《隋經籍志》以荀況、宋玉等所著書及詩賦等皆謂之集。
然《經籍志序》雲:别集之名,漢東京之所創也。
靈均以降,屬文之士多矣,後之君子欲觀其體勢而見其心靈,故别聚焉,名之為集。
則集之名又似起于東漢。
然據此則古所謂集,乃後人聚前人所作而名之,非作者之自稱為集也。
○詩筆陸遊《筆記》:六朝人謂文為筆。
顧甯人亦引其說。
不知六朝人稱文與筆,又自有别。
《文心雕龍》曰:今俗常言無韻者,筆也;有韻者,文也。
是六朝人以韻語為文,散行為筆耳。
按《南史。
沈約傳》:謝元晖善為詩,任彥升工于筆,約兼而有之。
《庾肩吾傳》:梁簡文《與湘東王書》曰:“詩既若此,筆又如之。
”又曰:“謝、沈約之詩,任、陸亻垂之筆。
”《任傳》:以文才見知,時人謂任筆沈詩。
聞甚以為病,晚節轉好著詩,欲以傾沈。
用事過多,屬辭不得流便,都下士子慕之,轉為穿鑿。
又劉孝綽稱弟儀與威雲三筆六詩(三孝儀,六孝威也)。
是皆以詩、筆對言。
放翁因其以詩對筆,遂疑筆即文耳。
然《北史。
邢昕傳》:雜筆三十餘篇。
此專言筆也。
而《邢臧傳》:文筆九百餘篇。
《劉邈傳》:文筆三十餘篇。
則又文與筆并言。
可見文與筆自是二種,若筆即是文,何以有專言筆者,又有兼言文筆者;則六朝所謂文筆,當以劉勰言為據也。
至老杜《寄賈至、嚴武》詩雲:“賈筆論孤憤,嚴詩賦幾篇。
”元好問詩亦雲:“杜詩韓筆愁來讀,似倩麻姑癢處抓。
”亦襲六朝語也。
○序孫炎雲:序,端緒也。
孔子作《序卦》及《尚書序》,子夏作《詩序》,其來尚已。
然何休、杜預之序《左氏》《公羊》,乃傳經者之自為序也。
史遷、班固之《序傳》,乃作史者之身為序也。
劉向之《叙錄》諸書,乃校書者之自為序也。
其假手于他人以重于世者,自皇甫谧之序左思《三都》始。
○章句、集注朱子作《大學、中庸章句》、《論語、孟子集注》,其名非創也。
漢《藝文志》:《易經》有章句,施、孟、梁丘氏各二篇,《尚書》有歐陽章句三十一卷,大、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,《春秋》有《公羊章句》、《梁章句》。
張禹為帝師,以上難數問,乃為《論語章句》上之,後漢楊終作《春秋外傳》,改定章句,牟長著《尚書章句》,趙岐作《孟子章句》,梁武作《孔子正言章句》,沈洙通《五經》章句。
此章句之所本也。
晉灼集服虔、應劭等《漢書音義》彙為一部,名曰《漢書集注》。
陶宏景著《孝經、論語集注》,崔靈恩有《集注毛詩》二十二卷,《集注周禮》四十卷。
此集注之所本也。
○題目《北史。
念賢傳》:魏孝武作行殿初成,未有題目,诏侍臣各名之。
念賢拟以圓極,帝曰:“正與朕意同。
”題目二字始見于此。
孔穎達《尚書。
大禹谟正義》雲:史将錄禹之事,故為題目之詞。
北齊文宣帝令辛術選百官,時參選者二三千人,術題目士子,人無謗ゥ,此則品題之意。
○破題今八股起二句曰破題,然破題不始于八股也。
李肇《國史補》:李程試《日五色賦》,既出闱,楊于陵見其破題雲“德動天鑒,祥開日華”,許以必擢狀元。
是唐人以作賦起處已曰破題。
劉貢父《詩話》雲:有閩士作《清明象天賦》破題雲:“天道如何,仰之彌高。
”《螢雪雜說》:俞陶作《天之曆數在舜躬賦》,破題雲:“神聖相授,天人會同。
何讴歌不之堯子,蓋曆數在于舜躬。
”陳元裕主文衡,出“大椿八千歲為春秋”,滿場破題皆閣筆,遂自作雲:“物數有極,椿齡獨長。
以歲曆八千之久,成春秋二序之常。
”蔡曼卿作《君人成天地之化》,破題雲:“物産于地,形鐘自天。
賴君人之有作,成化功之未全。
”陳尹作《文帝前席賈生賦》,破題雲:“文帝好問,賈生力陳。
忘其勢之前席,重所言之過人。
”陳季陸出《皇極統三德與五事賦》,魁者破題雲:“極有所會,理無或遺。
統三德與五事,貫一中于百為。
”張亢門客作《坤厚載物賦》,誦其破題于亢曰:“粵有大德,其名曰坤。
”亢應曰:“續兩句可贈和尚,曰:非講經之座主,是傳法之沙門。
”又範蜀公賦《長嘯卻敵騎》,破題雲:“制動以靜,善勝不争。
”宋景文破題雲:“月滿邊塞,人登戍樓。
”是皆賦之破題也。
詩亦有破題。
《六一詩話》謂,梅聖俞《河豚》詩開首“春洲生荻芽,春岸飛楊花。
”隻此破題,已道盡河豚好處。
《螢雪雜說》:湯黃中試《秋燕已如客》詩,破題雲:“近人方賀廈,如客已驚秋。
”《石林詩話》亦謂,駱賓王《靈隐寺》詩唯破題“鹫嶺郁召,龍宮隐寂寥”是宋之問所作,下皆賓王作。
此又詩之破題也。
《夷堅志》:程覺改習《易經》,谒老儒張師韓傳《易》義。
張教以預拟題目,如“聖人作,萬物睹”之類。
仍教以破題及主意,于是遂捷。
此則經義之破題也。
○别字字之音同而義異者,俗儒不知,辄誤寫用,世所謂别字也:此亦有所本。
《後漢書。
儒林傳》:光武令尹敏校谶書,敏曰:“谶書非聖人所作,其中多近鄙别字,頗類世俗之辭,恐疑誤後生。
” ○音字用點一字數音者,漢時但借他字比其音,鄭康成所謂倉卒無字,以音類比方假借者也。
至魏孫炎始作反音,則今反切之學也。
張守節雲:初音者皆為正字,不須點發。
字或數音,觀義點發皆依平上去入,若發平聲,每從左起。
然則非本音而假借從他音者,古人皆用點也。
顔師古《匡謬正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