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二十一

關燈
○正月元日歲首為正月固也,然亦有以建巳之月為正月者。

    《詩》“正月繁霜”,注謂夏之四月。

    《左傳》莊二十五年“正月之朔”,杜注亦謂夏之四月,周之六月,建陽之月也。

    昭十七年夏六月甲戊朔,日食。

    昭子欲用币伐鼓,平子止之曰:“惟正月朔日食伐鼓用币,其馀則否。

    ”太史曰:“在此月也”。

    注:太史謂在此月者,正謂此六月乃即是正月也。

    蓋夏之四月,正陽之月,平子亦以歲首為正月,而不知正陽之月為正月也。

    《月令》“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”,所謂元日,亦是正月中上辛之日,非歲初第一日。

     ○明月、去月次年曰明年,次日曰明日,而次月未有稱明月者。

    《左傳》:鄭人相驚,以伯有為厲。

    齊平燕之月,公孫段卒,國人愈懼。

    其明月子産立公孫洩。

    然則次月亦可稱明月矣。

    隔歲曰去歲,月之前一月未有稱去月者。

    《北史》:蕭吉奏隋文帝曰:“去月十六日,皇後陵前有黑雲起。

    ”是前月亦可稱去月。

     ○上巳、端午、除夜《韓詩》:鄭國之俗,三月上巳采蘭水上,祓除不祥。

    蓋用三月中第一巳日,如上辛、上丁之類也。

    《後漢書》:上巳,官民皆于東流水上祓除宿垢。

    則猶用巳日,後乃但以三月三日為上巳,誤也(沈約《宋書》以為自魏始)。

    古時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。

    《後漢書。

    郎ダ傳》以五月丙午遣太尉,又《論衡》曰: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時鑄陽燧。

    是午節宜用午日或丙日,後世專用五日,亦誤。

    按《周官》“涿壺氏午貫象齒”,鄭注:午:故書為五。

    然則午、五本通用。

    唐明皇八月五日生,宋表亦雲:月惟仲秋,日在端午。

    猶以午為五也。

    後世以五月五日為午節,蓋午、五相通之誤。

    《老學庵筆記》雲:《太平廣記》有《盧質傳》雲:是夕冬至除夜。

    乃知唐人冬至前一日亦謂之除夜。

    陳師錫《家享儀》謂冬至前一日為冬住。

    蓋住與除同音,閩音同耳。

     ○競渡、乞巧、登高競渡不獨午日也。

    《新唐書。

    杜亞傳》:亞為淮南節度使,方春,南民為競渡戲。

    亞欲輕駛,乃髹船底,使篙人衣油彩衣,沒水不濡。

    是春時亦競渡矣。

    又《丹陽集》謂《荊楚記》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,故武陵以此日作競渡以招之。

    今江浙間競渡多用春月,疑非本意。

    及考沈期《三月二日州》詩雲“誰念招魂節,翻為禦魅囚”,王績《三月三日賦》亦雲“新開避忌之席,更作招魂之所”,則以上巳為招屈之時,亦必有所據雲。

    按《舊唐書。

    敬宗紀》:寶曆二年三月,幸魚藻宮觀競渡。

    是方春競渡,久為故事。

    又《穆宗紀》:九月觀競渡于魚藻宮。

    則重九亦有競渡。

    文文山《指南集》有《元夕》一首雲:“南海觀元夕,茲遊古未曾。

    人間大競渡,水上小燒燈。

    ”則又元夕有競渡矣。

    乞巧不獨七夕也。

    《續博物志》:山東風俗,正月取五姓女,年十馀歲,共卧一榻,覆之以衾,以箕扇之。

    良久如夢寐,或欲刺文繡,事筆硯,理管弦。

    俄頃乃寤。

    謂之扇天蔔以乞巧。

    《下黃私記》:八、九月中,月輪外輕雲時有五色,下黃人每值此,則急呼女子持針線,小兒持紙筆,向月拜之,謂之乞巧。

    是五月及八、九月皆乞巧矣。

    登高不獨九日也。

    《昌黎集》有《人日城南登高》詩。

    《隋書。

    元胄傳》文帝正月十五日與近臣登高,馳诏召胄,謂曰:“公與外人登高,不如就朕。

    ”是人日及上元日皆登高矣。

    又楊用修雲:古有春禊、秋禊。

    “浴乎沂”注雲:上巳祓除,王右軍蘭亭修禊,此春禊也。

    劉桢《魯都賦》曰:“素秋二七,天漢指隅。

    人胥祓禳,國子水嬉。

    ”此用七月十四日,指秋禊也。

    則七月亦修禊矣。

     ○古兵器不皆用鐵《越絕書》:赤堇之山破而出錫,若耶之谷涸而出銅。

    歐冶子因以為純鈎之劍。

    《山海經》:昆吾之山,上多赤銅。

    郭璞注謂以之作刀,切玉如泥。

    周穆王時犬戎獻之。

    即《屍子》所謂昆吾之劍也。

    汲郡冢中得銅劍一枝,即所謂幹将者,亦非鐵也。

    《漢書。

    食貨志》:賈誼言:收銅勿令布以作兵器。

    《韓延壽傳》:為東郡太守,取官銅物,候月蝕,鑄作刀劍鈎镡。

    又大宛以西至安息國,不知鑄鐵器,及漢亡卒降,始教鑄作兵器,得漢黃白金辄以為器,不用為币。

    又《難兜傳》雲:有銀銅鐵作兵。

    此可見古時兵器不盡用鐵,至漢時外國猶然。

    (《魏書》:崔鑒為東徐州刺史,治銅為農器。

    是農具亦用銅矣。

    ) ○齋戒不忌食肉《論語》“齋必變食”,孔安國注但謂改常馔,而不言不飲酒,不茹葷。

    惟《莊子。

    人間世篇》:顔回曰:“回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,可以謂齋乎?”子曰:“是祭祀之齋,非心齋也。

    ”朱子注《論語》蓋本此。

    然古人所謂葷,乃菜之有辛臭者,齋則忌之,即所謂變食,而非魚肉也。

    古人惟忌日及居喪不禦酒肉。

    《玉藻》:子卯日稷食菜羹,此忌日之去酒肉也。

    《喪大記》:期終喪不食肉,不飲酒。

    《檀弓》:喪有疾食肉飲酒。

    謂居喪有疾病者,其無病則戒酒肉可知。

    此居喪之去酒肉也。

    而齋戒去酒肉無明文,惟《國語》耕籍之前五日,王入齋官〔宮〕,淳濯飲醴。

    注:沐浴飲醴酒也。

    蓋平時飲酒,齋則飲醴,即所謂變食也。

    以醴代酒,記者尚特詳之,若齋必去肉,何以不兼言及之乎?又《荀子》及《家語》皆雲:端衣玄裳,冕而垂軒,則志不在于食;斬衰菅菲,杖而ヱ粥,則志不在酒肉。

    注:端衣玄裳,齋服也;即葷,辛菜也。

    齋服則不食葷,居喪則不食酒肉,别言之,尤可見葷之非肉,而齋戒但忌葷不忌肉,尤其明證也。

    程、蘇二公當緻齋日,廚人禀造食葷素,程令辦素,蘇令辦葷。

    戴埴《鼠璞》引此事,謂二公未免以魚肉為葷。

    蓋以古制辛菜及魚肉本是二項,後人混而一之,通謂之葷,即蘇公亦第循齋戒不忌酒肉之制,而以魚肉為葷,則仍沿時俗之稱而不改也。

    (袁文記黃山谷在宜州,有曹醇老送肉及子魚來,遂不免食葷。

    則宋人以腥血為葷,亦不特程、蘇二公。

    )然古來以魚肉為葷,而齋戒兼忌之,史傳雖不著起于何時,而其來已久。

    顔師古《匡謬正俗》:雲:素食是無肉之食。

    則固以肉與素對言。

    唐制更有正、五、九月齋戒,特禁屠宰之例,白香山《閏九日》詩:“自從九月持齋戒,不醉重陽十五年。

    ”此齋戒之忌酒也。

    韋蘇州詩:“鮮肥屬時禁,蔬果幸見嘗。

    ”此齋戒之忌肉也。

    是唐時齋戒已禁酒肉也。

    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