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二十

關燈
○貢荔枝不始于楊貴妃《唐書》:楊貴妃好荔枝,南海歲貢荔枝,飛馳以進。

    然方暑而熟,經宿辄敗。

    此貢荔枝故事也。

    按《後漢書。

    和帝紀》:舊南海獻龍眼荔枝,十裡一置,五裡一候,死者繼路。

    因臨武長唐羌上書言狀,乃诏罷之。

    則貢荔枝不自唐始矣。

    《金世宗紀》:上謂宰臣曰:“朕嘗欲得新荔枝,兵部遂于道路特設鋪遞。

    頃因谏官黃久約言,始知之。

    ”是金時亦有貢荔枝之事。

    然荔枝出閩、粵、蜀三處,金時皆無其地,不知其設鋪馳遞者何地所出也? ○楊氏五家合隊《新唐書》叙楊氏五家合隊,雖不明析。

    《楊貴妃傳》雲:以貴妃寵,擢其兄鴻胪卿,侍禦史,而钊(即國忠)亦浸顯。

    又三姊封韓、虢、秦三國夫人。

    據此,則、、钊及韓、虢、秦應是六家。

    下又雲:以上柱國門列戟,與、國忠、諸姨五家第舍聯亘。

    帝所得奇珍,分賜五家如一。

    則所為有五家者,兄弟中缺一家耶?姊妹中缺一家耶?下又雲:、秦國早死,故韓、虢與國忠貴最久,則又應是四家矣。

    而其叙華清從駕處,複何以雲五家車騎各為一色,俄五家合隊爛若萬花耶?《楊國忠傳》:天寶七載,國忠為禦史中丞,三妹封國夫人,兄擢鴻胪卿,與國忠皆列戟,則又遺卻一人,與《貴妃傳》不合。

    按《舊唐書。

    貴妃傳》:玄宗封韓、虢、秦三姨,又擢貴妃從兄及,賜第連宮禁,韓、虢、秦與、五家,每有請托,峻如诏敕。

    《通鑒》亦雲:天寶六載,以貴妃姊适崔者為韓國夫人,适裴者為虢國,适柳者為秦國。

    三姊與、五家勢傾天下。

    是五家者,、、韓、虢、秦也,國忠尚不在其内。

    及國忠益貴而已死,仍符五家之數,故當時亦呼楊氏五家。

    《舊唐書》雖叙、、韓、虢、秦為五家,而其後華清從駕,謂國忠姊妹五家扈從,每家一隊,隊各一色,則又以國忠入五家之内矣。

    又雲:國忠山第與虢國相對,秦國、韓國相接。

    是《新唐書》雖雲秦國早死,而《舊唐書》則國忠為相後,秦國尚在。

    《通鑒》亦雲:祿山反,上欲傳位太子。

    國忠大俱,使韓、虢、秦三夫人說貴妃銜土請命,乃止。

    及馬嵬之變,國忠及韓國、秦國為軍士所殺,虢國奔陳倉,縣令薛景仙捕誅之。

    是秦國直至馬嵬始被殺,《新唐書》謂秦軍早死者,恐未必得實也。

    然則五家者,其始則、、韓、虢、秦也,其後則與國忠及韓、虢、秦也。

     ○五日一朝不始于裴度五日一朝,今人皆用裴度故事,其實非始于度也。

    《漢書。

    孔光傳》:令太師毋朝,十日一賜餐。

    黃門令為太師省中坐置幾,太師入省中用杖,賜餐。

    師古注:言十日一入朝,受此寵禮。

    它日則在家自養也。

    是此禮實自孔光始。

    王莽在哀帝時亦同。

    《隋書》:文帝忌楊素,敕曰:“仆射國之宰輔,不可親細務,但三五日一朝,向省評論大事。

    ”則又為疏忌功臣之制。

    而其後優禮老臣,亦多用之。

    《唐書》:李靖以疾,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。

    姚崇年老,玄宗命五日一朝,入閣辦事。

    又苗晉卿年老,代宗令間日赴政事堂,入閣不趨。

    此皆在裴度之前。

    鄭覃年老,以疾去位,诏許五日一入中書商量政事。

    杜佑請老,诏三五日一入中書平章政事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:趙普再相,故事中書日向未始退,诏特許普日午便歸,尋免朝,止赴中書視事,大政則召對。

    又王旦多疾,真宗命五日一赴中書,遇軍國重事,不限時日,入預參決。

    呂夷簡老,仁宗亦命平章軍國重事,五日一至中書。

    王随亦然。

    徽宗命何執中一月止六參起居,退治省事。

    此又度後之故事也。

     ○牛、李非李德裕唐時牛、李之黨,論者皆謂牛僧孺、李德裕互相仇怨,各植私黨也。

    然《唐書》傳贊雲:僧孺、宗闵既當國,排擊所憎,權震天下,人指曰“牛李”。

    則當時所雲牛、李,乃謂牛僧孺及李宗闵,而非德裕也。

    《李德裕傳》:始李吉甫為相,牛僧孺、李宗闵對策,痛底當路,吉甫訴于上,考官皆得罪。

    德裕則吉甫子也,宗闵、僧孺之怨德裕始此。

    《李宗闵傳》:錢徽知貢舉,宗闵托所親于徽。

    德裕白上,以為今年取士不公,宗闵坐貶,由是嫌忌益深。

    是猶第李與李相怨耳。

    及裴度薦德裕可相,而宗闵先已當國,慮德裕繼入,遂引僧孺同秉政。

    由是僧孺德宗闵而與德裕為難,是僧孺之仇德裕,本由于附宗闵,此即所謂牛、李者也。

    《楊汝士傳》:汝士為虞卿弟,牛、李待之甚厚。

    益可見牛、李之李乃宗闵,而非德裕矣。

    若以李為德裕,則僧孺、德裕方相仇,乃又俱善待汝士乎?《通鑒》:德裕出為浙西觀察使,八年不遷,以為李逢吉排己而引牛僧孺為相,由是牛、李之怨愈深。

    此李又指逢吉,然亦謂德裕之怨逢吉、僧孺也。

     ○宋金蓮燭送歸院者六人金蓮燭送歸院,始于唐令孤。

    《唐書》:入翰林為學生士承旨,夜對禁中,燭盡,宣宗以乘輿金蓮炬送還。

    院吏望見,以為天子,及至皆驚。

    此唐故事也。

    今世所傳詞林美談,皆指蘇子瞻耳。

    不知宋時金蓮燭故事共有六人:王欽若、王禹玉、晁迥、鄭獬、蘇轼、史浩也。

    《錢氏私志》:欽若為資政殿大學士,中秋夕,上召至小殿,對設二位,用賓主禮,不令拜舞。

    宴罷,令宮嫔各以領巾裙帶乞詩。

    上令諸嫔各取頭上珠花為潤筆,納其袖中。

    宴罷,命撤金蓮燭送歸院。

    王禹玉為學士,被召至内東門小殿。

    晚深,賜台燭雙引歸院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:晁迥常夜召對,帝命内侍持燭送歸院。

    方盛暑,為蠲宿直令。

    又神宗召鄭獬夕對内東門,命草吳奎知青州及張方平、趙參政事三制,賜雙燭送歸舍人院,外廷無知者。

    子瞻為學士,夜忽召入内東門小殿。

    宣仁問曰:“内翰前年為何官?”曰:“汝州團練使。

    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