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十九
關燈
小
中
大
皆姓馬,俗号為馬留人。
此漢時所立銅柱在交趾者也。
馬總為安南都護,建二銅柱于漢故處,刂著唐德,兼以明伏波以裔。
此唐時所立銅柱,亦在交趾者也。
《五代史》:馬希範攻溪州蠻,降之,乃立銅柱為表,命學士李臯銘之。
此五代時所立銅柱,在五溪者也。
皆馬氏故事。
按今廣西太平府鎮南關外尚有銅柱,據《明史》:廣西思明州土官黃廣成上言:元設思明府,南以銅柱為界,元末交人越銅柱二百裡,侵奪思明地,乞敕安南還侵地,仍以銅柱為界。
此所謂銅柱,即今廣西鎮南關外之銅柱,與思明相近者也。
然《唐書》所謂林邑國,則在廣東之南,離鎮南關甚遠。
豈援所立銅柱本在林邑,而今鎮南關之銅柱則總所立耶? ○徙銅人不始于魏明帝《魏明帝紀》:徙長安銅人、承露盤之類于洛,銅人重不可緻,留于霸城。
任《述異記》:魏明帝取漢武捧露盤仙人,既折盤,臨行泣下。
此皆魏明帝事也。
然《漢書。
武帝本紀》:作通天台、飛廉館。
應劭注曰:飛廉,神禽。
《後漢書》:明帝永平五年,至長安,迎取飛廉并銅馬,置上西門外,名平樂館。
亦見程大昌《演繁露》。
則移置飛廉、銅馬、實始于漢明帝,而魏明帝特仿之。
後趙石虎又徙洛陽飛廉、鐘ね之類于邺之華林園,則又仿魏明帝,而徙魏明帝物耳。
陳壽《三國志》于《董卓傳》既雲卓遷天子都長安,悉椎破銅人、鐘ね以鑄錢,而于《魏明帝紀》又雲:徙長安銅人、承露盤之類于洛陽,銅人重不可緻,留于霸城。
銅人既為卓所椎破,此所徙又是何物?殊不明晰。
按潘嶽《關中記》:秦銅人十二,卓壞以為錢,餘二枚魏明帝欲徙于洛,重不能緻。
任《述異記》:魏明帝诏取漢武捧露盤仙人,盤既拆,臨行泣下。
然則卓所毀者乃秦銅人十二之十,而魏明帝所徙則漢武承露仙人及卓毀秦銅人所餘之二也。
《後漢書。
方術傳》:薊子訓摩挲金狄,即此秦餘之二。
而李石《續博物志》又謂苻堅毀其二以為錢,其一百姓推置河中。
按董卓毀後僅餘其二,安得又有一入河耶? ○牛繼馬非晉元帝《晉書》載:魏明帝時,河西柳谷出玄石圖,有牛繼馬後之象。
故司馬懿深忌牛氏,為二共一口,以貯酒,懿先飲其佳者,以毒酒鸩其将牛金。
而其孫恭王觐之妃夏侯氏,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。
蓋當時傳聞如此,魏收本之作《魏書》,因謂:僭晉司馬睿,母夏侯氏,字銅環,與牛金奸通而生,冒姓司馬,以為此石之應。
《通鑒》等書皆從共說。
然金已為懿毒死,則夏氏所通小吏别是一人也,而收雲雲,可見皆傳聞謬悠之詞耳。
唐元行沖則以為:元魏昭帝名犍,繼晉受命,乃為牛繼馬之象,特為著論,此又可備一說。
○宮中屠販不始于東昏宮苑之中,列肆作屠沽之戲,世多知齊東昏侯事。
《南史》:東昏于苑中立大店肆,以潘妃為市令,自為市吏錄事,又于埭上設店,坐而屠肉。
民間謠雲“閱武堂,種楊柳,至尊屠肉,潘妃酤酒”是也。
然此戲不自東昏始。
《通鑒》:漢靈帝作列肆于後宮,使諸采女販賣,更相盜竊争鬥。
帝着商賈服,從之宴飲為樂。
《晉書》:太子于宮中為市,使人屠酤,手揣斤兩,輕重不差。
其母本屠家也,故太子好之。
又會稽王道子使宮人為酒肆,沽賣于水側,與親昵乘船就飲以為樂。
《宋書。
五行志》亦載此事,并謂道子身自貿易于其中。
又宋營陽王未廢時,亦于華林園為列肆,親自酤賣。
是皆東昏以前事。
○四聲不始于沈約沈約作平上去入四聲韻譜,為在昔詞以人累千歲而不悟,獨得胸臆,窮其妙旨,自謂入神之作。
然《石林詩話》謂:魏、晉間雖未知聲律,而陸雲相谑之詞“日下荀鳴鶴,雲間陸士龍”,又與後世律詩無異,知此體出于自然,不待沈約而後創也。
今按《隋經籍志》:晉有張諒撰《四聲韻林》二十八卷,則四聲實起晉人,而并非石林所謂古人暗合者矣。
《南史。
陸厥傳》雲:沈約、謝、王融以文章相推,汝南周善識聲韻。
約等文皆用宮商相宣,将平上去入四聲,以之制韻,有平頭、上尾、蜂腰、鶴膝。
五字之中,音韻悉異,兩句之内,角徵不同,謂之永明體。
沈約作《宋書。
謝靈運傳》後論之甚詳。
厥乃為書辨之,以為曆代衆賢,未必都ウ此處也。
此又約之前已有四聲之明證,即與約同時者,周有《四聲譜》行于時,劉善經有《四聲指歸》一卷,夏侯永有《四聲韻略》十三卷,王斌有《四聲論》,皆齊、梁間人。
又梁武問周扌舍曰:“何謂四聲?”扌舍曰:“天子聖哲是也。
”沙門重公谒梁武帝,帝問:“在外有四聲,何者為是?”重公應聲曰:“天保寺刹。
”出以語劉孝綽,孝綽曰:“何如道天子萬福?”則約同時之人,明于此者,亦不止約一人,特約獨取以成書,遂擅名
此漢時所立銅柱在交趾者也。
馬總為安南都護,建二銅柱于漢故處,刂著唐德,兼以明伏波以裔。
此唐時所立銅柱,亦在交趾者也。
《五代史》:馬希範攻溪州蠻,降之,乃立銅柱為表,命學士李臯銘之。
此五代時所立銅柱,在五溪者也。
皆馬氏故事。
按今廣西太平府鎮南關外尚有銅柱,據《明史》:廣西思明州土官黃廣成上言:元設思明府,南以銅柱為界,元末交人越銅柱二百裡,侵奪思明地,乞敕安南還侵地,仍以銅柱為界。
此所謂銅柱,即今廣西鎮南關外之銅柱,與思明相近者也。
然《唐書》所謂林邑國,則在廣東之南,離鎮南關甚遠。
豈援所立銅柱本在林邑,而今鎮南關之銅柱則總所立耶? ○徙銅人不始于魏明帝《魏明帝紀》:徙長安銅人、承露盤之類于洛,銅人重不可緻,留于霸城。
任《述異記》:魏明帝取漢武捧露盤仙人,既折盤,臨行泣下。
此皆魏明帝事也。
然《漢書。
武帝本紀》:作通天台、飛廉館。
應劭注曰:飛廉,神禽。
《後漢書》:明帝永平五年,至長安,迎取飛廉并銅馬,置上西門外,名平樂館。
亦見程大昌《演繁露》。
則移置飛廉、銅馬、實始于漢明帝,而魏明帝特仿之。
後趙石虎又徙洛陽飛廉、鐘ね之類于邺之華林園,則又仿魏明帝,而徙魏明帝物耳。
陳壽《三國志》于《董卓傳》既雲卓遷天子都長安,悉椎破銅人、鐘ね以鑄錢,而于《魏明帝紀》又雲:徙長安銅人、承露盤之類于洛陽,銅人重不可緻,留于霸城。
銅人既為卓所椎破,此所徙又是何物?殊不明晰。
按潘嶽《關中記》:秦銅人十二,卓壞以為錢,餘二枚魏明帝欲徙于洛,重不能緻。
任《述異記》:魏明帝诏取漢武捧露盤仙人,盤既拆,臨行泣下。
然則卓所毀者乃秦銅人十二之十,而魏明帝所徙則漢武承露仙人及卓毀秦銅人所餘之二也。
《後漢書。
方術傳》:薊子訓摩挲金狄,即此秦餘之二。
而李石《續博物志》又謂苻堅毀其二以為錢,其一百姓推置河中。
按董卓毀後僅餘其二,安得又有一入河耶? ○牛繼馬非晉元帝《晉書》載:魏明帝時,河西柳谷出玄石圖,有牛繼馬後之象。
故司馬懿深忌牛氏,為二共一口,以貯酒,懿先飲其佳者,以毒酒鸩其将牛金。
而其孫恭王觐之妃夏侯氏,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。
蓋當時傳聞如此,魏收本之作《魏書》,因謂:僭晉司馬睿,母夏侯氏,字銅環,與牛金奸通而生,冒姓司馬,以為此石之應。
《通鑒》等書皆從共說。
然金已為懿毒死,則夏氏所通小吏别是一人也,而收雲雲,可見皆傳聞謬悠之詞耳。
唐元行沖則以為:元魏昭帝名犍,繼晉受命,乃為牛繼馬之象,特為著論,此又可備一說。
○宮中屠販不始于東昏宮苑之中,列肆作屠沽之戲,世多知齊東昏侯事。
《南史》:東昏于苑中立大店肆,以潘妃為市令,自為市吏錄事,又于埭上設店,坐而屠肉。
民間謠雲“閱武堂,種楊柳,至尊屠肉,潘妃酤酒”是也。
然此戲不自東昏始。
《通鑒》:漢靈帝作列肆于後宮,使諸采女販賣,更相盜竊争鬥。
帝着商賈服,從之宴飲為樂。
《晉書》:太子于宮中為市,使人屠酤,手揣斤兩,輕重不差。
其母本屠家也,故太子好之。
又會稽王道子使宮人為酒肆,沽賣于水側,與親昵乘船就飲以為樂。
《宋書。
五行志》亦載此事,并謂道子身自貿易于其中。
又宋營陽王未廢時,亦于華林園為列肆,親自酤賣。
是皆東昏以前事。
○四聲不始于沈約沈約作平上去入四聲韻譜,為在昔詞以人累千歲而不悟,獨得胸臆,窮其妙旨,自謂入神之作。
然《石林詩話》謂:魏、晉間雖未知聲律,而陸雲相谑之詞“日下荀鳴鶴,雲間陸士龍”,又與後世律詩無異,知此體出于自然,不待沈約而後創也。
今按《隋經籍志》:晉有張諒撰《四聲韻林》二十八卷,則四聲實起晉人,而并非石林所謂古人暗合者矣。
《南史。
陸厥傳》雲:沈約、謝、王融以文章相推,汝南周善識聲韻。
約等文皆用宮商相宣,将平上去入四聲,以之制韻,有平頭、上尾、蜂腰、鶴膝。
五字之中,音韻悉異,兩句之内,角徵不同,謂之永明體。
沈約作《宋書。
謝靈運傳》後論之甚詳。
厥乃為書辨之,以為曆代衆賢,未必都ウ此處也。
此又約之前已有四聲之明證,即與約同時者,周有《四聲譜》行于時,劉善經有《四聲指歸》一卷,夏侯永有《四聲韻略》十三卷,王斌有《四聲論》,皆齊、梁間人。
又梁武問周扌舍曰:“何謂四聲?”扌舍曰:“天子聖哲是也。
”沙門重公谒梁武帝,帝問:“在外有四聲,何者為是?”重公應聲曰:“天保寺刹。
”出以語劉孝綽,孝綽曰:“何如道天子萬福?”則約同時之人,明于此者,亦不止約一人,特約獨取以成書,遂擅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