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十九

關燈
膳牛、犒牛、兵車之牛而已。

    否則如田單之縱火,齊王之釁鐘而已,未聞以牛耕也。

    《月令》:季冬令民計耦耕事。

    《論語》長沮、桀溺耦而耕。

    蓋三代以上,皆兩人并力發一耜,不聞用牛耕也。

    宋景文《筆記》亦雲:漢趙過始教人作牛耕,而以王弼傳《易》所雲牛稼穑之資者,為不知漢以前無牛耕之事。

    獨王伯厚《困學紀聞》則以為牛耕不始于趙過,而引冉伯牛名耕之說以證之。

    若三代不用牛耕則冉子何以名耕字伯牛也?此論甚确。

    不特此也,《韓非子。

    外儲篇》:少室周與力士牛子耕角力而不勝。

    又《史記》司馬牛亦名耕,字子牛,《家語》并雲司馬黎耕字子牛,黎、犁字古通,則尤是牛耕之明證。

    蓋古時原有人耕、牛耕二法。

    《國語》耕籍之制,王耕一發。

    韋昭注:一耜之發也。

    王無耦,以一耜耜。

    《左傳》:二五耦。

    杜預注亦雲:二耜相耦,廣一尺。

    共起一伐,言二人共墾,傷晉室也。

    此則人耕之說也。

    《月令》:耕籍之制,天子三推。

    若人耕,則安用推?此則牛耕之說也。

    《管子。

    形勢篇》:神農教耕,生谷以緻民利。

    此尚未指明人耕牛耕。

    《山海經》:稷之孫叔均始牛耕。

    《山海經》縱僞書,然《史記》已引之,則為漢武以前之書,而已有牛耕之說,則牛耕非起于漢武時審矣。

    王充《論衡》:舜葬蒼梧,有象為之耕。

    其說雖荒幻,然亦可見耕之用獸也。

    且《易》雲:神農氏揉木為耒。

    《論衡》亦雲:神農撓木為耒。

    耒乃牛耕之具,若人耕,安用揉撓之使曲乎?則以理推之,神農氏已用牛耕矣。

    景文、夾氵祭所引,蓋本崔實《政論》。

    漢武使趙過為搜粟都尉,教民以牛耕,遂以為确據。

    不知南北風俗不同,有用牛耕者,有不知用牛耕者,過第就其不知牛耕者教之用牛,如後漢《王景傳》百姓不知牛耕,景教以牛犁,由是墾辟倍多;又任延為九真守,亦以牛耕教民,皆是開此一方農事之所未有,而其實非自景與延創也。

    趙過之以牛耕得名,蓋亦本古法而施之于不知牛耕之地,後世遂以為牛耕之始耳。

    且景文所雲,亦未深考也。

    《漢書。

    食貨志》:武帝以趙過為搜粟都尉,過能為代田,本古法也。

    後稷始川田,以二耜為耦,廣尺深尺曰圳,一畝三圳。

    歲代種之,用耜犁,二牛三人,一歲之收常倍他田。

    過使教田太常、三輔,二千石遣善田者受田器,學種法。

    民或苦少牛,亡以趨澤,故平都令光教過以人挽犁。

    過奏光為丞,教民相與庸挽犁。

    據此,則二牛三人之法,本始于後稷,過第用其法以教人。

    其後牛不足,而平都令又教以用人挽犁,則以人挽犁轉始于過與平都令,而非牛耕始于過也。

    景文、夾氵祭徒據崔實《政論》一語,遂以為據,而不複詳考,亦太疏矣。

    至《詩》《書》所雲牽車,服箱之類,蓋各就其一事以為言,有不可執一以例其餘者。

    即如江以南六朝時皆用犢車,今江南之人語以牛可駕車,必駭異以為無是理,而不知今雲南、廣西尚有以牛駕車者,大河以北牛車更多。

    又如驢馬之類,江以南知其可以乘騎,而北人兼用以耕。

    夾氵祭、景文之論,毋亦囿于一說矣。

    又《湧幢小品》謂:中國耕田必用牛,若鐵齒耙土,乃東夷擔羅國之法,今江南皆用之,不知中國原有此法耶?抑唐以後始仿而為之也?是又以人耕為中國所本無矣。

     ○雲台無來歙,淩煙閣無郭子儀漢明帝圖畫光武功臣于雲台,共二十八将,又益以王常、李通、窦融、卓茂,共三十二人,其詳載于《後漢書》。

    馬援不與,以其為椒房親也。

    然光武功臣尚有來歙,先使隴說隗嚣,往返數四,當世稱為信士。

    及嚣叛,則固守略陽者經年,帝賜歙班坐絕席,在諸将之右,令悉監諸将馮異、耿、蓋延、馬武、劉尚等平隴西諸羌,又攻蜀擊公孫述,後為刺客所殺。

    是來君叔之權任,及光武之倚信,俱在諸功臣之上,而雲台圖像竟不及之,殊為阙事!《新唐書》:武德功臣十六人,貞觀功臣五十三人,至德功臣二百六十五人。

    德宗即位,命史館考勳名特高者九十二人,以三等條奏,增至一百八十七人。

    每等武德以來宰相為首,功臣次之,至德以來将相又次之。

    大中初又诏求功臣三十七人,續圖淩煙閣。

    今俱載《新唐書》一百九十一卷。

    然功臣如郭子儀、李晟、渾、裴度、李光顔、李等,俱不在内。

    方德宗時,晟、皆未死,其不入圖畫固也。

    子儀已死,何亦不入圖乎?況大中之續錄三十七人中有馬燧,而晟、與燧同時,号三大功臣,何以不入?李光弼雖入,而别在二等。

    此皆不可解。

    (《郭子儀傳》有圖像淩煙閣之語,而《新書》淩煙圖内無之。

    ) ○馬氏銅柱有三馬援所立銅柱在林邑國,《唐書。

    環王傳》:本林邑地,海行三千裡至其國,南有大浦,援所立五銅柱在焉。

    援留十戶于其地,隋末蕃衍至三百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