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十九

關燈
,蓋又本《檀弓》“舜葬于蒼梧之野,三妃未之從”之語,遂以為舜妃從駕不及而死于此,為湘山之神。

    此又博士所由誤也。

    殊不知《檀弓》所雲,本謂古無夫妻合葬之制,如葬舜蒼梧而妃嫔不同葬,明乎合葬之制自周公始,初不言二妃從舜不及而死于洞庭也。

    況《檀弓》言三妃,而此以二妃當之,尤見其牽強不相合也(劉向谏起昌陵疏亦雲:舜葬蒼梧,二妃不從,則訛三妃為二妃已久矣)。

    古來惟郭景純識其誤,而未識其緻誤之由,且亦以湘君為女神,故特辨之。

     ○隸書不始于程邈《書斷》雲:秦下わ人程邈,字元岑,為縣吏,以罪下雲陽獄,精思十年,益小篆方圓而得隸書三千字,奏之。

    始皇善之,用為禦史。

    時以篆字難成,乃用隸書,以為隸人佐書務趨便捷,故曰隸書。

    是以古來皆以隸書為邈所作。

    然《封氏聞見記》謂郦道元注《水經》雲:臨淄人發古冢,得銅棺,前和外隐起為隸字,言“齊太公六代孫胡公之棺”,惟三字是古篆,餘同今書,則知隸書非始于秦也。

    封氏又謂:此書在春秋之前已有之,但諸國或用或不用,程邈觀其省易,有便于時,故修改而獻,非創造也。

    然則隸書非起于邈矣。

    又按許氏《說文自序》雲:秦李斯省改史籀大篆作小篆,又有隸書,以趨約易雲雲。

    似隸書亦李斯所作。

    其下文又謂:新莽改定六書,一古文,二奇字,其三曰篆書,即小篆,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。

    四佐書,即秦隸書雲雲。

    是許氏于隸書不言程邈所作,而反以小篆為邈作。

     ○造筆不始于蒙恬馮鑒《事始》載:蒙恬造筆,蔡倫造紙。

    《學齋占畢》謂:恬乃秦人,而《詩》中已有彤管,乃女史所載之筆,又《傳》謂史載筆,孔子作《春秋》,筆則筆,削則削,絕筆于獲麟。

    《尚書。

    中候》雲:元龜負圖出,周公援筆以時文寫之。

    又《爾雅》及《說文》雲:秦謂之筆,楚謂之律,吳謂之不聿,燕謂之弗,其來尚矣。

    孫膑誘龐涓,斫大樹白而書之,當亦椽筆醮墨所書,若用刀刻,昏夜豈能辨識乎?馬大年乃附會以為簡牍之筆乃今竹筆,非毫也,至蒙恬始用兔毫耳。

    不知《莊子》書中有宋元君将畫圖,衆史皆舐筆和墨之語,則以毫染墨明矣。

    莊子在恬之先,則非造于恬明矣。

    《韓非子。

    飾令篇》亦有三寸之管之語,韓非亦先于恬。

    崔豹《古今注》:蒙恬之為筆也,以柘木為管,鹿毛為柱,羊毛為被。

    亦非謂兔毫竹管也,則筆不始于蒙恬明矣。

    或恬所造精于前人,遂獨擅其名耳。

    至蔡倫造紙,亦有疑其不始于倫者,謂倫及後漢人,而前漢《外戚傳》赫蹄乃小紙也,則紙字已見于前漢矣。

    然《後漢書。

    蔡倫傳》古書多編以竹簡,其用缣帛者謂之紙,缣貴而簡重,不便于人,蔡倫乃用樹膚麻頭及敝魚網以為紙,天下鹹稱蔡侯紙。

    則古時本以缣帛為紙,《前漢書》所謂赫蹄小紙,蓋亦缣帛所成,而非樹膚麻頭所造也。

    然則造紙實始于倫,非如蒙恬之前已有筆也。

    王充《論衡》雲:竹木在山林,未知所入,截竹為筒,破以為牒,加筆墨之迹,乃成文字;斷木為椠,析之為闆,刀如加削,乃成奏牍。

    按王充與蔡邕同時,已在倫之後,其時尚多用簡牍,可知蔡倫所造流布尚未廣也。

    (按古時漆書本用竹筆,如今木工墨鬥中所用是也,故筆字本從竹。

    今外番亦尚有用之者。

    平西陲時,文書檄谕外夷,須用唐古特字,無能書者,惟降酋巴朗能之,乃令入軍機處繕寫。

    餘見其所用筆,正與木工之竹筆相似,乃知外番尚多用竹筆也。

    ) ○左右袒不始于周勃《史記》:周勃入北軍,令曰:“為呂氏右袒,為劉氏左袒。

    ”此事實有所本。

    按《儀禮》凡吉兇事皆袒左,惟受刑袒右,本古制也。

    《左傳》:吳阖廬之入楚也,使召陳懷公。

    懷公問欲與楚者右,欲與吳者左。

    事在周敬王十四年(亦見《說苑。

    善說篇》)。

    《戰國策》:齊有一女,二家求之,母語女曰:“欲東家則左袒,欲西家則右袒。

    ”其女兩袒,曰:“欲東家食西家宿。

    ”以東家富而醜,西家貧而美也。

    《史記》:周赧王三十六年,齊淖齒殺王,王孫賈入市呼曰:“欲與我誅淖齒者袒右。

    ”市人從者四百人。

    又《漢書》:陳勝起兵,令其衆袒右以示異。

    此皆在周勃之前。

    又《晉書》:淮南王允欲誅趙王倫,率帳下兵直出曰:“趙王反,佐淮南者左袒!”又是左袒者甚衆。

    梁平侯景,群臣多勸元帝還都建業,元帝意不欲,乃大集文武曰:“勸吾去者左袒。

    ”于是左袒者過半。

    此又後世之踵事者。

     ○牛耕不始于趙過鄭樵《通志》謂牛耕起于趙過。

    古者惟以牛服車,不用于耕。

    《書》曰:肇牽車牛遠服賈。

    又曰:放牛于桃林之野,《易》曰:服牛乘馬。

    《詩》曰:宛彼牽牛,不以服箱。

    皆以服車為言,否則用以祭祀。

    《周禮》牛人之職,供享牛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