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十七

關燈
、察皆死難。

    朗自以人地雖琅牙王氏多公卿,特以累朝佐命有功,鄙不為伍。

    朗孫誼亦曰:“門戶者,曆世名節,為天下所高,老夫是也。

    山東人尚婚媾,重利祿,何足重哉!”此則以節行為門戶,較勝于勢位相高者矣。

     ○譜學《南史》:王僧孺被命撰譜,而不知譜所自起,以問劉杳。

    杳曰:“桓譚《新論》雲:太史公《三代世表》旁行邪上,并效周譜。

    以此而推,當起于周代也。

    ”按周小史定系世,辨昭穆,是譜學之起于周元疑。

    唐柳芳之論曰:“按周小史定系世,辨昭穆,是譜學之起于周元疑。

    唐柳芳之論曰:三代多世官,其後或氏于國,則齊、魯、秦、吳;氏于谥,則文、武、宣、成;氏于官,則司徒、司馬;氏于爵,則王孫、公孫;氏于字,則孟孫、叔孫;氏于居,則東門、北郭;氏于志,則三烏、五鹿;氏于事,則巫、乙、匠、陶。

    漢高祖起布衣,故不重氏族,然漢鄧氏已有官譜,應劭有《氏族》一篇,王符《潛夫論》亦有《姓氏》一篇。

    至魏九品中正法行,于是權歸右姓,州大中正、主簿、郡中正、功曹皆取著姓士族為之。

    有司選舉,必稽譜牒,故官有世胄,譜有世官,于是賈氏、王氏譜學出焉。

    晉太元中,賈弼撰《姓氏簿狀》,朝廷給以令史繕寫,藏秘閣及左右戶曹,凡七百十二篇。

    宋王宏、劉湛好其書。

    何承天亦有《姓苑》二篇,湛又撰《百家譜》以助铨序。

    齊永明中,王儉又廣之。

    而弼所撰傳子匪之,匪之傳子希名鏡,撰《姓氏要狀》十五篇。

    希鏡傳子執,執傳其孫冠,故賈氏譜學最擅甸。

    梁沈約謂:晉鹹和以後,所書譜牒,并皆詳實,在下省戶曹前廂,謂之晉籍(此即賈弼所撰者)。

    宋元嘉中,始以七條征發,于是僞狀巧籍滋多。

    齊設郎令史以掌之,益行奸貨,昨日卑細,今日便成士流。

    宋、齊二代士庶不分,實由于此。

    梁武因沈約言,诏王僧孺改定百家譜,因賈弼舊本考撰成書,凡《十八州譜》七百一十卷,《百家譜集抄》十五卷,《南北譜集》十卷,故又有王氏譜學。

    此南朝譜學之源流也。

    北朝雖專門者少,然魏太和中,诏諸郡中正各立本土姓族次第,為舉選名方司格。

    又魏收撰《魏書》成,楊謂收曰:”此可為不刊之書,但恨論及諸家親姻,至為繁碎。

    收曰:“自中原喪亂,人士譜牒遺逸略盡,是以具書其技派。

    ”則亦以此事為鄭重也。

    唐興,言譜學者以路敬淳為宗,柳沖、韋述次之,李守素亦明其學。

    後有李公淹、蕭穎士、殷寅、孔至,為世所稱。

    按《唐書。

    路敬淳傳》:敬淳明姓系譜,自魏、晉以來,皆有條序,著《姓略》、《衣冠系錄》等百餘篇。

    《柳沖傳》:太宗已命諸儒撰《氏族志》,其後門胄興替不常,沖請改修,乃诏魏元忠、張錫、蕭至忠、岑羲、崔、徐堅、劉憲、吳兢與沖共訂。

    先天中,又诏沖等撰《姓系錄》。

    開元初,又诏沖與薛南金再加刊定。

    《韋述傳》:述好譜學,在秘書私寫柳沖《姓系錄》,歸而谛玩,故于百氏源流為詳,更撰《開元譜》二十卷。

    《李守素傳》:守素淹通姓氏,虞世南嘗與論江左人物,世南猶能記憶,至北地諸侯次第,守素皆有援據。

    世南但笑而不答,曰:“肉譜可畏!”遂号“肉譜”。

    《孔至傳》:至與沖、述等撰《百家類例》,以張說等為近世新族,去之。

    說之子方有寵,聞之甚怒。

    至懼,欲增損。

    述曰:“丈夫奮筆成一家書,奈何為人動搖”!(亦見《封氏聞見記》)此李唐重譜學之大概也。

    其時有以私意為高下者,人辄非之。

    許敬宗以貞觀所定《氏族志》之不載武後本望,李義府亦恥其先世不見叙,更奏删正,以仕唐官五品以上皆升士流,于是兵卒以軍功進者亦得入,缙紳嗤之,以為勳格。

    又可見譜學之嚴,雖有當朝勢力,不得遽為升降也。

    按鄭樵《通志》譜系凡六種一百七十部,至馬端臨《文獻通考》,所存者不過數家矣。

    蓋五代以後,不崇門閥,故此學遂不複講,又可以見各朝風尚不同矣。

     按:六朝時賈氏、王氏譜學已不可考,其見于《唐書》者,曰:過江則為僑姓,王、謝、袁、蕭為大。

    東南則為吳姓,朱、張、顧、陸為大。

    山東則為郡姓,王、崔、盧、李、鄭為大。

    關中亦号郡姓,韋、裴、柳、薛、楊、杜首之。

    代北則為虜姓,元、長孫、宇文、于、陸、源、窦首之。

    其郡姓中,三世有三公者曰膏梁,有令仆者曰華腴,尚書、領軍而上者為甲姓,九卿、方伯者為乙姓,散騎常侍、太中大夫為丙姓,吏部正員郎為丙姓,凡得入者謂之四姓。

    北齊因之,舉秀才、州主簿、郡功曹,非四姓不在選。

    江左凡郡上姓為右姓,太和以郡四姓為右姓,齊浮屠昙剛《類例》凡甲門為右姓,周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為右姓,隋以上品茂姓為右姓,唐貞觀《氏族志》凡第一等為右姓,路氏著《姓略》以盛門為右姓,柳沖《姓族系錄》凡四海望族為右姓。

     ○六朝忠臣無殉節者魏、晉以來,易代之際,能不忘舊君者,稱司馬孚、徐廣。

    故王琳故吏朱乞葬琳,首書曰:“典午将滅,徐廣為晉家遺家;當塗已謝,馬孚稱魏室忠臣。

    ”按《晉書。

    司馬孚傳》:晉武受禅,陳留王出就金墉城,孚拜辭流涕曰:“臣死之日,固大魏之純臣也。

    ”《宋書。

    徐廣傳》:廣在晉為大司農,宋武受禅,恭帝遜位,廣哀感流涕。

    謝晦曰:“徐公将無小過?”廣曰:“君是興朝佐命,身是晉室遺老,悲歡之緻,固是不同。

    ”是二人者可謂知君臣大義矣。

    然孚入晉仍受封安平王,邑四萬戶,進拜太宰、都督中外諸軍事。

    廣入宋,亦徐中散大夫。

    抑何其戀舊君,而仍拜新朝封爵也?蓋自漢、魏易姓以來,勝國之臣即為興朝佐命,久已習為固然。

    其視國家禅代,一若無與于己,且轉藉為遷官受賞之資。

    故偶有一二耆舊,不忍遽背故君者,即已啧啧人口,不必其以身殉也。

    又如謝フ,當齊受禅時,フ為侍中,當解玺,フ佯不知。

    傳诏催令解玺,フ曰:“齊自應有侍中。

    ”遂不赴。

    然齊受禅後,フ仍以家乞郡,為義興太守。

    王琨之于宋順帝遜位也,攀車恸泣曰:“人以壽為歡,老臣以壽為戚。

    既不能先驅蝼蟻,頻見此事!”嗚咽不自勝。

    然齊高帝即位後,琨仍加侍中,高帝崩,琨又不侍車而步行入宮。

    然袁昂當梁武起兵時,獨拒守。

    聞東昏死,舉哀恸哭。

    馬仙卑初亦與梁武相抗,謂其下曰:“我受人寄任,義不容降,君等各自有親,我為忠臣,君為孝子。

    ”乃悉遣其下,獨與壯士數十人拒守。

    後俱執送建康,昂仍仕梁為侍中,仙卑亦為梁将,且曰:“小人如失主犬,後主飼之,便複為用。

    ”《北史》:裴讓之當魏靜帝遜位,執手流涕,入齊,仍為清河太守。

    北齊傅伏守東雍州,周武既破并州,令其子世寬來招。

    伏不受,曰:“此不忠不孝,願即斬之。

    ”及聞後主被獲,乃降,入周仍為岷州刺史。

    窦熾當隋文帝将受禅,自以世受周恩,不肯署箋勸進,然入隋仍拜太傅,加殊禮。

    柳機當隋文作相時,周代舊臣皆勸禅讓,機獨義形于色,無所陳請,然入隋仍拜衛州刺史,封建安郡公。

    顔之儀當周宣帝崩,鄭澤矯诏以隋文帝輔政,之儀不肯署诏。

    文帝索符玺,之儀又拒之。

    然文帝登極,仍拜集州刺史。

    文帝将受禅,謂榮建緒曰:“且共取富貴。

    ”建緒曰:“明公此旨,非仆所聞。

    ”遂赴官去。

    及開皇中來朝,文帝曰:“卿亦梅否?”建緒曰:“臣位非徐廣,情類楊彪。

    ”上笑曰:“朕雖不解書語,亦知卿此言不遜也。

    ”建緒仍曆始、洪二州刺史。

    陳許善心聘隋,會隋滅陳,禮成而不得返,善心衰服哭于階下,藉草東向三日,敕書唁焉。

    明日有诏拜散騎常侍,善心哭盡哀,入房改服而出,垂涕拜受诏,入朝伏地,泣不能起。

    文帝曰:“我平陳惟獲此人,既能懷舊君,即是我純臣也。

    ”之數人者,史策已載其行義,以為人之所難,曾莫有議其先守義而後失節者,即當時人主亦以為甚難希有,而未嘗以必死為完人。

    如梁武于仙卑之被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