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十七
關燈
小
中
大
○三大遷盤庚遷殷,慮民之不願,幾經诰谕,猶不勝蕩析離居之怨。
後魏孝文将遷洛,亦慮群下不從,乃以南伐為名,發自平城,羽騎三十馀萬。
既至洛陽,趣前軍先發。
群臣苦谏,魏主曰:“今者興發不小,動而無成,何以示後?苟不南伐,當遷都于此。
”群臣不得已,始定遷都之計。
蓋動大衆、興大役如此之難也!乃董卓遷獻帝都長安,會議之日,即趣大駕西行,令部将燒洛陽城外百裡,又自将兵燒南北宮及宗廟、府庫、民居,一掃而盡。
徙洛陽數百萬口,步騎驅蹙,更相踐踏,積屍盈路,莫有敢不從者。
高歡以洛陽西近西魏,南近梁境,乃議遷魏帝于邺。
書下三日即行,四十萬戶狼狽就道,亦莫敢拒。
朱溫劫唐昭宗遷洛陽,使寇彥卿迫請,即驅長安居人以東,人皆拆屋為筏,浮渭而下,雖号泣滿路而都竟遷。
勞民動衆之事,往往有以無道行之而克濟者。
○六朝重氏族六朝最重氏族。
蓋自魏以來,九品中正之法行,選舉多用世族,下品無高門,上品無寒士,當其入仕之始,高下已分。
《謝弘微傳》:晉世名家,身有國封者,起家多拜散騎侍郎。
《張缵傳》:秘書郎四員為甲族起家之選,他人不得與。
徐堅《初學記》亦謂秘書郎與著作郎,江左以來多為貴遊起家之選,故當時諺曰:“上車不落為著作,體中何如則秘書。
”齊明帝制:寒人不得用四幅傘。
《梁武帝紀》:舊制,甲族以二十登朝,後門以通〔過〕立始試吏。
魏孝文光極堂大選八族以上士人,品第有九,九品之外,小人之官複有七等。
王儉屬王琨用東海郡吏,琨曰:“三台五省,皆是郎用人。
外方小郡,當乞寒賤,省官何為複奪之?”此其大較也。
是以矜門第者高自标置。
崔忄嘗謂盧元明曰:“天下盛門,惟我與爾。
”荀伯子亦謂王融曰:“天下膏梁,惟使君與下官耳。
”其視後門寒素不啻如良賤之不可紊越。
趙邕寵貴一時,欲與範陽盧氏為婚。
盧氏有女,其父早亡,叔許之,而其母陽氏不肯,攜女至母家藏避。
崔巨倫姐眇一目,其家議欲下嫁,巨倫姑悲戚曰:“吾兄盛德,豈可令此女屈事卑族!”右軍将軍王道隆權重一時,到蔡興宗前,不敢就席,良久方去,興宗亦不呼坐。
何敬容與到溉不協,謂人曰:“到溉尚有馀臭,遂學作貴人。
”以其祖彥之擔糞也。
間有不恃門第,肯降心俯就卑秩,如羊欣、王筠之流,已傳為盛德之事。
(《羊欣傳》:不肯為會稽世子元顯書扇,元顯乃以欣為後軍舍人。
此職本用寒人,欣不以為意。
《王筠傳》:王氏過江以來,未有居郎署者,筠初仕為尚書郎,或勸不就,筠曰:“陸平原、王文度皆嘗為之,吾得比蹤昔人,何多所恨!”)而單門寒士,亦遂自視微陋,不敢與世家相颉颃。
如吳逵有至行,郡守王韶之擢補功曹,逵以門寒固辭不就。
宗越本南陽次門,以事黜為役門,後立軍功,啟宋文帝求複次門。
其有發迹緻通顯,得與世族相攀附,已為榮幸之極。
王敬則與王儉同拜開府儀同,徐孝嗣謂儉曰:“今日可謂連璧。
”儉曰:“不意老子遂與韓非同傳!”敬則聞之曰:“我南沙小吏,徼幸遂與王衛軍同日拜三公,夫複何恨!”會稽郡最重望計及望孝,蔡興宗為郡守,舉孔仲智子為望計,賈原平子為望孝。
仲智本高門,而原平一邦至行,遂與相敵。
孫搴寒賤,齊神武賜以韋氏為妻。
韋氏乃士人女,時人榮之。
郭瓊以罪死,其子婦範陽盧道虞女也,沒官,神武以賜陳元康。
元康地寒,人以為殊賞。
可見當時風尚,右豪宗而賤寒,南北皆然,牢不可破。
高允請各郡立學,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謹者為學生,先盡高門,次及中等。
魏孝文帝以貢舉猥濫,乃诏州郡慎所舉,亦曰門盡州郡之高,才極鄉闾之選。
楊公則之在湘州也,悉斷單門以賄求州職者,所辟皆州郡著姓。
梁武至班下諸州以為法。
宋弁為本州大中正,世族多所抑降,反為時人所非。
張缵、李沖、李彪、樂運、皇甫顯宗之徙,欲力矯其弊,終不能挽回萬一。
(缵為吏部,後門寒素皆見引拔,不為貴門屈意。
李沖以魏孝文有高卑出身各有常分之诏,上疏曰:“未審上古以來,置官列位,為欲為膏梁地,為欲贊益時政?”李彪疏曰:“陛下若專以門第,不審魯之三卿,孰若四科?”顯宗曰:“陛下不應以貴承貴,以賤承賤。
”樂運曰:“選舉當不限資蔭,惟在得人。
苟得其人,自可起厮養而為卿相。
”)甚至習俗所趨,積重難返,雖帝王欲變易之而不能者。
宋文帝寵中書舍人弘興宗,謂曰:“卿欲作士人,得就王球坐,乃當判爾。
若往詣球,可稱言旨就席。
”及至,弘将坐,球舉扇曰:“卿不得爾。
”弘還奏,帝曰:“我便無如此何。
”他日帝以語球,欲令與之相知。
球辭曰:“士庶區别,國之常也,臣不敢奉诏。
”紀僧真自寒官曆至尉軍府參軍主薄,宋孝武帝嘗目送之,曰:“人生何必計門戶?紀僧真堂堂,貴人所不及也!”其寵之如此。
及僧真啟帝曰:“臣小人,出自本州武吏,他無所須,惟就陛下乞作士大夫。
”帝曰:“此事由江學攵、謝瀹,我不得措意,可自詣之。
”僧真承旨詣學攵,登榻坐定,學攵命左右:“移吾床讓客!”僧真喪氣而退,造帝曰:“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。
”路太後兄慶之孫瓊之詣王僧達,僧達了不與語。
去,遂焚瓊之所坐床。
太後泣訴帝,帝曰:“瓊之年少無事,詣王僧達見辱,乃其宜耳。
”中書舍人狄當、周赳并官樞要,欲詣同省張敷,恐其見輕,當曰:“吾等并已員外郎,何憂不坐?”及二客就席,敷呼左右曰:“移吾床遠客!”赳等失色而去。
建元中,欲以江谧掌選,诏曰:“江谧寒人,不得等競華侪,然甚有才幹,可遷掌吏部。
”用一寒人,至特發明诏,似有不得已者。
侯景之請婚于王、謝也,梁武帝曰:“王、謝門高,可于朱、張以下求之。
”益州刺史鄧元起功勳甚著,而名地卑瑣,願名挂士流,乞上籍出身州從事。
始興王忄詹命庾荜用之,荜不可,忄詹不能折,乃止。
後荜子喬為荊州别駕,州人範興話以寒賤仕叨九流,選為州主簿。
梁元帝勒喬聽興話到職,喬曰:“喬忝為端右,不能與小人範興話為雁行。
”元帝乃停興話。
北齊婁太後為博陵王納崔忄妹為妃,敕其使曰:“好作法,勿使崔家笑人!”曆觀諸史,可見當時衣冠世族積習相仍,其視高資無仕,本屬分所應得,非關國家之簡付。
毋怪乎易代之際,莫不傳舍其朝,而我之門戶如故也,甚且以革易為遷階之地,記傳所載,遂無一完節者。
而一二捐軀殉國之士,轉出于寒人。
世風至此,國誰與立?可為浩歎者也!《唐書。
高士廉傳》:太宗以山東人士好尚閥閱,诏士廉與韋挺、岑文本、令狐德刊正姓氏,普責天下譜牒,參考史傳,先宗室,後外戚,抑新門,褒舊望,右膏梁,左寒,第為九等,而崔氏猶為第一,太宗列居第三。
诏曰:“曩時南北分析,故以崔、盧、王,謝為重。
今天下一家,當朝擢用古稱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次即有爵。
遂合二百九十三姓、千六百五十一家,為《氏族志》,頒行天下。
”然則此風唐初猶未艾,太宗固嘗欲力矯其弊。
然觀士廉及李義府傳謂,自魏太和中定望族七姓,子孫疊為婚姻,唐初作《氏族志》,一切降之,後房玄齡、魏徵、李等仍與為婚,故望不減,義府為子求婚不得,乃奏禁焉。
其後轉益自貴,稱禁婚家,凡男女,潛相聘娶,天子不能禁雲。
《杜羔傳》:文宗欲以公主降士族,曰:“民間婚姻,不計官品而尚閥閱。
我家二百年天子,反不若崔、盧耶?”可見唐中葉以後,民間猶仍此風。
《五代史。
崔居儉傳》:崔氏自後魏、隋、唐為甲族,吉兇之事,各著家禮,到其子孫,猶以門望自高。
又唐莊宗以盧程不能草文書,乃用馮道為不掌書記。
程故名族也,乃大恨曰:“用人不以門閥,而先田舍兒耶!”則五代則猶有此風矣。
《袁朗傳》:袁自漢司徒滂至朗凡十二世,為司徒、司空者四世,淑、ダ
後魏孝文将遷洛,亦慮群下不從,乃以南伐為名,發自平城,羽騎三十馀萬。
既至洛陽,趣前軍先發。
群臣苦谏,魏主曰:“今者興發不小,動而無成,何以示後?苟不南伐,當遷都于此。
”群臣不得已,始定遷都之計。
蓋動大衆、興大役如此之難也!乃董卓遷獻帝都長安,會議之日,即趣大駕西行,令部将燒洛陽城外百裡,又自将兵燒南北宮及宗廟、府庫、民居,一掃而盡。
徙洛陽數百萬口,步騎驅蹙,更相踐踏,積屍盈路,莫有敢不從者。
高歡以洛陽西近西魏,南近梁境,乃議遷魏帝于邺。
書下三日即行,四十萬戶狼狽就道,亦莫敢拒。
朱溫劫唐昭宗遷洛陽,使寇彥卿迫請,即驅長安居人以東,人皆拆屋為筏,浮渭而下,雖号泣滿路而都竟遷。
勞民動衆之事,往往有以無道行之而克濟者。
○六朝重氏族六朝最重氏族。
蓋自魏以來,九品中正之法行,選舉多用世族,下品無高門,上品無寒士,當其入仕之始,高下已分。
《謝弘微傳》:晉世名家,身有國封者,起家多拜散騎侍郎。
《張缵傳》:秘書郎四員為甲族起家之選,他人不得與。
徐堅《初學記》亦謂秘書郎與著作郎,江左以來多為貴遊起家之選,故當時諺曰:“上車不落為著作,體中何如則秘書。
”齊明帝制:寒人不得用四幅傘。
《梁武帝紀》:舊制,甲族以二十登朝,後門以通〔過〕立始試吏。
魏孝文光極堂大選八族以上士人,品第有九,九品之外,小人之官複有七等。
王儉屬王琨用東海郡吏,琨曰:“三台五省,皆是郎用人。
外方小郡,當乞寒賤,省官何為複奪之?”此其大較也。
是以矜門第者高自标置。
崔忄嘗謂盧元明曰:“天下盛門,惟我與爾。
”荀伯子亦謂王融曰:“天下膏梁,惟使君與下官耳。
”其視後門寒素不啻如良賤之不可紊越。
趙邕寵貴一時,欲與範陽盧氏為婚。
盧氏有女,其父早亡,叔許之,而其母陽氏不肯,攜女至母家藏避。
崔巨倫姐眇一目,其家議欲下嫁,巨倫姑悲戚曰:“吾兄盛德,豈可令此女屈事卑族!”右軍将軍王道隆權重一時,到蔡興宗前,不敢就席,良久方去,興宗亦不呼坐。
何敬容與到溉不協,謂人曰:“到溉尚有馀臭,遂學作貴人。
”以其祖彥之擔糞也。
間有不恃門第,肯降心俯就卑秩,如羊欣、王筠之流,已傳為盛德之事。
(《羊欣傳》:不肯為會稽世子元顯書扇,元顯乃以欣為後軍舍人。
此職本用寒人,欣不以為意。
《王筠傳》:王氏過江以來,未有居郎署者,筠初仕為尚書郎,或勸不就,筠曰:“陸平原、王文度皆嘗為之,吾得比蹤昔人,何多所恨!”)而單門寒士,亦遂自視微陋,不敢與世家相颉颃。
如吳逵有至行,郡守王韶之擢補功曹,逵以門寒固辭不就。
宗越本南陽次門,以事黜為役門,後立軍功,啟宋文帝求複次門。
其有發迹緻通顯,得與世族相攀附,已為榮幸之極。
王敬則與王儉同拜開府儀同,徐孝嗣謂儉曰:“今日可謂連璧。
”儉曰:“不意老子遂與韓非同傳!”敬則聞之曰:“我南沙小吏,徼幸遂與王衛軍同日拜三公,夫複何恨!”會稽郡最重望計及望孝,蔡興宗為郡守,舉孔仲智子為望計,賈原平子為望孝。
仲智本高門,而原平一邦至行,遂與相敵。
孫搴寒賤,齊神武賜以韋氏為妻。
韋氏乃士人女,時人榮之。
郭瓊以罪死,其子婦範陽盧道虞女也,沒官,神武以賜陳元康。
元康地寒,人以為殊賞。
可見當時風尚,右豪宗而賤寒,南北皆然,牢不可破。
高允請各郡立學,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謹者為學生,先盡高門,次及中等。
魏孝文帝以貢舉猥濫,乃诏州郡慎所舉,亦曰門盡州郡之高,才極鄉闾之選。
楊公則之在湘州也,悉斷單門以賄求州職者,所辟皆州郡著姓。
梁武至班下諸州以為法。
宋弁為本州大中正,世族多所抑降,反為時人所非。
張缵、李沖、李彪、樂運、皇甫顯宗之徙,欲力矯其弊,終不能挽回萬一。
(缵為吏部,後門寒素皆見引拔,不為貴門屈意。
李沖以魏孝文有高卑出身各有常分之诏,上疏曰:“未審上古以來,置官列位,為欲為膏梁地,為欲贊益時政?”李彪疏曰:“陛下若專以門第,不審魯之三卿,孰若四科?”顯宗曰:“陛下不應以貴承貴,以賤承賤。
”樂運曰:“選舉當不限資蔭,惟在得人。
苟得其人,自可起厮養而為卿相。
”)甚至習俗所趨,積重難返,雖帝王欲變易之而不能者。
宋文帝寵中書舍人弘興宗,謂曰:“卿欲作士人,得就王球坐,乃當判爾。
若往詣球,可稱言旨就席。
”及至,弘将坐,球舉扇曰:“卿不得爾。
”弘還奏,帝曰:“我便無如此何。
”他日帝以語球,欲令與之相知。
球辭曰:“士庶區别,國之常也,臣不敢奉诏。
”紀僧真自寒官曆至尉軍府參軍主薄,宋孝武帝嘗目送之,曰:“人生何必計門戶?紀僧真堂堂,貴人所不及也!”其寵之如此。
及僧真啟帝曰:“臣小人,出自本州武吏,他無所須,惟就陛下乞作士大夫。
”帝曰:“此事由江學攵、謝瀹,我不得措意,可自詣之。
”僧真承旨詣學攵,登榻坐定,學攵命左右:“移吾床讓客!”僧真喪氣而退,造帝曰:“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。
”路太後兄慶之孫瓊之詣王僧達,僧達了不與語。
去,遂焚瓊之所坐床。
太後泣訴帝,帝曰:“瓊之年少無事,詣王僧達見辱,乃其宜耳。
”中書舍人狄當、周赳并官樞要,欲詣同省張敷,恐其見輕,當曰:“吾等并已員外郎,何憂不坐?”及二客就席,敷呼左右曰:“移吾床遠客!”赳等失色而去。
建元中,欲以江谧掌選,诏曰:“江谧寒人,不得等競華侪,然甚有才幹,可遷掌吏部。
”用一寒人,至特發明诏,似有不得已者。
侯景之請婚于王、謝也,梁武帝曰:“王、謝門高,可于朱、張以下求之。
”益州刺史鄧元起功勳甚著,而名地卑瑣,願名挂士流,乞上籍出身州從事。
始興王忄詹命庾荜用之,荜不可,忄詹不能折,乃止。
後荜子喬為荊州别駕,州人範興話以寒賤仕叨九流,選為州主簿。
梁元帝勒喬聽興話到職,喬曰:“喬忝為端右,不能與小人範興話為雁行。
”元帝乃停興話。
北齊婁太後為博陵王納崔忄妹為妃,敕其使曰:“好作法,勿使崔家笑人!”曆觀諸史,可見當時衣冠世族積習相仍,其視高資無仕,本屬分所應得,非關國家之簡付。
毋怪乎易代之際,莫不傳舍其朝,而我之門戶如故也,甚且以革易為遷階之地,記傳所載,遂無一完節者。
而一二捐軀殉國之士,轉出于寒人。
世風至此,國誰與立?可為浩歎者也!《唐書。
高士廉傳》:太宗以山東人士好尚閥閱,诏士廉與韋挺、岑文本、令狐德刊正姓氏,普責天下譜牒,參考史傳,先宗室,後外戚,抑新門,褒舊望,右膏梁,左寒,第為九等,而崔氏猶為第一,太宗列居第三。
诏曰:“曩時南北分析,故以崔、盧、王,謝為重。
今天下一家,當朝擢用古稱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次即有爵。
遂合二百九十三姓、千六百五十一家,為《氏族志》,頒行天下。
”然則此風唐初猶未艾,太宗固嘗欲力矯其弊。
然觀士廉及李義府傳謂,自魏太和中定望族七姓,子孫疊為婚姻,唐初作《氏族志》,一切降之,後房玄齡、魏徵、李等仍與為婚,故望不減,義府為子求婚不得,乃奏禁焉。
其後轉益自貴,稱禁婚家,凡男女,潛相聘娶,天子不能禁雲。
《杜羔傳》:文宗欲以公主降士族,曰:“民間婚姻,不計官品而尚閥閱。
我家二百年天子,反不若崔、盧耶?”可見唐中葉以後,民間猶仍此風。
《五代史。
崔居儉傳》:崔氏自後魏、隋、唐為甲族,吉兇之事,各著家禮,到其子孫,猶以門望自高。
又唐莊宗以盧程不能草文書,乃用馮道為不掌書記。
程故名族也,乃大恨曰:“用人不以門閥,而先田舍兒耶!”則五代則猶有此風矣。
《袁朗傳》:袁自漢司徒滂至朗凡十二世,為司徒、司空者四世,淑、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