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十四

關燈
○《金史》《金史》原有成書,修史時又參以劉祁《歸潛志》、元好問《野史》,故文筆最簡潔。

    然亦有過于簡略者。

    《衛紹王本紀》贊雲:衛紹王被弑後,記注亡失。

    元中統三年,王鹗采當時诏令。

    又金有令史窦詳,年九十餘,詢之得二十餘條。

    又禮部尚書楊雲翼日錄四十餘條,陳老日錄二十餘條。

    又有金女官所紀資明夫人授玺事。

    因此數種編成。

    是《衛紹王紀》本屬事後追述,宜其疏略。

    其他則各有原文,應亦詳備,乃本紀天會三年宋徽宗内禅,欽宗即位,七年宋高宗為苗、劉所廢,傳位太子,改元明受,此皆鄰國大事,而《金史》竟不書,豈授《春秋》列國不赴告則不書之例耶?十年,劉豫徙居于汴京,此又本國之大事。

    十一月〔年〕,宋潘緻堯南還,言金欲遣重臣以取信,宋乃命韓肖胄等使金。

    此為兩國議和之始,亦皆不書。

    劉豫僭位後,與宋交兵,此于金無涉,不書可也。

    天會十二年,金、齊合兵入宋,韓世忠擊敗之于大儀鎮,論者以此舉為宋中興武功第一,《金史》亦不書。

    十五年,王倫還宋,言金許還梓宮及太後。

    天眷二年,王倫受地于金,得東、西、南三京及陝西、京西之地。

    此亦金國大事,徒以不逾時即悔前議,拘執王倫,遂并此事亦不書,則王倫又何為被執乎?歸地之後,複興兵取故地,命兀術趨汴,撒離喝趨陝。

    據《宋史》則有劉順昌之捷,嶽飛郾城、蔡州、颍昌、朱仙鎮之捷,韓世忠淮陽軍之捷,王德宿州之捷,吳、李師顔等扶風之捷,王德青溪之捷,諸将以奉诏班師,遂複失故地。

    而《金史》皆不書,但雲:秋七月,宗弼遣使奏河南、陝西捷。

    其明年,兀術複興兵,則有楊沂中、劉等柘臯之捷,王德昭關之捷,李顯忠舒城之捷。

    《金史》亦皆不書,但雲:兀術遣使奏捷,秋,和議成,兀術以便宜畫淮為界。

    而其時所定歲奉銀二十五萬兩、絹二十五萬匹,亦國中一大事也,亦皆不書,無乃太簡乎?慶山奴,即承立也。

    乃傳中忽雲慶山奴,忽雲承立,竟似兩人。

    又張覺既列于《逆臣傳》矣,其子張僅言,在世宗朝終始一節,恩禮兼至,何妨另入列傳?乃次于《覺傳》之後,竟似逆黨附入者。

    又韓慶民盡節于遼,其妻又盡節于慶民,則應編入《遼史》,乃反載入《金史》。

    此編次之失檢也。

    又按《宋史》嶽飛、劉、吳等傳,兀術用兵皆與韓常俱。

    如富平之敗,韓常拔兀術于重圍中;仙人關之戰,兀術陳于東,韓常陳于西;順昌之敗,韓常以大将亦被枷責;柘臯之戰,王德先敗韓常軍于昭關。

    《金史》宗弼等傳内亦錯見其事。

    又《高福昌傳》:許州都統韓常用法嚴,遣吏送囚于汴,或道亡,監吏懼法,乃盡殺之以滅口。

    則韓常者,固金朝一大将,曆有戰功,自應專立一傳,乃《金史》并無其人。

    此又編輯之疏漏也。

    至其書法之直筆,則有可取者。

    凡本朝人修前代史,其于前代與本朝交涉事必多回護。

    乃元人修《金史》,如《完顔陳和尚傳》叙太昌原之戰,陳和尚以騎四百破元兵八千,《楊沃衍傳》野豬嶺德安寨之戰,力破元兵,《禹顯傳》扼龍豬谷,攻元兵,獲元帥韓光國等,皆直叙不諱,此猶存古法也。

     ○《元史》《元史》列傳三十卷及三十一、二卷已具載元末死事諸臣泰不華、餘阙等傳矣,乃三十三卷以後,又以開國時耶律楚材、劉秉忠、史天倪、張柔、張弘範等傳編入,幾于前後倒置。

    蓋《元史》本兩次修成。

    洪武二年二月開局,八月成書。

    後又以順帝無實錄,再遣使行天下搜采史事,至明年二月開局,七月成書。

    今三十二卷以前,當是初次進呈,三十三卷以後,則第二次進呈者。

    諸臣以太祖威嚴,恐幹煩渎,遂不敢請将前後兩書重加編訂耳。

    期日迫促,疏誤尤多。

    列傳中第八卷之速不台,即第九卷之雪不台。

    第十八卷之完者都,即二十卷之完者拔都。

    三十七卷之石抹也先,即三十九卷之石抹阿辛。

    顧甯人已嘗言之。

    然不特此也。

    《直脫兒傳》既詳載其從子忽刺出矣,乃後又有《忽刺出傳》。

    《杭忽思傳》既詳叙其子阿塔赤矣,乃後又有《阿答赤傳》。

    可見其匆遽不暇複校也。

    又如木華黎、博爾術、博爾忽、赤老溫四人事太祖,當時号為掇裡班曲律,華言四傑也。

    其後子孫為四怯薛,世領宿衛,則四人之勳勤相等可知。

    乃木華黎等三人皆有傳,而赤老溫獨無。

    按《太宗本紀》元年赤老溫帥師圍慶陽,金移刺蒲阿來救,圍始解。

    六年,太宗欲自将伐宋,赤老溫請行,許之。

    由此以推,則赤老溫亦非無事迹可紀者,乃獨遺之,何也?孟珙《蒙達備錄》謂:先有蒙古斯國,雄于北邊,後絕衰滅(《遼史》有磨古斯國,即珙所稱蒙古斯,磨、蒙聲相近也。

    又《遼史。

    撻不也傳》阻蔔酋長磨古斯來侵,則磨古斯隻阻蔔酋長之名)。

    成吉思起事,慕蒙為雄國,乃改稱大蒙古國。

    此可見建國号之由,而本紀亦不載。

    《續通鑒綱目》:嚴實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