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十三

關燈
○《五代史》宋、金時,《五代史》尚用薛居正所修。

    金章宗始诏削薛史,專用歐史,事見《章宗太紀》。

    今歐史列于正史,自章宗始也。

    書法嚴潔,固為諸史之最。

    然韓通忠義,不為立傳,前人已議之。

    此猶或為本朝諱也。

    《宋史。

    張昭傳》:後唐張憲為北京留守,當莊宗遇難,明宗将入,或勸憲作表奉迎。

    憲不肯,遂死之。

    是張憲乃唐莊宗完節之臣,歐史既不列于《唐臣傳》,又不入于《死節傳》,亦屬疏漏。

    朱溫之篡也,唐相楊涉為押國玺使,其子凝式謂涉曰:“大人為唐宰相,而使國家至此,不可謂之無罪。

    況持天子玺與人,雖保富貴,奈千載何!”涉大駭曰:“汝滅吾族!”神色為之不甯者累日。

    此事《唐書》雖不載,而《通鑒》載之甚詳,則應是宋初共見共聞之事。

    乃歐史絕不叙及,亦未免意存回護。

    又袁文《甕牖閑評》雲:南唐李後主既降,宋祖以其拒守久,封以違命侯。

    歐史凡說後主處,皆書違命侯。

    按陳壽《三國志》于孫權直稱名,至蜀則必曰先主、後主,蓋壽本蜀人,以父母之邦故也。

    歐公吉州人,正屬南唐,其祖父皆南唐臣民也,而忍斥之曰違命侯乎?則《五代史》亦多有可議者。

     ○宋、遼、金三史宋、遼、金三史,總裁官皆列脫脫銜,以脫脫乃都總裁也。

    其馀則鐵睦爾達世、賀惟一、張起岩、歐陽玄四人,皆總裁三史。

    呂思誠則第總裁《遼史》,而二史不與;揭斯則總裁遼、金二史,而《宋史》不與;李好文、王沂、楊宗瑞總裁宋、金二史,而《遼史》不與。

    今三史卷首具載,可考也。

    《續綱目》乃但記鐵睦爾達世等四人,而思誠、好文等不載,未免疏漏。

    又《元史。

    阿魯圖傳》:修三史,皆為總裁官。

    則阿魯圖亦總裁也。

    今《宋史》卷首進表尚系阿魯圖,而三史所列總裁銜名不載,而另列為領三史,蓋其官位又在都總裁之上也。

    至纂修諸人,三史各有專官,不相攙越。

    《遼史》四人,則廉惠山海牙、王沂、徐、陳繹曾也。

    《金史》六人,沙刺班、王理、伯顔、趙時敏、費著、商企翁也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二十三人,則斡玉倫徒、泰不華、杜秉彜、宋、王思誠、幹文傳、汪澤民、張瑾、麥文貴、貢師道、李齊、餘阙、劉聞、賈魯、馮福可、趙中翰、陳祖仁、王儀、餘貞、張翥、吳當、危素也〔按:張翥:之前應補譚忄造一人〕。

    卷帙繁多,時日亦極迫促,自至正三年三月開局,至正五年十月即告成。

    以如許卷帙,成于二三年之間,宜其疏漏蕪雜。

    且纂修諸人各修一史,不暇彙集三朝,參互考訂,故凡南北交涉之事,一經勘對,辄見牾。

    今始摘數條于後,略可見當日漫無訂正也。

    (明臣柯維骐以宋、遼、金三史合為一書,以遼、金附宋,而列二王于本紀,義例甚嚴,閱二十年始成書,名曰《宋史新編》。

    見《明史》本傳。

    又周叙以宋、遼、金三史體例未當,欲重修之,正統中請于朝,诏許自撰,數年未及成而卒。

    ) ○遼、宋二史相合處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,為遼景宗乾亨元年,是時宋征北漢,遼救之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是歲三月郭進大破契丹兵于關南,《遼史》是歲三月耶律緒等與宋戰于白馬嶺不利,冀王敵烈及節度使都敏、黃皮室〔原漏“黃”字〕詳穩唐皆死之。

    此即郭進關南戰勝之事。

    劉繼元降,六月,太宗乘勝自将伐契丹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謂帝次幽州城南,契丹軍城北,帝率衆擊走之。

    七月,帝率諸軍及契丹大戰于高梁河,敗績。

    《遼史》謂六月宋主來侵,北院大王奚底、統軍使蕭讨古、乙室王撒,合〔原漏“合”字〕戰于沙河,不利(此即《宋史》擊走契丹軍之事)。

    七月耶律沙等及宋兵戰高梁河,少卻,休哥、斜轸橫擊,大敗之,宋主僅以身免(此即《宋史》高梁敗績之事)。

    《遼史》是歲十月韓匡嗣與宋兵戰于滿城,敗績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十一月關南言破契丹,斬首萬級(此蓋即匡嗣敗績之事,惟月日稍差)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太平興國五年,諸軍與契丹戰于莫州,敗績。

    《遼史》休哥敗宋兵于瓦橋關,守将張師出戰,休哥奮擊敗之。

    宋兵又陣于水南,休哥涉水擊之,追至莫州,殺傷甚衆(此即《宋史》莫州敗績之事)。

    《遼史》統和十七年十月,攻遂城不克,蕭繼遠攻狼山鎮石寨,破之。

    次瀛州,擒其将康昭裔。

    次遂城,殺宋兵殆盡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鹹平三年,契丹犯高陽關,都部署康保裔死之(此事相合,惟日月稍差)。

    《遼史》統和二十一年四月,蕭撻凜獲宋将王繼忠于望都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鹹平六年契丹來侵望都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鹹平六年,契丹來侵望都,副都部署王繼忠陷于敵。

    以上數事,二史皆相合。

     ○遼、宋二史不相合處《宋史》太平興國四年取燕敗還之後,七月劉廷翰及契丹戰于遂城西,大敗之,斬首三百級。

    《遼史》不載此事,而雲十月太保矧思與宋兵戰于火山,敗之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太平興國五年三月,潘美敗契丹兵于雁門,殺其驸馬侍中蕭咄李,獲都指揮李重誨。

    十一月,關南與契丹戰,大敗之。

    此事《遼史》俱不載,但雲十一月宋兵夜襲營,蕭幹等戰退之。

    《遼史》乾亨四年四月帝自将南伐,至滿城,不利,太尉奚瓦裡〔原漏“瓦”字〕中流矢死,統軍使善補為敵軍所圍,斜轸救出之。

    而《宋史》是年不載此事,但有五月崔彥進敗契丹于唐興,潘美敗契丹于雁門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鹹平二年九月,鎮定都部署言敗契丹兵于廉良路,殺獲甚衆。

    十二月,冀州言敗契丹兵于城南,殺千馀人。

    契丹又攻威虜軍,本軍擊敗之,殺其酋帥。

    三年正月丁亥,範廷召等追契丹至莫州,斬首萬餘級。

    此事《遼史》皆不載。

    《宋史》鹹平四年十月,張斌奏破契丹兵于長城口。

    十一月,王顯奏破契丹兵,殺二萬人,獲統軍鐵林等。

    是歲遼統和十九年,并不載此事,但雲十一月宋兵出益津關來侵,招古擊敗之。

    《遼史》統和二十年四月,太和達裡底敗宋兵于梁門,蕭撻凜破宋兵于泰州。

    而《宋史》鹹平五年并無交兵之事,但在契丹大林寨王昭敏來降。

    曆觀數事,宋之勝也遼不言敗,遼之勝也宋亦不言敗,彼此各誇其功而諱其辱(蓋國史本如此)。

    至和景德元年澶淵之戰,《宋史》則有威虜軍大破契丹;撻覽與契丹主及其母攻定州,宋兵于唐河擊其遊騎;石普、高繼祖擊敗契丹數萬騎于岢岚軍;契丹攻瀛州,李延渥敗之,殺傷十馀萬;契丹兵至澶州,其大帥撻覽耀兵出陣,中伏弩死。

    而《遼史》是年則雲:與宋兵戰于唐興,大敗之;蕭撻凜與宋兵戰遂城,大敗之;攻瀛州,不克;耶律課裡遇宋兵于州,敗之,蕭排押獲宋田逢吉、郭守榮等;次澶淵,蕭撻凜中伏弩死。

    二史所記一時之事,惟撻凜中弩死相合。

    瀛州之戰,《宋史》謂殺傷十馀萬,《遼史》但雲攻瀛州不克,其馀則各言勝而不言敗。

    此皆修史者僅據國史原文,而不暇互相參訂故也。

    又如遣使議和一事,《宋史》謂太祖開寶八年三月,契丹遣使克沙骨慎思,以書來講和,《遼史》謂景宗保甯六年三月,宋遣使來講和。

    則未知孰先遣使也。

    又《遼史》聖宗統十二年八月乙酉,宋遣使求和,不許。

    辛酉,宋又遣使求和,不許。

    而《宋史》淳化五年并無遣使講和之事至澶淵之盟,《遼史》謂宋遣使遺王繼忠弓矢,密請求和,聖宗诏繼忠與使者會,許和,宋乃遣曹利用來,即遣韓巳持書報聘。

    而《宋史》則謂契丹駐陽城,因王繼忠緻書于莫州,繼忠又馳奏謂契丹請和,乃使曹利用往議,契丹即遣韓巳來。

    則又未知孰先求和也。

    大抵交戰請則諱言敗,和則諱言先,兩朝修國史時,固已各自争雄如此耳。

    其列傳内更有不相合者。

    《宋史。

    尹繼倫傳》:契丹入寇,李繼隆以兵萬餘護辎重赴威虜軍,契丹将于越諜知之,率數萬騎将邀于路,遇繼倫,不顧而去。

    繼倫曰:“寇以我兵少,蔑視我耳。

    彼若捷,則乘勝驅我而北;不捷,亦且洩怒于我,無遺類矣。

    今當卷甲疾趨,出其不意。

    ”乃命銜枚夜行,至徐河,天未明,于越方與繼隆對陣未戰,繼倫從後急擊,殺其皮室一人,衆驚潰,于越方食,乘善馬先遁,衆大潰。

    契丹自是不敢窺邊,其平居相戒曰:“當避黑面大王。

    ”按于越乃契丹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