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○《新唐書》列傳内所增事迹較《舊書》多二千餘條,其小者不必論,甚有必不可不載而《舊書》所無者。
今撮于後《楊貴妃傳》,《舊書》不載其先為壽王妃事,但雲武惠薨,後庭無當意者,或言楊元琰女有色,乃召見。
妃衣道士服,号曰太真,帝大悅雲雲。
《新書》補之,謂帝令自出妃意,丐為女官,号太真,更為壽王聘韋昭訓女(《舊書》蓋國史舊文,故有隐諱也)。
憲宗郭皇後,曆穆宗、敬宗、文宗、武宗為太後,及宣宗即位,宣宗母鄭氏本後侍婢,有宿怨,故宣宗奉後禮稍薄。
後郁郁不自聊,登樓将自殒,左右共持之,乃免。
帝聞不喜,是夕後暴崩。
是後之不得善其終也。
《通鑒》載之甚詳。
而《舊書》則謂宣宗繼統,恩禮愈隆于前朝,較為得實。
又後崩後,太常王請合葬于憲宗陵。
宣宗不悅,今宰相白敏中讓之。
曰:“後乃憲宗東宮時元妃,順宗子婦,曆五朝母天下,不容有異論”事遂定。
此亦當時一大事,乃《舊書》亦不載。
武宗王賢妃,《舊書》謂其事阙,故不載。
然賢妃當武宗餌藥求長生而膚澤消槁,妃獨憂之。
及武宗病亟,妃誓以身殉。
帝崩,遂自經。
常時妃妒者,亦皆義其所為。
事見《通鑒》,則宋時尚有記述于世。
此雖小事,然《舊書》既立傳,何其毫無事實耶?《新書》補之,亦見考據。
《韓王元嘉傳》,《新書》增武後诏諸宗室朝明堂,元嘉遣告諸王,謂大享後必盡誅諸王,不如先事起。
于是琅牙王沖即發兵起。
此亦武後朝一大事也。
《舊書》不載。
《蘇良嗣傳》:良嗣為相時,遇薛懷義于朝,頗偃蹇。
良嗣怒,叱左右批其頰,曳去。
武後聞之,戒懷義曰:“師第出入北門,彼南衙宰相行來,毋犯之。
”此亦見武後之淫毒而仍能用正人,《舊書》乃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曹王明傳》:其母本巢刺王妃,太宗欲立為後,魏徵谏而止。
此見太宗開國之初内行有缺,其後唐家累以色荒,未必不由此。
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懿德太子重潤傳》:高宗立重潤為皇太孫,裴敬彜、王方慶以為晉立愍懷子為皇太孫,齊立文惠子為皇太孫,皆居東宮,今既有皇太子,又立皇太孫,于古無例。
此議足為後世法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狄仁傑傳》:武後欲以武三思為皇太子,仁傑力言人心未厭唐,匈奴犯邊,使三思募兵,逾月無應者,廬陵王代之,不浃日辄五萬。
後怒罷議。
後又與王方慶因論雙陸力言姑侄不如母子之親,以悟後,遂迎廬陵。
此見仁傑之忠于唐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王傳》:李德裕稱王方慶(即)為相時,其子為眉州刺史,武後曰:“君在相位,何子之遠?”對曰:“廬陵是陛下子,今尚在遠,臣之子何敢相近?”欲以感悟後。
此亦見之忠于唐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桓彥範傳》:敬晖、桓彥範等斬張易之後,後令太子還宮。
彥範曰:“太子不可再歸,陛下應傳位。
”太後乃卧不複言,中宗由是複位。
此廬陵複位時一大事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姚崇傳》:玄宗欲相崇,崇先以十事邀說。
此乃相業之始,後來功勳俱自此立。
《舊書》竟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宋傳》,《新書》增郝靈出使斬默啜首以獻,恐天子喜邊功,抑之不擢。
此見之識大體。
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,良有意也。
又增後來張嘉貞為相,閱堂案,見危言切論,未嘗不失聲太息。
此尤見之生平。
《李林甫傳》:林甫有堂如偃月,欲構陷人,即入而思所以中傷者,若喜而出,則其家碎矣。
又谕諸言事者曰:“立仗馬終日無聲,饫三品料,一鳴即斥矣。
”由是谏疏絕。
此皆老奸稔惡之迹。
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增之。
按《舊書》謂林甫無文學,嘗讀大杜為杖杜,寫弄璋為弄獐,此等碎事既詳之,而偃月堂、立仗馬等事反不載,何也?《新書》于丈杜、弄璋反删之,以所重不在此也,可謂得要矣。
《劉晏傳》,《新書》增其辭永王之官,反時,晏守餘杭,力拒之。
及晏被籍後,惟雜書兩乘,米麥數斛。
此有關晏之品行,《舊書》不載。
《田神功傳》:神功初受祿山僞官,後率衆歸朝。
又以兵敗,降于史思明,既又自拔歸。
《舊書》全不載,竟似未嘗失身于賊者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段秀實傳》,《新書》增郭軍士縱暴,秀實斬十七人;及大将焦令谌責農租,秀實賣馬代償,令谌愧死。
二事皆《舊書》所無。
按此出柳宗元所記《段太尉逸事狀》,謂之逸事,必是國史所本無者,宗元蓋嘗見國史本傳,故另作狀以著之。
由此以推,可見《舊書》全抄國史原本,《新書》則參考他書成之,亦見子京用功之深也。
《盧杞傳》:杞以私憾陷顔真卿,使于李希烈,被害。
又崔甯以播遷咎杞,杞即巫甯反,帝殺之。
此等事正見杞之奸惡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鄭注傳》:中丞王守澄死,以十一月葬,注奏言願入護喪,實欲俟群閹送喪以鎮兵悉擒誅之。
李訓畏
今撮于後《楊貴妃傳》,《舊書》不載其先為壽王妃事,但雲武惠薨,後庭無當意者,或言楊元琰女有色,乃召見。
妃衣道士服,号曰太真,帝大悅雲雲。
《新書》補之,謂帝令自出妃意,丐為女官,号太真,更為壽王聘韋昭訓女(《舊書》蓋國史舊文,故有隐諱也)。
憲宗郭皇後,曆穆宗、敬宗、文宗、武宗為太後,及宣宗即位,宣宗母鄭氏本後侍婢,有宿怨,故宣宗奉後禮稍薄。
後郁郁不自聊,登樓将自殒,左右共持之,乃免。
帝聞不喜,是夕後暴崩。
是後之不得善其終也。
《通鑒》載之甚詳。
而《舊書》則謂宣宗繼統,恩禮愈隆于前朝,較為得實。
又後崩後,太常王請合葬于憲宗陵。
宣宗不悅,今宰相白敏中讓之。
曰:“後乃憲宗東宮時元妃,順宗子婦,曆五朝母天下,不容有異論”事遂定。
此亦當時一大事,乃《舊書》亦不載。
武宗王賢妃,《舊書》謂其事阙,故不載。
然賢妃當武宗餌藥求長生而膚澤消槁,妃獨憂之。
及武宗病亟,妃誓以身殉。
帝崩,遂自經。
常時妃妒者,亦皆義其所為。
事見《通鑒》,則宋時尚有記述于世。
此雖小事,然《舊書》既立傳,何其毫無事實耶?《新書》補之,亦見考據。
《韓王元嘉傳》,《新書》增武後诏諸宗室朝明堂,元嘉遣告諸王,謂大享後必盡誅諸王,不如先事起。
于是琅牙王沖即發兵起。
此亦武後朝一大事也。
《舊書》不載。
《蘇良嗣傳》:良嗣為相時,遇薛懷義于朝,頗偃蹇。
良嗣怒,叱左右批其頰,曳去。
武後聞之,戒懷義曰:“師第出入北門,彼南衙宰相行來,毋犯之。
”此亦見武後之淫毒而仍能用正人,《舊書》乃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曹王明傳》:其母本巢刺王妃,太宗欲立為後,魏徵谏而止。
此見太宗開國之初内行有缺,其後唐家累以色荒,未必不由此。
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懿德太子重潤傳》:高宗立重潤為皇太孫,裴敬彜、王方慶以為晉立愍懷子為皇太孫,齊立文惠子為皇太孫,皆居東宮,今既有皇太子,又立皇太孫,于古無例。
此議足為後世法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狄仁傑傳》:武後欲以武三思為皇太子,仁傑力言人心未厭唐,匈奴犯邊,使三思募兵,逾月無應者,廬陵王代之,不浃日辄五萬。
後怒罷議。
後又與王方慶因論雙陸力言姑侄不如母子之親,以悟後,遂迎廬陵。
此見仁傑之忠于唐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王傳》:李德裕稱王方慶(即)為相時,其子為眉州刺史,武後曰:“君在相位,何子之遠?”對曰:“廬陵是陛下子,今尚在遠,臣之子何敢相近?”欲以感悟後。
此亦見之忠于唐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桓彥範傳》:敬晖、桓彥範等斬張易之後,後令太子還宮。
彥範曰:“太子不可再歸,陛下應傳位。
”太後乃卧不複言,中宗由是複位。
此廬陵複位時一大事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姚崇傳》:玄宗欲相崇,崇先以十事邀說。
此乃相業之始,後來功勳俱自此立。
《舊書》竟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宋傳》,《新書》增郝靈出使斬默啜首以獻,恐天子喜邊功,抑之不擢。
此見之識大體。
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,良有意也。
又增後來張嘉貞為相,閱堂案,見危言切論,未嘗不失聲太息。
此尤見之生平。
《李林甫傳》:林甫有堂如偃月,欲構陷人,即入而思所以中傷者,若喜而出,則其家碎矣。
又谕諸言事者曰:“立仗馬終日無聲,饫三品料,一鳴即斥矣。
”由是谏疏絕。
此皆老奸稔惡之迹。
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增之。
按《舊書》謂林甫無文學,嘗讀大杜為杖杜,寫弄璋為弄獐,此等碎事既詳之,而偃月堂、立仗馬等事反不載,何也?《新書》于丈杜、弄璋反删之,以所重不在此也,可謂得要矣。
《劉晏傳》,《新書》增其辭永王之官,反時,晏守餘杭,力拒之。
及晏被籍後,惟雜書兩乘,米麥數斛。
此有關晏之品行,《舊書》不載。
《田神功傳》:神功初受祿山僞官,後率衆歸朝。
又以兵敗,降于史思明,既又自拔歸。
《舊書》全不載,竟似未嘗失身于賊者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段秀實傳》,《新書》增郭軍士縱暴,秀實斬十七人;及大将焦令谌責農租,秀實賣馬代償,令谌愧死。
二事皆《舊書》所無。
按此出柳宗元所記《段太尉逸事狀》,謂之逸事,必是國史所本無者,宗元蓋嘗見國史本傳,故另作狀以著之。
由此以推,可見《舊書》全抄國史原本,《新書》則參考他書成之,亦見子京用功之深也。
《盧杞傳》:杞以私憾陷顔真卿,使于李希烈,被害。
又崔甯以播遷咎杞,杞即巫甯反,帝殺之。
此等事正見杞之奸惡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鄭注傳》:中丞王守澄死,以十一月葬,注奏言願入護喪,實欲俟群閹送喪以鎮兵悉擒誅之。
李訓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