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注專其功,乃先五日舉事,遂有甘露之變。
此等大事,乃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夔王滋傳》:昭宗命滋領侍衛諸軍,帝将幸太原,韓建邀次華州,惡諸王将兵,誣以他語,遂罷其兵柄,使歸十六宅,矯诏以兵圍而殺之,凡十三王。
此何等事,《舊書》竟不載,《新書》書于此。
《朱玫傳》:宰相蕭遘密召玫迎帝,玫趨鳳翔,田令孜劫帝走,玫追不及,乃立襄王カ。
此何等事,《舊書》不著其詳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仇士良傳》:甘露變後,士良恣橫益甚,劉從谏以李訓所移誅宦官書騰于朝,請王涯等罪名,欲以死清君側,累指士良等罪惡。
文宗倚其言差自強。
士良憤文宗與訓、注同謀,夜半命直學士崔慎由草廢立诏,引至帝所,面數帝過失,帝俯首而已。
慎由以死自誓。
士良曰:“不為學士,不得更坐此。
”送慎由出,曰:“毋洩,禍及爾族!”慎由記其事藏箧中,将殁,以授其子缁郎,故缁郎終與朱全忠盡誅宦官也。
士良請老還第,中人送之,士良戒以“事天子不可令閑暇觀書史、見儒臣,但以聲色狗馬惑其心而已。
”此數事皆當時閹禍可垂戒後世者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增之。
《田令孜傳》:令孜擅權,所為不法。
拾遺侯昌蒙劾之,反賜死。
黃巢之亂,令孜導帝幸蜀,賞勞不及黃頭軍,軍将變,帝與令孜保車城自守。
拾遺孟昭圖上疏:宜與宰相群臣共安危。
令孜矯诏貶昭圖,使人沉之于江。
楊複光之黨曹知悫遣人入長安,攻賊營。
帝将還,知悫擁衆散關,欲閱群臣可歸者納之。
令孜忌之,密令王行瑜以兵襲殺其衆。
令孜又募新軍,以千人為都,凡五十四都,分左右為十軍統之。
此皆令孜罪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來俊臣傳》:俊臣子誣樊戬以謀反誅,戬子訴阙下,不得奏,因自刳腹死。
上巳日,俊臣與其黨集龍門,題缙紳名于石,抵而仆者先告,抵李昭德不中。
昭德知之,乃令衛遂忠發其奸,言自比石勒,欲告皇嗣及廬陵王與南北衛謀反。
方俊臣用事,托天官選者二百餘員,及敗,有司自首。
武後诘之,對曰:“亂陛下法,身受戮,忤俊臣,覆臣族。
”此皆見俊臣之惡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。
《顔泉明傳》:顔杲卿之子泉明,先從杲卿讨賊,杲卿敗,泉明客壽陽。
史思明獲之,械送幽州。
間關得免,後為郫令,遷彭州司馬,皆有善政。
孤藐相從百口,饣千粥不給,無悔歎。
此忠臣之後之能世其家者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○《舊唐書》所載亦有不應删而《新書》反削之者,今亦錄于後《和思趙皇後傳》,《舊書》載其死後莫知瘗所,将招魂葬之,于中宗陵。
彭景直上言:招魂非古法,宜據《漢書。
郊祀志》葬黃帝衣冠于橋山故事,以皇後衣葬。
按此可備變禮之用,宜存,《新書》不載。
《順宗王皇後傳》,《舊書》載後崩後,公卿進谥議,欲告天地宗廟。
禮院奏曰:“《曾子問》:賤不诔貴,幼不诔長。
故古者天子稱天以诔之,皇後之谥則讀于廟。
《江都集禮》引《白虎通》曰:皇後何所谥之,以為于廟。
又曰:皇後無外事,無為于郊。
故天子谥成于郊,皇後谥成于廟。
”诏從之。
又初稱谥曰莊憲王太後,禮儀使鄭引開元中昭成皇太後谥号之議,謂:“入廟稱後,義系于夫,在朝稱太,義系于子。
今百司移牒,恐不合除太字。
至神主入廟,始當去之。
”此亦議禮故事,《新書》不載。
《封常清傳》,《舊書》載其臨刑時遺表全文,蓋以明其心迹,且著其枉也。
《新書》節之,不過一二語,雖覺簡淨,殊少意味。
《李嗣業傳》:香積寺之戰,嗣業以長刀陷陣,固為戰功第一。
及收長安後,進取東都,新店之戰,王師又敗,郭子儀已為賊兵所包,賴嗣業與回纥夾擊,賊始遁去。
此亦嗣業大功也,《舊書》詳之,《新書》乃不錄。
《渾傳》、《舊書》載為會盟使,與土番盟梨樹園,為土番所劫之事甚詳。
《新書》但雲為結贊所劫,副使以下皆陷,惟得免。
按梨樹園劫盟乃當時一大事,為會盟使,則此事不詳于《傳》而詳于何處耶?《新書》蓋恐形之失策,故略其詞耳。
《李吉甫傳》,《舊書》吉甫監修國史,上問《時政記》記何事,對曰:“是宰相記天子事,以授史官之實錄也。
古者左史記言,即今起居舍人,右史記事,即今起居郎。
永徽中,宰相姚慮造膝之言或不下聞,請随奏對而記于仗下,以授史官,今《時政記》是也。
”此于朝制有關第,《新書》删之。
《張傳》建議讨李克用,《舊書》全載克用訴表,正見之孟浪生事。
及克用之負氣不恭,《新書》盡删之,豈為諱耶,抑為克用諱耶? 《王處存傳》,《舊書》黃巢據京師,處存選骁卒五千,以白為号,夜入京,賊已遁。
軍人皆釋兵,争據第宅,坊市少年多帶白号劫掠。
賊偵知之,自灞上複襲京師。
市人以為王師,歡呼迎之。
處存為賊所迫,收軍還營。
賊怒,召集兩市丁壯七八萬殺之,血流成渠。
此亦一大事,《新書》不載。
○新
此等大事,乃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夔王滋傳》:昭宗命滋領侍衛諸軍,帝将幸太原,韓建邀次華州,惡諸王将兵,誣以他語,遂罷其兵柄,使歸十六宅,矯诏以兵圍而殺之,凡十三王。
此何等事,《舊書》竟不載,《新書》書于此。
《朱玫傳》:宰相蕭遘密召玫迎帝,玫趨鳳翔,田令孜劫帝走,玫追不及,乃立襄王カ。
此何等事,《舊書》不著其詳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仇士良傳》:甘露變後,士良恣橫益甚,劉從谏以李訓所移誅宦官書騰于朝,請王涯等罪名,欲以死清君側,累指士良等罪惡。
文宗倚其言差自強。
士良憤文宗與訓、注同謀,夜半命直學士崔慎由草廢立诏,引至帝所,面數帝過失,帝俯首而已。
慎由以死自誓。
士良曰:“不為學士,不得更坐此。
”送慎由出,曰:“毋洩,禍及爾族!”慎由記其事藏箧中,将殁,以授其子缁郎,故缁郎終與朱全忠盡誅宦官也。
士良請老還第,中人送之,士良戒以“事天子不可令閑暇觀書史、見儒臣,但以聲色狗馬惑其心而已。
”此數事皆當時閹禍可垂戒後世者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增之。
《田令孜傳》:令孜擅權,所為不法。
拾遺侯昌蒙劾之,反賜死。
黃巢之亂,令孜導帝幸蜀,賞勞不及黃頭軍,軍将變,帝與令孜保車城自守。
拾遺孟昭圖上疏:宜與宰相群臣共安危。
令孜矯诏貶昭圖,使人沉之于江。
楊複光之黨曹知悫遣人入長安,攻賊營。
帝将還,知悫擁衆散關,欲閱群臣可歸者納之。
令孜忌之,密令王行瑜以兵襲殺其衆。
令孜又募新軍,以千人為都,凡五十四都,分左右為十軍統之。
此皆令孜罪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。
《來俊臣傳》:俊臣子誣樊戬以謀反誅,戬子訴阙下,不得奏,因自刳腹死。
上巳日,俊臣與其黨集龍門,題缙紳名于石,抵而仆者先告,抵李昭德不中。
昭德知之,乃令衛遂忠發其奸,言自比石勒,欲告皇嗣及廬陵王與南北衛謀反。
方俊臣用事,托天官選者二百餘員,及敗,有司自首。
武後诘之,對曰:“亂陛下法,身受戮,忤俊臣,覆臣族。
”此皆見俊臣之惡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。
《顔泉明傳》:顔杲卿之子泉明,先從杲卿讨賊,杲卿敗,泉明客壽陽。
史思明獲之,械送幽州。
間關得免,後為郫令,遷彭州司馬,皆有善政。
孤藐相從百口,饣千粥不給,無悔歎。
此忠臣之後之能世其家者,《舊書》不載,《新書》補之○《舊唐書》所載亦有不應删而《新書》反削之者,今亦錄于後《和思趙皇後傳》,《舊書》載其死後莫知瘗所,将招魂葬之,于中宗陵。
彭景直上言:招魂非古法,宜據《漢書。
郊祀志》葬黃帝衣冠于橋山故事,以皇後衣葬。
按此可備變禮之用,宜存,《新書》不載。
《順宗王皇後傳》,《舊書》載後崩後,公卿進谥議,欲告天地宗廟。
禮院奏曰:“《曾子問》:賤不诔貴,幼不诔長。
故古者天子稱天以诔之,皇後之谥則讀于廟。
《江都集禮》引《白虎通》曰:皇後何所谥之,以為于廟。
又曰:皇後無外事,無為于郊。
故天子谥成于郊,皇後谥成于廟。
”诏從之。
又初稱谥曰莊憲王太後,禮儀使鄭引開元中昭成皇太後谥号之議,謂:“入廟稱後,義系于夫,在朝稱太,義系于子。
今百司移牒,恐不合除太字。
至神主入廟,始當去之。
”此亦議禮故事,《新書》不載。
《封常清傳》,《舊書》載其臨刑時遺表全文,蓋以明其心迹,且著其枉也。
《新書》節之,不過一二語,雖覺簡淨,殊少意味。
《李嗣業傳》:香積寺之戰,嗣業以長刀陷陣,固為戰功第一。
及收長安後,進取東都,新店之戰,王師又敗,郭子儀已為賊兵所包,賴嗣業與回纥夾擊,賊始遁去。
此亦嗣業大功也,《舊書》詳之,《新書》乃不錄。
《渾傳》、《舊書》載為會盟使,與土番盟梨樹園,為土番所劫之事甚詳。
《新書》但雲為結贊所劫,副使以下皆陷,惟得免。
按梨樹園劫盟乃當時一大事,為會盟使,則此事不詳于《傳》而詳于何處耶?《新書》蓋恐形之失策,故略其詞耳。
《李吉甫傳》,《舊書》吉甫監修國史,上問《時政記》記何事,對曰:“是宰相記天子事,以授史官之實錄也。
古者左史記言,即今起居舍人,右史記事,即今起居郎。
永徽中,宰相姚慮造膝之言或不下聞,請随奏對而記于仗下,以授史官,今《時政記》是也。
”此于朝制有關第,《新書》删之。
《張傳》建議讨李克用,《舊書》全載克用訴表,正見之孟浪生事。
及克用之負氣不恭,《新書》盡删之,豈為諱耶,抑為克用諱耶? 《王處存傳》,《舊書》黃巢據京師,處存選骁卒五千,以白為号,夜入京,賊已遁。
軍人皆釋兵,争據第宅,坊市少年多帶白号劫掠。
賊偵知之,自灞上複襲京師。
市人以為王師,歡呼迎之。
處存為賊所迫,收軍還營。
賊怒,召集兩市丁壯七八萬殺之,血流成渠。
此亦一大事,《新書》不載。
○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