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十三
關燈
小
中
大
而楊幺在洞庭,直至五年始滅,皆嶽飛平之,何得盡歸功于綱知潭州之歲也?韓世忠固稱名将,然其始亦多可議。
劉光世部将王德殺世忠部将,會诏光世移屯,世忠遣兵襲其後,并奪建康宗府廨。
事見趙鼎及季陵傳。
而《滕康傳》又謂世忠兵奪禦器械,逼谏臣于死,常同亦以此劾其驕狠無忌憚。
《魏工傳》又謂内侍李е飲世忠于家,刃傷弓匠。
是皆世忠之過,而本傳絕不載。
張浚因李綱誅宋齊愈,劾其以私意殺侍從,綱遂罷相。
見于《高宗紀》及《綱傳》。
浚又嘗薦秦桧可任大事,見《趙鼎傳》。
又嘗與嶽飛論呂祉、王德、郦瓊兵事不合,遂怒,飛因解兵奔喪歸,浚猶謂其不得并兵,以去要君,遂命張宗元權其軍。
事見于《高宗紀》。
汪伯彥既貶,帝念之。
浚以伯彥舊嘗引己,與秦桧援郊祀恩起知宣州,見《汪伯彥傳》。
陳東伏阙上書,黃潛善輩已殺之,浚又奏胡呈筆削東書,欲以布衣挾進退大臣之權,遂追勒編置。
蓋浚乃潛善客,而呈則李綱客也。
事見戴埴《鼠璞》。
乃《浚傳》于此等處并無一語,惟殺曲端略見傳中,而又謂端部将張忠彥降金,故下之獄。
其于郦瓊之叛,又謂遣間持蠟書遺瓊,金人疑,遂廢劉豫,又幾欲以金人廢豫歸功于浚矣。
至楊幺之擒,皆嶽飛力也,而《浚傳》中全歸功于浚,謂賊二十馀萬相繼降,湖寇盡平,絕不及飛一字,何也?何鑄嘗與羅汝楫劾嶽飛,見《汝楫傳》。
鑄又嘗為奏桧劾王居正為趙鼎之黨,鼎遂奪職奉祠,見《王居正傳》。
又劾張九成黨趙鼎,見《張九成傳》。
又劾廖剛與陳淵等相為朋比,見《廖剛傳》。
是鑄之奸邪,不一而足,乃《鑄傳》并無一字,反雲治嶽飛獄,力辨其冤,謂不當無故殺一大将,竟似正直者。
他如文彥博以燈籠錦媚張貴妃,見《唐介傳》,而本傳不載。
建炎元年,葉夢得知杭州,軍校陳通作亂,夢得被執,見《高宗本紀》。
葉夢得初為蔡京客,京倚為腹心,嘗為京立元黨籍,分三等定罪,後知應天府,以京黨落職,見毛注、強淵明、胡安國等傳,而本傳不載。
呂頤浩引朱勝非以傾秦桧,胡安國劾勝非不當複用。
安國求去,桧三上章留之。
見《秦桧傳》,而《安國傳》不載。
李顯忠破宿州,私其金帛,又與邵宏淵忿争,遂緻潰歸,見《胡铨傳》,而本傳亦不載。
嶽珂守當塗,橫斂百出,置貪刻吏,開告讦之門,以罔民而沒其财,見《徐慶卿傳》,而本傳亦不載。
辛棄疾附和韓胄開兵端,見《胄傳》,而本傳亦不載。
又《虞允文傳》:金主亮南侵,王權自和州遁歸,诏以李顯忠代權,令允文趣顯忠赴權軍。
允文軍采石,權已去,顯忠未來,我師三五星散,解鞍坐道旁。
允文念坐待顯忠則誤國事,遂招諸将,勉以忠義。
諸将皆死戰,得大捷。
明日又敗敵于楊林口,顯忠始至。
是采石之捷,顯忠實未嘗與也。
而《顯忠傳》則雲:金主将濟江,诏以顯忠代王權,命虞允文趣顯忠交軍,于是有采石之捷。
則以此捷分功于顯忠矣。
《顯忠傳》又雲:是時顯忠遣萬人渡江,盡複淮西州郡。
亮切責諸将,諸将弑之。
則并以海陵之弑由于顯忠之複淮西。
按海陵因采石不得渡,即趨瓜洲,克日渡江,未渡而被弑,初非關顯忠之複淮西而責諸将也。
且是時海陵去采石即至瓜洲,其間不過數日,顯忠豈能盡複淮西?當是海陵被弑後,乘金兵之退而複之耳。
而必謂海陵之死由此,又曲說也。
史彌遠之誅韓胄也,本因楊皇後與胄有隙,密使其兄楊次山與朝臣謀之,彌遠遂命結參知政事錢象相、中軍統制夏震,伏兵六部橋,伺胄早朝,擁至玉津園捶殺之。
彌遠、象祖赴延和殿以聞,帝猶未言。
越數日,始下诏暴胄罪(見《楊皇後傳》)。
此事應詳載于《彌遠傳》,乃《彌遠傳》并不書,且雲:彌遠因用兵,力陳危迫之勢,皇子詢聞之,亦具奏,乃罷胄、陳自強。
而台谏猶論不已,胄始就誅,召彌遠對延和殿。
則竟抹卻彌遠擅殺一節,似乎先奏請得旨而後行誅矣。
理宗之立也,甯宗早養宗室子貴和為皇太子,賜名。
彌遠買美人善琴者納之,使伺皇子動靜。
嬖之,一日指輿地圖曰:“此瓊崖州,他日當置彌遠于此。
”又嘗書幾曰:“彌遠當決配八千裡。
”美人以告彌遠,彌遠懼,乃陰謀立沂王子昀,使鄭清之傅之。
甯宗崩,彌遠在禁中,遣快行宣皇子,令之曰:“今所宣乃沂王府中皇子,非萬歲巷皇子也。
”昀至,則引至柩前,舉哀畢,然後召封為濟王。
見《濟王傳》。
此則彌遠廢立之罪,上通于天,本傳中自應一一詳載,乃但雲“甯宗崩,擁立理宗”,而此等奸謀逆節,絕無一語載入,成何信史乎?凡若此之類,不一而足。
此非作史者意存忠厚,欲詳著其善于本傳,錯見其惡于他傳,以為善善長而惡惡短也。
蓋宋人之家傳、表志、行狀以及言行錄、筆談、遺事之類,流傳于世者甚多,皆子弟門生所以标榜其父師者,自必揚其善而隐其惡,遇有功處未有不附會遷就以分其美,有罪則隐約其詞以避之。
修史者固當參互以核其實,乃不及考訂真僞,但據其書抄撮成篇,毋怪是非乖謬如此也。
○《宋史》八《宋史》卷帙又有當更定者。
張憲、楊再興、牛臯,皆嶽飛部将,何以不附于《飛傳》後?況《臯傳》末曆叙飛分遣諸将恢複東西京州郡之事,非臯所遣而叙于臯傳,可見舊史本以《臯傳》附《飛傳》之後,及編次時,忽離而二之也。
解元、成闵,皆韓世忠部将,亦何以不附《世忠傳》後?至劉子羽、胡世将與吳兄弟在蜀同功共事,何以不與、相次?郭浩、楊政又皆吳氏部将,用兵與吳氏相終始,何以不附于、之後?王友直、李寶皆自北起義來歸,既已同列一卷。
李顯忠亦自延起義,間關數國,冒死南投,功名尤著。
魏勝起兵漣水,據海州以歸,與寶共事,何不彙列一卷,以顯忠為首,勝、寶、友直次之?秦桧擅國十九年,凡居政府者,莫不以微忤斥去,惟王次翁始終為憐所桧,則次翁應附《桧傳》之後。
陳自強之附韓胄,與次翁之附桧一也,則自強亦應附《胄傳》之後。
乃皆編入列傳,不著其奸黨,何也?權邦彥乃徽、欽時人,卒于高宗紹興三年,乃廁于甯宗諸臣之列。
汪若海、張運、柳約亦皆欽、高時人,乃廁于理宗諸臣之列。
林勳、劉才邵等皆高、孝時人,乃廁于德未造李庭芝諸臣之後,不幾颠倒時代乎?徐清叟、徐榮叟,兄弟也,人品官位亦略相同,何以不毗連相次,而各置一卷?宣缯、鄒應龍、别之傑、金淵、張、饒虎臣、戴慶珂諸傳,但叙履曆,絕無一言一事,則傳之何為?《五代史》不為韓通立傳,《宋史》補之,誠是矣。
彭義斌自山東起義,随李全來歸,即與趙範、趙葵等破金兵,義斌獨擊至下灣渡,掩金人于淮(見《賈涉傳》)。
後因全擅戕殺制置使許國,即斬全使,大罵曰:“逆賊受國厚恩,擅殺制使,我必報此仇!”會全攻恩州,義斌即出戰敗全。
全求制使徐戕稷書與義斌連和,義斌緻書趙善湘曰:“不誅逆全,恢複不成。
但能遣兵扼淮,斷其南路,必可滅賊。
賊平之後,義斌戰河北,盱眙諸将戰河南,神州可複也。
”範亦謂善湘曰:“義斌蹙全,如山壓卵,然必請而後讨者,知尊朝廷也。
”(見《趙範傳》)義斌攻真定,降金将武仙衆至數十萬,拓地而北,與元兵戰于内黃之五馬山,兵敗不屈死(見《李全傳》)。
則此人何得不立傳,而《宋史》竟遺之?又一百第六卷既有李熙清,常州晉陵人,靖康之變,以拒張邦昌僞命,憂憤不食,索筆書王維“百官何日再朝天”之句而死。
二百十二卷又有李熙靖,晉陵人,張邦昌使直學士院憂憤不食,謂友人曰:“百官何日再朝天乎!”是一人也,而竟重出,何其漫無審訂若此!又《南唐世家》既立《韓熙載傳》矣,劉仁贍、皇甫晖、姚鳳皆南唐完節之臣,何以又不為立傳,以附于熙載之後?南唐徐铉、北漢楊業,後皆仕于宋,既入之宋臣列傳矣,南唐之周惟簡,西蜀之歐陽迥,亦皆仕宋,曆官多年,何以不入宋臣列傳,而以附南唐、西蜀世家之後乎?此皆自亂其例者也。
劉光世部将王德殺世忠部将,會诏光世移屯,世忠遣兵襲其後,并奪建康宗府廨。
事見趙鼎及季陵傳。
而《滕康傳》又謂世忠兵奪禦器械,逼谏臣于死,常同亦以此劾其驕狠無忌憚。
《魏工傳》又謂内侍李е飲世忠于家,刃傷弓匠。
是皆世忠之過,而本傳絕不載。
張浚因李綱誅宋齊愈,劾其以私意殺侍從,綱遂罷相。
見于《高宗紀》及《綱傳》。
浚又嘗薦秦桧可任大事,見《趙鼎傳》。
又嘗與嶽飛論呂祉、王德、郦瓊兵事不合,遂怒,飛因解兵奔喪歸,浚猶謂其不得并兵,以去要君,遂命張宗元權其軍。
事見于《高宗紀》。
汪伯彥既貶,帝念之。
浚以伯彥舊嘗引己,與秦桧援郊祀恩起知宣州,見《汪伯彥傳》。
陳東伏阙上書,黃潛善輩已殺之,浚又奏胡呈筆削東書,欲以布衣挾進退大臣之權,遂追勒編置。
蓋浚乃潛善客,而呈則李綱客也。
事見戴埴《鼠璞》。
乃《浚傳》于此等處并無一語,惟殺曲端略見傳中,而又謂端部将張忠彥降金,故下之獄。
其于郦瓊之叛,又謂遣間持蠟書遺瓊,金人疑,遂廢劉豫,又幾欲以金人廢豫歸功于浚矣。
至楊幺之擒,皆嶽飛力也,而《浚傳》中全歸功于浚,謂賊二十馀萬相繼降,湖寇盡平,絕不及飛一字,何也?何鑄嘗與羅汝楫劾嶽飛,見《汝楫傳》。
鑄又嘗為奏桧劾王居正為趙鼎之黨,鼎遂奪職奉祠,見《王居正傳》。
又劾張九成黨趙鼎,見《張九成傳》。
又劾廖剛與陳淵等相為朋比,見《廖剛傳》。
是鑄之奸邪,不一而足,乃《鑄傳》并無一字,反雲治嶽飛獄,力辨其冤,謂不當無故殺一大将,竟似正直者。
他如文彥博以燈籠錦媚張貴妃,見《唐介傳》,而本傳不載。
建炎元年,葉夢得知杭州,軍校陳通作亂,夢得被執,見《高宗本紀》。
葉夢得初為蔡京客,京倚為腹心,嘗為京立元黨籍,分三等定罪,後知應天府,以京黨落職,見毛注、強淵明、胡安國等傳,而本傳不載。
呂頤浩引朱勝非以傾秦桧,胡安國劾勝非不當複用。
安國求去,桧三上章留之。
見《秦桧傳》,而《安國傳》不載。
李顯忠破宿州,私其金帛,又與邵宏淵忿争,遂緻潰歸,見《胡铨傳》,而本傳亦不載。
嶽珂守當塗,橫斂百出,置貪刻吏,開告讦之門,以罔民而沒其财,見《徐慶卿傳》,而本傳亦不載。
辛棄疾附和韓胄開兵端,見《胄傳》,而本傳亦不載。
又《虞允文傳》:金主亮南侵,王權自和州遁歸,诏以李顯忠代權,令允文趣顯忠赴權軍。
允文軍采石,權已去,顯忠未來,我師三五星散,解鞍坐道旁。
允文念坐待顯忠則誤國事,遂招諸将,勉以忠義。
諸将皆死戰,得大捷。
明日又敗敵于楊林口,顯忠始至。
是采石之捷,顯忠實未嘗與也。
而《顯忠傳》則雲:金主将濟江,诏以顯忠代王權,命虞允文趣顯忠交軍,于是有采石之捷。
則以此捷分功于顯忠矣。
《顯忠傳》又雲:是時顯忠遣萬人渡江,盡複淮西州郡。
亮切責諸将,諸将弑之。
則并以海陵之弑由于顯忠之複淮西。
按海陵因采石不得渡,即趨瓜洲,克日渡江,未渡而被弑,初非關顯忠之複淮西而責諸将也。
且是時海陵去采石即至瓜洲,其間不過數日,顯忠豈能盡複淮西?當是海陵被弑後,乘金兵之退而複之耳。
而必謂海陵之死由此,又曲說也。
史彌遠之誅韓胄也,本因楊皇後與胄有隙,密使其兄楊次山與朝臣謀之,彌遠遂命結參知政事錢象相、中軍統制夏震,伏兵六部橋,伺胄早朝,擁至玉津園捶殺之。
彌遠、象祖赴延和殿以聞,帝猶未言。
越數日,始下诏暴胄罪(見《楊皇後傳》)。
此事應詳載于《彌遠傳》,乃《彌遠傳》并不書,且雲:彌遠因用兵,力陳危迫之勢,皇子詢聞之,亦具奏,乃罷胄、陳自強。
而台谏猶論不已,胄始就誅,召彌遠對延和殿。
則竟抹卻彌遠擅殺一節,似乎先奏請得旨而後行誅矣。
理宗之立也,甯宗早養宗室子貴和為皇太子,賜名。
彌遠買美人善琴者納之,使伺皇子動靜。
嬖之,一日指輿地圖曰:“此瓊崖州,他日當置彌遠于此。
”又嘗書幾曰:“彌遠當決配八千裡。
”美人以告彌遠,彌遠懼,乃陰謀立沂王子昀,使鄭清之傅之。
甯宗崩,彌遠在禁中,遣快行宣皇子,令之曰:“今所宣乃沂王府中皇子,非萬歲巷皇子也。
”昀至,則引至柩前,舉哀畢,然後召封為濟王。
見《濟王傳》。
此則彌遠廢立之罪,上通于天,本傳中自應一一詳載,乃但雲“甯宗崩,擁立理宗”,而此等奸謀逆節,絕無一語載入,成何信史乎?凡若此之類,不一而足。
此非作史者意存忠厚,欲詳著其善于本傳,錯見其惡于他傳,以為善善長而惡惡短也。
蓋宋人之家傳、表志、行狀以及言行錄、筆談、遺事之類,流傳于世者甚多,皆子弟門生所以标榜其父師者,自必揚其善而隐其惡,遇有功處未有不附會遷就以分其美,有罪則隐約其詞以避之。
修史者固當參互以核其實,乃不及考訂真僞,但據其書抄撮成篇,毋怪是非乖謬如此也。
○《宋史》八《宋史》卷帙又有當更定者。
張憲、楊再興、牛臯,皆嶽飛部将,何以不附于《飛傳》後?況《臯傳》末曆叙飛分遣諸将恢複東西京州郡之事,非臯所遣而叙于臯傳,可見舊史本以《臯傳》附《飛傳》之後,及編次時,忽離而二之也。
解元、成闵,皆韓世忠部将,亦何以不附《世忠傳》後?至劉子羽、胡世将與吳兄弟在蜀同功共事,何以不與、相次?郭浩、楊政又皆吳氏部将,用兵與吳氏相終始,何以不附于、之後?王友直、李寶皆自北起義來歸,既已同列一卷。
李顯忠亦自延起義,間關數國,冒死南投,功名尤著。
魏勝起兵漣水,據海州以歸,與寶共事,何不彙列一卷,以顯忠為首,勝、寶、友直次之?秦桧擅國十九年,凡居政府者,莫不以微忤斥去,惟王次翁始終為憐所桧,則次翁應附《桧傳》之後。
陳自強之附韓胄,與次翁之附桧一也,則自強亦應附《胄傳》之後。
乃皆編入列傳,不著其奸黨,何也?權邦彥乃徽、欽時人,卒于高宗紹興三年,乃廁于甯宗諸臣之列。
汪若海、張運、柳約亦皆欽、高時人,乃廁于理宗諸臣之列。
林勳、劉才邵等皆高、孝時人,乃廁于德未造李庭芝諸臣之後,不幾颠倒時代乎?徐清叟、徐榮叟,兄弟也,人品官位亦略相同,何以不毗連相次,而各置一卷?宣缯、鄒應龍、别之傑、金淵、張、饒虎臣、戴慶珂諸傳,但叙履曆,絕無一言一事,則傳之何為?《五代史》不為韓通立傳,《宋史》補之,誠是矣。
彭義斌自山東起義,随李全來歸,即與趙範、趙葵等破金兵,義斌獨擊至下灣渡,掩金人于淮(見《賈涉傳》)。
後因全擅戕殺制置使許國,即斬全使,大罵曰:“逆賊受國厚恩,擅殺制使,我必報此仇!”會全攻恩州,義斌即出戰敗全。
全求制使徐戕稷書與義斌連和,義斌緻書趙善湘曰:“不誅逆全,恢複不成。
但能遣兵扼淮,斷其南路,必可滅賊。
賊平之後,義斌戰河北,盱眙諸将戰河南,神州可複也。
”範亦謂善湘曰:“義斌蹙全,如山壓卵,然必請而後讨者,知尊朝廷也。
”(見《趙範傳》)義斌攻真定,降金将武仙衆至數十萬,拓地而北,與元兵戰于内黃之五馬山,兵敗不屈死(見《李全傳》)。
則此人何得不立傳,而《宋史》竟遺之?又一百第六卷既有李熙清,常州晉陵人,靖康之變,以拒張邦昌僞命,憂憤不食,索筆書王維“百官何日再朝天”之句而死。
二百十二卷又有李熙靖,晉陵人,張邦昌使直學士院憂憤不食,謂友人曰:“百官何日再朝天乎!”是一人也,而竟重出,何其漫無審訂若此!又《南唐世家》既立《韓熙載傳》矣,劉仁贍、皇甫晖、姚鳳皆南唐完節之臣,何以又不為立傳,以附于熙載之後?南唐徐铉、北漢楊業,後皆仕于宋,既入之宋臣列傳矣,南唐之周惟簡,西蜀之歐陽迥,亦皆仕宋,曆官多年,何以不入宋臣列傳,而以附南唐、西蜀世家之後乎?此皆自亂其例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