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九
關燈
小
中
大
晉王廣命斬于青溪。
而《北史。
高傳》:晉王欲納麗華,曰:“武王伐纣戮妲己,今平陳不宜娶此。
”乃斬之。
是《南史》以為晉王所殺,《北史》以為高所殺。
其自相牾一也。
《北史。
徐之才傳》:之才與朝士出遊,遙望群犬競走,諸人試令目之,之才即曰:“為是宋鵲?為是韓盧?為逐李斯東走?為負帝女南徂?”則此語未本出之才也。
及其自叙先世家傳,又謂李神亻隽于路見狗,溫子升戲曰:“為是宋鵲?為是韓盧?”神亻隽即應聲曰:“為逐丞相東走?為共帝女南徂?”則又以此言為子升、神亻隽二人之語矣。
其自相牾二也。
《北史。
齊孝昭帝紀》;幼主時,帝為常山王,以楊等猜忌,斥居藩邸,乃執及燕子獻、可朱渾天和、宋欽道于尚書省中,入雲龍門,遇鄭子默,又執之,同斬于禦府之内。
至東閣門,成休甯呵止之,不得入,高歸彥谕之,乃放仗。
帝至昭陽殿,見幼主及太皇太後,奏等罪,求伏專擅之辜。
時衛士皆披甲待诏,武衛娥永樂武力絕倫,又被文宣恩遇,撫刃思效。
幼主吃讷,不知所言,乃納刀而泣。
《楊傳》則雲:常山王執等于尚書省,拳杖亂毆,各十人持之,又執鄭子默,于是擁等入雲龍門,至太皇太後及幼主前,具陳“等将為亂階,臣等為國事重,共執等,未敢刑戮,專辄之失,罪合萬死。
”時領軍劉桃枝等叩刀仰視,幼主不睨之。
太皇太後謂幼主:“何不安慰爾叔?”幼主曰:“天子亦不敢也叔惜,豈敢惜此漢輩!任叔處分。
”遂皆斬之。
據本紀則常山王先斬等而後入奏也,據《傳》則擁入見後主後始被殺也。
又本紀謂武衛娥永樂撫刃思效,《傳》謂鄰軍劉桃枝叩刀仰視,亦不劃一。
其自相牾者三也。
《齊神武紀》及《段韶傳》:賀拔勝追神武垂及,因馬倒而神武得脫之事,乃芒山之戰也。
而《賀拔勝傳》又雲:齊神武攻玉璧,勝從周文,見神武旗幟,乃持槊追神武,刃垂及之。
則又以此為玉璧之戰矣。
其自相牾者四也。
沙苑之敗,《齊紀》謂神武以地厄少卻,西人鼓噪而進,齊軍遂大亂。
而《周紀》則謂齊軍望見周軍少,竟萃于左軍,周文鳴鼓起,于謹等皆來合戰,遂敗。
是神武方競前趨利而敗,非因地厄少卻而敗。
其自相牾者五也。
○《南》、《北史》亦有繁冗處《南》、《北史》本李延壽承其父大師遺意,刊究南北各朝事迹,勒成此書。
《新唐書》謂其有條理,删落釀詞,過本書遠甚。
今按其書,較各朝史實為簡淨,然亦有采摭新奇荒誕之事,增多于舊者。
如叙宋武帝、齊高帝微時符瑞各數千字,梁武帝、陳武帝符瑞則又不總叙在前,而間段插叙于紀中,亦各數千字,此皆好奇之過也。
史稱宋武微時多符瑞,及貴,史官審以所聞,皆拒而不答。
延壽之識反不及此耶?又叙齊東昏荒縱之事,亦較《齊書》增多數千字。
《沈約傳》叙約先世幾至三千餘字。
《魏收傳》叙先世亦如之。
《李谧傳》後亦叙其先世,累幅不盡,皆未免繁費。
○《南》、《北史》多複句《南》、《北史》雖善叙事,然句法重複處太多。
如《何遠傳》:遠歸家,口不言榮辱,士類益以此多之。
《任孝恭傳》:孝恭以才能尚人,于流輩中多有忽略,世以此少之。
《何子平傳》:子平學行堅明,不求榮進,好退之士彌以此貴之。
《戴傳》:不為矯介,衆論以此多之。
《諸葛璩傳》:璩教弟子孳孳講誦不辍,時人益以此宗之。
《劉苞傳》:苞與人交,面折其非,退稱其美,及卒,士友以此歎惜之。
《王敬則傳》:敬則與王儉同日拜三公,王儉有“老子、韓非同傳”之戲,敬則聞而不恨,朝士以此多之。
《江┙傳》:┙任寄雖重,而不忘财利,論者以此少之。
《豫章王妃庾氏傳》:妃能烹饪,香淨适口,又不妒忌,上亦以此貴之。
《蕭子雲傳》:子雲風神閑曠,而兄弟不睦,時論以此少之。
《虞傳》:與人交,皆有始終,世以此稱之。
《梁安成王秀傳》:秀于帝布衣昆季,而小心畏敬,帝益以此賢之,《楊公則傳》:公則雖在軍旅,手不釋卷,士大夫以此稱之。
《夏侯夔傳》:夔性豪侈,然愛好人士,賓客常滿座,時亦以此稱之。
《曹景宗傳》:張敬兒誅景宗,遣人收葬其屍,鄉裡以此義之。
《邵陵王綸傳》:綸輕财愛士,士亦以此歸之。
《鄭紹叔傳》:紹叔矜躁,然能傾心接物,士亦以此歸之。
《江革傳》:革旁無姬侍,家徒壁立,時以此高之。
《王琳傳》:琳雖本圖不遂,齊人
而《北史。
高傳》:晉王欲納麗華,曰:“武王伐纣戮妲己,今平陳不宜娶此。
”乃斬之。
是《南史》以為晉王所殺,《北史》以為高所殺。
其自相牾一也。
《北史。
徐之才傳》:之才與朝士出遊,遙望群犬競走,諸人試令目之,之才即曰:“為是宋鵲?為是韓盧?為逐李斯東走?為負帝女南徂?”則此語未本出之才也。
及其自叙先世家傳,又謂李神亻隽于路見狗,溫子升戲曰:“為是宋鵲?為是韓盧?”神亻隽即應聲曰:“為逐丞相東走?為共帝女南徂?”則又以此言為子升、神亻隽二人之語矣。
其自相牾二也。
《北史。
齊孝昭帝紀》;幼主時,帝為常山王,以楊等猜忌,斥居藩邸,乃執及燕子獻、可朱渾天和、宋欽道于尚書省中,入雲龍門,遇鄭子默,又執之,同斬于禦府之内。
至東閣門,成休甯呵止之,不得入,高歸彥谕之,乃放仗。
帝至昭陽殿,見幼主及太皇太後,奏等罪,求伏專擅之辜。
時衛士皆披甲待诏,武衛娥永樂武力絕倫,又被文宣恩遇,撫刃思效。
幼主吃讷,不知所言,乃納刀而泣。
《楊傳》則雲:常山王執等于尚書省,拳杖亂毆,各十人持之,又執鄭子默,于是擁等入雲龍門,至太皇太後及幼主前,具陳“等将為亂階,臣等為國事重,共執等,未敢刑戮,專辄之失,罪合萬死。
”時領軍劉桃枝等叩刀仰視,幼主不睨之。
太皇太後謂幼主:“何不安慰爾叔?”幼主曰:“天子亦不敢也叔惜,豈敢惜此漢輩!任叔處分。
”遂皆斬之。
據本紀則常山王先斬等而後入奏也,據《傳》則擁入見後主後始被殺也。
又本紀謂武衛娥永樂撫刃思效,《傳》謂鄰軍劉桃枝叩刀仰視,亦不劃一。
其自相牾者三也。
《齊神武紀》及《段韶傳》:賀拔勝追神武垂及,因馬倒而神武得脫之事,乃芒山之戰也。
而《賀拔勝傳》又雲:齊神武攻玉璧,勝從周文,見神武旗幟,乃持槊追神武,刃垂及之。
則又以此為玉璧之戰矣。
其自相牾者四也。
沙苑之敗,《齊紀》謂神武以地厄少卻,西人鼓噪而進,齊軍遂大亂。
而《周紀》則謂齊軍望見周軍少,竟萃于左軍,周文鳴鼓起,于謹等皆來合戰,遂敗。
是神武方競前趨利而敗,非因地厄少卻而敗。
其自相牾者五也。
○《南》、《北史》亦有繁冗處《南》、《北史》本李延壽承其父大師遺意,刊究南北各朝事迹,勒成此書。
《新唐書》謂其有條理,删落釀詞,過本書遠甚。
今按其書,較各朝史實為簡淨,然亦有采摭新奇荒誕之事,增多于舊者。
如叙宋武帝、齊高帝微時符瑞各數千字,梁武帝、陳武帝符瑞則又不總叙在前,而間段插叙于紀中,亦各數千字,此皆好奇之過也。
史稱宋武微時多符瑞,及貴,史官審以所聞,皆拒而不答。
延壽之識反不及此耶?又叙齊東昏荒縱之事,亦較《齊書》增多數千字。
《沈約傳》叙約先世幾至三千餘字。
《魏收傳》叙先世亦如之。
《李谧傳》後亦叙其先世,累幅不盡,皆未免繁費。
○《南》、《北史》多複句《南》、《北史》雖善叙事,然句法重複處太多。
如《何遠傳》:遠歸家,口不言榮辱,士類益以此多之。
《任孝恭傳》:孝恭以才能尚人,于流輩中多有忽略,世以此少之。
《何子平傳》:子平學行堅明,不求榮進,好退之士彌以此貴之。
《戴傳》:不為矯介,衆論以此多之。
《諸葛璩傳》:璩教弟子孳孳講誦不辍,時人益以此宗之。
《劉苞傳》:苞與人交,面折其非,退稱其美,及卒,士友以此歎惜之。
《王敬則傳》:敬則與王儉同日拜三公,王儉有“老子、韓非同傳”之戲,敬則聞而不恨,朝士以此多之。
《江┙傳》:┙任寄雖重,而不忘财利,論者以此少之。
《豫章王妃庾氏傳》:妃能烹饪,香淨适口,又不妒忌,上亦以此貴之。
《蕭子雲傳》:子雲風神閑曠,而兄弟不睦,時論以此少之。
《虞傳》:與人交,皆有始終,世以此稱之。
《梁安成王秀傳》:秀于帝布衣昆季,而小心畏敬,帝益以此賢之,《楊公則傳》:公則雖在軍旅,手不釋卷,士大夫以此稱之。
《夏侯夔傳》:夔性豪侈,然愛好人士,賓客常滿座,時亦以此稱之。
《曹景宗傳》:張敬兒誅景宗,遣人收葬其屍,鄉裡以此義之。
《邵陵王綸傳》:綸輕财愛士,士亦以此歸之。
《鄭紹叔傳》:紹叔矜躁,然能傾心接物,士亦以此歸之。
《江革傳》:革旁無姬侍,家徒壁立,時以此高之。
《王琳傳》:琳雖本圖不遂,齊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