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八

關燈
起為汝報仇,汝為仇報仇。

    ”據此,則當以《南史》為确。

    其尤互異者,《梁書》臨川王宏都督北讨諸軍,大潰而歸,喪師辱國,及通奸公主等事,一字不書,反大加褒美。

    《南史》則一一直書,略無諱飾。

    蓋《梁書》多用國史記載,粉飾原文,而《南史》則參考實事也。

    《陳書。

    後主沈皇後傳》謂隋亡後,後自廣陵過江還鄉裡,不知所終。

    《南史》謂過江至毗陵天靜寺為尼,名觀音,貞觀初卒。

    《陳書。

    吳明徹傳》謂明徹戰敗,為周師所執,憂憤構疾卒。

    《南史》謂周封明徹為懷德郡公,位大将軍。

    《陳書》蓋以完節予之也。

    《陳書。

    徐陵傳》謂陵卒,谥曰章。

    《南史》謂後主為太子時,以己作托為他人者以示陵,陵曰:“不成詞句。

    ”後主銜之。

    及卒,後主已正位,乃谥曰章僞侯。

    《姚察傳》,《南史》謂察父僧坦精于醫,梁時為大醫正,兩宮所賜,皆為察兄弟遊學之資。

    《陳書》不載僧坦以醫術得幸,但雲知名梁代,二宮禮遇優厚,每得賜,為察遊學之資。

    蓋自諱其醫也。

     ○《北史》與《魏書》互異處《魏書》泰常三年,赫連屈丐僭稱帝,《北史》在泰常四年。

    《魏書》始光三年蠕蠕入寇,诏尉普文率騎讨之,《北史》謂帝自率輕騎讨之。

    《魏書》始光四年滅赫連昌,昌尚書聞敗,夜将昌母出走,車駕入城,掠昌群弟及諸母姊妹妻妾,是昌母未被擄也;《北史》不書其母出亡,但雲掠昌群弟及其母妹妻妾,則是并擄昌母矣。

    《魏書》太平真君七年,帝自将讨薛永宗,永宗男女無少長皆赴水死;《北史》謂擒永宗斬之,其男女無少長皆赴水死。

    太和十七年,诏員外散騎侍郎劉承叔使于蕭赜,《北史》則雲散騎常侍邢巒使于齊。

    按遣使必兩人,《魏書》凡遣使皆兩人并書,《北史》隻書正使一人,此次《魏書》隻書劉承叔,蓋脫落正使邢巒也。

    《魏書》前廢帝恭,《北史》書節闵帝。

    《魏書》後廢帝朗,《北史》書廢帝。

    《魏書》出帝修,《北史》書孝武帝。

    《魏書》崔潛工書,二百年後姚元标亦工書,見潛遺迹,以為過于己;《北史》謂元标以為過于其祖崔浩。

    《魏書。

    穆紹傳》元颢入洛,以紹為兖郡刺史,行至東郡,聞颢敗而返;《北史》不書其受颢官職之事,蓋以完節與之。

    《魏書。

    苟頹傳》李、李敷之誅,頹并緻谏;《北史》則雲李惠、李新之誅,頹并緻谏。

    太武五王内,《魏書》有廣陽名建闾,《北史》則單名建。

    皮豹子之子,《魏書》名喜,《北史》名懷喜。

    長孫翰之子,《魏書》名平成,《北史》名成。

    長孫翰之弟,《魏書》名陳,《北史》名陵。

    穆崇之孫,《魏書》名乙九,《北史》名九。

    此皆互異者。

    ○《北史》多取魏收書唐初修各朝諸史。

    本欲兼修《魏書》,因秘書省奏《魏書》有魏收、魏澹二本,遂不複修。

    是唐初收、澹二本具在。

    今按李延壽《北史》魏朝紀傳則似全據收書以成之者。

    收書太武、景穆、文成、獻文各為一論,《北史》合數帝為一論,而皆取收論隐括成篇。

    《孝文紀論》及《皇後傳序》前半篇,皆全用收語,并一字不改。

    景穆諸子平陽王以下一卷傳論,前半篇亦全用收語。

    列傳中如丘堆、娥清、劉尼、王洛兒、車路頭、司馬楚之、王慧龍、盧魯元、陳建、陸俟、長孫嵩等,悉用收原文,略有删節,可核對也。

    又收書作于齊文宣時,故其稱高歡曰齊獻武王,高澄曰齊文襄王。

    《北史》則書渤海王高歡、渤海世子高澄,史體固如是也。

    而《北史。

    元孝友傳》雲魏靜帝宴齊文襄于華林園,《元晖業傳》雲齊文襄嘗問晖業近日何所披覽,《元瑾傳》雲謀殺齊文襄事洩伏誅,則竟全用收原文,并此等亦不檢點改易矣。

    又本紀“太平真君五年二月行幸廬”,此下必有缺文,而《北史》亦書“行幸廬”。

    太和六年诏以安昌殿為内寝,皇信堂為中寝,四下為外寝。

    “四下”二字必有訛誤,而《北史》亦雲“四下為外寝”。

    《王瓊傳》有雲:李崇小子青肫嘗“盛服寵勢”,此四字并必有訛誤,而北史亦雲“盛服寵勢”,益可見《北史》全本收書也。

    惟魏末先叙西魏,次叙東魏。

    及孝武帝入關一事,魏收書但雲帝總六軍于河橋,為斛斯椿等迫脅,遂出于長安,其下乃雲齊獻武入洛,遣官西迎車駕,而不書高歡先起兵,以緻孝武西奔之迹,此固收為齊諱也。

    《北史》則雲帝總六軍于河橋,高歡引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