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八
關燈
小
中
大
○《南、北史》原委《南北史》原委見于李延壽自序:其父大師,少有著述之志,以宋、齊、梁、陳、魏、齊、周、隋南北分隔,南謂北為索虜,北謂南為島夷,其史皆詳于本國而略于他國,欲仿《吳越春秋》體編年紀之。
客于侍中楊恭仁家,有宋、齊、梁、魏四代史,因漸次編輯,未畢而殁。
延壽欲繼先志,适在顔師古、孔穎達下佐修各史,因得齊、梁、陳等五代舊事目所未睹者,合之家中舊本,參訂編次,尚多所阙。
貞觀十五年,令孤德奏延壽同修《晉書》,因複得入内府勘究宋、齊、魏三代之事。
十七年,褚遂良又奏延壽佐修《隋書》“十志”,因益得披尋校勘。
時史局中梁、陳、周、齊、隋《五代史》已就,以“十志”未成,故未頒行。
延壽不敢使人抄錄,乃手自繕寫,又于此正史外參考雜史一千餘卷,然後成書,前後凡十六年。
既訖事,呈令孤德閱畢,始表上之,時已在高宗之世。
此《南、北史》始末也。
按延壽修史時,沈約《宋書》。
蕭子顯《齊書》、魏收、魏澹兩家《魏書》,皆已流布。
梁、陳、周、齊、隋五史且未頒行,而延壽同在纂修之列,故得抄錄,以為底本,而參考雜史以成之。
删去蕪詞,專叙實事,大概較原書事多而文省,洵稱良史。
然其中增删亦有不同者,今以各原書核對,延壽于宋、齊、魏三史删汰最多,以此三史本蕪雜太甚也;于梁、陳、周、齊、隋五代則增删俱不甚多,以此五史本唐初名人所修,延壽亦在纂輯之列,已屬善本故也。
○《南史》繁簡失當處《南史》于宋事惟劉穆之、謝晦、檀道濟諸大傳多有删改,實為繁簡得宜。
其馀大都仍《宋書》原文而少節之,如王懿、張劭、張敷、張暢、劉敬宣、朱齡石、毛修之、傅宏之、胡藩、劉康祖等傳可核對也。
其增于《宋書》者,類多新奇可喜,易動觀聽。
如《孝武紀》增其為皇子守彭城時,魏太武大舉至城下,長史張暢出與魏李孝伯語,帝改服随暢出。
孝伯目帝不辍,出謂人曰:“張侯側有人風骨非常士也。
”又孝武末年好為長夜之飲,每旦盥漱又命酒,俄頃數鬥,憑幾昏睡。
或有奏事,則肅然整容,無複酒色,内外皆服其神明。
《廢帝紀》增其為太子時常被孝武斥責,即位後欲掘孝武陵,并詈孝武為“<鼻查>奴”。
《劉穆之傳》:增其貧時向妻舅乞槟榔被侮。
《劉述傳》增其視從子俣疾,命取酒肉,謂禮有疾飲酒食肉等事。
《劉傳》增其與何偃并馳落後,有牛駛馭精等語。
諸如此類,不一而足,雖足使閱者動色解頤,兼可資談柄。
然《南史》之佳處在于删繁存要,而不在此談瑣言碎語事也。
其删節舊史處,亦有失之太簡者。
《王鎮惡傳》:武帝讨與司馬休之,鎮惡為先鋒,聞帝将至,乃先攻斬休之将朱襄一段功績,全不書。
檀道濟先從武帝讨盧循、徐道覆,積戰功甚多,《南史》一切不載,直從武帝不豫,道濟受顧命叙起。
又劉道規追桓玄于峥嵘洲,兵不滿萬,而桓玄兵數萬奄至,諸将懼欲退,道規力持不可,乃大戰破之,又攻桓仙客偃月壘等功甚著,《宋書》一一叙之。
而其下雲:江陵之平也,道規推劉毅為元功,何為忌為次功,己為末功,此正見其有功不伐。
《南史》于戰功一概删去,但存元功次功末功數語,則竟似道規之功本少矣。
《劉真道傳》,《宋書》叙其與裴方明等讨破楊難當及其子虎,戰功甚著;《孟龍符傳》,《宋書》叙其廣固之戰以單騎沖賊,先奪據水源,功為第一。
《南史》皆不書。
《宋書。
文穆王皇後傳》載其弟藻尚臨川公主,被妒離婚,因曆叙宋世公主妒惡,并載江學攵辭婚一疏,《南史》盡删之,以其與王皇後無涉也。
然《宋書》、《南史》俱不立《帝女傳》,則此等宮闱惡習于何見之?《宋書》于《王皇後傳》牽連書之,未嘗無意,《南史》不載,轉無以垂戒,此又過求簡淨之失也。
○《南史》多用《齊書》原文《南史》于蕭齊時事亦僅于諸大傳增減竄易,以見其考核之博、叙述之工,其馀則多仍《齊書》舊文,非篇篇俱有改訂也。
如《齊書》本紀謂蕭氏出漢蕭何之後,蕭望之乃其先祖之次,因曆叙自何以下直至齊高帝世之次。
《南史》則謂《望之傳》不載齊典,所書恐乖實錄,顔師古注解《漢書》已正其非,故削而不錄,隻從高帝之高祖淮陰令叙起,此其紀實也。
他如《郁林王何妃傳》增
客于侍中楊恭仁家,有宋、齊、梁、魏四代史,因漸次編輯,未畢而殁。
延壽欲繼先志,适在顔師古、孔穎達下佐修各史,因得齊、梁、陳等五代舊事目所未睹者,合之家中舊本,參訂編次,尚多所阙。
貞觀十五年,令孤德奏延壽同修《晉書》,因複得入内府勘究宋、齊、魏三代之事。
十七年,褚遂良又奏延壽佐修《隋書》“十志”,因益得披尋校勘。
時史局中梁、陳、周、齊、隋《五代史》已就,以“十志”未成,故未頒行。
延壽不敢使人抄錄,乃手自繕寫,又于此正史外參考雜史一千餘卷,然後成書,前後凡十六年。
既訖事,呈令孤德閱畢,始表上之,時已在高宗之世。
此《南、北史》始末也。
按延壽修史時,沈約《宋書》。
蕭子顯《齊書》、魏收、魏澹兩家《魏書》,皆已流布。
梁、陳、周、齊、隋五史且未頒行,而延壽同在纂修之列,故得抄錄,以為底本,而參考雜史以成之。
删去蕪詞,專叙實事,大概較原書事多而文省,洵稱良史。
然其中增删亦有不同者,今以各原書核對,延壽于宋、齊、魏三史删汰最多,以此三史本蕪雜太甚也;于梁、陳、周、齊、隋五代則增删俱不甚多,以此五史本唐初名人所修,延壽亦在纂輯之列,已屬善本故也。
○《南史》繁簡失當處《南史》于宋事惟劉穆之、謝晦、檀道濟諸大傳多有删改,實為繁簡得宜。
其馀大都仍《宋書》原文而少節之,如王懿、張劭、張敷、張暢、劉敬宣、朱齡石、毛修之、傅宏之、胡藩、劉康祖等傳可核對也。
其增于《宋書》者,類多新奇可喜,易動觀聽。
如《孝武紀》增其為皇子守彭城時,魏太武大舉至城下,長史張暢出與魏李孝伯語,帝改服随暢出。
孝伯目帝不辍,出謂人曰:“張侯側有人風骨非常士也。
”又孝武末年好為長夜之飲,每旦盥漱又命酒,俄頃數鬥,憑幾昏睡。
或有奏事,則肅然整容,無複酒色,内外皆服其神明。
《廢帝紀》增其為太子時常被孝武斥責,即位後欲掘孝武陵,并詈孝武為“<鼻查>奴”。
《劉穆之傳》:增其貧時向妻舅乞槟榔被侮。
《劉述傳》增其視從子俣疾,命取酒肉,謂禮有疾飲酒食肉等事。
《劉傳》增其與何偃并馳落後,有牛駛馭精等語。
諸如此類,不一而足,雖足使閱者動色解頤,兼可資談柄。
然《南史》之佳處在于删繁存要,而不在此談瑣言碎語事也。
其删節舊史處,亦有失之太簡者。
《王鎮惡傳》:武帝讨與司馬休之,鎮惡為先鋒,聞帝将至,乃先攻斬休之将朱襄一段功績,全不書。
檀道濟先從武帝讨盧循、徐道覆,積戰功甚多,《南史》一切不載,直從武帝不豫,道濟受顧命叙起。
又劉道規追桓玄于峥嵘洲,兵不滿萬,而桓玄兵數萬奄至,諸将懼欲退,道規力持不可,乃大戰破之,又攻桓仙客偃月壘等功甚著,《宋書》一一叙之。
而其下雲:江陵之平也,道規推劉毅為元功,何為忌為次功,己為末功,此正見其有功不伐。
《南史》于戰功一概删去,但存元功次功末功數語,則竟似道規之功本少矣。
《劉真道傳》,《宋書》叙其與裴方明等讨破楊難當及其子虎,戰功甚著;《孟龍符傳》,《宋書》叙其廣固之戰以單騎沖賊,先奪據水源,功為第一。
《南史》皆不書。
《宋書。
文穆王皇後傳》載其弟藻尚臨川公主,被妒離婚,因曆叙宋世公主妒惡,并載江學攵辭婚一疏,《南史》盡删之,以其與王皇後無涉也。
然《宋書》、《南史》俱不立《帝女傳》,則此等宮闱惡習于何見之?《宋書》于《王皇後傳》牽連書之,未嘗無意,《南史》不載,轉無以垂戒,此又過求簡淨之失也。
○《南史》多用《齊書》原文《南史》于蕭齊時事亦僅于諸大傳增減竄易,以見其考核之博、叙述之工,其馀則多仍《齊書》舊文,非篇篇俱有改訂也。
如《齊書》本紀謂蕭氏出漢蕭何之後,蕭望之乃其先祖之次,因曆叙自何以下直至齊高帝世之次。
《南史》則謂《望之傳》不載齊典,所書恐乖實錄,顔師古注解《漢書》已正其非,故削而不錄,隻從高帝之高祖淮陰令叙起,此其紀實也。
他如《郁林王何妃傳》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