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六
關燈
小
中
大
百馀年,尚必系其族望耶?王僧綽乃昙首之子,昙首既有傳,則僧綽但雲昙首之子可矣,乃又雲琅琊臨沂人,左光祿大夫昙首子也,亦豈不贅耶?何偃乃何尚之子也,偃既編在十九卷,尚之反編在二十六卷。
沈攸之乃沈慶之之從子也,劭之在三十四卷,慶之反在三十七卷。
他如張劭子暢及從子敷,一家而分系于三卷。
檀道濟、檀祗、檀韶、兄弟也,而各分卷。
謝晦、謝瞻,兄弟也,而亦各分卷。
《南史》則為一人立傳,而其家之兄弟子孫悉附焉。
宋子京《新唐書》遂仿此例也。
○《宋書》繁簡失當處前史于名臣奏疏之類,原有載其全文者。
如賈誼之《治安策》,董子之《天人策》,非有關政治,即有關道學。
至司馬相如《大人賦》之類,則因其本以才學著稱,故存一二以見一斑,其他則不概錄也。
《宋書》則凡有文字,無不收入。
如《王弘傳》載其建屯田一議,彈謝靈運一疏,辭官一表,引咎遜位一表,乞解州錄一表,并文帝答诏一道,又辭官一表,縷縷幾三千字。
其議同伍犯法及主守偷盜二條,既全載原議,又兼載王淮之一議,何尚之一議,弘再折中一議,又共二千餘字。
《徐羨之傳》載其歸政一表,答诏一道,再辭一表,文帝數罪一诏,共三千餘字。
《傅亮傳》載《演慎》一篇,《感物賦》一篇,共三千餘字。
《王微傳》載其與江湛一書,與王僧綽一書,與何偃一書,答王僧謙一書,共四五千字。
《鄭鮮之傳》載其議滕羨之父屍未歸仕宦不辍一書,舉謝絢自代一書,彈劉毅一疏,議沈叔任以父疾去官一疏,谏伐赫連一疏,共三千餘字。
《裴松之傳》載其請禁私碑一疏,遣使巡行一诏,使回覆奏一疏,共二千餘字。
《何承天傳》載其《安邊論》共三千餘字。
諸如此類,不一而足。
至《謝靈運傳》載其《撰征賦》一篇,《山居賦》一篇,共萬餘字。
《顧恺之傳》載其《定命論》一篇,三千餘字。
鮮之所議及承天《安邊論》,猶曰有關時事也,靈運之載賦,猶曰靈運本以才著也,其他有何關系,而連篇累牍如此,不徒費筆墨乎?《謝晦傳》載其舉兵向阙時上文帝一表,略見其不得已之心迹可矣,乃又載其谕台一檄,及破到彥之後再上帝一表,共八九千字,又何其不憚辭費乎?既如此纖悉必載矣,王弘當國,将加榮爵于人,必先譴責,若美相盼接,必無所諧。
人或問故,曰:“王爵加人,又相撫勞,便是與人主分功。
若求者絕官叙之分,又不微假顔色,即成怨府。
”此乃弘相業之大者(事見《南史》),《宋書》本傳反不載,何也?檀道濟初與謝晦等同預廢立之事,後文帝翻用道濟讨晦,此中另有轉關。
《南史》雲帝欲道濟領兵,王華以為不可,上曰:“道濟從人者也。
曩非創謀,今撫而使之,必将無慮。
”此正見文帝之用道濟及道濟讨晦之由,應是當日情事。
乃《宋書》反不叙及,但雲帝讨晦,道濟率軍繼到彥之,彥之戰敗,道濟至,晦兵不戰而潰。
如此則道濟才與晦同事,忽又舉兵讨晦,閱史者何由了然耶? ○《宋書》立傳太少史書立傳,原無取乎太多。
如《漢書》一部,除王子外共隻二百四十馀人,未嘗非良史也。
《宋書》則蕪詞太多,而立傳又太少。
如汝南太守陳憲,當魏太武來攻懸瓠城,憲悉力拒守,矢石無時不交,城中負戶而汲,殺賊屍與城平。
賊籍而上,又以短兵拒擊,凡四十餘日,乃退。
又參軍劉泰之,以千餘騎襲魏師,轉戰數百裡,殺三千人。
及敗,不屈死。
青州刺史竺靈夔,守東陽,拒魏師,瀕危者數四,卒能完城。
徐州刺史王仲德,守虎牢,魏軍攻圍凡二百日,将士眼生瘡,體皆幹燥,被瘡者不複出血。
檀道濟等不敢救,乃陷于敵,終不屈,後死于魏。
此皆将帥中之忠勇者,何妨各立一傳?乃憲僅附見于《南平王铄傳》,泰之等僅附見于《索虜傳》,何也?鮑照文才為當時第一,《宋書》即無《文苑傳》,何不立于列傳?乃亦僅于《臨川王義慶傳》内附見之。
即附于《義慶傳》矣,又全載其《河清頌》一篇,累幅不盡,不幾喧客奪主乎?文帝潘淑妃最有寵,自元皇後薨後,六宮無主,潘總攝内政。
其子恃寵怙惡,帝将賜之死,漏言于妃。
妃以告,遂促成元兇劭弑逆之禍。
此豈得不載?而《宋書》并無《潘淑妃傳》,尤見疏漏。
而“八志”中卻增“符瑞”一門,徒滋荒誕。
且又不專記劉宋一代,并舉羲農以來所傳怪異不經之事,胪列不遺,更謬悠矣。
沈攸之乃沈慶之之從子也,劭之在三十四卷,慶之反在三十七卷。
他如張劭子暢及從子敷,一家而分系于三卷。
檀道濟、檀祗、檀韶、兄弟也,而各分卷。
謝晦、謝瞻,兄弟也,而亦各分卷。
《南史》則為一人立傳,而其家之兄弟子孫悉附焉。
宋子京《新唐書》遂仿此例也。
○《宋書》繁簡失當處前史于名臣奏疏之類,原有載其全文者。
如賈誼之《治安策》,董子之《天人策》,非有關政治,即有關道學。
至司馬相如《大人賦》之類,則因其本以才學著稱,故存一二以見一斑,其他則不概錄也。
《宋書》則凡有文字,無不收入。
如《王弘傳》載其建屯田一議,彈謝靈運一疏,辭官一表,引咎遜位一表,乞解州錄一表,并文帝答诏一道,又辭官一表,縷縷幾三千字。
其議同伍犯法及主守偷盜二條,既全載原議,又兼載王淮之一議,何尚之一議,弘再折中一議,又共二千餘字。
《徐羨之傳》載其歸政一表,答诏一道,再辭一表,文帝數罪一诏,共三千餘字。
《傅亮傳》載《演慎》一篇,《感物賦》一篇,共三千餘字。
《王微傳》載其與江湛一書,與王僧綽一書,與何偃一書,答王僧謙一書,共四五千字。
《鄭鮮之傳》載其議滕羨之父屍未歸仕宦不辍一書,舉謝絢自代一書,彈劉毅一疏,議沈叔任以父疾去官一疏,谏伐赫連一疏,共三千餘字。
《裴松之傳》載其請禁私碑一疏,遣使巡行一诏,使回覆奏一疏,共二千餘字。
《何承天傳》載其《安邊論》共三千餘字。
諸如此類,不一而足。
至《謝靈運傳》載其《撰征賦》一篇,《山居賦》一篇,共萬餘字。
《顧恺之傳》載其《定命論》一篇,三千餘字。
鮮之所議及承天《安邊論》,猶曰有關時事也,靈運之載賦,猶曰靈運本以才著也,其他有何關系,而連篇累牍如此,不徒費筆墨乎?《謝晦傳》載其舉兵向阙時上文帝一表,略見其不得已之心迹可矣,乃又載其谕台一檄,及破到彥之後再上帝一表,共八九千字,又何其不憚辭費乎?既如此纖悉必載矣,王弘當國,将加榮爵于人,必先譴責,若美相盼接,必無所諧。
人或問故,曰:“王爵加人,又相撫勞,便是與人主分功。
若求者絕官叙之分,又不微假顔色,即成怨府。
”此乃弘相業之大者(事見《南史》),《宋書》本傳反不載,何也?檀道濟初與謝晦等同預廢立之事,後文帝翻用道濟讨晦,此中另有轉關。
《南史》雲帝欲道濟領兵,王華以為不可,上曰:“道濟從人者也。
曩非創謀,今撫而使之,必将無慮。
”此正見文帝之用道濟及道濟讨晦之由,應是當日情事。
乃《宋書》反不叙及,但雲帝讨晦,道濟率軍繼到彥之,彥之戰敗,道濟至,晦兵不戰而潰。
如此則道濟才與晦同事,忽又舉兵讨晦,閱史者何由了然耶? ○《宋書》立傳太少史書立傳,原無取乎太多。
如《漢書》一部,除王子外共隻二百四十馀人,未嘗非良史也。
《宋書》則蕪詞太多,而立傳又太少。
如汝南太守陳憲,當魏太武來攻懸瓠城,憲悉力拒守,矢石無時不交,城中負戶而汲,殺賊屍與城平。
賊籍而上,又以短兵拒擊,凡四十餘日,乃退。
又參軍劉泰之,以千餘騎襲魏師,轉戰數百裡,殺三千人。
及敗,不屈死。
青州刺史竺靈夔,守東陽,拒魏師,瀕危者數四,卒能完城。
徐州刺史王仲德,守虎牢,魏軍攻圍凡二百日,将士眼生瘡,體皆幹燥,被瘡者不複出血。
檀道濟等不敢救,乃陷于敵,終不屈,後死于魏。
此皆将帥中之忠勇者,何妨各立一傳?乃憲僅附見于《南平王铄傳》,泰之等僅附見于《索虜傳》,何也?鮑照文才為當時第一,《宋書》即無《文苑傳》,何不立于列傳?乃亦僅于《臨川王義慶傳》内附見之。
即附于《義慶傳》矣,又全載其《河清頌》一篇,累幅不盡,不幾喧客奪主乎?文帝潘淑妃最有寵,自元皇後薨後,六宮無主,潘總攝内政。
其子恃寵怙惡,帝将賜之死,漏言于妃。
妃以告,遂促成元兇劭弑逆之禍。
此豈得不載?而《宋書》并無《潘淑妃傳》,尤見疏漏。
而“八志”中卻增“符瑞”一門,徒滋荒誕。
且又不專記劉宋一代,并舉羲農以來所傳怪異不經之事,胪列不遺,更謬悠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