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五
關燈
小
中
大
○《史記》一班彪謂司馬遷:序帝王則曰本紀,公侯傳國則曰世家,卿士特起則曰列傳。
是蓋以本紀、世家、列傳為史遷創例。
然《文心雕龍》雲:遷取式《呂覽》著本紀,以述皇王。
則遷之作紀,固有所本矣。
今按《呂覽》十二月紀,非專述帝王之事,而《史記。
大宛傳。
贊》則雲:《禹本紀》言河出昆侖高五百裡。
又雲:《禹本紀》及《山海經》所有怪物,予不敢言之也。
是遷之作紀,非本于《呂覽》,而漢以前别有《禹本紀》一書,正遷所本耳。
又《衛世家。
贊》雲:予讀世家言雲雲。
則遷之作世家亦有所本,非特創也。
惟列傳叙事,則古人所無。
古人著書,凡發明義理,記載故事,皆謂之傳。
《孟子》曰:于傳有之。
謂古書也。
左、公、作《春秋傳》,所以傳《春秋》之旨也。
伏生弟子作《尚書大傳》,孔安國作《尚書傳》,所以傳《尚書》之義也。
《大學》分經、傳,《韓非子》亦分經、傳,皆所以傳經之意也。
故孔穎達雲:大率秦、漢之際,解書者多名為傳。
又漢世稱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并謂之傳。
漢武謂東方朔雲:傳曰:時然後言,人不厭其言。
東平王與其太師策書雲:傳曰:陳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
成帝賜翟方進書雲:傳曰:高而不危,所以長守貴也。
是漢時所謂傳,凡古書及說經皆名之,非專以叙一人之事也。
其專以之叙事而人各一傳,則自史遷始,而班史以後皆因之。
然則本紀、世家非遷所創,而列傳則創自遷耳。
叔皮乃以為皆遷創例,何耶?又遷書名《史記》亦有所本,古者左史記言,右史記事,《孔子世家》所謂“因史記作《春秋》”是也。
○《史記》二《史記。
高祖本紀》先總叙高祖一段,及述其初起事則稱劉季,得沛後稱沛公,王漢後稱漢王,即帝位後則稱上。
後代諸史皆因之。
其實此法本于《舜典》,未即位以前稱舜,即位之後,分命九官,即稱帝曰。
古時雖樸略,而史筆謹嚴如此。
分命九官之前,初咨四嶽,尚有一“舜曰”者,正以起下文“帝曰”之例,謂此帝乃舜也。
又《顧命》康王未即位以前稱子钊,即位後即稱王,亦是此例。
○《史記》三孔子無公侯之位,而《史記》獨列于世家,尊孔子也。
凡列國世家與孔子毫無相涉者,亦皆書“是歲孔子相魯”,“孔子卒”,以其系天下之重輕也。
其傳孟子,雖與荀卿、鄒忌等同列,然叙忌等尊寵處,即雲:豈與仲尼菜色陳蔡、孟轲困于齊梁同乎哉!又雲:衛靈公問陣,孔子不答;梁惠王謀攻趙,孟子稱太王去,豈有意阿世苟合而已哉!皆以孔子、孟子并稱,是尊孟子亦自史遷始也。
○《史記》四《史記。
淮陰侯傳》全載蒯通語,正以見淮陰之心乎為漢,雖以通之說喻百端,終确然不變,而他日之誣以反而族之者之冤痛不可言也。
班書則《韓信傳》盡删通語,而另為通作傳,以此語叙入通傳中。
似乎詳簡得宜矣,不知蒯通本非必應立傳之人,載其語于《淮陰傳》,則淮陰之心迹見,而通之為辨士亦附見,史遷所以不更立《蒯通傳》,正以明淮陰之心,兼省卻無限筆墨。
班掾則轉因此語而特為通立傳,反略其語于《韓信傳》中,是舍所重而重所輕,且開後世史家一事一傳之例,宜乎後世之史日益繁也。
又如冒題遺呂後書至穢亵,《史記》不載,為本朝諱也。
班書則縷述之,并報書之醜惡亦詳錄不遺,其無識更甚。
遷之優于固,豈特在文字間也!惟《史記》不立《楚懷王孫心傳》,殊為缺筆。
陳涉已世家矣,項羽已本紀矣,心雖起牧羊,然漢高與項羽嘗北面事之,漢高之入關實奉其命以行,後又與諸侯王共尊為義帝,而漢高之擊項羽也,并為之發喪,則心固當時共主。
且其人亦非碌碌不足數者,因項梁敗于定陶,即并項羽、呂臣軍自将之;因宋義預識項梁之将敗,即拜為上将軍;因項羽殘暴,即令漢高扶義而西;及漢高先入關,羽以強兵繼至,亦居滅秦之功,使人報心,心仍守先入關者王之之舊約,而略不瞻徇。
是其智略信義亦有足稱者,非劉聖公輩所可及也,自當專立一傳。
乃《史記》逸之,豈以其事附見項羽諸傳中,故不複叙耶?然律以史法,究未協也。
班史但改陳勝、項羽為列傳,而懷王心亦遺之,終屬疏漏。
《後漢書》列更始諸傳,《明史》列韓林兒、郭子興諸傳,較為周密矣。
○《史記》五《史記。
堯紀》全取《堯典》成篇,《舜紀》用《舜典》及《孟子》,《禹紀》用《禹谟》、《禹貢》及《孟子》。
其《自叙》謂擇其言尤雅者,故他書不旁及也。
又如周穆王西巡見西王母之事,《周本紀》不載,而于趙造父之禦見之,亦見繁簡得宜。
然其中亦多有抵牾者。
《舜紀》雲:父瞽叟愛後妻子,常欲殺舜,舜順事父及後母與弟。
下文又雲:舜,冀州之人也,父頑、母へ、象傲,皆欲殺舜。
其文法不太複乎?堯使九男二女事舜,在四嶽薦舜之後,而四嶽之薦,則以其“克諧以孝,,不格奸”,是其時頑父、へ母、傲弟已皆底豫矣,豈複有使之完廪、浚井,謀殺其身、分其财、奪其妻之事?乃徒以《孟子》書有此語,遂曲為附會,則仍未見其能擇也。
堯既親睦九族矣,據《史記》所叙世次,則舜乃堯之族孫,尚在五服之内,乃并不收恤,而緻其陶漁耕稼,所謂睦族者安在耶!且族中有此聖德之子孫,而堯竟不知,反待四嶽之薦。
知人則哲之帝堯,何至若此耶?《左傳》:自幕至于瞽叟無違命。
《國語》:幕能帥颛顼者,有虞氏報焉。
則舜之先有名幕者,而《史記。
舜本紀》無之。
又《左傳》少康逃奔有虞,虞思妻以二姚。
注雲:思,舜之後也。
則舜之後在夏時有封于虞者。
《左傳》:舜置德于遂。
注謂殷封舜後于遂,則舜之後在殷時有封于遂者。
子産曰:昔虞阏父為周陶正,武王以元女大姬妻其子胡公,則胡公滿之父也。
而《史記。
陳世家》皆不載。
又如契、稷,皆帝喾子也,契至纣四十三世,而稷至文王僅十五世。
伊尹相湯,湯七傳至太戊,而伊尹之子陟乃為太戊相。
此皆訛舛之顯然者。
劉知幾謂《史記》周以上多闊略無體統,秦、漢以下始條貫有倫。
信然!蓋上古之事荒遠難稽,史冊所垂已殘缺失次,而必以意為貫穿附會之,自多窒礙也。
不特此也,劉累以擾龍事孔甲,語本荒幻,乃載之《夏本紀》。
而夏時有窮後羿篡帝相而代其位,羿又為寒浞所殺,浞二子澆、殪,一封于過,一封于戈,夏臣靡起兵滅浞而立少康,事見《左傳》。
此《夏本紀》所必當載者,乃反無一字,僅于《吳世家》伍子胥語中見之,而但雲:有過氏滅帝相,少康奔于有虞,以一成一旅中興複位。
則又遺卻後羿篡相一事。
且《左傳》羿篡位後,帝相尚依斟灌、斟,及寒浞殺羿,因羿室而生澆,澆已長大能用兵,始伐二斟而滅相。
相之妻後缗方娠,逃歸于有仍,生少康,少康既長,乃滅澆等。
則自羿篡位至少康複國,凡數十年,而本紀但雲“仲康崩,子相立。
相崩,子少康立”,何也?《商本紀》:湯曰:“吾甚武。
”乃自号曰武王。
此與尉佗自稱南越武王何以異?《周本紀》:武王伐纣,纣奔鹿台自燔。
武王至其死處自射之,三發而後以輕劍擊之,以黃钺斬纣頭,懸于太白之旗。
此雖劉裕、朱溫之徒尚不出此,而武王為之乎?《甫刑》謂穆王享國百年,《史記》謂穆王立五十五年崩。
《左傳》:晉獻公之子九人,《國語》亦雲:同出九人,惟重耳在,而《史記。
晉世家》則曰八人。
鞍之戰,《左傳》克欲以蕭同叔子為質,而《史記》則以為蕭同侄子。
皆不符合。
趙武之母莊姬,《左傳》注以為晉景公姐,而《史記》則以為成公姐。
按成公,景公父也,景公立十七年始有殺趙同、趙括之事。
若系成公姐,其時當已五六十歲,尚能生遺腹子乎?《吳世家》楚邊邑卑梁氏之處女,與吳邊邑之處女争桑,二女家怒相滅,兩國邊長遂起兵相攻,《伍子胥傳》亦言兩女子争桑。
而《楚世家》則曰吳邊邑卑梁與楚邊邑鐘離小童。
争桑一事也,而或雲女子,或雲小童。
且《吳世家》則以卑梁屬楚,《楚世家》則又以卑梁屬吳。
又《楚世家》:莊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,下令國中,敢谏者死。
伍舉進曰:“有鳥三年不蜚不
是蓋以本紀、世家、列傳為史遷創例。
然《文心雕龍》雲:遷取式《呂覽》著本紀,以述皇王。
則遷之作紀,固有所本矣。
今按《呂覽》十二月紀,非專述帝王之事,而《史記。
大宛傳。
贊》則雲:《禹本紀》言河出昆侖高五百裡。
又雲:《禹本紀》及《山海經》所有怪物,予不敢言之也。
是遷之作紀,非本于《呂覽》,而漢以前别有《禹本紀》一書,正遷所本耳。
又《衛世家。
贊》雲:予讀世家言雲雲。
則遷之作世家亦有所本,非特創也。
惟列傳叙事,則古人所無。
古人著書,凡發明義理,記載故事,皆謂之傳。
《孟子》曰:于傳有之。
謂古書也。
左、公、作《春秋傳》,所以傳《春秋》之旨也。
伏生弟子作《尚書大傳》,孔安國作《尚書傳》,所以傳《尚書》之義也。
《大學》分經、傳,《韓非子》亦分經、傳,皆所以傳經之意也。
故孔穎達雲:大率秦、漢之際,解書者多名為傳。
又漢世稱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并謂之傳。
漢武謂東方朔雲:傳曰:時然後言,人不厭其言。
東平王與其太師策書雲:傳曰:陳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
成帝賜翟方進書雲:傳曰:高而不危,所以長守貴也。
是漢時所謂傳,凡古書及說經皆名之,非專以叙一人之事也。
其專以之叙事而人各一傳,則自史遷始,而班史以後皆因之。
然則本紀、世家非遷所創,而列傳則創自遷耳。
叔皮乃以為皆遷創例,何耶?又遷書名《史記》亦有所本,古者左史記言,右史記事,《孔子世家》所謂“因史記作《春秋》”是也。
○《史記》二《史記。
高祖本紀》先總叙高祖一段,及述其初起事則稱劉季,得沛後稱沛公,王漢後稱漢王,即帝位後則稱上。
後代諸史皆因之。
其實此法本于《舜典》,未即位以前稱舜,即位之後,分命九官,即稱帝曰。
古時雖樸略,而史筆謹嚴如此。
分命九官之前,初咨四嶽,尚有一“舜曰”者,正以起下文“帝曰”之例,謂此帝乃舜也。
又《顧命》康王未即位以前稱子钊,即位後即稱王,亦是此例。
○《史記》三孔子無公侯之位,而《史記》獨列于世家,尊孔子也。
凡列國世家與孔子毫無相涉者,亦皆書“是歲孔子相魯”,“孔子卒”,以其系天下之重輕也。
其傳孟子,雖與荀卿、鄒忌等同列,然叙忌等尊寵處,即雲:豈與仲尼菜色陳蔡、孟轲困于齊梁同乎哉!又雲:衛靈公問陣,孔子不答;梁惠王謀攻趙,孟子稱太王去,豈有意阿世苟合而已哉!皆以孔子、孟子并稱,是尊孟子亦自史遷始也。
○《史記》四《史記。
淮陰侯傳》全載蒯通語,正以見淮陰之心乎為漢,雖以通之說喻百端,終确然不變,而他日之誣以反而族之者之冤痛不可言也。
班書則《韓信傳》盡删通語,而另為通作傳,以此語叙入通傳中。
似乎詳簡得宜矣,不知蒯通本非必應立傳之人,載其語于《淮陰傳》,則淮陰之心迹見,而通之為辨士亦附見,史遷所以不更立《蒯通傳》,正以明淮陰之心,兼省卻無限筆墨。
班掾則轉因此語而特為通立傳,反略其語于《韓信傳》中,是舍所重而重所輕,且開後世史家一事一傳之例,宜乎後世之史日益繁也。
又如冒題遺呂後書至穢亵,《史記》不載,為本朝諱也。
班書則縷述之,并報書之醜惡亦詳錄不遺,其無識更甚。
遷之優于固,豈特在文字間也!惟《史記》不立《楚懷王孫心傳》,殊為缺筆。
陳涉已世家矣,項羽已本紀矣,心雖起牧羊,然漢高與項羽嘗北面事之,漢高之入關實奉其命以行,後又與諸侯王共尊為義帝,而漢高之擊項羽也,并為之發喪,則心固當時共主。
且其人亦非碌碌不足數者,因項梁敗于定陶,即并項羽、呂臣軍自将之;因宋義預識項梁之将敗,即拜為上将軍;因項羽殘暴,即令漢高扶義而西;及漢高先入關,羽以強兵繼至,亦居滅秦之功,使人報心,心仍守先入關者王之之舊約,而略不瞻徇。
是其智略信義亦有足稱者,非劉聖公輩所可及也,自當專立一傳。
乃《史記》逸之,豈以其事附見項羽諸傳中,故不複叙耶?然律以史法,究未協也。
班史但改陳勝、項羽為列傳,而懷王心亦遺之,終屬疏漏。
《後漢書》列更始諸傳,《明史》列韓林兒、郭子興諸傳,較為周密矣。
○《史記》五《史記。
堯紀》全取《堯典》成篇,《舜紀》用《舜典》及《孟子》,《禹紀》用《禹谟》、《禹貢》及《孟子》。
其《自叙》謂擇其言尤雅者,故他書不旁及也。
又如周穆王西巡見西王母之事,《周本紀》不載,而于趙造父之禦見之,亦見繁簡得宜。
然其中亦多有抵牾者。
《舜紀》雲:父瞽叟愛後妻子,常欲殺舜,舜順事父及後母與弟。
下文又雲:舜,冀州之人也,父頑、母へ、象傲,皆欲殺舜。
其文法不太複乎?堯使九男二女事舜,在四嶽薦舜之後,而四嶽之薦,則以其“克諧以孝,,不格奸”,是其時頑父、へ母、傲弟已皆底豫矣,豈複有使之完廪、浚井,謀殺其身、分其财、奪其妻之事?乃徒以《孟子》書有此語,遂曲為附會,則仍未見其能擇也。
堯既親睦九族矣,據《史記》所叙世次,則舜乃堯之族孫,尚在五服之内,乃并不收恤,而緻其陶漁耕稼,所謂睦族者安在耶!且族中有此聖德之子孫,而堯竟不知,反待四嶽之薦。
知人則哲之帝堯,何至若此耶?《左傳》:自幕至于瞽叟無違命。
《國語》:幕能帥颛顼者,有虞氏報焉。
則舜之先有名幕者,而《史記。
舜本紀》無之。
又《左傳》少康逃奔有虞,虞思妻以二姚。
注雲:思,舜之後也。
則舜之後在夏時有封于虞者。
《左傳》:舜置德于遂。
注謂殷封舜後于遂,則舜之後在殷時有封于遂者。
子産曰:昔虞阏父為周陶正,武王以元女大姬妻其子胡公,則胡公滿之父也。
而《史記。
陳世家》皆不載。
又如契、稷,皆帝喾子也,契至纣四十三世,而稷至文王僅十五世。
伊尹相湯,湯七傳至太戊,而伊尹之子陟乃為太戊相。
此皆訛舛之顯然者。
劉知幾謂《史記》周以上多闊略無體統,秦、漢以下始條貫有倫。
信然!蓋上古之事荒遠難稽,史冊所垂已殘缺失次,而必以意為貫穿附會之,自多窒礙也。
不特此也,劉累以擾龍事孔甲,語本荒幻,乃載之《夏本紀》。
而夏時有窮後羿篡帝相而代其位,羿又為寒浞所殺,浞二子澆、殪,一封于過,一封于戈,夏臣靡起兵滅浞而立少康,事見《左傳》。
此《夏本紀》所必當載者,乃反無一字,僅于《吳世家》伍子胥語中見之,而但雲:有過氏滅帝相,少康奔于有虞,以一成一旅中興複位。
則又遺卻後羿篡相一事。
且《左傳》羿篡位後,帝相尚依斟灌、斟,及寒浞殺羿,因羿室而生澆,澆已長大能用兵,始伐二斟而滅相。
相之妻後缗方娠,逃歸于有仍,生少康,少康既長,乃滅澆等。
則自羿篡位至少康複國,凡數十年,而本紀但雲“仲康崩,子相立。
相崩,子少康立”,何也?《商本紀》:湯曰:“吾甚武。
”乃自号曰武王。
此與尉佗自稱南越武王何以異?《周本紀》:武王伐纣,纣奔鹿台自燔。
武王至其死處自射之,三發而後以輕劍擊之,以黃钺斬纣頭,懸于太白之旗。
此雖劉裕、朱溫之徒尚不出此,而武王為之乎?《甫刑》謂穆王享國百年,《史記》謂穆王立五十五年崩。
《左傳》:晉獻公之子九人,《國語》亦雲:同出九人,惟重耳在,而《史記。
晉世家》則曰八人。
鞍之戰,《左傳》克欲以蕭同叔子為質,而《史記》則以為蕭同侄子。
皆不符合。
趙武之母莊姬,《左傳》注以為晉景公姐,而《史記》則以為成公姐。
按成公,景公父也,景公立十七年始有殺趙同、趙括之事。
若系成公姐,其時當已五六十歲,尚能生遺腹子乎?《吳世家》楚邊邑卑梁氏之處女,與吳邊邑之處女争桑,二女家怒相滅,兩國邊長遂起兵相攻,《伍子胥傳》亦言兩女子争桑。
而《楚世家》則曰吳邊邑卑梁與楚邊邑鐘離小童。
争桑一事也,而或雲女子,或雲小童。
且《吳世家》則以卑梁屬楚,《楚世家》則又以卑梁屬吳。
又《楚世家》:莊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,下令國中,敢谏者死。
伍舉進曰:“有鳥三年不蜚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