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卷四

關燈
不樹桑可知也。

    且《七月》之詩雲:“饣盍彼南畝”,曰“彼南畝”者,從乎邑而言之也。

    若田中既有二畝半廬舍,井竈蔥韭皆具,又何必從邑中而往饣盍乎?若謂自廬饣盍至田,同此一井,廬與田相去幾何,而猶煩饣盍乎?且婦子皆處廬供饣盍,将邑中之宅竟無人居守乎?又《孟子》謂“商助、周徹,其實皆什一”,若公田中分去二十畝,更何以雲什一乎?将注所謂又輕于什一者,可果信乎否乎?以此數者參證,益知五畝之宅之在邑,而廬舍無二畝半之說矣。

    漢《食貨志》雲:春令民畢出在野,冬則畢入于邑。

    春将出民,裡胥平旦坐右塾,鄰長坐左塾,畢出然後歸;入亦如之。

    其說本《尚書大傳》,所謂春作時,上老平明坐右塾,庶老坐左塾,餘子畢出,然後歸,夕亦如之也。

    或者據此以為農夫畢出于田野,則宜有在廬饣盍饷之事。

    然曰裡胥平明待農夫畢出然後歸,夕亦如之,則每日曉出晚歸,不宿于廬舍可知也。

    且饣盍饷必系婦子,若自廬饣盍田,則婦子應俱在廬舍,而上老之出民,但雲餘子畢出,而不及婦子,則婦子之不在廬舍可知也。

    田中無二畝半之廬舍,益可知矣。

     ○負戴《孟子》“不負戴于道路”注:負,任在背;戴,任在首。

    餘童時甚疑之,蓋習見内地人以肩挑也。

    及至滇、黔,始知苗倮擔物,皆用小架負于背,架有兩皮革,而以兩臂挽之,架上又有形如半枷者,附于頸,而以皮條從後縛于額,以固其所擔物;能負重行遠,使之肩挑,則一步不能行矣。

    乃知負戴之實有其事也。

    然此乃苗倮所為,孟子何以知之?意當時中國人擔物亦如此耶? ○伊尹割烹要湯“割烹要湯”注,但引《史記》伊尹為有莘氏媵臣,負鼎俎以滋味說湯。

    按戰國以後,為此說者甚多,不特《史記》也。

    《莊子》:湯以庖人籠伊尹。

    《楚詞。

    涉江篇》:伊尹烹于庖廚。

    《韓詩外傳》:伊尹,故有莘氏僮也,負鼎操俎,調五味而立為相。

    《淮南子》亦言伊尹之負鼎。

    其言之最詳者,莫如《呂氏春秋》,《具備篇》雲:伊尹嘗居于庖廚;又《本味篇》雲:有亻先氏女子采桑,得嬰兒于空桑中,獻之其君,即伊尹也。

    長而賢,湯使人請之有亻先氏。

    有亻先氏不肯,湯乃娶婦于有亻先氏。

    有亻先氏喜,遂以尹為媵。

    湯乃祓之于廟,爝以火,釁以犧犭,設朝而見之。

    尹說湯以至味曰:“君之國小,不足以具之,為天子乃可具。

    ”因言肉之美者有猩猩之唇、獾獾之炙之類,魚之美者有洞庭之專、東海之面之類,菜之美者有昆侖之蘋、壽木之華之類,和之美者有招搖之桂、越駱之菌之類,飯之美者有元山之禾、不周之粟之類,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、昆侖之井之類,果之美者有沙棠之實、雲夢之柚之類,而非先為天子不可得而具。

    此所謂說湯之辭也。

    然當時諸說亦有不同者。

    屈原《離騷》雲:緣鹄飾玉,後帝是飨。

    王叔師注:後,殷湯也;伊尹始仕,因烹鹄鳥之羹,修飾玉鼎,以事湯也。

    《天問篇》雲:成湯東巡,有莘爰極,何乞彼小臣,而吉妃是得?水濱之木,得彼小子,夫何惡之媵,有莘之婦?王叔師注:小臣,謂尹也;湯東巡,從有莘乞得尹,因得吉善之妃也。

    其解“水濱之木”數句則雲:小子,謂尹也;尹母娠身,夢神女告之,見竈生蛙則急去。

    已而竈果有蛙,母遂東走,回顧其邑,盡為大水,母因溺死,化為空桑之林。

    水幹後,有小兒啼,人取養之。

    既長有才,有莘氏惡其從木中出,因以媵女嫁于湯也。

    由呂氏之說,則有莘不肯以尹與湯,湯結以姻好,始以尹為媵也。

    由王氏之說,則有莘以其非人所生,故惡之以為媵也,以“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”句觀之,則呂說為是;以‘夫何惡之媵,有莘之婦“句觀之,則又王說為是。

    蓋本無稽之事,言人人殊,固無從究其是非也。

     ○王良即伯樂王良以禦趙簡子得名,《孟子》所謂“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”是也。

    《左傳》:趙簡子納蒯聩于衛,郵無恤禦,既戰,簡子曰:“吾伏嘔血,鼓音不衰,今日我上也。

    ”郵良曰:“我兩引将絕而能止之,我禦之上也。

    ”是郵良即郵無恤也。

    而杜注郵無恤雲:王良也。

    則郵無恤即王良也。

    《國語》簡子如晉陽,以尹铎不堕壘,将殺之。

    郵無正進谏,簡子悟,乃以免難之賞賞铎。

    伯樂與铎素有怨,至是铎以其賞如伯樂氏,曰:“子免吾死,敢不歸祿?”是伯樂即郵無正也。

    而韋昭注郵無正雲:即郵良也;郵伯樂雲:郵無正之字也。

    然則《孟子》之王良,即《左傳》之郵良、郵無恤,《左傳》之郵無恤,即《國語》之郵無正,本一人,而伯樂則其字也。

    《漢書。

    王褒傳》“王良執靶”注内張晏曰:王良,郵無恤,字伯樂是也。

    乃顔師古既知郵無恤、郵無正、郵良、王良為一人,而又以伯樂另為一人,何哉? ○市井市井二字,習為常談,莫知所出。

    《孟子》“在國曰市井之臣”,注疏亦未見分晰。

    《風俗通》曰:市亦謂之市井,言人至市有鬻賣者,必先于井上洗濯香潔,然後入市也。

    顔師古曰:市,交易之處;井,共汲之所,總言之也。

    按《後漢書。

    循吏傳》“白首不入市井”注引《春秋井田記》雲:因井為市,交易而退,故稱市井。

    此說較為有據。

     ○七八月之間旱“七八月之間旱”,朱注謂:周七八月,夏五六月。

    蓋以戰國時猶用周正也,不知春秋時列國已不用周正,而晉之用夏正又在列國之先(說見“春秋列國用夏正”條内)。

    魏自晉分,習用夏正已久。

    杜預記《汲冢紀年》書系魏哀王時人所作,以夏正為首,可見魏之用夏正固非一日也。

    魏用夏正,則《孟子》在魏對襄王所謂七八月者,即魏所用夏正之七八月,而非周之七八月可知。

    或謂夏正五六月,正系望雨甚殷,至七八月則非所急。

    不知處暑以後,禾苗将秀,其待雨更切于五六月。

    是《孟子》所謂七八月,即夏正也,而必以夏五六月釋之,則未知魏久不用周正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