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和書譜卷二十
關燈
小
中
大
八分書叙論
為八分之說者多矣。
一日東漢上谷王次仲以隸字改為楷法,又以楷法變八分,此蔡希綜之說也。
一日去隸字八分取二分,去小篆二分取八分,故謂之八分,此蔡琰述父中郎邕語也。
前世之善書,類能言其書矣。
然而自漢以來,至于唐千百載間,金石遺文之所載,特存篆隸行草,所謂八分者何有?至唐則八分書始盛,其典刑蓋類隸而變方廣,作波勢,不古不嚴,豈在唐始有之耶?杜甫作《八分歌》,盛稱李潮、韓擇木、蔡有鄰㈣,是皆唐之諸子。
而今所存者又皆唐字,則希綜、蔡琰之論安在哉?蓋古之名稱與今或異,今所謂正書,則古所謂隸書;今所謂隸書,則古所謂八分,至唐則又于隸書中别為八分以名之。
然則唐之所謂八分者,非古之所謂八分也。
今禦府所藏八分者四人,曰張彥遠,曰貝冷該,曰于僧翰,曰釋靈該。
是四子俱唐人,則知今之八分出于唐明矣,故不得不辨以诏後世雲。
于僧翰 于僧翰,河南人也。
工八分,與貝冷該俱擅名江左。
冷該學明皇書,筆迹疏弱,但得其點畫耳,意氣格力殆無取焉。
僧翰師韓擇木,字體妍美,參用篆法,故比冷該為勝。
大抵人之學也,有志于上而止于中,有志于中則下焉而已。
此僧翰所以區區之學,所得僅及擇木焉。
初王羲之初學衛夫人書,徒費年月,故知羲之所造殆将淩轹而上矣,則僧翰之于師資甯有是哉?議者以謂僧翰字雖妍美,而格律不高,亦其八分之學去古已遠,使技窮于此,亦不過如是而止耳。
今禦府所藏八分書二: 千文上、下。
張彥遠 張彥遠,河東人。
能文,工字學,隸書外多喜作八分。
其家既出累世缙紳之後,且複好事,故藏積圖書如鐘、張、衛、索、王羲、獻而下,每至成軸。
大父稔已有書名,初得鐘繇筆意,壯歲遂仿獻之,暮年人許有羲之風度,蓋凡三變而後有成。
此其遺風馀澤,沾馥後人者特非一日。
彥遠既世其家,乃富有典刑而落筆不愧作者。
觀其為論,以謂書非小道,本以助人倫,窮物理,神化不能以藏其秘,靈怪不能以遁其形,則知盤礴胸次者,固已吞食雲夢之八九矣。
其流于筆端自應過人,矧夫曆代奇觀一一到眼,而手傳心受處複有家學耶!嘗作《法書要錄》一十卷,具載古人論書語,且以完傳列之,又以九等品第書學人物,自漢至唐上下千百載間, 其大筆名流幾不逃彀中矣。
更撰《曆代名畫記》為十卷,自序其右雲:“得此二書,則書畫之事畢矣。
”觀其編次之善,果非虛語。
又嘗以八分錄前人詩數章,至其仿古出奇,亦非凡子可到。
今禦府所藏一十一: 八分:李将軍征回詩,維山廟詩,宿僧院詩,山行詩。
草書:臨王羲之初日帖,臨王羲之還問帖,臨王羲之思想帖,臨王羲之丹陽帖,臨王羲之清和帖,臨王羲之别紙帖,臨王羲之書問帖。
貝冷該 貝冷該,史亡其系,以八分書名于江左,一時推許。
蓋在唐室,明皇以此道為諸儒倡,當時臣子無不以此相高。
若冷該者,固在步趁之末,而評其書者,謂雖效明皇,而筆力疏弱,惟知點畫而已。
觀其書《蓬萊觀碑》
一日東漢上谷王次仲以隸字改為楷法,又以楷法變八分,此蔡希綜之說也。
一日去隸字八分取二分,去小篆二分取八分,故謂之八分,此蔡琰述父中郎邕語也。
前世之善書,類能言其書矣。
然而自漢以來,至于唐千百載間,金石遺文之所載,特存篆隸行草,所謂八分者何有?至唐則八分書始盛,其典刑蓋類隸而變方廣,作波勢,不古不嚴,豈在唐始有之耶?杜甫作《八分歌》,盛稱李潮、韓擇木、蔡有鄰㈣,是皆唐之諸子。
而今所存者又皆唐字,則希綜、蔡琰之論安在哉?蓋古之名稱與今或異,今所謂正書,則古所謂隸書;今所謂隸書,則古所謂八分,至唐則又于隸書中别為八分以名之。
然則唐之所謂八分者,非古之所謂八分也。
今禦府所藏八分者四人,曰張彥遠,曰貝冷該,曰于僧翰,曰釋靈該。
是四子俱唐人,則知今之八分出于唐明矣,故不得不辨以诏後世雲。
于僧翰 于僧翰,河南人也。
工八分,與貝冷該俱擅名江左。
冷該學明皇書,筆迹疏弱,但得其點畫耳,意氣格力殆無取焉。
僧翰師韓擇木,字體妍美,參用篆法,故比冷該為勝。
大抵人之學也,有志于上而止于中,有志于中則下焉而已。
此僧翰所以區區之學,所得僅及擇木焉。
初王羲之初學衛夫人書,徒費年月,故知羲之所造殆将淩轹而上矣,則僧翰之于師資甯有是哉?議者以謂僧翰字雖妍美,而格律不高,亦其八分之學去古已遠,使技窮于此,亦不過如是而止耳。
今禦府所藏八分書二: 千文上、下。
張彥遠 張彥遠,河東人。
能文,工字學,隸書外多喜作八分。
其家既出累世缙紳之後,且複好事,故藏積圖書如鐘、張、衛、索、王羲、獻而下,每至成軸。
大父稔已有書名,初得鐘繇筆意,壯歲遂仿獻之,暮年人許有羲之風度,蓋凡三變而後有成。
此其遺風馀澤,沾馥後人者特非一日。
彥遠既世其家,乃富有典刑而落筆不愧作者。
觀其為論,以謂書非小道,本以助人倫,窮物理,神化不能以藏其秘,靈怪不能以遁其形,則知盤礴胸次者,固已吞食雲夢之八九矣。
其流于筆端自應過人,矧夫曆代奇觀一一到眼,而手傳心受處複有家學耶!嘗作《法書要錄》一十卷,具載古人論書語,且以完傳列之,又以九等品第書學人物,自漢至唐上下千百載間, 其大筆名流幾不逃彀中矣。
更撰《曆代名畫記》為十卷,自序其右雲:“得此二書,則書畫之事畢矣。
”觀其編次之善,果非虛語。
又嘗以八分錄前人詩數章,至其仿古出奇,亦非凡子可到。
今禦府所藏一十一: 八分:李将軍征回詩,維山廟詩,宿僧院詩,山行詩。
草書:臨王羲之初日帖,臨王羲之還問帖,臨王羲之思想帖,臨王羲之丹陽帖,臨王羲之清和帖,臨王羲之别紙帖,臨王羲之書問帖。
貝冷該 貝冷該,史亡其系,以八分書名于江左,一時推許。
蓋在唐室,明皇以此道為諸儒倡,當時臣子無不以此相高。
若冷該者,固在步趁之末,而評其書者,謂雖效明皇,而筆力疏弱,惟知點畫而已。
觀其書《蓬萊觀碑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