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和書譜卷二十

關燈
,可以目擊而意曉矣。

    雖然八分書最為近古,士大夫類皆尚之。

    韓愈詩雲:“阿買不識字,頗知書八分;詩成使之寫,亦足張吾軍。

    ”謂阿買不識字,猶知是書附大儒間榮垂不朽。

    況冷該知力學擇術,是宜亦得名也。

    今禦府所藏八分書一: 蓬萊觀碑。

     釋靈該 釋靈該,史亡其傳,會昌中以八分書稱于時。

    手和筆調,固亦可采,論其追步古人,且幾何哉!雖然亦有以倡之者。

    蓋唐自明皇禦世,首以此道為士大夫之習,于是上之所好下必甚焉,若李潮輩以八分名世。

    潮一字出遂有百金之直,則聞其風而悅之者,可無其人。

    今于靈該見之矣。

    今禦府所藏八分書一: 種柳歌。

     制诏告命補牒附叙論 昔者帝王坐法官,垂衣裳,不出九重深密之地,使四方萬裡朝令夕行,豈家至戶曉也哉?以吾有慶賞刑威之柄以馭之而已。

    故其目則有曰制、曰诰、曰敕牒者,是其所操之柄耳。

    蓋上之所以命下者或不一,于是制以揚之,诰以告之,诏命敕牒以行之。

    豈特中國然耶,殊方異域亦由此治。

    雖日言語不同,點畫乖離,譯而通之,何嘗不合?況其自通中國,書畫可采,此曆代書史在所不廢。

    方唐以武王天下,及其治定,濟之以文。

    故自太宗留意字學,而明皇、肅、宣以降,世不乏人。

    而一時聞人巨卿以書名世者,亦往往喜書王命,為不朽之傳。

    若顔真卿書顔惟正、商氏等告,徐浩書朱巨川告者是也。

    至其無名氏之書,間有典刑,而告命或載一時人物,又自可以附見矣。

    蓋唐之諸臣,扶持王室落落有奇節者,其取日虞淵,洗光鹹池,則有若狄仁僳;以安社稷,名曰具臣,則有若郭元振;系其用否,治亂以分,則有若張九齡;仗義秉钺,以戡多亂,則有若渾堿;浮沉一節,為時名儒,則有若白居易;佐武中興,比迹姚宋,則有若李德裕。

    諸子在人耳目固已班班,皆後世樂聞而喜道者,況其當時告命哉!藏之書府,亦有以表其實耳。

    以類推之,是舉有可存者,下逮五代,紛紛之弊而所以維持,固不易于此道也。

    我宋既興,而八柄馭臣之具,粲然設施,高越前古。

    雖來王之國觀光向化或可考者,如告有日本之康保,牒有大理之督爽,其字書戒告雖日不同,所以為治柄則一而已。

    故錄其自唐以來迄于五代以及外夷,各次而為之序。

    案唐受命二百八十八年,其間号令文具固已不赀,然更五季兵火之後所存無幾。

    其诏令制牒鹹列之左,以備博雅焉。

    今禦府所藏五十有一: 唐 诏:湯開山。

     告:臨後周顔之儀,周法明,許圉師,狄仁僳,郭元振,賀知章二,魏處哲二,魏處哲妻侯氏,徐峤之,張九齡考課二,白知節,馬定苫,嚴武,庫令望,魏洽,張庭詢,朱巨川,張楚金,李衍,唐大圜,渾堿,齊抗,湯從義,白居易,王審随二,李德裕,許渾,李叢,李思,鄭凝績,朱全忠,李能,羅隐。

    牒:白寡辭,白彥将,王審随。

     五代 制:後唐李彥超。

     告:蜀王宗紹二,晉趙仁寶。

     牒:後唐趙仁寶,南唐國導師告,日本國康保僞告二,大理國相國布燮诰,大理國督爽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