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和書譜卷十八
關燈
小
中
大
夢龜、高閑輩,皆以書稱于唐,而懷素得王氏羲獻為多,宜其裝一意于師習也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一: 贈懷素草書歌。
李霄遠 李霄遠,莫詳其出處,然其書多見于後世,豈當時以書得名者?霄遠喜草書,近類釋亞栖。
在唐有盛譽,而學者不究其實,往往宗之。
曾不知自羲獻法亡,而獨得草字妙處入規矩而放逸者,惟張旭耳。
至于字法之壞,則實由亞栖,而霄遠亦亞栖之流。
宜其專務縱逸,如風如雲,任其所之,略無滞留。
此俗子之所深喜,而未免夫知書者之所病也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二: 隐士詩,遠花詩。
張仲謀 張仲謀,亡其世系。
長于草法,其源流出自王之,久而自稱一家。
唐人學字多仿王氏,其或肥瘦、疏密、大小布置之不同,要其筆意則一而已。
觀羲之着論于八法之外,有日“如千裡陣雲,高峰墜石,百鈞弩發,陸斷犀象”之類,苟能深求旨趣,信其言不虛也。
仲謀之書,豈非得其馀意耶?今禦府所藏草書一: 赴舉有感等詩。
裴素 裴素,失其先系,寶曆登第。
善草書,其筆意蓋規模王氏羲獻父子之學。
觀其《空繪》一帖,司謂用意,然力不甚勁而姿媚有馀,顧未得古人落筆之妙,與亞栖輩可以季孟其間也。
且羲獻以字畫之妙出東晉,曠然為千古翰墨之祖。
後之學者未論升堂入室,而稍窺其藩籬已足以名世,況素之字學殆已逼人,是宜在所錄也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一: 空鲶帖。
韋權 韋權,不知何許人也。
工草書,其筆畫宗王氏羲獻之法。
嘗與人論書雲:“《洛神賦》數紙,足下曾見之否?當在鐘繇之上。
”即知書不可定,夫古今評書,皆自其識斷不昧,确然自信,可以為決定之論。
若以凡下較之,則往往是古非今,貴耳賤目,敢與古人比肩哉?前人論此者,謂往昔字學之流,其初筆法安在,惟其胸次筆端超逸絕塵,暗合法度,則其草創便為一物之宗。
折钗、屋漏、畫沙等書,同是筆法,會此則曠百世而與之友。
如權者,雖未聞其知此,然能于論書之際,遠引古人,自信不回,而書又可喜,亦足尚也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二:論書帖,畫畏獸。
張庭範 張庭範,本一優人,亡其系。
善逢迎,谄事朱全忠,為所喜,故全忠錄其扈從之勞為禦孽使,進金吾衛将軍、河南尹。
全忠又欲用為太常卿,宰相裴樞知其無人望,且太常典禮,非賢者莫能當其任,力持不可。
全忠由是罷樞相。
而柳璨希旨意用庭範,然終以此敗。
庭範喜草書,貌類善人而心術特不善,與柳璨同惡相濟,終輾于市。
是亦所緻者。
然以《春秋》褒貶之法斷之,則庭範之書或在所不錄。
今禦府所藏八: 草書:謝安帖,相遇帖,東陽帖。
正書:造繭紙。
行書:胡笳十八拍,仁弟帖,借書帖二。
胡季艮 胡季良,不見于史冊。
惟工行草,追慕古人而得其筆意。
字體溫潤,雖肥而有秀穎之氣。
運筆略無凝滞,殆非一朝夕之工也。
揚雄有言:“精而精之,熟在其中矣。
”故技有操舟若神,運斤成風,豈非積習之久,而後臻于妙耶?觀季良《讀元和文》與夫《大乘寺帖》,皆行書,既精且熟,想見其秃千兔之毫,窮萬觳之皮,而能至是也。
今禦府所藏十: 草書:題然公山房詩,逸草障,文賦帖,說龍帖,蔡瑰帖。
行書:讀元和文,大乘寺詩,孔山寺詩,昆山寺詩,陳智帖。
章季規 章孝規,不知何處人,嘗為路魯瞻書雲南木夾。
詳考其始末,則魯瞻者,唐邊臣方面之官;雲南者,蠻夷之地,古有大雲南小雲南是也;木夾則彼方所謂木契。
蠻夷之俗,古禮未廢,故其往複移文猶馳木夾。
魯瞻之書,當是複雲南之移文。
其詞略日:“萬裡離南,一朝至北,開緘捧讀,獎飾過多,蓋其結信邊鄙,使之不敢犯義者,理固在是。
”夾之文則進士胡曾所為,其字則處士章孝規草書耳。
孝規所長者草字,而木夾之書亦蘊藉有馀,對之可喜。
唐三百年凡缙紳之士無不知書,下至布衣皂隸有一能書,便不可掩,況孝規一處士書,又不惡,良可寶也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一: 路魯瞻雲南木夾
今禦府所藏草書一: 贈懷素草書歌。
李霄遠 李霄遠,莫詳其出處,然其書多見于後世,豈當時以書得名者?霄遠喜草書,近類釋亞栖。
在唐有盛譽,而學者不究其實,往往宗之。
曾不知自羲獻法亡,而獨得草字妙處入規矩而放逸者,惟張旭耳。
至于字法之壞,則實由亞栖,而霄遠亦亞栖之流。
宜其專務縱逸,如風如雲,任其所之,略無滞留。
此俗子之所深喜,而未免夫知書者之所病也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二: 隐士詩,遠花詩。
張仲謀 張仲謀,亡其世系。
長于草法,其源流出自王之,久而自稱一家。
唐人學字多仿王氏,其或肥瘦、疏密、大小布置之不同,要其筆意則一而已。
觀羲之着論于八法之外,有日“如千裡陣雲,高峰墜石,百鈞弩發,陸斷犀象”之類,苟能深求旨趣,信其言不虛也。
仲謀之書,豈非得其馀意耶?今禦府所藏草書一: 赴舉有感等詩。
裴素 裴素,失其先系,寶曆登第。
善草書,其筆意蓋規模王氏羲獻父子之學。
觀其《空繪》一帖,司謂用意,然力不甚勁而姿媚有馀,顧未得古人落筆之妙,與亞栖輩可以季孟其間也。
且羲獻以字畫之妙出東晉,曠然為千古翰墨之祖。
後之學者未論升堂入室,而稍窺其藩籬已足以名世,況素之字學殆已逼人,是宜在所錄也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一: 空鲶帖。
韋權 韋權,不知何許人也。
工草書,其筆畫宗王氏羲獻之法。
嘗與人論書雲:“《洛神賦》數紙,足下曾見之否?當在鐘繇之上。
”即知書不可定,夫古今評書,皆自其識斷不昧,确然自信,可以為決定之論。
若以凡下較之,則往往是古非今,貴耳賤目,敢與古人比肩哉?前人論此者,謂往昔字學之流,其初筆法安在,惟其胸次筆端超逸絕塵,暗合法度,則其草創便為一物之宗。
折钗、屋漏、畫沙等書,同是筆法,會此則曠百世而與之友。
如權者,雖未聞其知此,然能于論書之際,遠引古人,自信不回,而書又可喜,亦足尚也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二:論書帖,畫畏獸。
張庭範 張庭範,本一優人,亡其系。
善逢迎,谄事朱全忠,為所喜,故全忠錄其扈從之勞為禦孽使,進金吾衛将軍、河南尹。
全忠又欲用為太常卿,宰相裴樞知其無人望,且太常典禮,非賢者莫能當其任,力持不可。
全忠由是罷樞相。
而柳璨希旨意用庭範,然終以此敗。
庭範喜草書,貌類善人而心術特不善,與柳璨同惡相濟,終輾于市。
是亦所緻者。
然以《春秋》褒貶之法斷之,則庭範之書或在所不錄。
今禦府所藏八: 草書:謝安帖,相遇帖,東陽帖。
正書:造繭紙。
行書:胡笳十八拍,仁弟帖,借書帖二。
胡季艮 胡季良,不見于史冊。
惟工行草,追慕古人而得其筆意。
字體溫潤,雖肥而有秀穎之氣。
運筆略無凝滞,殆非一朝夕之工也。
揚雄有言:“精而精之,熟在其中矣。
”故技有操舟若神,運斤成風,豈非積習之久,而後臻于妙耶?觀季良《讀元和文》與夫《大乘寺帖》,皆行書,既精且熟,想見其秃千兔之毫,窮萬觳之皮,而能至是也。
今禦府所藏十: 草書:題然公山房詩,逸草障,文賦帖,說龍帖,蔡瑰帖。
行書:讀元和文,大乘寺詩,孔山寺詩,昆山寺詩,陳智帖。
章季規 章孝規,不知何處人,嘗為路魯瞻書雲南木夾。
詳考其始末,則魯瞻者,唐邊臣方面之官;雲南者,蠻夷之地,古有大雲南小雲南是也;木夾則彼方所謂木契。
蠻夷之俗,古禮未廢,故其往複移文猶馳木夾。
魯瞻之書,當是複雲南之移文。
其詞略日:“萬裡離南,一朝至北,開緘捧讀,獎飾過多,蓋其結信邊鄙,使之不敢犯義者,理固在是。
”夾之文則進士胡曾所為,其字則處士章孝規草書耳。
孝規所長者草字,而木夾之書亦蘊藉有馀,對之可喜。
唐三百年凡缙紳之士無不知書,下至布衣皂隸有一能書,便不可掩,況孝規一處士書,又不惡,良可寶也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一: 路魯瞻雲南木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