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和書譜卷十七
關燈
小
中
大
草書五
沈約
梁沈約,吳興武康人也。
官至尚書令。
少家貧,一意書史,燃膏繼晷,晝夜不倦。
母恐其勞,夜即滅燭。
約即以晝之所讀,夜辄誦之,遂博通群籍。
在齊為書記,方齊文惠太子在東宮,延納多士,乃持被親遇。
每人見,日昃方出。
時與蕭琛、王融、範雲、任防皆曳裙王門,世稱其賢俊。
後為東陽太守,至今東陽八詠之作猶着。
後仕梁,尤為器重。
均著述頗多,撰《四聲韻譜》,自謂有入神之妙。
作草字亦工。
大抵胸中所養不凡,見之筆下者皆超絕。
故善論書者,以謂胸中有萬卷書,下筆自無俗氣,約其得之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一: 今年帖。
蕭于雲 蕭子雲字景喬,晉陵人,官至侍中。
善正隸、行草、小篆、飛白,而正隸、飛白尤工,意趣飄然,仃骞舉之狀,而世多其草字、正隸。
初學王獻之,晚學鐘繇,乃能研二家之妙。
梁武帝遂以為二王可以比迹,亦雅為齊高祖所重,嘗謂子雲書日:“筆力勁俊,心手相應,巧逾杜度,美過崔瘧,當與鐘繇并驅争先。
子特作草隸,遂逼于卿。
”其見賞如此。
嘗以飛白作一蕭字于建業壁間,後人取其壁入南徐海榴堂中,以為奇觀。
至唐有李約,複載歸洛陽仁風裡,構大廈以覆之,目日蕭齋,張谂特為記而序其事。
初子雲以書得名,時百濟國使人至建業求書,适子雲出麾東陽,維舟将發。
使者望舟次遠三十步,辄落膝丐于前曰:“侍中尺牍之美,遠流海内,今日所求唯在名迹。
”子雲為停舟三日,書三十紙與之,當時以為榮。
今禦府所藏三: 草書:千文。
正書:進寫古文啟,顔回問孝。
阮研 阮研字文機,陳留人,官至荊州刺史。
善書,師王羲之書,作行草尤卓絕,若飛泉交注,奔競不息。
當時蕭子雲、陶弘景輩謂各得羲之一體,然蕭産雲綿弱,終不迨研。
至作隸書,則法鐘繇,而風沖所不及。
袁昂評研書如貴胄失品次,叢萃不能複排突英賢,則研之書亦不可謂無利鈍也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三: 宰相帖,欣泰帖,得書帖。
陳伯智 陳陳伯智字策之,世祖第十二子也。
少敦厚。
有器局,博涉經史。
太建中立為永陽王。
雅意翰墨,無狗馬之玩。
作字勁舉,而行草尤工。
師其成心,而自為家學,故名重一時。
蓋傳習之陋,論者以謂屋下架屋,不免有奴書之诮。
伯智獨能擺脫,而世有“策馬馳逐,葦航泛浮”比其落筆之妙者,非虛語也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一: 習讀帖。
蔡景曆 蔡景曆字茂世,濟陽考城人,官至侍中。
景曆少俊爽不群,有孝行。
家貧不廢讀書,深達事機,輔佐時主以能稱。
初客遊京口,高祖鎮朱方,聞景曆名,以書要之。
景曆對使人答書,筆不停綴,文不重改,詞翰俱妙。
高祖甚加欽賞。
景曆善尺牍,草隸,任樸适俗,而複不拘窘。
其為文辭,則不尚雕靡,而長于叙事,應機敏速。
于字法亦如之。
有文集三十卷行于時,亦可知其所得,宜其立朝有足觀者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一: 寂然帖。
蔡證 蔡證字希詳,濟陽考城人,侍中景曆之子,官至左民尚書。
後主器其才,令十日一往東宮。
證每見太子,必陳說古今得失,皆切時務。
遷中書令。
證美風姿,談辨如傾河。
捂紳戚裡,朝廷憲章,風俗戶口,山川土地,問無不知。
然亦留心翰墨,蓋當時以書著名者
官至尚書令。
少家貧,一意書史,燃膏繼晷,晝夜不倦。
母恐其勞,夜即滅燭。
約即以晝之所讀,夜辄誦之,遂博通群籍。
在齊為書記,方齊文惠太子在東宮,延納多士,乃持被親遇。
每人見,日昃方出。
時與蕭琛、王融、範雲、任防皆曳裙王門,世稱其賢俊。
後為東陽太守,至今東陽八詠之作猶着。
後仕梁,尤為器重。
均著述頗多,撰《四聲韻譜》,自謂有入神之妙。
作草字亦工。
大抵胸中所養不凡,見之筆下者皆超絕。
故善論書者,以謂胸中有萬卷書,下筆自無俗氣,約其得之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一: 今年帖。
蕭于雲 蕭子雲字景喬,晉陵人,官至侍中。
善正隸、行草、小篆、飛白,而正隸、飛白尤工,意趣飄然,仃骞舉之狀,而世多其草字、正隸。
初學王獻之,晚學鐘繇,乃能研二家之妙。
梁武帝遂以為二王可以比迹,亦雅為齊高祖所重,嘗謂子雲書日:“筆力勁俊,心手相應,巧逾杜度,美過崔瘧,當與鐘繇并驅争先。
子特作草隸,遂逼于卿。
”其見賞如此。
嘗以飛白作一蕭字于建業壁間,後人取其壁入南徐海榴堂中,以為奇觀。
至唐有李約,複載歸洛陽仁風裡,構大廈以覆之,目日蕭齋,張谂特為記而序其事。
初子雲以書得名,時百濟國使人至建業求書,适子雲出麾東陽,維舟将發。
使者望舟次遠三十步,辄落膝丐于前曰:“侍中尺牍之美,遠流海内,今日所求唯在名迹。
”子雲為停舟三日,書三十紙與之,當時以為榮。
今禦府所藏三: 草書:千文。
正書:進寫古文啟,顔回問孝。
阮研 阮研字文機,陳留人,官至荊州刺史。
善書,師王羲之書,作行草尤卓絕,若飛泉交注,奔競不息。
當時蕭子雲、陶弘景輩謂各得羲之一體,然蕭産雲綿弱,終不迨研。
至作隸書,則法鐘繇,而風沖所不及。
袁昂評研書如貴胄失品次,叢萃不能複排突英賢,則研之書亦不可謂無利鈍也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三: 宰相帖,欣泰帖,得書帖。
陳伯智 陳陳伯智字策之,世祖第十二子也。
少敦厚。
有器局,博涉經史。
太建中立為永陽王。
雅意翰墨,無狗馬之玩。
作字勁舉,而行草尤工。
師其成心,而自為家學,故名重一時。
蓋傳習之陋,論者以謂屋下架屋,不免有奴書之诮。
伯智獨能擺脫,而世有“策馬馳逐,葦航泛浮”比其落筆之妙者,非虛語也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一: 習讀帖。
蔡景曆 蔡景曆字茂世,濟陽考城人,官至侍中。
景曆少俊爽不群,有孝行。
家貧不廢讀書,深達事機,輔佐時主以能稱。
初客遊京口,高祖鎮朱方,聞景曆名,以書要之。
景曆對使人答書,筆不停綴,文不重改,詞翰俱妙。
高祖甚加欽賞。
景曆善尺牍,草隸,任樸适俗,而複不拘窘。
其為文辭,則不尚雕靡,而長于叙事,應機敏速。
于字法亦如之。
有文集三十卷行于時,亦可知其所得,宜其立朝有足觀者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一: 寂然帖。
蔡證 蔡證字希詳,濟陽考城人,侍中景曆之子,官至左民尚書。
後主器其才,令十日一往東宮。
證每見太子,必陳說古今得失,皆切時務。
遷中書令。
證美風姿,談辨如傾河。
捂紳戚裡,朝廷憲章,風俗戶口,山川土地,問無不知。
然亦留心翰墨,蓋當時以書著名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