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和書譜卷六
關燈
小
中
大
得之者不異南金大貝,以為珍藏。
其正書入妙品。
尤喜題壁,不擇紙筆而得如意。
初沿汴而東,系舟泗水龜山下,佛祠釋子以題殿榜為請,乃為劇飲,卷氈濡墨作方丈字,一揮而成,人以為絕筆。
異時範仲淹作文诔之雲:“延年之筆,顔筋柳骨,散落人間,寶為神物。
”歐陽修亦作詩美之日:“延年醉題紅粉壁,壁粉已剝昏煙煤。
河傾昆侖勢曲折,雪壓太華高崔嵬。
”其為名流推許如此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一: 西師詩 ○陸經 文臣陸經字子履,越人也。
官至集賢殿修撰。
作郡以儒術飾吏事,而所至以能稱。
善真行書。
當時與蘇舜欽為流輩,而筆法亦僅同一律。
前輩商文必求經為之書,故經之石刻殆遍天下。
若歐陽修《思颍》諸詩,得經書方喜甚稱。
然多作正書,其典嚴以規矩自窘,譬之椎魯如參,厚重如勃,亦盛德君子渾金樸玉所自表發也。
觀者自應得之耳。
今禦府所藏四: 正書:蒲州詩,武林謠。
行書:蕭相樓等詩,郊居等詩。
○王子韶 文臣王子韶字聖美,浙右人。
官至秘書少監。
宿學醇儒,知古今,以師資為己任。
方王安石以《字書》行于天下,而子韶亦作《字解》二十卷,大抵與王安石之書相違背,故其《解》藏于家而不傳。
尤長于《孟子》而學者師其說。
一日子韶訪一縣令,正見令與舉子談《孟子》,縣令者寡聞人也,不知子韶善此書,而與客談不已,置子韶一隅,蓋旁若無人也。
子韶日:“孟子不見諸侯,而首篇稱‘見梁惠王’何也?”令與客皆無對。
久之知子韶也,為之腼顔。
喜作正書,然亦出于力學。
至于三過筆,真可以挂萬鈞之重,蓋其學本宗褚遂良、顔真卿而暮年自變為一家耳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一: 杜衍詩。
○陳景元 道士陳景元字太虛,師号真靖,自稱碧虛子,建昌南城縣人。
師高郵道士韓知正,已而别其師遊天台山,遇鴻蒙先生張無夢授秘術。
自幼喜讀書,至老不倦。
凡道書皆親手自校寫,積日窮年,為之佝偻。
每着書十襲藏之。
有佳客至,必發函具鉛椠出客前,以求點定。
其樂善不已複如此。
然不泛交,未嘗與俗予将迎,惟相善法雲寺釋法秀,人比之廬山陸修靜交惠遠也。
初遊京師,居醴泉觀,衆請開講。
神考聞其名,诏即其地設普天大醮,命撰青詞以進。
既奏,稱善,得旨賜對天章閣,遂得今師名。
又改章服,累遷至右街副道篆。
己卯,乞歸廬山,複以葬親為請,诏賜白金助之。
既歸,行李無他物,百擔皆經史也。
所居以道儒醫書各為齋館而區别之,四方學者來從其遊,則随所類齋館相與校雠,于是人人得盡其學,而所藏号為完書。
所役二奴,一日黃精,一日枸杞,馴而不狡,真有道者之役也。
一時大臣如王安石、王圭喜與遊。
初歸廬山,與安石作别,安石問其乞歸之意,景元雲:“本野人,而今為官身有吏責,觸事遇嫌猜,不若歸廬山為佳耳。
”安石韻其語,書靜幾間曰:“官身有吏責,觸事有嫌猜。
野性難堪此,廬山歸去來。
”複書其詩後雲:“真靖自言如此。
”蓋喜其不素谙也。
又嘗與蔡卞論古今書法,至歐陽詢則曰:“世皆知其體方而莫知其筆圓。
”卞頗服其膺。
生平不喜作草字,惟欲正書,大抵祖述王羲之《樂毅論》、《黃庭經》下逮歐陽詢《化度寺碑》耳。
故其于古人法度中粗已贍足。
當其啟手足之時,年已七十,沐浴改衣,韻語長嘯聲,正坐而逝其語雲:“昔之委和,今之蛻質,非化非生,複吾真宅。
”世乃悟其屍解。
凡手自校正書有五千卷,注道經二卷,《老氏藏室纂微》二卷,《解莊子》十卷,編《高士傳》百卷,所著文集二十卷,以至作《大洞經音義》,集注《靈寶度人經》,凡有益于學者,莫不緻力焉。
今禦府所藏八: 正書:陶隐居傳,高士傳,樂毅傳,相鶴經,陳谌等墓志,種玉故事 行書:岩栖賦,試墨書等詩。
○蒲雲 山人蒲雲,西川漢州綿竹人也。
幼有方外之趣。
布裘筇杖,遊山野間。
賣藥得錢入酒家,醺然醉,類有道之士。
尤喜翰墨,作正書甚古。
嘗以雙鈎字寫河上公注《道經》,筆墨清細,若遊絲紫漢,孤煙袅風,連綿不斷。
或一筆而為數字,分布勻穩。
風味有馀,覽之令人有淩虛之意。
大抵書法自科牛一散,學者紛紛。
于是有垂露、偃波、芝英、倒薤之說,各工其習,以文其一家之學,亦宜在所錄也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二: 雙鈎道經,雙鈎德經。
○釋法晖 釋法晖,政和二年天甯節以細書經塔來上,效封人祝萬歲壽。
作正書如半芝麻粒,寫佛書十部,曰《妙法蓮華經》,曰《楞嚴經》,曰《維摩經》,曰《圓覺經》,曰《金剛經》,曰《普賢行法經》,曰《大悲經》,曰《佛頂尊勝經》,曰《延壽經》,曰《仁王護國經》。
自塔頂起以至趺座,層級鱗鱗,不差毫末。
更為出香器置其中間而經字僅足,開卷翚飛,照映眼睫,恍然如郁羅蕭台,突兀碧落,孕育氣象,亦奇觀也。
說者謂作此字取竅密室,正當下筆處容光一點明而不曜,故至細可書,複有嘹然眸子方辦茲事。
然其字累數百萬不容脫落始終如一,亦誠其心則有是耶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一: 細書經塔。
其正書入妙品。
尤喜題壁,不擇紙筆而得如意。
初沿汴而東,系舟泗水龜山下,佛祠釋子以題殿榜為請,乃為劇飲,卷氈濡墨作方丈字,一揮而成,人以為絕筆。
異時範仲淹作文诔之雲:“延年之筆,顔筋柳骨,散落人間,寶為神物。
”歐陽修亦作詩美之日:“延年醉題紅粉壁,壁粉已剝昏煙煤。
河傾昆侖勢曲折,雪壓太華高崔嵬。
”其為名流推許如此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一: 西師詩 ○陸經 文臣陸經字子履,越人也。
官至集賢殿修撰。
作郡以儒術飾吏事,而所至以能稱。
善真行書。
當時與蘇舜欽為流輩,而筆法亦僅同一律。
前輩商文必求經為之書,故經之石刻殆遍天下。
若歐陽修《思颍》諸詩,得經書方喜甚稱。
然多作正書,其典嚴以規矩自窘,譬之椎魯如參,厚重如勃,亦盛德君子渾金樸玉所自表發也。
觀者自應得之耳。
今禦府所藏四: 正書:蒲州詩,武林謠。
行書:蕭相樓等詩,郊居等詩。
○王子韶 文臣王子韶字聖美,浙右人。
官至秘書少監。
宿學醇儒,知古今,以師資為己任。
方王安石以《字書》行于天下,而子韶亦作《字解》二十卷,大抵與王安石之書相違背,故其《解》藏于家而不傳。
尤長于《孟子》而學者師其說。
一日子韶訪一縣令,正見令與舉子談《孟子》,縣令者寡聞人也,不知子韶善此書,而與客談不已,置子韶一隅,蓋旁若無人也。
子韶日:“孟子不見諸侯,而首篇稱‘見梁惠王’何也?”令與客皆無對。
久之知子韶也,為之腼顔。
喜作正書,然亦出于力學。
至于三過筆,真可以挂萬鈞之重,蓋其學本宗褚遂良、顔真卿而暮年自變為一家耳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一: 杜衍詩。
○陳景元 道士陳景元字太虛,師号真靖,自稱碧虛子,建昌南城縣人。
師高郵道士韓知正,已而别其師遊天台山,遇鴻蒙先生張無夢授秘術。
自幼喜讀書,至老不倦。
凡道書皆親手自校寫,積日窮年,為之佝偻。
每着書十襲藏之。
有佳客至,必發函具鉛椠出客前,以求點定。
其樂善不已複如此。
然不泛交,未嘗與俗予将迎,惟相善法雲寺釋法秀,人比之廬山陸修靜交惠遠也。
初遊京師,居醴泉觀,衆請開講。
神考聞其名,诏即其地設普天大醮,命撰青詞以進。
既奏,稱善,得旨賜對天章閣,遂得今師名。
又改章服,累遷至右街副道篆。
己卯,乞歸廬山,複以葬親為請,诏賜白金助之。
既歸,行李無他物,百擔皆經史也。
所居以道儒醫書各為齋館而區别之,四方學者來從其遊,則随所類齋館相與校雠,于是人人得盡其學,而所藏号為完書。
所役二奴,一日黃精,一日枸杞,馴而不狡,真有道者之役也。
一時大臣如王安石、王圭喜與遊。
初歸廬山,與安石作别,安石問其乞歸之意,景元雲:“本野人,而今為官身有吏責,觸事遇嫌猜,不若歸廬山為佳耳。
”安石韻其語,書靜幾間曰:“官身有吏責,觸事有嫌猜。
野性難堪此,廬山歸去來。
”複書其詩後雲:“真靖自言如此。
”蓋喜其不素谙也。
又嘗與蔡卞論古今書法,至歐陽詢則曰:“世皆知其體方而莫知其筆圓。
”卞頗服其膺。
生平不喜作草字,惟欲正書,大抵祖述王羲之《樂毅論》、《黃庭經》下逮歐陽詢《化度寺碑》耳。
故其于古人法度中粗已贍足。
當其啟手足之時,年已七十,沐浴改衣,韻語長嘯聲,正坐而逝其語雲:“昔之委和,今之蛻質,非化非生,複吾真宅。
”世乃悟其屍解。
凡手自校正書有五千卷,注道經二卷,《老氏藏室纂微》二卷,《解莊子》十卷,編《高士傳》百卷,所著文集二十卷,以至作《大洞經音義》,集注《靈寶度人經》,凡有益于學者,莫不緻力焉。
今禦府所藏八: 正書:陶隐居傳,高士傳,樂毅傳,相鶴經,陳谌等墓志,種玉故事 行書:岩栖賦,試墨書等詩。
○蒲雲 山人蒲雲,西川漢州綿竹人也。
幼有方外之趣。
布裘筇杖,遊山野間。
賣藥得錢入酒家,醺然醉,類有道之士。
尤喜翰墨,作正書甚古。
嘗以雙鈎字寫河上公注《道經》,筆墨清細,若遊絲紫漢,孤煙袅風,連綿不斷。
或一筆而為數字,分布勻穩。
風味有馀,覽之令人有淩虛之意。
大抵書法自科牛一散,學者紛紛。
于是有垂露、偃波、芝英、倒薤之說,各工其習,以文其一家之學,亦宜在所錄也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二: 雙鈎道經,雙鈎德經。
○釋法晖 釋法晖,政和二年天甯節以細書經塔來上,效封人祝萬歲壽。
作正書如半芝麻粒,寫佛書十部,曰《妙法蓮華經》,曰《楞嚴經》,曰《維摩經》,曰《圓覺經》,曰《金剛經》,曰《普賢行法經》,曰《大悲經》,曰《佛頂尊勝經》,曰《延壽經》,曰《仁王護國經》。
自塔頂起以至趺座,層級鱗鱗,不差毫末。
更為出香器置其中間而經字僅足,開卷翚飛,照映眼睫,恍然如郁羅蕭台,突兀碧落,孕育氣象,亦奇觀也。
說者謂作此字取竅密室,正當下筆處容光一點明而不曜,故至細可書,複有嘹然眸子方辦茲事。
然其字累數百萬不容脫落始終如一,亦誠其心則有是耶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一: 細書經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