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和書譜卷六
關燈
小
中
大
正書四
盧汝弼
五代盧汝弼字子諧,不知何許人也。
祖綸,唐貞元中有詩名,父簡求,為河東節度使。
汝弼少力學,不喜為世胄,笃意科舉,登進士第,文采秀麗,一時士大夫稱之。
複留意書翰,作正書取法有歸。
當五季士風凋弊,以字畫名家者尤少。
汝弼能力振所學,誠不易得。
官至祠部郎中,知制诰,贈乓部尚書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一: 贈警光詩。
○豆盧革 豆盧革,史失其世。
遭五代離亂,避地麓延,守中山王處直辟為幕官。
同賦牡丹,革以桑柘對。
處直雅器重,遷節度判官。
唐莊宗講求賢相,或以革名家子舉之,遂召拜左丞相。
作正書雖有隐者态度,然要之不出五季人物風氣。
其點畫同為一律,非若楊凝式之書,在季世翰墨中如景星鳳凰之傑出,宜革輩皆不以書得名也。
今禦府所藏一十: 正書:開講帖,友公大德帖,鄭長官帖,王郎君帖。
行書:大德帖,吾師帖,寒食帖,買花帖,頂辭帖,田園帖。
○王仁裕 王仁裕字德辇,天水人也。
官至太子少師。
幼不羁,唯以狗馬彈射為務。
中年銳意于學。
一夕夢刊其腹腸胃引西江水以浣之,睹水中沙石皆有篆文。
及寤,胸中豁然,自是文性超敏。
洞曉音律,作詩儀千篇,目之曰《西江集》。
嘗觀《列禦寇》言神遇為夢。
,謂以一體之盈虛消息,皆通于天地,應于萬物,非偶然也。
王獻之夢神人論書而字體加妙。
李峤夢得雙筆而為文益工,斯皆精誠之至而感于鬼神者也。
仁裕翰墨雖無聞于時,觀其《送張禹偁詩》,正書清勁,自成一家,豈非濯西江水之效欤?今禦府所藏正書一: 送張禹偁詩。
○楊邠 楊邠,魏州冠氏人也。
少為州掌籍史,事漢高祖官至樞密使。
隐帝即位,加中書侍郎平章事。
邠長于吏事。
執政以來,帑藏實,兵甲完,國用不乏,邊鄙肅靜,皆其功也。
末年留意搢紳,延客門下。
知經史有用,乃課吏傳寫。
至其作正書,雖不能造鐘王之藩翰,然氣格超邁粗有可觀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一: 清潭等帖。
○宋绶 宋文臣宋绶字公垂,趙人也。
官至參知政事,谥日宣獻。
其事業載之史牒詳矣。
绶雅有記性,嘗試童行《法華經》,誦十日,不複遺一字,蓋其性與下愚相遠如此!作字尤為時所推右。
然亦自喜其書,在翰苑日,凡制稿必集成篇,至于點畫亦不妄作,意其文必附書以垂後世耳。
嘗為小字正書整整可觀,真是《黃庭經》、《樂毅論》一派之法。
在天聖、明道間,章獻明肅後聞绶書名,乃命書楷法千文以規仁祖。
今绶所書《千文》,實天章閣所藏之書也。
其後佐我仁祖以參大政,亦基于此。
國初稱能書者惟李建中與绶二人,而建中之字肥而重濁,或為時輩譏評,謂有五代以來衰亂之氣,至绶則無間言。
蓋其書富于法度,雖清癯而不弱,亦古人所難到者。
而議者又謂世之作字,于左右布置處或枯或秀,绶左右皆得筆,自非深造者特未易知。
绶有子日敏求,能世其家。
凡當時巨卿銘碣,必得敏求字為榮故二宋之書,人到于今稱之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八: 草制,草劄,密表,杜甫谒廟詩,和園池詩筆,飛白書上下二,千文。
○蔡襄 文臣蔡襄字君谟,興化軍人也。
官至端明殿學上。
博古尚氣節,居谏垣樂言事。
初範仲淹被 逐,馀靖、尹洙、歐陽修以極論援救,坐是皆罪貶。
襄于是作《四賢士》詩以高其風,天下成誦之。
守福州日,南方風俗,病者不食藥而敦信巫觋,至垂死而恬然尚鬼,其利人之财者以蠱毒之,積年以為患,襄至,去巫觋而殺其害人者,故一方安堵而宿弊滌。
工字學,力将求配古人。
大字巨數尺,小字如毫發,筆力位置,大者不失結密,小者不失寬綽。
至于科鬥、篆籀、正隸、飛白、行草、章草、颠草,靡不臻妙,而尤長于行,在前輩中自有一種風味。
筆甚勁而姿媚有馀,仁祖深愛其書,嘗禦制元舅隴西王李用和墓銘诏襄書之。
已而學士撰溫仁皇後銘文,又诏襄書,而襄辭曰:“此待诏職也。
儒者之工書,所以自遊息而已。
”仁祖亦不強之。
人謂古今能自重其書者,惟王獻之與襄耳。
襄遊戲茗事問,有前後《茶錄》,複有《荔枝譜》,世人摹之石。
自珍其書,以為有翔龍舞鳳之勢,識者不以為過,而複推為本朝第一也。
論者以謂真行簡劄今為第一,正書為第二,大字為第三,草書為第四,其确論欤! 此所得于正書為多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三: 南郊慶成詩,茶錄,還穎詩。
○石延年 文臣石延年字曼卿,本幽州人。
官至太子中允秘閣校理。
少應進士舉,真廟朝該三舉進士,推恩補奉職,延年以母老不擇祿而就。
久之,朝廷為改太常寺大祝,出知濟州金鄉縣。
為邑有治聲,凡兩除監郡,一為大理丞,遂人館。
然跌蕩不羁,劇飲尚氣節,視天下無難事,不為小廉曲謹以投苟合。
上書論事有谠語,朝廷用其計,令奉使河東籍鄉兵。
既還,易服色,當時延年雖在秘閣而不屑,夜遊浮沉間巷間,見者如遇于煙雲中。
一日與酒徒詣肆中,縱飲銜杯無算,終席不交一語引去。
以此人異之,指其地為遇仙。
其在寶元、康定間,文詞筆墨映照流輩,
祖綸,唐貞元中有詩名,父簡求,為河東節度使。
汝弼少力學,不喜為世胄,笃意科舉,登進士第,文采秀麗,一時士大夫稱之。
複留意書翰,作正書取法有歸。
當五季士風凋弊,以字畫名家者尤少。
汝弼能力振所學,誠不易得。
官至祠部郎中,知制诰,贈乓部尚書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一: 贈警光詩。
○豆盧革 豆盧革,史失其世。
遭五代離亂,避地麓延,守中山王處直辟為幕官。
同賦牡丹,革以桑柘對。
處直雅器重,遷節度判官。
唐莊宗講求賢相,或以革名家子舉之,遂召拜左丞相。
作正書雖有隐者态度,然要之不出五季人物風氣。
其點畫同為一律,非若楊凝式之書,在季世翰墨中如景星鳳凰之傑出,宜革輩皆不以書得名也。
今禦府所藏一十: 正書:開講帖,友公大德帖,鄭長官帖,王郎君帖。
行書:大德帖,吾師帖,寒食帖,買花帖,頂辭帖,田園帖。
○王仁裕 王仁裕字德辇,天水人也。
官至太子少師。
幼不羁,唯以狗馬彈射為務。
中年銳意于學。
一夕夢刊其腹腸胃引西江水以浣之,睹水中沙石皆有篆文。
及寤,胸中豁然,自是文性超敏。
洞曉音律,作詩儀千篇,目之曰《西江集》。
嘗觀《列禦寇》言神遇為夢。
,謂以一體之盈虛消息,皆通于天地,應于萬物,非偶然也。
王獻之夢神人論書而字體加妙。
李峤夢得雙筆而為文益工,斯皆精誠之至而感于鬼神者也。
仁裕翰墨雖無聞于時,觀其《送張禹偁詩》,正書清勁,自成一家,豈非濯西江水之效欤?今禦府所藏正書一: 送張禹偁詩。
○楊邠 楊邠,魏州冠氏人也。
少為州掌籍史,事漢高祖官至樞密使。
隐帝即位,加中書侍郎平章事。
邠長于吏事。
執政以來,帑藏實,兵甲完,國用不乏,邊鄙肅靜,皆其功也。
末年留意搢紳,延客門下。
知經史有用,乃課吏傳寫。
至其作正書,雖不能造鐘王之藩翰,然氣格超邁粗有可觀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一: 清潭等帖。
○宋绶 宋文臣宋绶字公垂,趙人也。
官至參知政事,谥日宣獻。
其事業載之史牒詳矣。
绶雅有記性,嘗試童行《法華經》,誦十日,不複遺一字,蓋其性與下愚相遠如此!作字尤為時所推右。
然亦自喜其書,在翰苑日,凡制稿必集成篇,至于點畫亦不妄作,意其文必附書以垂後世耳。
嘗為小字正書整整可觀,真是《黃庭經》、《樂毅論》一派之法。
在天聖、明道間,章獻明肅後聞绶書名,乃命書楷法千文以規仁祖。
今绶所書《千文》,實天章閣所藏之書也。
其後佐我仁祖以參大政,亦基于此。
國初稱能書者惟李建中與绶二人,而建中之字肥而重濁,或為時輩譏評,謂有五代以來衰亂之氣,至绶則無間言。
蓋其書富于法度,雖清癯而不弱,亦古人所難到者。
而議者又謂世之作字,于左右布置處或枯或秀,绶左右皆得筆,自非深造者特未易知。
绶有子日敏求,能世其家。
凡當時巨卿銘碣,必得敏求字為榮故二宋之書,人到于今稱之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八: 草制,草劄,密表,杜甫谒廟詩,和園池詩筆,飛白書上下二,千文。
○蔡襄 文臣蔡襄字君谟,興化軍人也。
官至端明殿學上。
博古尚氣節,居谏垣樂言事。
初範仲淹被 逐,馀靖、尹洙、歐陽修以極論援救,坐是皆罪貶。
襄于是作《四賢士》詩以高其風,天下成誦之。
守福州日,南方風俗,病者不食藥而敦信巫觋,至垂死而恬然尚鬼,其利人之财者以蠱毒之,積年以為患,襄至,去巫觋而殺其害人者,故一方安堵而宿弊滌。
工字學,力将求配古人。
大字巨數尺,小字如毫發,筆力位置,大者不失結密,小者不失寬綽。
至于科鬥、篆籀、正隸、飛白、行草、章草、颠草,靡不臻妙,而尤長于行,在前輩中自有一種風味。
筆甚勁而姿媚有馀,仁祖深愛其書,嘗禦制元舅隴西王李用和墓銘诏襄書之。
已而學士撰溫仁皇後銘文,又诏襄書,而襄辭曰:“此待诏職也。
儒者之工書,所以自遊息而已。
”仁祖亦不強之。
人謂古今能自重其書者,惟王獻之與襄耳。
襄遊戲茗事問,有前後《茶錄》,複有《荔枝譜》,世人摹之石。
自珍其書,以為有翔龍舞鳳之勢,識者不以為過,而複推為本朝第一也。
論者以謂真行簡劄今為第一,正書為第二,大字為第三,草書為第四,其确論欤! 此所得于正書為多。
今禦府所藏正書三: 南郊慶成詩,茶錄,還穎詩。
○石延年 文臣石延年字曼卿,本幽州人。
官至太子中允秘閣校理。
少應進士舉,真廟朝該三舉進士,推恩補奉職,延年以母老不擇祿而就。
久之,朝廷為改太常寺大祝,出知濟州金鄉縣。
為邑有治聲,凡兩除監郡,一為大理丞,遂人館。
然跌蕩不羁,劇飲尚氣節,視天下無難事,不為小廉曲謹以投苟合。
上書論事有谠語,朝廷用其計,令奉使河東籍鄉兵。
既還,易服色,當時延年雖在秘閣而不屑,夜遊浮沉間巷間,見者如遇于煙雲中。
一日與酒徒詣肆中,縱飲銜杯無算,終席不交一語引去。
以此人異之,指其地為遇仙。
其在寶元、康定間,文詞筆墨映照流輩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