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和書譜卷一

關燈
足觀者。

    今及見者,《春日雨晴燕諸王》與夫《秋中月夜》之詩,筆法勁媚,尚可以追配昔人雲。

    今禦府所藏行書七: 南郊口号,歲功贊,守歲詩,秋中月夜詩,秋日詩,重陽詩,春日雨晴燕諸王詩。

     曆代諸帝後附唐德宗 唐德宗諱适,代宗長子也。

    初在宗藩,譽望已著。

    性識強敏,一經于目,往往不待學而能。

    其所以自任者,亦複如此。

    齒胄之年,便為統帥。

    既總萬幾,頗勵精治道,思前王能事,以壯大猷。

    故群臣章奏來上,皆即批答,筆無滞思,翰墨落落可觀。

    大抵唐以文皇喜字書之學,故後世子孫尚得遺法。

    至于張官置吏以為侍書,世不乏人,良以此也。

    陸贽以内相輔贊,奏牍動千百言,度其可否從違,常與贽所陳相當。

    而流離兵火,遺散不複收,是以存者無幾。

    觀其行書,筆意亦不愧前人雲。

    今禦府所藏行書一: 批答趙惠伯表。

     曆代諸帝後附唐宣宗 唐宣宗諱忱,憲宗第十三子也。

    性嚴重寡言,宮中以為不慧。

    然精于聽斷,而專事明察,其所以黜陟臣下,皆出于已。

    至于手寫诏勑,而人一被識擢,則為時之榮遇。

    大抵傷于太察,而無複仁恩之意,自是唐室至宣宗而複蹇矣。

    當時法書之盛,如裴休輩尚能追步顔柳。

    故諸宗承襲太宗之學,皆以翰墨流傳,至宣宗複以行書稱,蓋其典刑猶在也。

    今禦府所藏行書三: 賜李叢勑,賜李叢手勑,賜李叢手诏。

     曆代諸帝後附唐昭宗 唐昭宗諱晔,懿宗第七子也。

    為人明倩,多喜作書字。

    初有志興複,慨然思得非常之材,相圖回治具,惜無以助之,當是時錢镠以節制領浙西,雖稱臣不乏貢賦。

    而實霸有一方,信英雄也。

    然昭宗于此乃能籠絡駕馭,推赤心置人腹中,使镠終唐室而不二心者,昭宗實有以歸之也。

    觀其以《衣襟書》賜镠,當時不能無意。

    其書雖不稱于世,而興複之志于斯可見矣。

    今禦府所藏行書一: 賜錢镠衣襟書 曆代諸帝後附武則天 武則天順聖皇後武氏諱曌,并州文水人。

    凜凜英斷,脫去鉛華脂韋氣味,椉高宗溺愛而窺觎竊起。

    遂能不出重闱深密之地,駕馭英雄,使人人各為其用,不旋踵踝移唐室。

    使之善自推托有《周南-卷耳》之志,則其用心豈減古賢後妃哉!惜乎不知出此,乃欲以牝雞司晨,宜乎不克令終,而張柬之等起而複子明辟也。

    新史貶而傳之,舊史以謂窮妖白首,良以為訓。

    考其出新意持臆說,增減前人筆畫,自我作古為十九字,曰而(天)、(地)、○Z(日)、○子(月)、○(星)、(君)、(年)、(正)、(臣)、曌(照)、(戴)、(載)、(國)、(初)、(證)、(授)、(人聖)、(生)。

    當時臣下奏章與天下書契,鹹用其字。

    然獨能行于一世,而止唐之石刻載其字者,知其在則天時也。

    雖然,亦本于喜作字。

    初得晉王導十世孫方慶者家藏其祖父二十八人書迹,摹拓把玩,自此筆力益進,其行書骎骎稍能有丈夫勝氣。

    今禦府所藏行書一: 夜宴詩。

     曆代諸帝後附梁太祖 梁太祖朱氏諱溫,批答賀表行書字體,雖純熟,然乏氣韻。

    當是筆吏所書。

    方時溫以唐之臣子,盜竊神器,故多引瑞物為受命之符。

    唐天王下以土德,而繼土者莫若金。

    于是梁以金承之,而色尚白,所有之郡縣,至有以白烏、白兔、白鹦鹉、白鹿為獻者。

    此表獻白鹿也。

    其奏章之臣,則有若韓建,有若楊陟,有若薛贻矩。

    實在開平即位之歲,是其區區急于符契,以厭人心。

    曾不知三代受命不約而應,如黃龍輔舟,銀溢山赤,烏流王屋,以表殊休者,亦固有自。

    時其承正統,又曆年滋久,且無非應天順人而作。

    如溫者,偶以黃巢馀黨椉不利之際,初雲歸順,終乃攘奪。

    其自視治世,一顯諸侯為不足,況複區區引符命哉?今禦府所藏行書一: 禦批祥瑞表。

     曆代諸帝後附梁末帝 梁末帝諱瑱,太祖溫第四子也,以唐文德元年生于東京。

    美容儀,為人沈厚,未嘗妄語言,喜與聞人儒士遊。

    唐光化元年授河南府參軍。

    溫受禅,封瑱均王。

    僞鳳曆元年二月,瑱即位。

    瑱無他伎,喜弄翰墨,多作行書批勑,大者或近盈尺。

    筆勢結密,有王氏羲、獻帖法,流傳到今,覽之便知,非侍書者所能及也。

    今禦府所藏行書一: 正明勑。

     曆代諸帝後附周世宗 周世宗,柴氏,諱榮,睿武孝文皇帝太祖聖穆柴後之侄也。

    丱歲事君後以孝謹聞,太祖愛之,及長,委以主器之重,乃克負荷。

    迨其繼明在禦,因任舊臣,相與紹述前烈,増大基構。

    摧高平之陣,而勍敵挫氣;還秦鳳之封,而遠土開疆;以至江北燕南,取之如拾荊。

    自非英傑之主,能克家若是耶?故宜神武之略,氤氲盤礴發于筆端,其運用處,自己過人遠甚。

    觀《賜張昭诏》,有行書法,亦可見其略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