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和書譜卷一
關燈
小
中
大
曆代諸帝後附晉武帝
司馬氏,諱炎字安世,文帝之子也。
司馬氏執魏國威柄。
凡三世矣,至武帝時神器始歸之。
獨江左有吳後附皓者,擅五十九年之業,一旦用王浚,唾手而得,故天下始一于晉。
夫可謂繼志述事之主。
然以憂勤得之,以佚樂棄之,其後東西分裂而為兩晉,後世論優劣,鹹自武帝始。
喜作字,于草書尤工,落筆雄徤,挾英勇之氣,毅然為一代祖,豈龊龊戲弄筆墨之末以取勝者。
惜乎不克終譽,而信賈充之言,舍衛瓘之忠,不為經遠計以贻翼子,故為有為者之所痛恨也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二: 我師帖,善消息帖。
曆代諸帝後附唐太宗 唐太宗,李氏諱世民,高祖之次子。
有隋末首建大議,起太原,入長安,取天下如運諸掌。
故史稱除隋之亂,比迹湯武;緻治之美,庶幾成康,夫可謂近古之英主。
方天下混一,四方無虞,乃留心翰墨,粉飾治具,雅好王羲之字,心慕手追,出内帑金帛,購人間遺墨,得真行草二千二百馀紙來上。
萬幾之馀,不廢模仿。
先是釋智永善羲之書,而虞世南師之,頗得其體。
太宗乃以書師世南,然嘗患戈腳不工。
偶作“戬”字,遂空其落戈,令世南足之,以示魏征。
征曰:“今窺聖作,惟‘戬’字戈法逼真。
”太宗歎其高于藻識,然自是益加工焉。
世南既亡,以褚遂良侍書,凡人間所上羲之帖,惟遂良究其真赝,故所學尤勝。
嘗謂朝臣曰:“書學小道,初非急務,時或留心,猶勝棄日,然亦未有不學而得者。
朕少時臨陣,料敵以形勢為主,今吾學書亦然。
”又嘗作《筆法》、《指意》、《筆意》三說以訓學者,蓋所得其在是欤。
複善飛白,一日宴三品以上于玄武門,作飛白以賜,臣下椉酒争取,以為娛樂。
置弘文館,選貴遊子弟有字性者,出禁中所藏書令斆學焉。
海内有善書者,亦許遣入館。
由是十年間,翕然向化。
一日作真草屏幛以示群臣,其筆力遒勁,尤為一時之絶。
又嘗贊羲之傳,痛論字學,固亦見其髣髴。
觀夫淵源,變态出于筆端者,信非一日之習,其所由來遠矣。
今禦府所藏一十有四: 正書:诏勑。
行書:诏勑,道德勑,禊宴詩,江叔帖,藝韫帖,好謙帖,真迹帖,枇杷子帖,魏仲思改名勑。
草書:九仙門勑,晩來勑,手勑,無為帖。
曆代諸帝後附唐明皇 唐明皇諱隆基,睿宗第三子也。
其英武該通,具載本紀。
臨軒之馀,留心翰墨。
初見翰苑書體狃于世習,鋭意作章草八分,遂擺脫舊學。
觀其批張九齡表、賜裴耀卿詩,與夫《嘉賓》之勑、《五王》之贊,議者言其豐茂英特。
斯亦天禀,如八分書,北京義堂與東嶽封禅碑,雖出于當時學士共相摹勒,然其風格大體皆有所授。
窦臮賦其書,以謂“風骨巨麗,碑闆峥嵘;思如泉而吐鳳,筆為海以吞鲸”,亦足以狀其瑰偉也。
今禦府所藏二十有五: 隸書:五王贊,法空字,喜雪篇,太一字。
行書:賜趙宣王等勑,訪道勑,嘉賓勑,賜李含光勑二,批答李含光表修齋二,批答李含光表謝賜,批答李含光表投璧,批答李含光表起居,批答李含光表香信,批答李含光表謝修功德,批答張九齡謝知制诰表,批答楊勵俗等表,批答裴耀卿等雪篇表,批答裴耀卿等賀雨表,批答裴耀卿等奏謝宣示聖旨,賜裴耀卿等詩,鹡鸰頌,送虛已赴蜀川詩,春台望雜言。
曆代諸帝後附唐肅宗 唐肅宗諱亨,明皇第三子也。
天性仁孝,好學不倦,明皇酷愛與諸子異,開元二十五年乃立為太子。
明皇幸蜀,父老遮道乞留太子平賊,蓋當時人心已知歸矣。
迨其以天下元帥提孤軍抗衡漁陽卷地之衆,日消月化,雷驅電掃,終使海嶽一清,宗廟如故,真不愧主器之托也。
即位之明年,遣韋見素迎上皇自蜀還京,使明皇感悟,自謂:“吾始得為天子父,不其美欤?”其盛德成功,雖未足以比迹湯武,而至于削平禍亂,再造唐室,亦傑然用武之君。
是以郭子儀、李光弼之徒,真天下豪傑之士,功名為中興第一,皆肅宗善将将而能禦之要,知英主自有真也。
肅宗早歲時,明皇為選佳士如賀知章等,侍讀左右,氣味漸摩,曾非一日。
又當明皇在禦,以行書、八分、章草書為時矜式,肅宗以子職侍東宮,方溫凊定省間,得無過庭之訓?是宜行書亦有家法,而其氣韻與能字者争衡也。
今禦府所藏行書七: 賜李含光勑二,批答郭子儀表,批答李季卿表,批答李含光表修齋,批答李含光表修功德,批答李含光表錫缣。
曆代諸帝後附唐代宗 唐代宗諱豫,肅宗長子也。
明皇諸孫百馀人,代宗最長,為嫡皇孫。
聰明寛厚,喜怒不形于色,好學強記,深于《易》象。
宵旰之暇,留心翰墨,于行書益工。
大抵有唐自太宗以還,世相祖襲,至代宗家學未墜。
論其筆力,則非有太宗、明皇超邁之氣,然亦有
司馬氏執魏國威柄。
凡三世矣,至武帝時神器始歸之。
獨江左有吳後附皓者,擅五十九年之業,一旦用王浚,唾手而得,故天下始一于晉。
夫可謂繼志述事之主。
然以憂勤得之,以佚樂棄之,其後東西分裂而為兩晉,後世論優劣,鹹自武帝始。
喜作字,于草書尤工,落筆雄徤,挾英勇之氣,毅然為一代祖,豈龊龊戲弄筆墨之末以取勝者。
惜乎不克終譽,而信賈充之言,舍衛瓘之忠,不為經遠計以贻翼子,故為有為者之所痛恨也。
今禦府所藏草書二: 我師帖,善消息帖。
曆代諸帝後附唐太宗 唐太宗,李氏諱世民,高祖之次子。
有隋末首建大議,起太原,入長安,取天下如運諸掌。
故史稱除隋之亂,比迹湯武;緻治之美,庶幾成康,夫可謂近古之英主。
方天下混一,四方無虞,乃留心翰墨,粉飾治具,雅好王羲之字,心慕手追,出内帑金帛,購人間遺墨,得真行草二千二百馀紙來上。
萬幾之馀,不廢模仿。
先是釋智永善羲之書,而虞世南師之,頗得其體。
太宗乃以書師世南,然嘗患戈腳不工。
偶作“戬”字,遂空其落戈,令世南足之,以示魏征。
征曰:“今窺聖作,惟‘戬’字戈法逼真。
”太宗歎其高于藻識,然自是益加工焉。
世南既亡,以褚遂良侍書,凡人間所上羲之帖,惟遂良究其真赝,故所學尤勝。
嘗謂朝臣曰:“書學小道,初非急務,時或留心,猶勝棄日,然亦未有不學而得者。
朕少時臨陣,料敵以形勢為主,今吾學書亦然。
”又嘗作《筆法》、《指意》、《筆意》三說以訓學者,蓋所得其在是欤。
複善飛白,一日宴三品以上于玄武門,作飛白以賜,臣下椉酒争取,以為娛樂。
置弘文館,選貴遊子弟有字性者,出禁中所藏書令斆學焉。
海内有善書者,亦許遣入館。
由是十年間,翕然向化。
一日作真草屏幛以示群臣,其筆力遒勁,尤為一時之絶。
又嘗贊羲之傳,痛論字學,固亦見其髣髴。
觀夫淵源,變态出于筆端者,信非一日之習,其所由來遠矣。
今禦府所藏一十有四: 正書:诏勑。
行書:诏勑,道德勑,禊宴詩,江叔帖,藝韫帖,好謙帖,真迹帖,枇杷子帖,魏仲思改名勑。
草書:九仙門勑,晩來勑,手勑,無為帖。
曆代諸帝後附唐明皇 唐明皇諱隆基,睿宗第三子也。
其英武該通,具載本紀。
臨軒之馀,留心翰墨。
初見翰苑書體狃于世習,鋭意作章草八分,遂擺脫舊學。
觀其批張九齡表、賜裴耀卿詩,與夫《嘉賓》之勑、《五王》之贊,議者言其豐茂英特。
斯亦天禀,如八分書,北京義堂與東嶽封禅碑,雖出于當時學士共相摹勒,然其風格大體皆有所授。
窦臮賦其書,以謂“風骨巨麗,碑闆峥嵘;思如泉而吐鳳,筆為海以吞鲸”,亦足以狀其瑰偉也。
今禦府所藏二十有五: 隸書:五王贊,法空字,喜雪篇,太一字。
行書:賜趙宣王等勑,訪道勑,嘉賓勑,賜李含光勑二,批答李含光表修齋二,批答李含光表謝賜,批答李含光表投璧,批答李含光表起居,批答李含光表香信,批答李含光表謝修功德,批答張九齡謝知制诰表,批答楊勵俗等表,批答裴耀卿等雪篇表,批答裴耀卿等賀雨表,批答裴耀卿等奏謝宣示聖旨,賜裴耀卿等詩,鹡鸰頌,送虛已赴蜀川詩,春台望雜言。
曆代諸帝後附唐肅宗 唐肅宗諱亨,明皇第三子也。
天性仁孝,好學不倦,明皇酷愛與諸子異,開元二十五年乃立為太子。
明皇幸蜀,父老遮道乞留太子平賊,蓋當時人心已知歸矣。
迨其以天下元帥提孤軍抗衡漁陽卷地之衆,日消月化,雷驅電掃,終使海嶽一清,宗廟如故,真不愧主器之托也。
即位之明年,遣韋見素迎上皇自蜀還京,使明皇感悟,自謂:“吾始得為天子父,不其美欤?”其盛德成功,雖未足以比迹湯武,而至于削平禍亂,再造唐室,亦傑然用武之君。
是以郭子儀、李光弼之徒,真天下豪傑之士,功名為中興第一,皆肅宗善将将而能禦之要,知英主自有真也。
肅宗早歲時,明皇為選佳士如賀知章等,侍讀左右,氣味漸摩,曾非一日。
又當明皇在禦,以行書、八分、章草書為時矜式,肅宗以子職侍東宮,方溫凊定省間,得無過庭之訓?是宜行書亦有家法,而其氣韻與能字者争衡也。
今禦府所藏行書七: 賜李含光勑二,批答郭子儀表,批答李季卿表,批答李含光表修齋,批答李含光表修功德,批答李含光表錫缣。
曆代諸帝後附唐代宗 唐代宗諱豫,肅宗長子也。
明皇諸孫百馀人,代宗最長,為嫡皇孫。
聰明寛厚,喜怒不形于色,好學強記,深于《易》象。
宵旰之暇,留心翰墨,于行書益工。
大抵有唐自太宗以還,世相祖襲,至代宗家學未墜。
論其筆力,則非有太宗、明皇超邁之氣,然亦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