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七 器具

關燈
琴台 以河南鄭州所造古郭公磚,上有方勝及象眼花者,以作琴台,取其中空發響,然此實宜置盆景及古石。

    當更制一小幾,長過琴一尺,高二尺八寸,闊容三琴者,為雅。

    坐用胡床,兩手更運動,須比他坐稍高,則手不費力。

    更有紫檀為邊,以錫為池,水晶為面者,于台中置水蓄魚藻,實俗制也。

     研 研以端溪為上,出廣東肇慶府,有新舊坑、上下岩之辨,石色深紫,襯手而潤,叩之清遠,有重暈、青綠、小鹆眼者為貴,其次色赤,呵之乃潤。

    更有紋慢而大者,乃西坑石,不甚貴也。

    又有天生石子,溫潤如玉,摩之無聲,發墨而不壞筆,真希世之珍。

    有無眼而佳者,若白端、青綠端,非眼不辨。

    黑端出湖廣辰、沅二州,亦有小眼,但石質粗燥,非端石也。

    更有一種出婺源歙山、龍尾溪,亦有新舊二坑,南唐時開,至北宋已取盡,故舊硯非宋者,皆此石。

     石有金銀星及羅紋、刷絲、眉子,青黑者尤貴。

    黎溪石出湖廣常德、辰州二界,石色淡青,内深紫,有金線及黃脈,俗所謂紫袍、金帶者是。

    洮溪研出陝西臨洮府河中,石綠色,潤如玉。

    衢研出衢州開化縣,有極大者,色黑。

    熟鐵研出青州,古瓦研出相州,澄泥研出虢州。

     研之樣制不一,宋時進禦有玉台、鳳池、玉環、玉堂諸式,今所稱貢研,世絕重之。

    以高七寸,闊四寸,下可容一拳者為貴,不知此特進奉一種,其制最俗。

    餘所見宣和舊研有絕大者,有小八棱者,皆古雅渾樸。

    别有圓池、東坡瓢形、斧形、端明諸式,皆可用。

    葫蘆樣稍俗,至如雕镂二十八宿、鳥、獸、龜、龍、天馬,及以眼為七星形,剝落研質,嵌古銅玉器于中,皆入惡道。

     研須日滌,去其積墨敗水,則墨光瑩澤,惟研池邊斑駁墨迹,久浸不浮者,名曰墨鏽,不可磨去。

    研,用則貯水,畢則幹之。

    滌硯用蓮房殼,去垢起滞,又不傷研。

    大忌滾水磨墨,茶酒俱不可,尤不宜令頑童持洗。

    研匣宜用紫黑二漆,不可用五金,蓋金能燥石。

    至如紫檀、烏木及雕紅、彩漆,俱俗,不可用。

     筆 尖、齊、圓、健,筆之四德,蓋毫堅則尖,毫多則齊,用荥貼襯得法,則毫束而圓,用純毫附以香狸、角水得法,則用久而健,此制筆之訣也。

    古有金銀管、象管、玳瑁管、玻璃管、镂金、綠沈管,近有紫檀、雕花諸管,俱俗不可用。

    惟斑管最雅,不則竟用白竹。

    尋丈書筆,以木為管,亦俗。

    當以笻竹為之,蓋竹細而節大,易于把握。

     筆頭式須如尖頭,細腰、葫蘆諸樣,僅可作小書,然亦時制也。

    畫筆,杭州者佳。

    古人用筆洗,蓋書後即滌去滞墨,毫堅不脫,可耐久。

    筆敗則瘗之,故雲敗筆成冢,非虛語也。

     墨 墨之妙用,質取其輕,煙取其清,嗅之無香,摩之無聲,若晉、唐、宋、元畫書,皆傳數百年,墨色如漆,神氣完好,此佳墨之效也。

     故用墨必擇精品,且日置幾案間,即樣制亦須近雅,如朝官、魁星、寶瓶、墨玦諸式,即佳亦不可用。

    宣德墨最精,幾與宣和内府所制同,當蓄以供玩,或以臨摹古書畫,蓋膠色已退盡,惟存墨光耳。

    唐以奚廷珪為第一,張遇第二,廷珪至賜國姓,今其墨幾與珍寶同價。

     紙 古人殺青為書,後乃用紙。

    北紙用橫簾造,其紋橫,其質松而厚,謂之側理。

    南紙用豎簾,二王真迹,多是此紙。

    唐人有硬黃紙,以黃蘖染成,取其辟蠧。

    蜀妓薛濤為紙,名十色小箋,又名蜀箋。

     宋有澄心堂紙,有黃白經箋,可揭開用。

    有碧雲春樹、龍鳳、團花、金花等箋,有匹紙長三丈至五丈,有彩色粉箋及藤白、鹄白、蠶繭等紙。

    元有彩色粉箋、蠟箋、黃箋、花箋、羅紋箋,皆出紹興,有白箓、觀音、清江等紙,皆出江西。

    山齋俱當多蓄以備用。

     國朝連七、觀音、奏本、榜紙,俱不佳。

    惟大内用細密灑金五色粉箋,堅厚如闆,面砑光如白玉,有印金花五色箋,有青紙如段素,俱可寶。

    近吳中灑金紙,松江譚箋,俱不耐久,泾縣連四最佳。

     高麗别有一種,以綿繭造成,色白如绫,堅韌如帛,用以書寫,發墨可愛,此中國所無,亦奇品也。

     劍 今無劍客,故世少名劍,即鑄劍之法亦不傳。

    古劍銅鐵互用,陶弘景《刀劍錄》所載有:“屈之如鈎,縱之直如弦,铿然有聲者”,皆目所未見。

    近時莫如倭奴所鑄,青光射人。

    曾見古銅劍,青綠四裹者,蓄之,亦可愛玩。

     印章 以青田石瑩潔如玉、照之燦若燈輝者為雅。

    然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