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 書畫
關燈
小
中
大
帝神道碑》,齊倪桂《金庭觀碑》,齊《南陽寺隸書碑》,梁《茅君碑》《瘗鶴銘》、劉靈《正堕淚碑》。
魏、齊、周帖:則有魏裴思順《教戒經》;北齊王思誠《八分茅山碑》、後周《大宗伯唐景碑》、蕭子雲《章草出師頌》《天柱山銘》。
隋帖:則有《開皇蘭亭》,薛道衡書《朱廠碑》《舍利塔銘》《龍藏寺碑》,智永《真行二體千文》《草書蘭亭》。
唐帖:歐書則《九成宮銘》《房定公墓碑》《化度寺碑》《皇甫君碑》《虞恭公碑》《真書千文小楷》《心經》《夢奠帖》《金蘭帖》。
虞書則《夫子廟堂碑》《破邪論》《寶昙塔銘》《陰聖道場碑》《汝南公主碑》《贊法師碑》。
禇書則《樂毅論》《哀冊文》《忠臣像贊》《龍馬圖贊》《臨摹蘭亭》《臨摹聖教》《陰符經》《度人經》《紫陽觀碑》。
柳書則《金剛經》《玄秘塔銘》。
顔書則《争坐位帖》《麻姑仙壇》《二祭文》《家廟碑》《元次山碑》《多寶寺碑》《放生池碑》《射堂記》《北嶽廟碑》《草書千文》《磨崖碑》《幹祿字帖》。
懷素書則《自序三種》《草書千文》《聖母帖》《藏真律公二帖》。
李北海書則《陰符經》《娑羅樹碑》《曹娥碑》《秦望山碑》《臧懷庇碑》《有道先生葉公碑》《嶽麓寺碑》《開元寺碑》《荊門行》《雲麾将軍碑》《李思訓碑》《戒壇碑》。
太宗書《魏徵碑》《屏風帖》《李碑》;玄宗《一行禅師塔銘》《孝經》《金仙公主碑》。
孫過庭《書譜》;柳公綽《諸葛廟堂碑》;李陽冰《篆書千文》《城隍廟碑》《孔子廟碑》;歐陽通《道因禅師碑》;薛稷《升仙太子碑》;張旭《草書千文》;僧行敦《遺教經》。
宋則蘇、米諸公,如《洋州園池》《天馬賦》等類。
元則趙松雪。
國朝則二宋諸公,所書佳者,亦當兼收,以供賞鑒,不必太雜。
南北紙墨 古之北紙,其紋橫,質松而厚,不受墨;北墨色青而淺,不和油蠟,故色淡而紋皺,謂之“蟬翅拓”。
南紙其紋豎,用油蠟,故色純黑而有浮光,謂之“烏金拓”。
古今帖辨 古帖曆年久而裱數多,其墨濃者,堅若生漆,紙面光彩如砑,并無沁墨水迹侵染,且有一種異馨,發自紙墨之外。
裝帖 古帖宜以文木薄一分許為闆,面上刻碑額卷數。
次則用厚紙五分許,以古色錦或青花白地錦為面,不可用绫及雜彩色。
更須制匣以藏之,宜少方闊,不可狹長、闊狹不等,以白鹿紙廂邊,不可用絹。
十冊為匣,大小如一式,乃佳。
宋闆 藏書貴宋刻,大都書寫肥瘦有則。
佳者有歐、柳筆法,紙質勻潔,墨色清潤,至于格用單邊,字多諱筆,雖辨證之一端,然非考據要訣也。
書以班、範二書、《左傳》《國語》《老》《莊》《史記》《文選》,諸子為第一,名家詩文、雜記、道釋等書次之。
紙白闆新,綿紙者為上,竹紙活襯者亦可觀。
糊背批點,不蓄可也。
懸畫月令 歲朝宜宋畫福神及古名賢像。
元宵前後宜看燈、傀儡,正、二月宜春遊、仕女、梅、杏、山茶、玉蘭、桃、李之屬,三月三日,宜宋畫真武像,清明前後宜牡丹、芍藥,四月八日,宜宋元人畫佛及宋繡佛像,十四宜宋畫純陽像,端午宜真人、玉符,及宋元名筆端陽景、龍舟、艾虎、五毒之類,六月宜宋元大樓閣、大幅山水、蒙密樹石、大幅雲山、采蓮、避暑等圖。
七夕宜穿針乞巧、天孫織女、樓閣、芭蕉、仕女等圖,八月宜古桂、或天香、書屋等圖,九、十月宜菊花、芙蓉、秋江、秋山、楓林等圖,十一月宜雪景、臘梅、水仙、醉楊妃等圖,十二月宜鐘馗、迎福、驅魅、嫁妹,臘月廿五,宜玉帝、五色雲車等圖。
至如移家則有葛仙移居等圖,稱壽則有院畫壽星、王母等圖。
祈晴則有東君,祈雨則有古畫風雨神龍、春雷起蟄等圖,立春則有東皇太乙等圖,皆随時懸挂,以見歲時節序。
若大幅神圖,及杏花燕子、紙帳梅、過牆梅、松柏、鶴鹿、壽星之類,一落俗套,斷不宜懸。
至如宋元小景,枯木、竹石四幅大景,又不當以時序論也。
魏、齊、周帖:則有魏裴思順《教戒經》;北齊王思誠《八分茅山碑》、後周《大宗伯唐景碑》、蕭子雲《章草出師頌》《天柱山銘》。
隋帖:則有《開皇蘭亭》,薛道衡書《朱廠碑》《舍利塔銘》《龍藏寺碑》,智永《真行二體千文》《草書蘭亭》。
唐帖:歐書則《九成宮銘》《房定公墓碑》《化度寺碑》《皇甫君碑》《虞恭公碑》《真書千文小楷》《心經》《夢奠帖》《金蘭帖》。
虞書則《夫子廟堂碑》《破邪論》《寶昙塔銘》《陰聖道場碑》《汝南公主碑》《贊法師碑》。
禇書則《樂毅論》《哀冊文》《忠臣像贊》《龍馬圖贊》《臨摹蘭亭》《臨摹聖教》《陰符經》《度人經》《紫陽觀碑》。
柳書則《金剛經》《玄秘塔銘》。
顔書則《争坐位帖》《麻姑仙壇》《二祭文》《家廟碑》《元次山碑》《多寶寺碑》《放生池碑》《射堂記》《北嶽廟碑》《草書千文》《磨崖碑》《幹祿字帖》。
懷素書則《自序三種》《草書千文》《聖母帖》《藏真律公二帖》。
李北海書則《陰符經》《娑羅樹碑》《曹娥碑》《秦望山碑》《臧懷庇碑》《有道先生葉公碑》《嶽麓寺碑》《開元寺碑》《荊門行》《雲麾将軍碑》《李思訓碑》《戒壇碑》。
太宗書《魏徵碑》《屏風帖》《李碑》;玄宗《一行禅師塔銘》《孝經》《金仙公主碑》。
孫過庭《書譜》;柳公綽《諸葛廟堂碑》;李陽冰《篆書千文》《城隍廟碑》《孔子廟碑》;歐陽通《道因禅師碑》;薛稷《升仙太子碑》;張旭《草書千文》;僧行敦《遺教經》。
宋則蘇、米諸公,如《洋州園池》《天馬賦》等類。
元則趙松雪。
國朝則二宋諸公,所書佳者,亦當兼收,以供賞鑒,不必太雜。
南北紙墨 古之北紙,其紋橫,質松而厚,不受墨;北墨色青而淺,不和油蠟,故色淡而紋皺,謂之“蟬翅拓”。
南紙其紋豎,用油蠟,故色純黑而有浮光,謂之“烏金拓”。
古今帖辨 古帖曆年久而裱數多,其墨濃者,堅若生漆,紙面光彩如砑,并無沁墨水迹侵染,且有一種異馨,發自紙墨之外。
裝帖 古帖宜以文木薄一分許為闆,面上刻碑額卷數。
次則用厚紙五分許,以古色錦或青花白地錦為面,不可用绫及雜彩色。
更須制匣以藏之,宜少方闊,不可狹長、闊狹不等,以白鹿紙廂邊,不可用絹。
十冊為匣,大小如一式,乃佳。
宋闆 藏書貴宋刻,大都書寫肥瘦有則。
佳者有歐、柳筆法,紙質勻潔,墨色清潤,至于格用單邊,字多諱筆,雖辨證之一端,然非考據要訣也。
書以班、範二書、《左傳》《國語》《老》《莊》《史記》《文選》,諸子為第一,名家詩文、雜記、道釋等書次之。
紙白闆新,綿紙者為上,竹紙活襯者亦可觀。
糊背批點,不蓄可也。
懸畫月令 歲朝宜宋畫福神及古名賢像。
元宵前後宜看燈、傀儡,正、二月宜春遊、仕女、梅、杏、山茶、玉蘭、桃、李之屬,三月三日,宜宋畫真武像,清明前後宜牡丹、芍藥,四月八日,宜宋元人畫佛及宋繡佛像,十四宜宋畫純陽像,端午宜真人、玉符,及宋元名筆端陽景、龍舟、艾虎、五毒之類,六月宜宋元大樓閣、大幅山水、蒙密樹石、大幅雲山、采蓮、避暑等圖。
七夕宜穿針乞巧、天孫織女、樓閣、芭蕉、仕女等圖,八月宜古桂、或天香、書屋等圖,九、十月宜菊花、芙蓉、秋江、秋山、楓林等圖,十一月宜雪景、臘梅、水仙、醉楊妃等圖,十二月宜鐘馗、迎福、驅魅、嫁妹,臘月廿五,宜玉帝、五色雲車等圖。
至如移家則有葛仙移居等圖,稱壽則有院畫壽星、王母等圖。
祈晴則有東君,祈雨則有古畫風雨神龍、春雷起蟄等圖,立春則有東皇太乙等圖,皆随時懸挂,以見歲時節序。
若大幅神圖,及杏花燕子、紙帳梅、過牆梅、松柏、鶴鹿、壽星之類,一落俗套,斷不宜懸。
至如宋元小景,枯木、竹石四幅大景,又不當以時序論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