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 書畫
關燈
小
中
大
團,另換水煮熟,去水,傾置一器,候冷,日換水浸,臨用以湯調開,忌用濃糊及敝帚。
裝褫定式 上下天地須用皂绫龍鳳雲鶴等樣,不可用團花及蔥白、月白二色。
二垂帶用白绫,闊一寸許,烏絲粗界畫二條,玉池白绫亦用前花樣。
書畫小者須挖嵌,用淡月白畫絹,上嵌金黃绫條,闊半寸許,蓋宣和裱法,用以題識,旁用沉香皮條邊,大者四面用白绫,或單用皮條邊亦可。
參書有舊人題跋,不宜剪削,無題跋則斷不可用。
畫卷有高頭者不須嵌,不則亦以細畫絹挖嵌。
引首須用宋經箋、白宋箋及宋、元金花箋,或高麗繭紙、日本畫紙俱可。
大幅上引首五寸,下引首四寸,小全幅上引首四寸,下引首三寸,上褾除擫竹外,淨二尺,下褾除軸淨一尺五寸,橫卷長二尺者,引首闊五寸,前褾闊一尺,餘俱以是為率。
褾軸 古人有镂沉檀為軸身,以裹金、鎏金、白玉、水晶、琥珀、瑪瑙、雜寶為飾,貴重可觀,蓋白檀香潔去蟲,取以為身,最有深意。
今既不能如舊制,隻以杉木為身。
用犀、象、角玉種,雕如舊式,不可用紫檀、花梨、法藍諸俗制。
畫卷唐上軸,形制既小,不妨以寶玉為之,斷不可用平軸。
簽以犀、玉為之,曾見宋玉簽半嵌錦帶内者,最奇。
裱錦 古有樗蒲錦、樓閣錦、紫駝花、鸾章錦、朱雀錦、鳳皇錦、走龍錦、翻鴻錦,皆禦府中物。
有海馬錦、龜紋錦、粟地錦、皮球錦,皆宣和绫,及宋繡花鳥、山水,為裝池卷首,最古。
今所尚落花流水錦,亦可用,惟不可用宋段及纻絹等物。
帶用錦帶,亦有宋織者。
藏畫 以杉、桫木為匣,匣内切勿油漆、糊紙,恐惹黴濕,四五月,先将畫幅幅展看,微見日色,收起入匣,去地丈餘,庶免黴白。
平時張挂,須三五日一易,則不厭觀,不惹塵濕。
收起時,先拂去兩面塵垢,則質地不損。
小畫匣 短軸作橫面開門匣,畫直放入,軸頭貼簽,标寫某書某畫,甚便取看。
卷畫 須顧邊齊,不宜局促,不可太寬,不可着力卷緊,恐急裂絹素。
拭抹用軟絹細細拂之,不可以手托起畫軸就觀,多緻損裂。
法帖 曆代名家碑刻,當以《淳化閣帖》壓卷,侍書王著勒,末有篆題者是。
蔡京奉旨摹者,曰《太清樓帖》;僧希白所摹者,曰《潭帖》;尚書郎潘思旦所摹者,曰《绛帖》;王寀輔道守汝州所刻者,曰《汝帖》;宋許提舉刻于臨江者,曰《二王帖》;元祐中刻者,曰《秘閣續帖》;淳熙年刻者,曰《修内司本》。
高宗訪求遺書,于淳熙閣摹刻者,曰《淳熙秘閣續帖》;南唐後主命徐铉勒石,在淳化之前者,曰《昇元帖》;劉次莊摹閣帖,除去篆題年月,而增入釋文者,曰《戲元堂帖》。
武岡軍重摹绛帖,曰《武岡帖》;上蔡人臨摹绛帖,曰《蔡州帖》;趙彥約于南康所刻,曰《星鳳樓帖》;廬江李氏刻,曰《甲秀堂帖》;黔人秦世章所刻,曰《黔江帖》;泉州重摹閣帖,曰《泉帖》;韓平原所刻,曰《群玉堂帖》;薛紹彭所刻,曰《家塾帖》;曹之格日新所刻,曰《寶晉齋帖》;王庭筠所刻,曰《雪谿堂帖》;周府所刻,曰《東書堂帖》;吾家所刻,曰《停雲館帖》《小停雲帖》;華氏刻,曰《真賞齋帖》。
皆帖中名刻,摹勒皆精。
又如曆代名帖,收藏不可缺者,周、秦、漢則史籀篆《石鼓文》、壇山石刻,李斯篆泰山、朐山、峄山諸碑,《秦誓》《詛楚文》,章帝《草書帖》,蔡邕《淳于長夏承碑》《郭有道碑》《九疑山碑》《邊韶碑》《宣父碑》《北嶽碑》,崔子玉《張平子墓碑》,郭香察隸《西嶽華山碑》。
魏帖:則元帝《賀捷表》《大飨碑》《薦季直表》《受禅碑》《上尊号碑》《宗聖侯碑》、劉玄州《華嶽碑》。
吳帖:則《國山碑》《延陵季子二碑》。
晉帖:則《蘭亭記》《筆陣圖》《黃庭經》《聖教序》《樂毅論》《周府君碑》《東方朔贊》《洛神賦》《曹娥碑》《告墓文》《攝山寺碑》《裴雄碑》《興福寺碑》《宣示帖》《平西将軍墓銘》《梁思楚碑》,羊祜《岘山碑》,索靖《出師頌》。
宋、齊、梁、陳帖:則《宋文
裝褫定式 上下天地須用皂绫龍鳳雲鶴等樣,不可用團花及蔥白、月白二色。
二垂帶用白绫,闊一寸許,烏絲粗界畫二條,玉池白绫亦用前花樣。
書畫小者須挖嵌,用淡月白畫絹,上嵌金黃绫條,闊半寸許,蓋宣和裱法,用以題識,旁用沉香皮條邊,大者四面用白绫,或單用皮條邊亦可。
參書有舊人題跋,不宜剪削,無題跋則斷不可用。
畫卷有高頭者不須嵌,不則亦以細畫絹挖嵌。
引首須用宋經箋、白宋箋及宋、元金花箋,或高麗繭紙、日本畫紙俱可。
大幅上引首五寸,下引首四寸,小全幅上引首四寸,下引首三寸,上褾除擫竹外,淨二尺,下褾除軸淨一尺五寸,橫卷長二尺者,引首闊五寸,前褾闊一尺,餘俱以是為率。
褾軸 古人有镂沉檀為軸身,以裹金、鎏金、白玉、水晶、琥珀、瑪瑙、雜寶為飾,貴重可觀,蓋白檀香潔去蟲,取以為身,最有深意。
今既不能如舊制,隻以杉木為身。
用犀、象、角玉種,雕如舊式,不可用紫檀、花梨、法藍諸俗制。
畫卷唐上軸,形制既小,不妨以寶玉為之,斷不可用平軸。
簽以犀、玉為之,曾見宋玉簽半嵌錦帶内者,最奇。
裱錦 古有樗蒲錦、樓閣錦、紫駝花、鸾章錦、朱雀錦、鳳皇錦、走龍錦、翻鴻錦,皆禦府中物。
有海馬錦、龜紋錦、粟地錦、皮球錦,皆宣和绫,及宋繡花鳥、山水,為裝池卷首,最古。
今所尚落花流水錦,亦可用,惟不可用宋段及纻絹等物。
帶用錦帶,亦有宋織者。
藏畫 以杉、桫木為匣,匣内切勿油漆、糊紙,恐惹黴濕,四五月,先将畫幅幅展看,微見日色,收起入匣,去地丈餘,庶免黴白。
平時張挂,須三五日一易,則不厭觀,不惹塵濕。
收起時,先拂去兩面塵垢,則質地不損。
小畫匣 短軸作橫面開門匣,畫直放入,軸頭貼簽,标寫某書某畫,甚便取看。
卷畫 須顧邊齊,不宜局促,不可太寬,不可着力卷緊,恐急裂絹素。
拭抹用軟絹細細拂之,不可以手托起畫軸就觀,多緻損裂。
法帖 曆代名家碑刻,當以《淳化閣帖》壓卷,侍書王著勒,末有篆題者是。
蔡京奉旨摹者,曰《太清樓帖》;僧希白所摹者,曰《潭帖》;尚書郎潘思旦所摹者,曰《绛帖》;王寀輔道守汝州所刻者,曰《汝帖》;宋許提舉刻于臨江者,曰《二王帖》;元祐中刻者,曰《秘閣續帖》;淳熙年刻者,曰《修内司本》。
高宗訪求遺書,于淳熙閣摹刻者,曰《淳熙秘閣續帖》;南唐後主命徐铉勒石,在淳化之前者,曰《昇元帖》;劉次莊摹閣帖,除去篆題年月,而增入釋文者,曰《戲元堂帖》。
武岡軍重摹绛帖,曰《武岡帖》;上蔡人臨摹绛帖,曰《蔡州帖》;趙彥約于南康所刻,曰《星鳳樓帖》;廬江李氏刻,曰《甲秀堂帖》;黔人秦世章所刻,曰《黔江帖》;泉州重摹閣帖,曰《泉帖》;韓平原所刻,曰《群玉堂帖》;薛紹彭所刻,曰《家塾帖》;曹之格日新所刻,曰《寶晉齋帖》;王庭筠所刻,曰《雪谿堂帖》;周府所刻,曰《東書堂帖》;吾家所刻,曰《停雲館帖》《小停雲帖》;華氏刻,曰《真賞齋帖》。
皆帖中名刻,摹勒皆精。
又如曆代名帖,收藏不可缺者,周、秦、漢則史籀篆《石鼓文》、壇山石刻,李斯篆泰山、朐山、峄山諸碑,《秦誓》《詛楚文》,章帝《草書帖》,蔡邕《淳于長夏承碑》《郭有道碑》《九疑山碑》《邊韶碑》《宣父碑》《北嶽碑》,崔子玉《張平子墓碑》,郭香察隸《西嶽華山碑》。
魏帖:則元帝《賀捷表》《大飨碑》《薦季直表》《受禅碑》《上尊号碑》《宗聖侯碑》、劉玄州《華嶽碑》。
吳帖:則《國山碑》《延陵季子二碑》。
晉帖:則《蘭亭記》《筆陣圖》《黃庭經》《聖教序》《樂毅論》《周府君碑》《東方朔贊》《洛神賦》《曹娥碑》《告墓文》《攝山寺碑》《裴雄碑》《興福寺碑》《宣示帖》《平西将軍墓銘》《梁思楚碑》,羊祜《岘山碑》,索靖《出師頌》。
宋、齊、梁、陳帖:則《宋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