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下
關燈
小
中
大
能女紅,亦分内事也。
若處子自多其女紅,恒自矜曰:“我之織紝組紃,諸姑伯姊皆莫能及。
”則人将鄙之矣。
善事上官,毋矢名譽,光武有是言也。
或疑其教臣下以谄,予曰不然。
孔子稱子産有君子之道四焉,事上敬,乃其一也。
他曰告哀公曰:“不獲乎?上民不可得而治矣。
”然則聖人亦教人谄乎! 前輩教人居官,廉不言貧,勤不言勞,愛民不言惠,鋤強不言威,事上緻敬不言屈己,禮賢下士不言忘勢,此其所以于官箴無忝,于陟明有光。
嶺南有貪泉,吳中有廉石。
噫!泉石何知哉?其榮辱之名,蓋因人而得之耳。
子繇水曹郎改刑曹,大司空崔公命予曰:“子知用刑之法乎?夫用刑之法,有時也,有節也,因人也。
以時言之,辰巳以前囚多枵腹,不可刑之也。
曰夕向晦,萬婁俱息,人身血氣各有所歸,亦不可刑之也。
以節言之,人身血氣之沖和,受刑則變,血本赤者,變而紫焉;氣本溫者,變而熱焉。
若先刑上體,後刑下體,則血氣之變者,奔注于腰膂髀胯之間,其毒稍綏,猶可支也。
若先刑下體,後刑上體,則血氣之變者沖灌于心肺之竅,其毒不亦烈乎?是以君子刑其一,不刑其二。
以人言之,彼孱弱之夫,膏粱之子,見刑而畏者也。
一經栲訊,罔不招承,能保其無枉乎?強梁嚚訟之徒,其悖戾之氣,足以玩刑也。
終曰鍛煉莫肯輸服,豈可信其口中雌黃而直之乎?凡此者皆當旁求密察,以得其情,不可專恃乎刑也。
子其慎之。
” 師卦二爻,為帥師之将,聖人以帥師之道言之。
五爻為命将之君,聖人以命将之道言之。
後世推毂遣将,築壇拜将,正得此意。
故宣王南征則命方叔,北伐則命吉甫,其赫然中興,有由然哉!或曰:“王制有天子出征之禮何如?”予曰:“天子出征,惟天造草昧之初,可間行之。
苟不其然,不足以震疊英雄,而屈群力。
若常常而行之,則白登受困,遼左無功,所謂殷鑒不遠者非耶。
” 宋真宗駐跸澶淵,契丹數千騎來薄城下,迎擊之乃引去,帝使人視寇準何為?準方與知制诰楊億飲博歌谑歡呼。
帝喜曰:“準如是,吾複何憂?”竊有說焉。
主憂臣辱,未有甚于此時者。
萊公既決策親征矣,固當臨事而懼,勞心竭力,以濟艱難可也。
顧乃偃然耽樂,如在宴安無事之秋,身系安危者,固如此乎?楊億職掌絲綸,亦與有同舟共濟之責,曾無一言忠告于萊公,且随波浮沉焉。
自許八角磨盤者,固如此乎?斯時也,真宗獨憂之,及偵知二臣所為,乃曰:“吾複何憂者?”豈真不憂哉!殆權詞以安将士之心耳。
漢高祖與太子手敕曰:“汝見蕭曹張陳諸公侯,吾同時人,倍年于汝者皆拜,并語汝諸弟,此西京重父執之禮始此。
”宋朝諸老,凡同年同官之子孫有來谒者,皆坐受其拜,然後設香案遙拜其祖父。
噫!此風厚矣。
予往時在南都,見部寺堂上諸老,與各署屬官小官作通家世講之會,其坐次序齒不序爵。
噫!此風亦厚矣。
隽不疑斷獄引《春秋》,楊萬裡注《易》引故實。
蓋引經者準古訓以律人,釋經者援人事以昭義。
故曰:“無征不信。
”蓋謂此耶!泉齋邵公有曰:“《易》設虛以待天下無窮之變,《春秋》據實以究天下難隐之情。
此又明經者所當知。
有故人尹岩邑,予以公事過其邑,故人告予曰:“邑當孔道,苦于供億,欲請于當道裁省使客饩廪可乎?”予曰:“不可。
無忘賓旅盟乎?五霸送往迎來,列在九經。
古者敵國賓至,關尹以告,候人為導,門尹除門,司裡授館,司徒具徒,司空視塗,司寇诘奸,甸人積薪,火師監燎,水師監濯,膳宰緻餐,廪人獻饩,司馬陳刍,工人展車,其優賓之禮有如此者。
以今視古禮簡略矣,若又裁省,無乃大簡乎?” 孝陵嘗謂學士詹同等曰:“近世文士,不究道德之本,不達當世之務,故詞雖艱深意實淺近,即使過相如楊雄,何裨實用?自今翰林為文,但取通道理,明世務,無事浮藻。
”嗚呼!大哉王言。
其所以風勵天下文章之習,歸于淳古爾雅也至矣。
國初,江西進陳友諒縷金床,燕京進元順帝水晶宮漏,惡其氵?巧皆毀之。
大祀郊廟拜褥,褥心以紅布為之,乾清宮禦床,若無金龍在上,與中人之家卧榻無異。
宮中每曰早膳,止用蔬菜。
凡若此類,皆以儉德示天下先。
孝陵開天起兵時盔甲,藏在太廟,鐵槍藏在五鳳樓中,采石渡江之舟,覆蓋在龍江沙上,擴以朱闌,皆所以示創業艱難也。
國初大統既集,民物更新。
元之子孫面縛來降,以帝王之後免獻俘。
又以元主不戰而奔,克順天命,谥之曰:“順帝”,又封其孫為崇禮侯,還之沙漠。
又遣使祭告曆代帝王之陵,而禁樵牧。
又訪求孔子之後,封衍聖公,顔子、孟子之後封博士,又立孔顔孟三氏儒學,設官以教育三氏子孫之秀者而登用之。
又立尚賓館,聘天下名儒梁寅、徐一夔、周子諒、胡行簡等修《大明集禮》,又命名儒曾魯等修《元史》,又命刑部尚書劉惟謙定《大明律》,又設文舉、武舉二科,以網羅天下之英才。
凡若此類,皆忠厚恻怛之至,郁郁乎其文也,渢渢乎其風也。
嗚呼盛哉! 古者朝服,通于上下,不但見君也。
按鄉飲酒禮,大夫朝服從鄉先生而謀賓介,鄉人傩近戲也。
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階。
萬石君家居,子孫為小吏來歸谒,萬石君必朝服見之。
自漢以前,朝服通于上下如此。
我國初制朝服,與古制頗有損益,惟朝廷有大朝會,如聖節、元旦、
若處子自多其女紅,恒自矜曰:“我之織紝組紃,諸姑伯姊皆莫能及。
”則人将鄙之矣。
善事上官,毋矢名譽,光武有是言也。
或疑其教臣下以谄,予曰不然。
孔子稱子産有君子之道四焉,事上敬,乃其一也。
他曰告哀公曰:“不獲乎?上民不可得而治矣。
”然則聖人亦教人谄乎! 前輩教人居官,廉不言貧,勤不言勞,愛民不言惠,鋤強不言威,事上緻敬不言屈己,禮賢下士不言忘勢,此其所以于官箴無忝,于陟明有光。
嶺南有貪泉,吳中有廉石。
噫!泉石何知哉?其榮辱之名,蓋因人而得之耳。
子繇水曹郎改刑曹,大司空崔公命予曰:“子知用刑之法乎?夫用刑之法,有時也,有節也,因人也。
以時言之,辰巳以前囚多枵腹,不可刑之也。
曰夕向晦,萬婁俱息,人身血氣各有所歸,亦不可刑之也。
以節言之,人身血氣之沖和,受刑則變,血本赤者,變而紫焉;氣本溫者,變而熱焉。
若先刑上體,後刑下體,則血氣之變者,奔注于腰膂髀胯之間,其毒稍綏,猶可支也。
若先刑下體,後刑上體,則血氣之變者沖灌于心肺之竅,其毒不亦烈乎?是以君子刑其一,不刑其二。
以人言之,彼孱弱之夫,膏粱之子,見刑而畏者也。
一經栲訊,罔不招承,能保其無枉乎?強梁嚚訟之徒,其悖戾之氣,足以玩刑也。
終曰鍛煉莫肯輸服,豈可信其口中雌黃而直之乎?凡此者皆當旁求密察,以得其情,不可專恃乎刑也。
子其慎之。
” 師卦二爻,為帥師之将,聖人以帥師之道言之。
五爻為命将之君,聖人以命将之道言之。
後世推毂遣将,築壇拜将,正得此意。
故宣王南征則命方叔,北伐則命吉甫,其赫然中興,有由然哉!或曰:“王制有天子出征之禮何如?”予曰:“天子出征,惟天造草昧之初,可間行之。
苟不其然,不足以震疊英雄,而屈群力。
若常常而行之,則白登受困,遼左無功,所謂殷鑒不遠者非耶。
” 宋真宗駐跸澶淵,契丹數千騎來薄城下,迎擊之乃引去,帝使人視寇準何為?準方與知制诰楊億飲博歌谑歡呼。
帝喜曰:“準如是,吾複何憂?”竊有說焉。
主憂臣辱,未有甚于此時者。
萊公既決策親征矣,固當臨事而懼,勞心竭力,以濟艱難可也。
顧乃偃然耽樂,如在宴安無事之秋,身系安危者,固如此乎?楊億職掌絲綸,亦與有同舟共濟之責,曾無一言忠告于萊公,且随波浮沉焉。
自許八角磨盤者,固如此乎?斯時也,真宗獨憂之,及偵知二臣所為,乃曰:“吾複何憂者?”豈真不憂哉!殆權詞以安将士之心耳。
漢高祖與太子手敕曰:“汝見蕭曹張陳諸公侯,吾同時人,倍年于汝者皆拜,并語汝諸弟,此西京重父執之禮始此。
”宋朝諸老,凡同年同官之子孫有來谒者,皆坐受其拜,然後設香案遙拜其祖父。
噫!此風厚矣。
予往時在南都,見部寺堂上諸老,與各署屬官小官作通家世講之會,其坐次序齒不序爵。
噫!此風亦厚矣。
隽不疑斷獄引《春秋》,楊萬裡注《易》引故實。
蓋引經者準古訓以律人,釋經者援人事以昭義。
故曰:“無征不信。
”蓋謂此耶!泉齋邵公有曰:“《易》設虛以待天下無窮之變,《春秋》據實以究天下難隐之情。
此又明經者所當知。
有故人尹岩邑,予以公事過其邑,故人告予曰:“邑當孔道,苦于供億,欲請于當道裁省使客饩廪可乎?”予曰:“不可。
無忘賓旅盟乎?五霸送往迎來,列在九經。
古者敵國賓至,關尹以告,候人為導,門尹除門,司裡授館,司徒具徒,司空視塗,司寇诘奸,甸人積薪,火師監燎,水師監濯,膳宰緻餐,廪人獻饩,司馬陳刍,工人展車,其優賓之禮有如此者。
以今視古禮簡略矣,若又裁省,無乃大簡乎?” 孝陵嘗謂學士詹同等曰:“近世文士,不究道德之本,不達當世之務,故詞雖艱深意實淺近,即使過相如楊雄,何裨實用?自今翰林為文,但取通道理,明世務,無事浮藻。
”嗚呼!大哉王言。
其所以風勵天下文章之習,歸于淳古爾雅也至矣。
國初,江西進陳友諒縷金床,燕京進元順帝水晶宮漏,惡其氵?巧皆毀之。
大祀郊廟拜褥,褥心以紅布為之,乾清宮禦床,若無金龍在上,與中人之家卧榻無異。
宮中每曰早膳,止用蔬菜。
凡若此類,皆以儉德示天下先。
孝陵開天起兵時盔甲,藏在太廟,鐵槍藏在五鳳樓中,采石渡江之舟,覆蓋在龍江沙上,擴以朱闌,皆所以示創業艱難也。
國初大統既集,民物更新。
元之子孫面縛來降,以帝王之後免獻俘。
又以元主不戰而奔,克順天命,谥之曰:“順帝”,又封其孫為崇禮侯,還之沙漠。
又遣使祭告曆代帝王之陵,而禁樵牧。
又訪求孔子之後,封衍聖公,顔子、孟子之後封博士,又立孔顔孟三氏儒學,設官以教育三氏子孫之秀者而登用之。
又立尚賓館,聘天下名儒梁寅、徐一夔、周子諒、胡行簡等修《大明集禮》,又命名儒曾魯等修《元史》,又命刑部尚書劉惟謙定《大明律》,又設文舉、武舉二科,以網羅天下之英才。
凡若此類,皆忠厚恻怛之至,郁郁乎其文也,渢渢乎其風也。
嗚呼盛哉! 古者朝服,通于上下,不但見君也。
按鄉飲酒禮,大夫朝服從鄉先生而謀賓介,鄉人傩近戲也。
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階。
萬石君家居,子孫為小吏來歸谒,萬石君必朝服見之。
自漢以前,朝服通于上下如此。
我國初制朝服,與古制頗有損益,惟朝廷有大朝會,如聖節、元旦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