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下
關燈
小
中
大
其得一統,以正者言之也,非謂一統之外,又别有所謂正統也。
是故孔子曰:湯武革命應乎天而順乎人,言正統也。
孟子曰: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,言正統也。
彼兩漢、唐宋雖不敢比隆三代,亦庶幾得統以正者也。
下此或以詐力篡弑得之,或以牝晨之兇得之,或以左衽之雄得之。
斯固一統之君,其實一統之賊也。
故遜志翁乃立變統之例以待之,良有見哉!然則一統也,正統也,變統也,無統也,編年書法當何如?予曰:“先民有言,據事直書,善惡自見。
” 古禮,親死卒哭,宰夫執木铎命于宮中曰:“舍故而諱新。
”或問予曰:“舍故者舍何親哉?”予按此故字,先儒陳浩指高祖之父當遷者而言,蓋五服上至高祖而止。
高祖之父則無服,無服則親盡,親盡則不諱,故《蘇老泉族譜引》亦曰:“自吾父以至吾之高祖,皆諱曰某,其他則遂名之。
”即此觀之,古者士大夫以上,止諱四代之親。
《曲禮》曰:“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,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。
”即此觀之,古者庶人,止諱一代之親。
或問伉麗雜合之義何如?予曰:“有經權焉。
”古人于此,慮之也周矣,處之也至矣。
是故六禮既備,醮命乃行,與之偕老而終身焉,是伉俪之常也,經也。
苟婦德不恒不貞,為人倫之蠹,門戶之羞,則有七出之條焉,是伉俪之變也,權也。
于七出之中,又有三不去焉,是忠厚之至也。
予于七出之中,竊有疑焉。
無子也,有惡疾也,皆天也,皆不幸也,何忍去之?當善處之,使之不至失所可也。
予于三不去之中,竊有疑焉。
不順父母忤逆也,竊盜醜行也,氵?穢行也,苟存姑息則難施面目,當心義裁之可也。
或問古來亦有夫為妻棄者乎?予曰:“太公望為妻所棄,耄故也。
朱買臣為妻所棄,貧故也。
魯秋胡志氵?而忘親,其妻能以一死而絕之,其志也烈哉!晏子之禦,氣盈而志陋,其妻能镌谯之以求去,其志也偉哉!” 介葛盧識牛鳴,陰子春識鳥音,屍鄉祝雞翁養雞數百群,各命之名,呼之則應。
夫人以之靈莫不有知,乃三子之知,皆非衆人之所能知者。
不知此又是何等聰明哉!夫以如是之聰明,宜于道理物,理無不知者。
而三子所知上此耳,而他則泯泯無聞焉。
籲,可怪哉! 古者男女别嫌明微之際最嚴也,後世士夫乃有與女流款洽,若交遊然者,而君子無镌谯焉。
蓋諒哉其無他志也。
若王右軍之于賣扇老妪,杜少陵之于黃四娘,白樂天之于浔陽商婦,蘇東坡之于春夢婆是已。
乃若攜妓遊山,與妓赓詩,對妓參禅,則逾閑矣。
我朝士大夫無此風流,綽有古意。
尚父呼蒼光以濟牧野之師,田單禮天神以堅即墨之守,是皆以神道設教者也。
馬都督某,遼陽名将也。
一曰舟過天津,予以憲職備兵此士,往谒之,見案上有《孫武子》十三篇,因問之曰:“此書以何者為兵家之要?何者為兵家之忌?”都督曰:“《始計篇》曰:‘兵者詭道也。
’故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。
近而示之遠,遠而示之近。
利而志之,亂而取之,實而備之,強而避之,怒而撓之,卑而驕之,佚而勞之,親而離之。
攻其無備,出其不意,蓋用兵之要莫先于此者。
《軍争篇》曰:‘無邀正正之旗,勿擊堂堂之陣。
’高陵勿向,背丘勿逆,佯敗勿從,銳卒勿攻,餌兵勿食,歸師勿遏,圍師必阙,窮寇勿追,蓋用兵之忌莫先于此者。
”予與馬都督論用将之道,都督曰:“古人用将,必嚴敗績之誅,然後為将者,知聖人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之訓不可忽也。
”予曰:“允哉!故必阝之敗,晉殺先;城濮之敗,楚殺子玉;街亭之敗,諸葛武侯斬馬谡。
不然三軍暴骨何辜哉!” 勝國以前,五嶽五鎮四海四渎之神,皆有肖像有封爵。
我國初正祀典,止書其木主曰:“某嶽某鎮某海某渎之神。
蓋以神者靈氣之所聚也。
必肖像而封爵之,是亵之也,非神之也。
勝國以前,曆象曰月星辰之所,曰司天監,司之猶言轄之也。
我朝改曰欽天監,蓋以天至尊也,誰敢司之?欽之雲者,乃欽若昊天之意也。
陳定宇能批點諸家之文,而定宇之文傳世者鮮矣。
劉須溪能批點諸家之詩,而須溪之詩傳世者鮮矣。
譬之弈也,豈傍觀者固審耶?仰兵燹之餘,二子之詩文,殘篇斷簡,流落人間而莫之掇彙之耶? 古禮入門問諱,諱其名也。
春秋之法,為親者諱,為尊者諱,為賢者諱,諱其事也。
唐玄宗《孝經序》,其中引夫子之言曰:“吾志在《春秋》,行在《孝經》。
”不知此語出何書?或曰出《鬼髓靈經》,予行天下,遍訪藏書之家無之。
即有之蓋赝書也,豈夫子之言哉!何以言之?夫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。
”又曰:“志于道。
”夫《六經》皆學也,皆道也,何獨《春秋》哉!夫子晚年删述《六經》,以憲萬世,皆聖志之所存也。
又何獨《春秋》哉!且吾聞之,夫子父母皆早世,雖欲孝誰為孝?而曰行在《孝經》何居?況夫子之時,無《孝經》之書,先儒汪玉山、吳草廬又業有昭昭之辯也。
宋末江西饑,當道議勸富民出谷以赈餓者,其言曰譬之殺一牛以活萬蟻何不可?元中子曰:“萬蟻固可憐,一牛獨何罪而死?”議遂止。
嗚呼!牧民者,平時不能積儲以備赈,事急乃行勸分之令,是無策也。
士大夫守官之廉,猶處子守身之潔,皆分内事也。
若處子自多其潔,恒自矜曰:“我于庶士也絕無桑中之約。
則人将賤之矣。
”士大夫之能文章,猶處子之
是故孔子曰:湯武革命應乎天而順乎人,言正統也。
孟子曰: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,言正統也。
彼兩漢、唐宋雖不敢比隆三代,亦庶幾得統以正者也。
下此或以詐力篡弑得之,或以牝晨之兇得之,或以左衽之雄得之。
斯固一統之君,其實一統之賊也。
故遜志翁乃立變統之例以待之,良有見哉!然則一統也,正統也,變統也,無統也,編年書法當何如?予曰:“先民有言,據事直書,善惡自見。
” 古禮,親死卒哭,宰夫執木铎命于宮中曰:“舍故而諱新。
”或問予曰:“舍故者舍何親哉?”予按此故字,先儒陳浩指高祖之父當遷者而言,蓋五服上至高祖而止。
高祖之父則無服,無服則親盡,親盡則不諱,故《蘇老泉族譜引》亦曰:“自吾父以至吾之高祖,皆諱曰某,其他則遂名之。
”即此觀之,古者士大夫以上,止諱四代之親。
《曲禮》曰:“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,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。
”即此觀之,古者庶人,止諱一代之親。
或問伉麗雜合之義何如?予曰:“有經權焉。
”古人于此,慮之也周矣,處之也至矣。
是故六禮既備,醮命乃行,與之偕老而終身焉,是伉俪之常也,經也。
苟婦德不恒不貞,為人倫之蠹,門戶之羞,則有七出之條焉,是伉俪之變也,權也。
于七出之中,又有三不去焉,是忠厚之至也。
予于七出之中,竊有疑焉。
無子也,有惡疾也,皆天也,皆不幸也,何忍去之?當善處之,使之不至失所可也。
予于三不去之中,竊有疑焉。
不順父母忤逆也,竊盜醜行也,氵?穢行也,苟存姑息則難施面目,當心義裁之可也。
或問古來亦有夫為妻棄者乎?予曰:“太公望為妻所棄,耄故也。
朱買臣為妻所棄,貧故也。
魯秋胡志氵?而忘親,其妻能以一死而絕之,其志也烈哉!晏子之禦,氣盈而志陋,其妻能镌谯之以求去,其志也偉哉!” 介葛盧識牛鳴,陰子春識鳥音,屍鄉祝雞翁養雞數百群,各命之名,呼之則應。
夫人以之靈莫不有知,乃三子之知,皆非衆人之所能知者。
不知此又是何等聰明哉!夫以如是之聰明,宜于道理物,理無不知者。
而三子所知上此耳,而他則泯泯無聞焉。
籲,可怪哉! 古者男女别嫌明微之際最嚴也,後世士夫乃有與女流款洽,若交遊然者,而君子無镌谯焉。
蓋諒哉其無他志也。
若王右軍之于賣扇老妪,杜少陵之于黃四娘,白樂天之于浔陽商婦,蘇東坡之于春夢婆是已。
乃若攜妓遊山,與妓赓詩,對妓參禅,則逾閑矣。
我朝士大夫無此風流,綽有古意。
尚父呼蒼光以濟牧野之師,田單禮天神以堅即墨之守,是皆以神道設教者也。
馬都督某,遼陽名将也。
一曰舟過天津,予以憲職備兵此士,往谒之,見案上有《孫武子》十三篇,因問之曰:“此書以何者為兵家之要?何者為兵家之忌?”都督曰:“《始計篇》曰:‘兵者詭道也。
’故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。
近而示之遠,遠而示之近。
利而志之,亂而取之,實而備之,強而避之,怒而撓之,卑而驕之,佚而勞之,親而離之。
攻其無備,出其不意,蓋用兵之要莫先于此者。
《軍争篇》曰:‘無邀正正之旗,勿擊堂堂之陣。
’高陵勿向,背丘勿逆,佯敗勿從,銳卒勿攻,餌兵勿食,歸師勿遏,圍師必阙,窮寇勿追,蓋用兵之忌莫先于此者。
”予與馬都督論用将之道,都督曰:“古人用将,必嚴敗績之誅,然後為将者,知聖人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之訓不可忽也。
”予曰:“允哉!故必阝之敗,晉殺先;城濮之敗,楚殺子玉;街亭之敗,諸葛武侯斬馬谡。
不然三軍暴骨何辜哉!” 勝國以前,五嶽五鎮四海四渎之神,皆有肖像有封爵。
我國初正祀典,止書其木主曰:“某嶽某鎮某海某渎之神。
蓋以神者靈氣之所聚也。
必肖像而封爵之,是亵之也,非神之也。
勝國以前,曆象曰月星辰之所,曰司天監,司之猶言轄之也。
我朝改曰欽天監,蓋以天至尊也,誰敢司之?欽之雲者,乃欽若昊天之意也。
陳定宇能批點諸家之文,而定宇之文傳世者鮮矣。
劉須溪能批點諸家之詩,而須溪之詩傳世者鮮矣。
譬之弈也,豈傍觀者固審耶?仰兵燹之餘,二子之詩文,殘篇斷簡,流落人間而莫之掇彙之耶? 古禮入門問諱,諱其名也。
春秋之法,為親者諱,為尊者諱,為賢者諱,諱其事也。
唐玄宗《孝經序》,其中引夫子之言曰:“吾志在《春秋》,行在《孝經》。
”不知此語出何書?或曰出《鬼髓靈經》,予行天下,遍訪藏書之家無之。
即有之蓋赝書也,豈夫子之言哉!何以言之?夫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。
”又曰:“志于道。
”夫《六經》皆學也,皆道也,何獨《春秋》哉!夫子晚年删述《六經》,以憲萬世,皆聖志之所存也。
又何獨《春秋》哉!且吾聞之,夫子父母皆早世,雖欲孝誰為孝?而曰行在《孝經》何居?況夫子之時,無《孝經》之書,先儒汪玉山、吳草廬又業有昭昭之辯也。
宋末江西饑,當道議勸富民出谷以赈餓者,其言曰譬之殺一牛以活萬蟻何不可?元中子曰:“萬蟻固可憐,一牛獨何罪而死?”議遂止。
嗚呼!牧民者,平時不能積儲以備赈,事急乃行勸分之令,是無策也。
士大夫守官之廉,猶處子守身之潔,皆分内事也。
若處子自多其潔,恒自矜曰:“我于庶士也絕無桑中之約。
則人将賤之矣。
”士大夫之能文章,猶處子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