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上

關燈
?誤何者李綱也。

    先儒陳瑩中又曰:“靖康之役,景德之役誤之也。

    ”蓋景德之幸,遼人未過河也。

    靖康之不幸,金人過河也。

     我朝國勢之尊,超邁前古,其馭北虜西蕃,無漢之和親,無唐之結盟,無宋之納歲币,亦無兄弟敵國之禮,其來朝貢,則以恩禮待之。

    其朝鮮、安南、琉球、曰本、占城、暹羅、滿剌加諸國,烏思藏、童蔔韓、胡奴兒于諸司,朵顔,赤斤、阿端、蔔剌罕諸衛,奉法尤謹,朝廷待之,恩禮亦有加焉。

    嗚呼,盛哉! 故舊中有罹橫逆者,或教之自反,或勸之不校。

    予曰:“顔子犯而不校者,恕人也。

    孟子三自反者,責己也。

    君子與其恕人也,甯責己。

    夫顔子豈忘責己者哉?夫子嘗稱其有過未嘗不知,知之未嘗複行,若顔子不能責己,安能自知其過而不遠複哉?” 或問霍嫖姚不學兵法,嶽武穆不閱陣圖,帥師者可法之乎?予曰:“有二公之将略則可,否則否臧兇矣。

    夫兵猶醫也,醫之良者未有不用古方者,但變通之機自有神妙。

    ” 蘇老泉曰:“龍逢、比幹不得為良臣,無蘇秦、張儀之術也。

    蘇秦、張儀不免為遊說,無龍逢、比幹之心也。

    故龍逢、比幹吾取其心,不取其術。

    蘇秦、張儀吾取其術,不取其心。

    ”予謂信斯言也。

    曆代忠臣義士,殺身成仁者,皆謂之無術可乎?夫蘇秦、張儀之術,狙詐之術也。

    老泉乃以之責備龍逢、比幹,何淺之待忠臣哉!殊不知邪正不兩立,有龍逢、比幹之心者,決不肯為蘇秦、張儀之術;有蘇秦、張儀之術者,決不能存龍逢、比幹之心。

    故黃河之源不揚黑水之波,桃李之根不結松柏之實。

     陳龍川曰:“孝弟忠信,常不足以趨天下之變。

    才術辯智,常不足以定天下之經。

    ”予謂此言以之論漢唐以下人物則可,以之論漢唐以上人物則不可。

    何者?湯武之征伐,趨天下之變者也。

    謂湯武非孝弟忠信可乎?伊周之立訓,定天下之經者也。

    謂伊周無才術辯智可乎?蓋龍川之志,欲整兩漢兩下,庶幾見三代之英,宜其言如此。

     或問律設大法,禮順人情,漢循吏卓茂有是言也。

    今欲執法,則人情拂矣。

    欲順人情,則法廢矣。

    二者将安取衷哉?予曰:“法之執者,當于其大而小者可宥也。

    人情之順也,當于其小,而大者不可恕也。

    乃若宥過無大,刑故無小,此又古人原情立法之深意,不可因漢人之言而或差池。

    蓋過者無心之犯也,雖大可宥;故者有心之犯也,雖小必刑,司刑者其慎哉!不然宥大過不免有故縱之失,刑小故不免有深刻之愆。

    ” 或問我朝定律,于情法何如?予乃作而歎曰:“至矣哉我朝之律,可謂情與法并行而不悖者也。

    ”如十惡不原法也,八議末減情也。

    幹名犯義者法也。

    得相容隐者,情也;自首免罪者,情也;猶追正贓者,法也;罪有加者,法也;有減者,情也;有從重者,法也;有免科者,情也。

    凡法之所在而不姑息之者,義之盡也。

    凡情之所在而必體悉之者,仁之至也。

    此我朝所以忠厚垂統,而社稷靈長終必賴之。

     或問初入仕途,讀律當心何者為先?予曰:“先讀治己之律。

    ”若不能律己,而遂律人,難哉!如出入人罪,故禁故勘平人,決罰不如法,老幼不考訊之類,皆治己之律,宜書座右,奉以周旋。

    不然吾恐巨室或議其後矣,不然吾恐當路或殿其課矣。

     或言先儒謂元結《中興頌》,其末言大業而不言盛德,有美刺之風焉。

    予曰:“不然,頌體有美無刺,若兼美刺,非頌體也。

    ”觀詩中有曰:“盛德之興,山高曰升,何嘗不頌德哉!”昌黎《平淮西碑序》中隻詳序諸臣平蔡之功,至詩結尾,乃以“明斷”二字歸美天子。

    大抵名家作文,自有體格。

     古人祠堂,或祀木主,或祀小影,程伊川、朱晦庵以主,司馬溫公、呂東萊以影,蓋主者神之栖也,影者神之像也。

    我朝劉文安公不用主不用影,止用一鈾,大書三代考妣之靈,此又是一見也。

     古人重問疾吊喪會葬之禮,忠厚之風也。

    宋南渡以後,重新婚生子壽旦落成,有慶賀焉,有彌文焉,其侈靡之風耶。

     揚文節公,别号誠齋,朱文公亦否之,蓋以誠者聖人之事,豈宜以誠自居?曾南豐修家譜,自以先世乃曾點之派,歐陽文忠公亦否之,蓋以遙遙華胄,将誰欺乎?是以君子不可不慎也。

     崔後渠曰:“小人其心,君子其饬,故張商英忤蔡京,溷黨籍矣;異端其學,聖賢其名,故張無垢師宗杲廁儒林矣。

    ”予謂後渠之言似有所指,其借秦之論耶! 古人稱先生,尊辭也。

    稱父兄亦曰先生,故朱子曰:“先生父兄也。

    ”漢人單稱先,亦尊辭也。

    顔師古曰:“先猶言先生也。

    ”故《梅福傳》有曰:“叔孫先非不忠也。

    ”漢人單稱生,亦尊辭也。

    顔師古曰:“生猶言先生也。

    ”如賈生、董生、休生之類是也。

    宋人稱先生加老焉,尤尊辭也。

    如劉元城稱司馬溫公是也,其筆之于書亦自《元城語錄》始也。

     泉齋邵公曰:“學古而議事不以制,猶不學也。

    ”予按所謂制者,時王之法也。

    聖人所以憲章文武者以此,漢儒所以練達朝章者亦以此。

    近時士子,專于博古,而略于通今。

    聞泉齋之言其有激乎? 宋南渡,诏市牛筋五千斤。

    李椿奏曰:“一牛之筋才四兩,是欲屠二萬牛也。

    ”遂止。

    予觀此奏,不以和買擾民為言,隻以戕害許多牛命為言,而不忍見其觳觫之狀,宛在目前,此其所以能感悟君心,而谏易入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