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上
關燈
小
中
大
以速其死。
古之烈士,不肯欠人一死,蓋烈士尚奇節,故于同志者有偕死之義焉。
脫不得已而先死,則後死者心即許之,他曰事濟當以一死下報故人。
夫心之許,心之盟也,心既盟矣。
若負幽冥,山川鬼神其可欺乎?此古人所以重心許之盟,而執牛耳之盟次之,是故羊角哀不肯欠左伯桃一死,陳嬰不肯欠公孫杵臼一死,乃若範質、王溥欠周世宗一死,而宋太宗薄之。
秦穆公用孟明,而殽之役彭衙之役皆敗績,終焉伐晉,晉人不出,封殽屍而還。
左氏美穆公曰:“遂霸西戎,用孟明也。
”愚意不然。
兵兇戰危,豈人君曆試主将之具哉!況孟明喪師辱國,穆公不能用钺,是失刑矣。
又不替之,不亦過乎?且茅津既濟,兵刃未接,何功之有?夫秦之所以能霸西戎者,以累世富強也。
左氏乃歸功于敗軍之将,不亦誣乎?初穆公因杞子以襲鄭也,蹇叔業谏之矣。
使穆公能用其谏,則秦師不東也,三軍不暴骨也,秦誓亦不必作也。
左氏乃不賢蹇叔而賢孟明,不亦左乎? 《莊子》曰:“伯玉行年五十,方知四十九年之非。
”又曰:“伯玉行年六十,而六十化。
”予曰:“信斯言也。
”伯玉四十九年以前真冥頑不靈,全不知非矣。
設使若顔子短命而死,則終身不知非矣。
若然,何以為伯玉?且夫子天縱之聖也,必待行年七十始從心所欲,化何遲哉!若伯玉六十而化,又先于夫子十年,可謂賢于夫子遠矣。
豈其然乎?雖然春秋列國大夫之賢無逾伯玉者,然則賢伯玉者奚稱哉?予曰:“夫子嘗以君子出處稱之矣,其使者嘗以欲寡過不能稱之矣。
靈公夫人又稱其不以昭昭申節,不以冥冥堕行矣。
” 或問長幼之序,專序齒耶?不專序齒耶?予曰:“兄弟之長幼序齒也,伯叔侄之長幼不序齒也。
”蓋伯叔雖孩提尊也,侄雖髦夫卑也,何也?分重于齒也。
同父之兄弟亦有不序齒者。
立子以嫡不以長,纣弟也而為君,微子兄也而為臣,何也?嫡重于齒也,同母之兄弟亦有不序齒者。
周公弟也為王冢宰,管叔兄也有土而無官,何也?命官以德,德重于齒也。
宗族鄉黨亦有不序齒者。
一命齒于鄉,而再命不齒,再命齒于族,而三命不齒,何也?命重于齒也,為師為弟子亦有不序齒者。
韓子曰:“生乎吾後,其聞道也亦先乎吾。
吾從而師之,吾師道也。
”故王通十五,教授河汾,其弟子有白首北面者,何也?道重于齒也。
或問曆代君臣之義,予曰:“有一統之君臣,有革命之君臣,有列國之君臣,有舊國之君臣,有敵國之君臣,有先世之君臣,有亂世之君臣,有華夷之君臣。
”《詩》曰:“率土之濱,莫非王臣。
”孔子曰:“天無二曰,民無二王。
”莊周曰:“君臣之義,無所逃于天地之間,此一統之君臣也。
”《詩》曰:“商之子孫,侯服于周,殷士膚敏,裸将于京,此革命之君臣也。
”百裡奚虞人也,而臣于秦。
伍子胥楚人也,而臣于吳。
他如晉大夫韓厥封齊君亦稱臣,魯大夫平子對晉君亦稱臣,此列國之君臣也。
禮為舊君服齊衰三月,故樂毅燕臣也,而奔趙,趙謀伐燕,毅泣而不肯同謀,此舊國之君臣也。
吳蜀魏晉皆稱帝也,而劉禅降魏,孫皓降晉,此敵國之君臣也。
張良以五世相韓而報秦仇,陶潛以曾祖為晉宰輔而不肯事宋,此先世之君臣也。
馬援遨遊二帝之間,其言曰:“當今非但君擇臣,臣亦擇君耳。
”此亂世之君臣也。
胡人金曰而臣于漢武,漢将李陵而臣于匈奴,此華夷之君臣也。
然則君子處此,将安适從?王有言,忠臣不事二君,此其律令也。
或問第五倫曰:“公有私乎?”對曰:“吾兄子嘗病,一夜十往,退而安寝。
吾子有疾,雖不省視,而竟夕不眠。
若是者豈可謂無私平?”予謂子之與侄,親親固有自然之殺,倫也乃以愛侄不如愛子為私誤矣。
信斯言也,必愛無差等,然後為公乎?是墨道也。
且吾聞之,父為子綱,而不為侄綱;父為子隐,而不為侄隐;父名子而不名侄,父冠子而不冠侄,父醮子而不醮侄。
有爵位也,立子以嫡,立嫡以長,而不立侄,考終命也,治命亂命,命子而不命侄。
凡若此類,皆一本也,皆天也,非人也。
皆公也,非私也。
欲比而同之,是二本矣。
而可矣?或曰:“然則視侄當如塗人乎?”予曰:“不然。
兄弟之子猶子也。
觀馬援戒兄子嚴敦之書,韓昌黎祭十二郎之文,固當撫之以恩,教之以義矣。
” 或問人有恒言慈父敗子,然則父可不慈耶?予曰:“不慈則不父。
”《傳》曰:“為人父止于慈。
”止之雲者,無或過也。
過于慈則溺愛不明,故敗子必也。
有義方乎?義方主嚴,過于嚴則傷恩,君子不忍,子之無良也甯傷恩。
雖然,陶靖節非無義方者,五男兒皆不好紙筆何耶?此之謂教亦不善者也。
韓文公、朱文公皆蚤孤也,皆卓然命世,何義方之聞耶?此之謂豪傑之士,雖無文王猶興者也。
石碏昔教子以義,其子厚不從,而甘心為逆黨。
陳萬年教子以谄,其子鹹不從,而卓然為名臣。
噫!子之不系世類也如此哉! 程太中夫人曰:“子之不肖,皆因母蔽其過而父不知。
”予謂婦人之仁過于姑息也,其敗子也恒多。
或問孝子廬墓禮欤?予曰:“此孝子不忍舍親之心也,古禮無之也。
”古禮親喪居倚廬,倚廬者,倚木為廬于中門之外,東牆之下,不楣不塗也。
既虞則柱楣塗廬矣,既練則舍外寝矣。
曷嘗有廬墓之制哉?然則桐宮之徂,非廬慕耶?予曰:“密迩
古之烈士,不肯欠人一死,蓋烈士尚奇節,故于同志者有偕死之義焉。
脫不得已而先死,則後死者心即許之,他曰事濟當以一死下報故人。
夫心之許,心之盟也,心既盟矣。
若負幽冥,山川鬼神其可欺乎?此古人所以重心許之盟,而執牛耳之盟次之,是故羊角哀不肯欠左伯桃一死,陳嬰不肯欠公孫杵臼一死,乃若範質、王溥欠周世宗一死,而宋太宗薄之。
秦穆公用孟明,而殽之役彭衙之役皆敗績,終焉伐晉,晉人不出,封殽屍而還。
左氏美穆公曰:“遂霸西戎,用孟明也。
”愚意不然。
兵兇戰危,豈人君曆試主将之具哉!況孟明喪師辱國,穆公不能用钺,是失刑矣。
又不替之,不亦過乎?且茅津既濟,兵刃未接,何功之有?夫秦之所以能霸西戎者,以累世富強也。
左氏乃歸功于敗軍之将,不亦誣乎?初穆公因杞子以襲鄭也,蹇叔業谏之矣。
使穆公能用其谏,則秦師不東也,三軍不暴骨也,秦誓亦不必作也。
左氏乃不賢蹇叔而賢孟明,不亦左乎? 《莊子》曰:“伯玉行年五十,方知四十九年之非。
”又曰:“伯玉行年六十,而六十化。
”予曰:“信斯言也。
”伯玉四十九年以前真冥頑不靈,全不知非矣。
設使若顔子短命而死,則終身不知非矣。
若然,何以為伯玉?且夫子天縱之聖也,必待行年七十始從心所欲,化何遲哉!若伯玉六十而化,又先于夫子十年,可謂賢于夫子遠矣。
豈其然乎?雖然春秋列國大夫之賢無逾伯玉者,然則賢伯玉者奚稱哉?予曰:“夫子嘗以君子出處稱之矣,其使者嘗以欲寡過不能稱之矣。
靈公夫人又稱其不以昭昭申節,不以冥冥堕行矣。
” 或問長幼之序,專序齒耶?不專序齒耶?予曰:“兄弟之長幼序齒也,伯叔侄之長幼不序齒也。
”蓋伯叔雖孩提尊也,侄雖髦夫卑也,何也?分重于齒也。
同父之兄弟亦有不序齒者。
立子以嫡不以長,纣弟也而為君,微子兄也而為臣,何也?嫡重于齒也,同母之兄弟亦有不序齒者。
周公弟也為王冢宰,管叔兄也有土而無官,何也?命官以德,德重于齒也。
宗族鄉黨亦有不序齒者。
一命齒于鄉,而再命不齒,再命齒于族,而三命不齒,何也?命重于齒也,為師為弟子亦有不序齒者。
韓子曰:“生乎吾後,其聞道也亦先乎吾。
吾從而師之,吾師道也。
”故王通十五,教授河汾,其弟子有白首北面者,何也?道重于齒也。
或問曆代君臣之義,予曰:“有一統之君臣,有革命之君臣,有列國之君臣,有舊國之君臣,有敵國之君臣,有先世之君臣,有亂世之君臣,有華夷之君臣。
”《詩》曰:“率土之濱,莫非王臣。
”孔子曰:“天無二曰,民無二王。
”莊周曰:“君臣之義,無所逃于天地之間,此一統之君臣也。
”《詩》曰:“商之子孫,侯服于周,殷士膚敏,裸将于京,此革命之君臣也。
”百裡奚虞人也,而臣于秦。
伍子胥楚人也,而臣于吳。
他如晉大夫韓厥封齊君亦稱臣,魯大夫平子對晉君亦稱臣,此列國之君臣也。
禮為舊君服齊衰三月,故樂毅燕臣也,而奔趙,趙謀伐燕,毅泣而不肯同謀,此舊國之君臣也。
吳蜀魏晉皆稱帝也,而劉禅降魏,孫皓降晉,此敵國之君臣也。
張良以五世相韓而報秦仇,陶潛以曾祖為晉宰輔而不肯事宋,此先世之君臣也。
馬援遨遊二帝之間,其言曰:“當今非但君擇臣,臣亦擇君耳。
”此亂世之君臣也。
胡人金曰而臣于漢武,漢将李陵而臣于匈奴,此華夷之君臣也。
然則君子處此,将安适從?王有言,忠臣不事二君,此其律令也。
或問第五倫曰:“公有私乎?”對曰:“吾兄子嘗病,一夜十往,退而安寝。
吾子有疾,雖不省視,而竟夕不眠。
若是者豈可謂無私平?”予謂子之與侄,親親固有自然之殺,倫也乃以愛侄不如愛子為私誤矣。
信斯言也,必愛無差等,然後為公乎?是墨道也。
且吾聞之,父為子綱,而不為侄綱;父為子隐,而不為侄隐;父名子而不名侄,父冠子而不冠侄,父醮子而不醮侄。
有爵位也,立子以嫡,立嫡以長,而不立侄,考終命也,治命亂命,命子而不命侄。
凡若此類,皆一本也,皆天也,非人也。
皆公也,非私也。
欲比而同之,是二本矣。
而可矣?或曰:“然則視侄當如塗人乎?”予曰:“不然。
兄弟之子猶子也。
觀馬援戒兄子嚴敦之書,韓昌黎祭十二郎之文,固當撫之以恩,教之以義矣。
” 或問人有恒言慈父敗子,然則父可不慈耶?予曰:“不慈則不父。
”《傳》曰:“為人父止于慈。
”止之雲者,無或過也。
過于慈則溺愛不明,故敗子必也。
有義方乎?義方主嚴,過于嚴則傷恩,君子不忍,子之無良也甯傷恩。
雖然,陶靖節非無義方者,五男兒皆不好紙筆何耶?此之謂教亦不善者也。
韓文公、朱文公皆蚤孤也,皆卓然命世,何義方之聞耶?此之謂豪傑之士,雖無文王猶興者也。
石碏昔教子以義,其子厚不從,而甘心為逆黨。
陳萬年教子以谄,其子鹹不從,而卓然為名臣。
噫!子之不系世類也如此哉! 程太中夫人曰:“子之不肖,皆因母蔽其過而父不知。
”予謂婦人之仁過于姑息也,其敗子也恒多。
或問孝子廬墓禮欤?予曰:“此孝子不忍舍親之心也,古禮無之也。
”古禮親喪居倚廬,倚廬者,倚木為廬于中門之外,東牆之下,不楣不塗也。
既虞則柱楣塗廬矣,既練則舍外寝矣。
曷嘗有廬墓之制哉?然則桐宮之徂,非廬慕耶?予曰:“密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