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上

關燈
孝子忠臣,代固有之,惟子能合父心,惟臣能合君心者,為難能也。

    蓋有之矣,不多見也。

    是故執友窮乏,濟以麥舟,範忠宣公之心即父之心也。

    河東未平,不望使相,曹武惠王之心即君之心也。

     古之君子所為,後之君子亦有不敢思齊者,豈以其所為未善耶?抑所見不同不必踐迹也?是故柳下惠覆寒女,魯男子不敢學之也。

    程伊川祭始祖,朱晦翁不敢行之也。

     或告予曰:有孝子某者,鄉人稱為君子也,業遇恩例以孝名受覃霈,頃因割産,與兄阋牆。

    ”予曰:“為孝子而薄天倫,則其所謂孝者豈其然乎?吾聞惟孝友于兄弟,未聞不友而能孝者也。

    是故克段于鄢者,不及黃泉誓不見母;蹀血玄武門者,環兵海池震驚若翁。

    ” 古來固有兇人一變而為吉人者,亦有清流一變而為濁流者。

    噫!罔念克念,其機在我而由人乎哉?是故周孝侯惡少也,斬蛟伐虎,遂立功名。

    永貞八司馬皆茂材異等也,乃朵頤叔文之鼎,而萬事瓦裂。

     人有恒言,霜降水涸,涯涘乃見。

    諺曰:“若不同床卧,安知被裹破?”蓋朋之盍簪,誰無情誼?必要其終,然後見君子小人之用心。

    昔東坡谪海南,故人巢谷,年已七十三矣。

    自蜀往唁之,死諸途,予于此見君子交誼之真也。

    伊川編管涪州,或諷其故人邢恕救之,恕曰:“便斬程頤萬段。

    恕亦不救。

    ”予于此見小人反覆之情也。

     壽五福之一也,得之者有幸不幸焉。

    彼得壽以成名者幸也,得壽以敗名者不幸也。

    雖然,壽何負于人哉?人負壽耳。

    是故申公年八十餘而應聘,使其先數年而死,則為治不在多言之對,不登漢史矣。

    夏貴七十九而降元,使其先數年而死,則忘君事仇之恥不穢《宋史》矣。

     古之奸雄巧于用術,往往神出鬼沒于至深至險之際,自以為算無遺策也。

    殊不知天不容僞,祗自斃焉。

    是故蘇秦能報刺客之仇,而不能逃其匕首之害。

    呂不韋能匿祖龍之胎,而不能免其遷蜀之谪。

     古之權臣跋扈,必陰藉名儒為之宗主,毅然複古之禮文以厭群志,然後乃敢行大事彼名儒者,冒昧依附,欲資其勢而行其志,不知當其時國事且曰非矣。

    禮文雖複古何補哉?是故西京郊社之禮,至王莽輔政而後定,劉歆主之也。

    東京宗廟之制,至董卓入朝而後定,蔡邕主之也。

     潘良貴為谏官,殿上叱侍郎向子甄;王公度為谏官,門上毆死指揮馬順。

    嗚呼!于此見二公忠憤之氣,可謂雄于九軍矣。

    然竊有說焉。

    子甄奏對支離,封皂囊而論列可也。

    何必叱之?馬順之罪固在誅絕之域,請歸之司寇以征刑書可也。

    何必毆死之?夫尊客之前不叱狗,而投鼠且忌器也,況法宮何地?乃徑情如此,殊駭觀聽,非所以尊朝廷也,不可以為訓。

     唐憲宗以節度使王锷帶宰相之銜,李藩以筆塗诏,而附奏曰不可。

    宋貞宗以劉美人為貴妃,李沆引燭焚诏,而附奏曰不可。

    嗚呼!二公可謂能執大臣籲弗之義矣,然竊有說焉。

    古者人臣不敢齒君之路馬,孔子過君虛位,必勃然變色。

    蓋敬君之禮固當然者,況诏王言也?而辄塗之,而辄焚之,可乎?向使天子震怒而不吏議,則不敬之罪,二公将何詞以自解?大抵寶臣居密勿之地,君有過舉執奏可也,塗诏不可也,焚诏不可也。

     張忠定公守成都曰,合軍大閱,始出城,衆皆羅拜呼萬歲,公亦下馬東拜呼萬歲,複攬辔徐行,衆不敢嘩。

    夫軍士擁郡将呼萬歲,是無君也。

    無君根于怨望也,而怨望之來,豈一朝夕之故哉!公胡不能炳幾銷釁,直待其嘩焉?而後靖之亦晚矣。

    向非公之忠誠,有以厭服其邪志,吾恐嵩呼不已,必至黃袍加身,黃袍加身則成騎虎之勢,而劍閣玉壘之區,人心搖矣。

    當其時公将何辭以聞天子而謝天下? 韓魏公經略西事,開府延安,夜有賊攜匕首至卧内。

    公曰:“可取吾首去。

    ”賊曰:“得公金帶足矣。

    ”遂取金帶而去。

    或曰:“賊夏人遣來也。

    ”予于此見公倉卒應變,而辭氣不攝,神氣不亂,非養之凝定能爾耶?雖然,昔楚師圍宋,華元夜入楚軍,登子反床以劫盟,君子固病其将略之疏矣。

    公也鎖鑰西郵,又非子反懸軍之比,重門擊柝,虎旅宵嚴,而刺客奸人胡為乎來哉!意者,公于周身之防,曾未之虞耶?幸而賊有鋤之悔,不然武元衡之禍作矣。

    則夏人得志,西事其憂哉! 或問孟子言孔子成《春秋》而亂臣賊子懼,獨不言君父懼者何也?予曰:“《春秋》之義,莫大于尊君父,讨亂賊。

    ”夫亂賊既讨,則聖人之斧钺在春秋,而後死者懼而君父尊矣,君父尊則君父慶矣。

    奚懼哉?嘗觀古來固有君而不君,父而不父者矣。

    忠臣孝子之心,以為君父天也,天可逃耶?是故西伯不怨裡之囚也,申生不怨新城之死也。

    又嘗觀古之君子,傷一代人倫之變,亦未聞罪人君父者。

    是故湯武奉天讨誅獨夫而巢伯不罪桀也,夷齊不罪纣也。

    桃園之變,董狐不罪靈公也。

    棠姜之禍,南史不罪莊公也。

    知此則知孟子不言君父懼者,所以存萬世之防也。

    嚴哉! 史魚盡死後之忠,郗嘉寶盡死後之孝,此忠臣孝子之苦心也。

    會子曰:“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若二子者,死猶未已乎?” 人莫不有死也,惡之欲其死者,衆人之情也。

    愛之欲其死者,君子之心也。

    夫既愛之矣,又欲其死何哉!蓋所愛有重于死者,先民有言,綱常九鼎,生死一毛,是故南霁雲被執而未死,張睢陽大呼男兒以速其死,文丞相被執而未死,王鼎翁作生祭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