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經論兵要義述
關燈
小
中
大
于仁;為臣者,知止于忠;為子者,知止于孝;為明友者,知此于信;為夫婦者,知止于義;為幹伐者,知止于戢;為賦斂者,知止于薄。
既各知其所止,故皆得不至于危殆也!譬如道在天下,用之為治,猶川谷之與江海,言其感應走集、晝夜朝宗無時休息也! 《知人者智章》第三十三 臣真述曰:夫測度淺深、聽言觀行,人焉廋哉!此庶可以智知,故曰:“知人者智”。
至于澄心内照,無我無人,了然自知,非明孰可?故曰:自知者,亞聖之稱,言人自知之難也。
夫嬴不及霸,始僣稱皇項,未及強而先稱霸然。
秦兼天下,楚伏諸侯,并吞則六國逡巡,叱咤則三軍辟易。
夫如是,适可謂有力而勝人者也。
夫有力而勝人者,未嘗不終為人所勝。
若乃周家忠厚之德,豈不謂自勝者與!且避狄愛人,從之者如市。
觀兵誓衆,暗曾者如期,是以前徒自攻,一戎大定,至其末裔淩遲,諸侯力政,猶不敢為主,海内空位四五十年,斯豈不謂自勝者與!故曰:能成霸王者,必得勝者也;能得勝者,必強者也;能強者,必能用人力者也;能用人力者,必得人心者也;能得人心者,必自得者也;能自得者,必柔弱者也。
故強大者有道,則不戰而克;小弱者有道,則不争而得。
又知足之富,貨财無數,人之道也;自強其志,幹幹不息,天之道也。
善守其道,不失其所,非久而何?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,非壽而何? 《大道泛兮章》第三十四 臣真述曰:此言大道泛然盈滿天下。
可左可右者,謂萬物無不從也,無不在也。
萬物所以恃之而生育長茂,亦所辭謝其恩。
功成而不名有者,言聖人順道而理,加以無心之愛,被以無情之養,故不為萬物之主。
自然無所欲,此豈可名之為小邪!又萬物悉皆歸之,而聖人以至公之道禦之,亦不曰:我為萬物之主。
此豈得不謂之大邪。
是以,聖人常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,明矣。
《執大象章》第三十五 臣真述曰:天垂象,聖人則之。
言王者執持大象,不失其道,則天下之人無不歸往,往者又皆以道德安之、養之,使其通秦無害,則何異于置飲食宴樂于康衢之上,而悅飽行過之人哉!又以微妙之道,治軍行師,皆以恬淡無味為上。
自然無形無迹,故使視聽者不可得而聞見也。
又大道之行,愈多愈有,無盡無窮,故曰:用之不可既。
既,盡也,已也。
《将欲歙之章》第三十六 臣真述曰:此一章正言其天地鬼神害盈福謙之議也。
言治國治軍者,必須仰思天道、俯察人事,常宜深自警戒。
曰夫天時人事,乃今固開張我者,莫将欲歙斂我乎;乃今固強大我者,莫将欲弱小我乎;乃今固興盛我者,莫将欲廢黜我乎;乃今固饒與我者,莫将欲劫奪我乎。
王侯若能始終戒慎若此者,可謂知微、知彰矣! 故下文雲:“柔弱勝剛強。
”此亦非謂使柔弱之徒,必能制勝剛強之敵,直指言王侯者已處剛強之地,宜存柔克之心耳!故謙卑儉約,即永享其年;驕亢奢淫,即自遺其咎。
蓋物理之恒也。
聖人猶恐不悟,下文又切戒之曰:“魚不可脫于淵。
”魚,喻衆庶也;淵,喻道德也。
夫王者理人,當須置之仁壽之域,使魚在深水之中,常無困涸網罟之患,則獲其安樂矣。
又先王耀德不觀兵;兵者,國之利器也,固不可以示見于人。
兵者,戰而不用,存而不廢之物,唯當備守于内,不可窮黩于外者也。
若示人于外,終有敗績之辱,豈不慎哉! 《道常無為章》第三十七 臣真述曰:夫常道者,謂無名之始。
道常者,謂有名之初。
故本初無字,乃為一氣之宗,亦既有名為萬物之始。
又道法自然,天地陰陽皆自然和合無所雲為,故曰:無為也。
至于四時運行,百物成熟,故曰:無不為也。
又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
是以,王者當行天之道。
凡天下之害,知之盡無為也;天下之利,知之即無不為也。
夫天下之害,莫大于用兵;天下之利,莫大于戢兵。
言王侯但能守此自然之道,則物無不自化者,既而化成,又有嗜欲将作者,即當鎮以無名之樸,無名之樸亦以不欲為根靜而歸根。
常而複命,可謂複命,可謂複守,真常之道也。
真常之道,既複即萬物安得不從而正也。
故曰:“天下将自正”。
經曰:“我靜而民自正”。
又《論語》雲:“率以正,孰敢不正?”其是之謂乎! 《道德經論兵要義述》卷之三 《上德不德章》第三十八 臣真述曰:上德者與道同體,所謂三皇之時,不可得而稱也。
故曰:下德不德者,為道之用。
所謂五帝之時,親愛萌生,故曰:有德、仁、義、禮者,兼而行之,所謂三王之初,防患救亂之功興矣。
若[上物下心]而論之,将以理天下國家,以及于身,其揆一也。
故曰:三皇五帝之與三王,蓋殊事而同心,異路而同歸者也。
是以道、德、仁、義、禮,王者當兼而用之,亦猶五材相資,阙一不可也。
道君所以援古及今、明其失德者,蓋以其幹戈寝于兩階,金革興于三代。
忠信既薄,玉帛空行優劣于下,衰庶跂及于前古。
夫禮失則亂,救亂者,必以禮。
亂,猶理也。
言禮者,理亂之首也。
然道君之意,蓋欲其時,王舍禮而行義,去義而成仁,除仁而尚德,違德而适道,故曰:“大丈夫,處其厚不處其薄,居其實不居其華。
”是以,去彼禮義之薄,取此道德之厚,将以為王者之理化也,豈不至哉!故曰:去彼取此。
《昔之得一章》第三十九 臣真述曰:夫唯道君廣引天地神谷及萬物之得一者,觀其指歸,皆在于戒侯王也。
以用也。
故若曰:天地無用,其清甯以自安泰,當須常恐有裂發之變也。
神谷無用,其靈盈以自恃,當須常恐有歇竭之困也。
萬物無用其生成,以自長久,當須常恐有絕滅之時也。
侯王無用其貴高,以自強大,當須常恐有颠蹶之禍也。
故曰:以賤為本也。
非乎夫不自強大,則不争;不争,則兵戰自息;兵戰自息,則長保天祿矣! 《反者道之動章》第四十 臣真述曰:此言萬物動出芸芸,無不反歸于根。
故曰:“反者,道之動。
”夫常物之動,動之于動;唯道之動,動之于靜。
故曰:“反者,道之動。
”反,猶複也。
複其見天地之心乎!天地以靜為心,以動為用,今反其動,是複其靜也。
故曰:“反者,道之動也。
”是以,聖人慎其動,而常處無為,深達歸根守靜之義,乃能知常;能知常,然後能不妄作;能不妄作,故為之明。
又“柔弱者,道之用。
”言聖人必用柔弱之道,以勝天下強暴之人也。
又物,猶事也。
凡天下之事皆生于有,有生于無。
是以,聖人常處無為之事,歸複于靜,則萬物皆得自然生成,不假雲為動作,故曰:有生于無。
《上士聞道章》第四十一 臣真述曰:若聖與賢猶多品彙,凡百庶士讵知等夷。
故道君于此略舉上中下三級,以明識道之深淺爾。
文宣王曰: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!”則上士勤行之志,可得而知矣!又以可上可下之性,故有若存若亡之譏;夏蟲疑冰之談,故有聞道大笑之說。
故複建立其言有之曰明道若昧,此言天之德也,雖赫赫在上,常如闇昧也。
進道若退,此言地之德也。
雖蒸蒸在下,常如卑退也。
夷道若類,此言人君之德也。
雖巍巍則天常同衆不自标異,夫如是,故雖上德之君必如溪谷之卑下,虛受納污也。
雖大潔白之君,亦常如自居穢辱也。
雖廣大悉備,常若不足。
雖欲立德于人,又須常畏人知。
故曰:若偷也。
雖體道真實,常若渝變也。
大方無隅,甯見圭角;大器晚成,不求速達;大音希聲,必震蟄藏;大象何形,無狀之狀。
道本無名,強為名字,作萬物母,皆假借自然而生育之。
故曰:“善貸且成”。
夫人君執德謙柔用晦無為之,若此天下其孰能與之争,既無所争則兵革自然戢藏也。
《道生一章》第四十二 臣真述曰:夫元氣始生,生生不已,故有萬物盈乎天地之間。
又萬物之出,莫不皆負背陰肅之氣,抱向陽和之中。
中而和者,乃得為人,故謂之最靈。
既靈且智,是能知損益之義。
稱号其所惡者,蓋欲自取其損以冀其益爾!故曰:“物有損之而益,益之而損。
”其是之謂與!言人之教戒,亦當須取我此義以教戒之言,若不知損益之道,但恃衆、好兵、暴強、輕敵,必當摧辱、破敗、覆軍、屠城。
即是失其死所,明矣!故曰:“強梁者不得其死。
”夫治天下國家,禍之大者莫過于此。
是以雲:“吾将以為教父。
”言教戒之重者,亦莫過于此也。
《天下之至柔章》第四十三 臣真述曰:至柔者,謙虛清靜,所謂自然之氣也;至堅者,剛強運動,所謂有為之徒也。
夫柔靜剛動,弱必勝強,故曰:“馳騁天下之至堅。
”若人君能以精微密妙之道,緻無為之理,則無所不入。
故曰:“無有入無間。
”無為之事,亦所謂清靜緻理,無為戎馬之事也。
不言之教,欲其正身率下,則人從之不待其言也,故曰:不從其所令,從其所行也,又經曰:“行不言之教”是也。
然聖人之治,無以加于是乎!又道君歎其當代罕能行之,故曰:“天下希及之。
” 《名與身孰親章》第四十四 臣真述曰:名者,祿位也;争者,忘其身。
貨者,财寶也;貪者,輕其死。
夫名疏于身,身多于貨,雖其愚者,猶必知之,及在得喪之間、與奪之際,則中智之徒盡未能免其惑也。
故唯聖人能知戰鬥之可息,不争其名,知财貨之可足;不害其身、不多藏、不厚亡。
是終厥身而辱,殆所不能及,故可以長久也。
《大成若缺章》第四十五 臣真述曰:夫聖人雖處萬全之地,亦不矜其成,常若虧缺,故其用也,終無弊敗之憂。
雖居至滿之勢,亦不驕其盈,常自謙虛,故其用也,永無窮困之厄。
又直于其人、曲于其己,故曰:若屈藏其機,微用其質樸。
故曰:若拙際其文詞,絕其給佞,故曰:若讷。
且此上文數節,詳其大歸,終本于清靜之德,故引躁靜相形,寒熱相勝之義,以證之。
夫清靜者,無為也;無為者,亦謂無為于兵戰之事,乃可為天下之長也。
又經曰:“我好靜而人自正。
”又曰:“不欲以靜,天下将自正。
”皆此類也。
《天下有道章》第四十六 臣真述曰:夫去奔走之馬,糞荊棘之田,非有道欤!四郊多壘,戎馬生于其間,非有道欤!是以人君恣可欲之心,則天下之人皆得罪矣!嗜欲至而不知止足之分,則天下之人皆受禍矣!又人君所欲盡得,則天下之人悉罹于殃咎矣!必也上之人能知足之為足,則天下之人孰不常足矣! 《不出戶知天下章》第四十七 臣真述曰:夫人君,則天效地,恭己正南面。
無為于上,垂拱而已;無不為于下,各有司存自然,百度惟貞,萬物鹹若,何必行而後知,見而後名,為而後成也。
《為學日益章》第四十八 臣真述曰:為學者,謂傳習前王禮法,政令滋章,故曰:日益也。
為道者,謂善閉七門,克持三寶,故曰:日損也。
夫天之道,損有餘補不足,故曰:損之。
聖人之道,損有餘奉天下,故曰:又損之。
能用此道,自然以至于無為矣!夫聖人少思寡欲、偃武修文,自然無所雲為也。
又天下之利,知無不為,故曰:而無不為也。
又聖人為君,常無為無事,以百姓心為心,乃可以取天下之心也。
及其有事也,則以賦稅奪人之貨财;及其有為也,則以幹戈害人之性命。
夫如是,則親離衆叛、國滅人危,何可以取天下之心哉?故曰:“不足以取天下。
” 《聖人無常心章》第四十九 臣真述曰:“聖人以百姓心為心”者,
既各知其所止,故皆得不至于危殆也!譬如道在天下,用之為治,猶川谷之與江海,言其感應走集、晝夜朝宗無時休息也! 《知人者智章》第三十三 臣真述曰:夫測度淺深、聽言觀行,人焉廋哉!此庶可以智知,故曰:“知人者智”。
至于澄心内照,無我無人,了然自知,非明孰可?故曰:自知者,亞聖之稱,言人自知之難也。
夫嬴不及霸,始僣稱皇項,未及強而先稱霸然。
秦兼天下,楚伏諸侯,并吞則六國逡巡,叱咤則三軍辟易。
夫如是,适可謂有力而勝人者也。
夫有力而勝人者,未嘗不終為人所勝。
若乃周家忠厚之德,豈不謂自勝者與!且避狄愛人,從之者如市。
觀兵誓衆,暗曾者如期,是以前徒自攻,一戎大定,至其末裔淩遲,諸侯力政,猶不敢為主,海内空位四五十年,斯豈不謂自勝者與!故曰:能成霸王者,必得勝者也;能得勝者,必強者也;能強者,必能用人力者也;能用人力者,必得人心者也;能得人心者,必自得者也;能自得者,必柔弱者也。
故強大者有道,則不戰而克;小弱者有道,則不争而得。
又知足之富,貨财無數,人之道也;自強其志,幹幹不息,天之道也。
善守其道,不失其所,非久而何?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,非壽而何? 《大道泛兮章》第三十四 臣真述曰:此言大道泛然盈滿天下。
可左可右者,謂萬物無不從也,無不在也。
萬物所以恃之而生育長茂,亦所辭謝其恩。
功成而不名有者,言聖人順道而理,加以無心之愛,被以無情之養,故不為萬物之主。
自然無所欲,此豈可名之為小邪!又萬物悉皆歸之,而聖人以至公之道禦之,亦不曰:我為萬物之主。
此豈得不謂之大邪。
是以,聖人常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,明矣。
《執大象章》第三十五 臣真述曰:天垂象,聖人則之。
言王者執持大象,不失其道,則天下之人無不歸往,往者又皆以道德安之、養之,使其通秦無害,則何異于置飲食宴樂于康衢之上,而悅飽行過之人哉!又以微妙之道,治軍行師,皆以恬淡無味為上。
自然無形無迹,故使視聽者不可得而聞見也。
又大道之行,愈多愈有,無盡無窮,故曰:用之不可既。
既,盡也,已也。
《将欲歙之章》第三十六 臣真述曰:此一章正言其天地鬼神害盈福謙之議也。
言治國治軍者,必須仰思天道、俯察人事,常宜深自警戒。
曰夫天時人事,乃今固開張我者,莫将欲歙斂我乎;乃今固強大我者,莫将欲弱小我乎;乃今固興盛我者,莫将欲廢黜我乎;乃今固饒與我者,莫将欲劫奪我乎。
王侯若能始終戒慎若此者,可謂知微、知彰矣! 故下文雲:“柔弱勝剛強。
”此亦非謂使柔弱之徒,必能制勝剛強之敵,直指言王侯者已處剛強之地,宜存柔克之心耳!故謙卑儉約,即永享其年;驕亢奢淫,即自遺其咎。
蓋物理之恒也。
聖人猶恐不悟,下文又切戒之曰:“魚不可脫于淵。
”魚,喻衆庶也;淵,喻道德也。
夫王者理人,當須置之仁壽之域,使魚在深水之中,常無困涸網罟之患,則獲其安樂矣。
又先王耀德不觀兵;兵者,國之利器也,固不可以示見于人。
兵者,戰而不用,存而不廢之物,唯當備守于内,不可窮黩于外者也。
若示人于外,終有敗績之辱,豈不慎哉! 《道常無為章》第三十七 臣真述曰:夫常道者,謂無名之始。
道常者,謂有名之初。
故本初無字,乃為一氣之宗,亦既有名為萬物之始。
又道法自然,天地陰陽皆自然和合無所雲為,故曰:無為也。
至于四時運行,百物成熟,故曰:無不為也。
又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
是以,王者當行天之道。
凡天下之害,知之盡無為也;天下之利,知之即無不為也。
夫天下之害,莫大于用兵;天下之利,莫大于戢兵。
言王侯但能守此自然之道,則物無不自化者,既而化成,又有嗜欲将作者,即當鎮以無名之樸,無名之樸亦以不欲為根靜而歸根。
常而複命,可謂複命,可謂複守,真常之道也。
真常之道,既複即萬物安得不從而正也。
故曰:“天下将自正”。
經曰:“我靜而民自正”。
又《論語》雲:“率以正,孰敢不正?”其是之謂乎! 《道德經論兵要義述》卷之三 《上德不德章》第三十八 臣真述曰:上德者與道同體,所謂三皇之時,不可得而稱也。
故曰:下德不德者,為道之用。
所謂五帝之時,親愛萌生,故曰:有德、仁、義、禮者,兼而行之,所謂三王之初,防患救亂之功興矣。
若[上物下心]而論之,将以理天下國家,以及于身,其揆一也。
故曰:三皇五帝之與三王,蓋殊事而同心,異路而同歸者也。
是以道、德、仁、義、禮,王者當兼而用之,亦猶五材相資,阙一不可也。
道君所以援古及今、明其失德者,蓋以其幹戈寝于兩階,金革興于三代。
忠信既薄,玉帛空行優劣于下,衰庶跂及于前古。
夫禮失則亂,救亂者,必以禮。
亂,猶理也。
言禮者,理亂之首也。
然道君之意,蓋欲其時,王舍禮而行義,去義而成仁,除仁而尚德,違德而适道,故曰:“大丈夫,處其厚不處其薄,居其實不居其華。
”是以,去彼禮義之薄,取此道德之厚,将以為王者之理化也,豈不至哉!故曰:去彼取此。
《昔之得一章》第三十九 臣真述曰:夫唯道君廣引天地神谷及萬物之得一者,觀其指歸,皆在于戒侯王也。
以用也。
故若曰:天地無用,其清甯以自安泰,當須常恐有裂發之變也。
神谷無用,其靈盈以自恃,當須常恐有歇竭之困也。
萬物無用其生成,以自長久,當須常恐有絕滅之時也。
侯王無用其貴高,以自強大,當須常恐有颠蹶之禍也。
故曰:以賤為本也。
非乎夫不自強大,則不争;不争,則兵戰自息;兵戰自息,則長保天祿矣! 《反者道之動章》第四十 臣真述曰:此言萬物動出芸芸,無不反歸于根。
故曰:“反者,道之動。
”夫常物之動,動之于動;唯道之動,動之于靜。
故曰:“反者,道之動。
”反,猶複也。
複其見天地之心乎!天地以靜為心,以動為用,今反其動,是複其靜也。
故曰:“反者,道之動也。
”是以,聖人慎其動,而常處無為,深達歸根守靜之義,乃能知常;能知常,然後能不妄作;能不妄作,故為之明。
又“柔弱者,道之用。
”言聖人必用柔弱之道,以勝天下強暴之人也。
又物,猶事也。
凡天下之事皆生于有,有生于無。
是以,聖人常處無為之事,歸複于靜,則萬物皆得自然生成,不假雲為動作,故曰:有生于無。
《上士聞道章》第四十一 臣真述曰:若聖與賢猶多品彙,凡百庶士讵知等夷。
故道君于此略舉上中下三級,以明識道之深淺爾。
文宣王曰: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!”則上士勤行之志,可得而知矣!又以可上可下之性,故有若存若亡之譏;夏蟲疑冰之談,故有聞道大笑之說。
故複建立其言有之曰明道若昧,此言天之德也,雖赫赫在上,常如闇昧也。
進道若退,此言地之德也。
雖蒸蒸在下,常如卑退也。
夷道若類,此言人君之德也。
雖巍巍則天常同衆不自标異,夫如是,故雖上德之君必如溪谷之卑下,虛受納污也。
雖大潔白之君,亦常如自居穢辱也。
雖廣大悉備,常若不足。
雖欲立德于人,又須常畏人知。
故曰:若偷也。
雖體道真實,常若渝變也。
大方無隅,甯見圭角;大器晚成,不求速達;大音希聲,必震蟄藏;大象何形,無狀之狀。
道本無名,強為名字,作萬物母,皆假借自然而生育之。
故曰:“善貸且成”。
夫人君執德謙柔用晦無為之,若此天下其孰能與之争,既無所争則兵革自然戢藏也。
《道生一章》第四十二 臣真述曰:夫元氣始生,生生不已,故有萬物盈乎天地之間。
又萬物之出,莫不皆負背陰肅之氣,抱向陽和之中。
中而和者,乃得為人,故謂之最靈。
既靈且智,是能知損益之義。
稱号其所惡者,蓋欲自取其損以冀其益爾!故曰:“物有損之而益,益之而損。
”其是之謂與!言人之教戒,亦當須取我此義以教戒之言,若不知損益之道,但恃衆、好兵、暴強、輕敵,必當摧辱、破敗、覆軍、屠城。
即是失其死所,明矣!故曰:“強梁者不得其死。
”夫治天下國家,禍之大者莫過于此。
是以雲:“吾将以為教父。
”言教戒之重者,亦莫過于此也。
《天下之至柔章》第四十三 臣真述曰:至柔者,謙虛清靜,所謂自然之氣也;至堅者,剛強運動,所謂有為之徒也。
夫柔靜剛動,弱必勝強,故曰:“馳騁天下之至堅。
”若人君能以精微密妙之道,緻無為之理,則無所不入。
故曰:“無有入無間。
”無為之事,亦所謂清靜緻理,無為戎馬之事也。
不言之教,欲其正身率下,則人從之不待其言也,故曰:不從其所令,從其所行也,又經曰:“行不言之教”是也。
然聖人之治,無以加于是乎!又道君歎其當代罕能行之,故曰:“天下希及之。
” 《名與身孰親章》第四十四 臣真述曰:名者,祿位也;争者,忘其身。
貨者,财寶也;貪者,輕其死。
夫名疏于身,身多于貨,雖其愚者,猶必知之,及在得喪之間、與奪之際,則中智之徒盡未能免其惑也。
故唯聖人能知戰鬥之可息,不争其名,知财貨之可足;不害其身、不多藏、不厚亡。
是終厥身而辱,殆所不能及,故可以長久也。
《大成若缺章》第四十五 臣真述曰:夫聖人雖處萬全之地,亦不矜其成,常若虧缺,故其用也,終無弊敗之憂。
雖居至滿之勢,亦不驕其盈,常自謙虛,故其用也,永無窮困之厄。
又直于其人、曲于其己,故曰:若屈藏其機,微用其質樸。
故曰:若拙際其文詞,絕其給佞,故曰:若讷。
且此上文數節,詳其大歸,終本于清靜之德,故引躁靜相形,寒熱相勝之義,以證之。
夫清靜者,無為也;無為者,亦謂無為于兵戰之事,乃可為天下之長也。
又經曰:“我好靜而人自正。
”又曰:“不欲以靜,天下将自正。
”皆此類也。
《天下有道章》第四十六 臣真述曰:夫去奔走之馬,糞荊棘之田,非有道欤!四郊多壘,戎馬生于其間,非有道欤!是以人君恣可欲之心,則天下之人皆得罪矣!嗜欲至而不知止足之分,則天下之人皆受禍矣!又人君所欲盡得,則天下之人悉罹于殃咎矣!必也上之人能知足之為足,則天下之人孰不常足矣! 《不出戶知天下章》第四十七 臣真述曰:夫人君,則天效地,恭己正南面。
無為于上,垂拱而已;無不為于下,各有司存自然,百度惟貞,萬物鹹若,何必行而後知,見而後名,為而後成也。
《為學日益章》第四十八 臣真述曰:為學者,謂傳習前王禮法,政令滋章,故曰:日益也。
為道者,謂善閉七門,克持三寶,故曰:日損也。
夫天之道,損有餘補不足,故曰:損之。
聖人之道,損有餘奉天下,故曰:又損之。
能用此道,自然以至于無為矣!夫聖人少思寡欲、偃武修文,自然無所雲為也。
又天下之利,知無不為,故曰:而無不為也。
又聖人為君,常無為無事,以百姓心為心,乃可以取天下之心也。
及其有事也,則以賦稅奪人之貨财;及其有為也,則以幹戈害人之性命。
夫如是,則親離衆叛、國滅人危,何可以取天下之心哉?故曰:“不足以取天下。
” 《聖人無常心章》第四十九 臣真述曰:“聖人以百姓心為心”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