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經論兵要義述
關燈
小
中
大
《道可道章》第一
臣真述曰:夫禀二氣而生,居三才之際:靈于萬物者,謂之最靈;靈于最靈者,謂之聖人。
聖人代天地而理萬物者也,于是因言以立道,因道以制名。
然異于真常之元,故曰:可道。
既為萬物之母,故曰:可名。
又天地之道,無迹可尋,故曰:常無欲以觀其妙。
聖人之作,有物可睹,故曰:常有欲以觀其僥。
觀,猶示也。
且乾坤之用,因無入有,是以同出異名;變化之理,因有歸無,是以同謂之玄。
蓋天地之道,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,是為一玄也;聖人之道,代天理物,各正性命,複為一玄也。
故曰:玄之又玄。
是以,道君将明王者,治天下、安萬國、正師旅,孰不由于此戶者也。
故曰:衆妙之門。
臣伏惟玄元皇帝所建五千之文将垂億兆之祀,同天地之覆載,比日月之照臨,利将無窮,人受其賜。
故王者得之,可以适天下;諸侯得之,可以安萬邦;卿大夫得之,可以凝庶績;士庶人得之,可以知其所歸。
若好徑之徒不遵此道,必有倒行之悔。
矧其違易即險而欲僥幸者哉!微乎!微至乎至不可得而言也,已是以初标道。
非常道,指其殊塗而同歸;末言衆妙之門,明其百慮而一緻,冠于篇首,誠有旨哉。
《天下皆知章》第二 臣真述曰:夫美者,對惡之謂也。
今天下之人皆知美之為美者,此已知其惡也久矣;皆知善之為善者,此己知其不善也久矣。
故其下文雲:“有無之相生,難易之相成,長短之相形,高下之相傾,音聲之相和,前後之相随。
”夫物既有名,人既有情,則是非彼我存乎其間,是非彼我存乎其間,則愛惡起而相攻矣。
愛惡起而相攻,則戰争興矣!夫戰争者,不必皆用幹戈斧钺也。
至于匹夫之相手足,蟲獸相爪牙,禽鳥之相觜距,皆争鬥之徒也。
然至于王侯之動,即無不用其金革矣。
為患之大,莫甚于斯。
故偃武修文,興利除害,其事既理。
故曰:無為。
其教既行,故曰:不言。
是以雲:“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也。
”夫無為之事,蓋欲令潛運其功,陰施其德,使百姓日用而不知之,此之謂無為也。
夫不言之教,蓋欲令正身率下,而不欲使躬之不逮也。
古者言之不出,同此義也。
夫王者:無為于喜怒,則刑賞不溢、金革不起;無為于求取,則賦斂不厚、供奉不繁;無為于愛惡,則用舍必當、賢不肖别矣;無為于近侍,則左右前後皆正人矣;無為于土地,則兵革不出、士卒不勞矣;無為于百姓,則天下安矣。
其無為之美利,信如是哉!又萬物作焉而不辭者,言上下皆得自然之分,悉無言辭也。
又生而不有其恩,為而不恃其德,獨立造化而不居其功,不怙其強,卑以自守,所以事業簡易而長不離其身。
故曰:“夫唯不居,是以不去。
” 《不尚賢章》第三 臣真述曰:夫聖人之理,不伐其善、不顯其長,上行其風、下承其化。
既絕矜尚,遂無鬥争。
非謂其不用賢能,而使人不争也。
且自三皇五帝至于王霸,未有不上尊三事、下敬百寮,外資卿相之弼諧、内有後妃之輔助,此奚謂其不尚賢乎哉!必不然也。
又難得之貨,皆是遠方異物。
若在上貴之無餍,則在下之人供輸無已,更相求取,非盜而何?盜賊既興,兵革斯起矣!又珍物麗容是人之所欲,而聖人達理不蕩于胸中,故其心不可得而亂也。
是以,聖人虛其心者,除垢止念也;實其腹者,懷忠抱信也;弱其志者,謙柔不犯于外也;強其骨者,堅固有備于内也;常使人無知無欲者,蓋率身以正人,故使夫智者亦不敢為也。
故此下文雲“為無為”者,直是戒其人君無為兵戰之事也。
語曰:舜何為哉!恭己正南面而已。
若人君皆能如舜之德,則天下安得不治矣!故曰:“為無為,則無不治矣!” 《道沖而用章》第四 臣真述曰:此章言人君體道用心無有滿溢之志,長使淵然澄靜,如萬物之祖宗,則自然挫折鋒铓之铦銳,解釋紛擾之雲為,故能和光耀、降嚴威也。
同其塵,雜含垢氣也。
然玄元深歎,此有道之君能存其至德如是。
故雲:“吾不知其誰之子,象帝之先。
”言似天帝之先也。
《天地不仁章》第五 臣真述曰:此言“不仁”者,猶下《經》雲“不德”也。
言天道與王道者,同施仁恩,能以美利利天下,不言所利且不責生成之報焉。
王者既不責于人,則刑罰自然不用矣!刑罰不用,則兵革自然不興矣!兵革不興,則天下自然無事矣!故曰:“天地之間,其猶橐鑰乎!”言國君能調和元氣,應理萬機如橐鑰之用焉,終無屈撓之弊也。
又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,是以,聖人處無為之事、行不言之教!故曰:“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
”其此之謂乎! 《谷神不死章》第六 臣真述曰:谷,養也,又虛空也。
言神氣遊息于虛空之中,故得長存也。
玄天為鼻,牝地為口;天根于清,地根于甯。
此言人君長能固守清甯之道,以理其天下國家,則自然無動用勤勞之事。
故曰:“用之不勤。
” 《天長地久章》第七 臣真述曰:夫天清而運動不已,地甯而安靜無窮。
皆以其順自然之化,無獨見之專,不矜其功,不厚其生,施陽布陰,複不為主,故能長生也。
是以,聖人能則象天地之德,清甯沖虛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長先矣。
及外其身者,謂不矜貴其身,則憂患不能及,所以得其身長存也。
又經曰:“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!”非此之謂與!若夫人君克己複禮,使天下歸仁。
既得億兆歡心,蠻夷稽颡,自然幹戈止息、宗廟安甯。
故曰:“非以其無私邪,故能成其私。
” 《上善若水章》第八 臣真述曰:此一章特谕理兵之要,深至矣!夫上善之兵,方之于水。
然水之溢也,有昏墊之災;兵之亂也,有塗炭之害。
故水治,則潤澤萬物、通濟舟[木戢];兵理,則鎮安兆庶、保衛邦家。
若理兵能象水之不争,又能居所惡之地不侵害者,則近于道矣。
是以,兵之動息,必當擇利而處之。
故曰:“居善地”也。
主将之心,必在清澄深淨。
故曰:“心善淵”也。
兵者類多兇害,故戒之曰:“與善仁”也。
夫軍旅之政,失則為亂,故曰:“政善治”也。
兵者所尚:謀慮精微,故曰:“事善能”也。
凡興兵整衆、應敵救災,必當其期,故曰:“動善時”也。
既上文具标七善不争之德矣,此又重雲。
夫唯不争,故無尤者,臣伏以道君之意深切誨谕者,正欲勸其人君無為于上、不争于下爾!夫無為者,戢兵之源;不争者,息戰之本。
若王侯能明鑒其源,洞觀其本,簡其雲為,息其争鬥,則金革甯矣。
臣又竊嘗習讀五千之文,每至探索奧旨、詳研大歸,未嘗不先于無為,次于不争,以為教父。
凡人之情,不能無争,唯聖人乃能無争。
又争之徒衆矣!今臣略舉梗概者,起于無思慮、無禮法、不畏懼、不容忍,故亂逆必争、剛強必争、暴慢必争、忿至必争、奢泰必争、矜伐必争、勝尚必争、違愎必争、進取必争、勇猛必争、愛惡必争、專恣必争、寵嬖必争。
夫如是,王者有一于此,則師興于海内;諸侯有一于此,則兵交于其國;卿大夫有一于此,則賊亂于其家;士庶人有一于此,則害成于其身。
是以,王者知能官人、能安人之道,必當先除其病,俾之無争,則戰可息矣!戰可息,則兵自戢矣!是故,其要在于不争。
且夫争城,殺人盈城;争地,殺人滿野。
語曰:君子無所争。
又曰:在醜不争,争則兵矧乎!王者豈固有争乎哉!故下經末章雲: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;聖人之道,為而不争。
”此所謂知終終之之義也。
《持而盈之章》第九 臣真述曰:夫兵者,人情之所恃賴也。
且匹夫之徒,帶三尺利劍,持數寸匕首,至有憑淩天子,劫脅諸侯,或邀盟于前,或請命于後,往往而得矧乎!當九五之位,全億兆之師,尊居一人,下臨萬物,乃知持盈不易,揣銳實難!故曰:“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。
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
”此道君又以時人最所重者金玉,故指以為戒。
冀其能保惜之用,存兢惕之意也。
此又特戒其王侯,令守彼謙沖,去茲奢泰,永言伊戚,無至自贻。
故下文又雲:“功成名遂,身退,天之道也。
”此言“身退”者,非謂必使其避位而去也,但欲其功成而不有之耳。
故經雲:“夫唯不居,是以不去。
”其此之謂乎! 《營魄抱一章》第十 臣真述曰:魄者,陰之質也;一者,陽之精也。
此言人君常當抱守一氣、專緻柔和,使如嬰兒之德善也。
滌除玄覽,欲其洗心内照,志無瑕穢也。
愛人治國能無為者,夫欲治其國,先愛其人;欲愛其人,先當無為。
無為者,即是無為兵戰之事。
兵戰之事,為害之深。
欲愛其人,先去其害,故曰:無為兵戰之事也。
天門者,鼻息之謂也。
欲其綿綿,雖靜,常令呼吸進退得其自然也。
明白者,視聽之謂也。
欲其周流四達,而常若無知也。
自此以上,皆言理身、理國、兼愛之道也。
生之、畜之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
此以上聖人順天之道,以養萬物,故不居其功。
乃雲:此天之德也,玄天也。
《三十輻廿六一毂章》第十一 臣真述曰:此車器及室三者,皆取其因無而利有,因有而用無。
故引之以為證。
何者?夫五兵之屬,亦當其無,有兵之用。
且弦矢之利以威天下,不必傷人然後為用。
故知兵者備之以為有,戢之以為無,此即用其所不用者也。
蓋無之以為用,亦明矣。
《五色令人章》第十二 臣真述曰:五色所以養目也,視過則盲;五音所以養耳也,聽過則聾;五味所以養口也,食過則爽。
故聖王之理,常複衆人之所過,以全其身,以安其神。
夫人君之心,以睿聖為本,清靜為根,若乃逐獸荒原,奔車絕巘,六龍逸足,萬騎莫追,與雕鹗争先,并熊罴而賈勇。
日月虧蔽,旌旗[纟乙]紛,馳騁忘歸,殺獲無補,風雨恒若,宮室或空,謂之發狂。
蓋由此矣!故經曰:“奈何萬乘之主,而以身輕天下!”其是之謂乎!又人君所貴難得之貨,則盜賊生;盜賊生,則兵由此起;兵由此起,害莫大焉。
令人行妨,固其宜矣!是以聖人為腹者,貴其容受而無情也;不為目者,賤其觸見而有欲焉。
故曰:“去彼取此。
” 《寵辱若驚章》第十三 臣真述曰:王者守位,皆承天之寵也;諸侯得國,皆承王之寵也。
故因寵所以為貴,因貴所以生驕,因驕所以獲罪,因罪所以蒙辱。
是以,聖人之得失,常若驚也。
又王侯在上,若不能以貴下賤、自卑尊人,但好戰恃兵、乘勝輕敵,必即禍患及之矣!故以有其身,乃為身患;外其身,乃為身存。
豈不至哉!是以,貴其身者,适可以暫寄于天下;愛其身者,可以永托于天下也。
故經曰:“聖人自知不自見,自愛不自貴。
”其是之謂乎! 《視之不見章》第十四 臣真述曰:夷者,平易之稱。
所謂天之道,故可視而不可見也。
希者,依違之稱,所謂地之道,故可聽而不可聞也。
微者,精妙之稱,所謂人之道,故可搏而不可得也。
然天雖清光運行,終不為曒潔以自顯也;地雖甯靜博厚,亦不為暗昧以自幽也;人雖生生無窮,終不為分别以自尊也。
故曰:“其上不曒,其下不昧,繩繩兮不可名也。
”是以,散而陳之,則為三才;合而渾之,則為一德。
故曰:“複歸于無物”。
是無狀之狀,無物之象,是謂惚恍。
此以上又言萬物因無入有,從有歸無,惚有恍無,故雲忽恍也。
又迎之不見其首,随之不見其後。
此言自三而複一,無始無終;從一成三,無終無始。
故使人君執此上古無為之道,以治當今有名之物也
聖人代天地而理萬物者也,于是因言以立道,因道以制名。
然異于真常之元,故曰:可道。
既為萬物之母,故曰:可名。
又天地之道,無迹可尋,故曰:常無欲以觀其妙。
聖人之作,有物可睹,故曰:常有欲以觀其僥。
觀,猶示也。
且乾坤之用,因無入有,是以同出異名;變化之理,因有歸無,是以同謂之玄。
蓋天地之道,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,是為一玄也;聖人之道,代天理物,各正性命,複為一玄也。
故曰:玄之又玄。
是以,道君将明王者,治天下、安萬國、正師旅,孰不由于此戶者也。
故曰:衆妙之門。
臣伏惟玄元皇帝所建五千之文将垂億兆之祀,同天地之覆載,比日月之照臨,利将無窮,人受其賜。
故王者得之,可以适天下;諸侯得之,可以安萬邦;卿大夫得之,可以凝庶績;士庶人得之,可以知其所歸。
若好徑之徒不遵此道,必有倒行之悔。
矧其違易即險而欲僥幸者哉!微乎!微至乎至不可得而言也,已是以初标道。
非常道,指其殊塗而同歸;末言衆妙之門,明其百慮而一緻,冠于篇首,誠有旨哉。
《天下皆知章》第二 臣真述曰:夫美者,對惡之謂也。
今天下之人皆知美之為美者,此已知其惡也久矣;皆知善之為善者,此己知其不善也久矣。
故其下文雲:“有無之相生,難易之相成,長短之相形,高下之相傾,音聲之相和,前後之相随。
”夫物既有名,人既有情,則是非彼我存乎其間,是非彼我存乎其間,則愛惡起而相攻矣。
愛惡起而相攻,則戰争興矣!夫戰争者,不必皆用幹戈斧钺也。
至于匹夫之相手足,蟲獸相爪牙,禽鳥之相觜距,皆争鬥之徒也。
然至于王侯之動,即無不用其金革矣。
為患之大,莫甚于斯。
故偃武修文,興利除害,其事既理。
故曰:無為。
其教既行,故曰:不言。
是以雲:“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也。
”夫無為之事,蓋欲令潛運其功,陰施其德,使百姓日用而不知之,此之謂無為也。
夫不言之教,蓋欲令正身率下,而不欲使躬之不逮也。
古者言之不出,同此義也。
夫王者:無為于喜怒,則刑賞不溢、金革不起;無為于求取,則賦斂不厚、供奉不繁;無為于愛惡,則用舍必當、賢不肖别矣;無為于近侍,則左右前後皆正人矣;無為于土地,則兵革不出、士卒不勞矣;無為于百姓,則天下安矣。
其無為之美利,信如是哉!又萬物作焉而不辭者,言上下皆得自然之分,悉無言辭也。
又生而不有其恩,為而不恃其德,獨立造化而不居其功,不怙其強,卑以自守,所以事業簡易而長不離其身。
故曰:“夫唯不居,是以不去。
” 《不尚賢章》第三 臣真述曰:夫聖人之理,不伐其善、不顯其長,上行其風、下承其化。
既絕矜尚,遂無鬥争。
非謂其不用賢能,而使人不争也。
且自三皇五帝至于王霸,未有不上尊三事、下敬百寮,外資卿相之弼諧、内有後妃之輔助,此奚謂其不尚賢乎哉!必不然也。
又難得之貨,皆是遠方異物。
若在上貴之無餍,則在下之人供輸無已,更相求取,非盜而何?盜賊既興,兵革斯起矣!又珍物麗容是人之所欲,而聖人達理不蕩于胸中,故其心不可得而亂也。
是以,聖人虛其心者,除垢止念也;實其腹者,懷忠抱信也;弱其志者,謙柔不犯于外也;強其骨者,堅固有備于内也;常使人無知無欲者,蓋率身以正人,故使夫智者亦不敢為也。
故此下文雲“為無為”者,直是戒其人君無為兵戰之事也。
語曰:舜何為哉!恭己正南面而已。
若人君皆能如舜之德,則天下安得不治矣!故曰:“為無為,則無不治矣!” 《道沖而用章》第四 臣真述曰:此章言人君體道用心無有滿溢之志,長使淵然澄靜,如萬物之祖宗,則自然挫折鋒铓之铦銳,解釋紛擾之雲為,故能和光耀、降嚴威也。
同其塵,雜含垢氣也。
然玄元深歎,此有道之君能存其至德如是。
故雲:“吾不知其誰之子,象帝之先。
”言似天帝之先也。
《天地不仁章》第五 臣真述曰:此言“不仁”者,猶下《經》雲“不德”也。
言天道與王道者,同施仁恩,能以美利利天下,不言所利且不責生成之報焉。
王者既不責于人,則刑罰自然不用矣!刑罰不用,則兵革自然不興矣!兵革不興,則天下自然無事矣!故曰:“天地之間,其猶橐鑰乎!”言國君能調和元氣,應理萬機如橐鑰之用焉,終無屈撓之弊也。
又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,是以,聖人處無為之事、行不言之教!故曰:“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
”其此之謂乎! 《谷神不死章》第六 臣真述曰:谷,養也,又虛空也。
言神氣遊息于虛空之中,故得長存也。
玄天為鼻,牝地為口;天根于清,地根于甯。
此言人君長能固守清甯之道,以理其天下國家,則自然無動用勤勞之事。
故曰:“用之不勤。
” 《天長地久章》第七 臣真述曰:夫天清而運動不已,地甯而安靜無窮。
皆以其順自然之化,無獨見之專,不矜其功,不厚其生,施陽布陰,複不為主,故能長生也。
是以,聖人能則象天地之德,清甯沖虛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長先矣。
及外其身者,謂不矜貴其身,則憂患不能及,所以得其身長存也。
又經曰:“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!”非此之謂與!若夫人君克己複禮,使天下歸仁。
既得億兆歡心,蠻夷稽颡,自然幹戈止息、宗廟安甯。
故曰:“非以其無私邪,故能成其私。
” 《上善若水章》第八 臣真述曰:此一章特谕理兵之要,深至矣!夫上善之兵,方之于水。
然水之溢也,有昏墊之災;兵之亂也,有塗炭之害。
故水治,則潤澤萬物、通濟舟[木戢];兵理,則鎮安兆庶、保衛邦家。
若理兵能象水之不争,又能居所惡之地不侵害者,則近于道矣。
是以,兵之動息,必當擇利而處之。
故曰:“居善地”也。
主将之心,必在清澄深淨。
故曰:“心善淵”也。
兵者類多兇害,故戒之曰:“與善仁”也。
夫軍旅之政,失則為亂,故曰:“政善治”也。
兵者所尚:謀慮精微,故曰:“事善能”也。
凡興兵整衆、應敵救災,必當其期,故曰:“動善時”也。
既上文具标七善不争之德矣,此又重雲。
夫唯不争,故無尤者,臣伏以道君之意深切誨谕者,正欲勸其人君無為于上、不争于下爾!夫無為者,戢兵之源;不争者,息戰之本。
若王侯能明鑒其源,洞觀其本,簡其雲為,息其争鬥,則金革甯矣。
臣又竊嘗習讀五千之文,每至探索奧旨、詳研大歸,未嘗不先于無為,次于不争,以為教父。
凡人之情,不能無争,唯聖人乃能無争。
又争之徒衆矣!今臣略舉梗概者,起于無思慮、無禮法、不畏懼、不容忍,故亂逆必争、剛強必争、暴慢必争、忿至必争、奢泰必争、矜伐必争、勝尚必争、違愎必争、進取必争、勇猛必争、愛惡必争、專恣必争、寵嬖必争。
夫如是,王者有一于此,則師興于海内;諸侯有一于此,則兵交于其國;卿大夫有一于此,則賊亂于其家;士庶人有一于此,則害成于其身。
是以,王者知能官人、能安人之道,必當先除其病,俾之無争,則戰可息矣!戰可息,則兵自戢矣!是故,其要在于不争。
且夫争城,殺人盈城;争地,殺人滿野。
語曰:君子無所争。
又曰:在醜不争,争則兵矧乎!王者豈固有争乎哉!故下經末章雲: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;聖人之道,為而不争。
”此所謂知終終之之義也。
《持而盈之章》第九 臣真述曰:夫兵者,人情之所恃賴也。
且匹夫之徒,帶三尺利劍,持數寸匕首,至有憑淩天子,劫脅諸侯,或邀盟于前,或請命于後,往往而得矧乎!當九五之位,全億兆之師,尊居一人,下臨萬物,乃知持盈不易,揣銳實難!故曰:“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。
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
”此道君又以時人最所重者金玉,故指以為戒。
冀其能保惜之用,存兢惕之意也。
此又特戒其王侯,令守彼謙沖,去茲奢泰,永言伊戚,無至自贻。
故下文又雲:“功成名遂,身退,天之道也。
”此言“身退”者,非謂必使其避位而去也,但欲其功成而不有之耳。
故經雲:“夫唯不居,是以不去。
”其此之謂乎! 《營魄抱一章》第十 臣真述曰:魄者,陰之質也;一者,陽之精也。
此言人君常當抱守一氣、專緻柔和,使如嬰兒之德善也。
滌除玄覽,欲其洗心内照,志無瑕穢也。
愛人治國能無為者,夫欲治其國,先愛其人;欲愛其人,先當無為。
無為者,即是無為兵戰之事。
兵戰之事,為害之深。
欲愛其人,先去其害,故曰:無為兵戰之事也。
天門者,鼻息之謂也。
欲其綿綿,雖靜,常令呼吸進退得其自然也。
明白者,視聽之謂也。
欲其周流四達,而常若無知也。
自此以上,皆言理身、理國、兼愛之道也。
生之、畜之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
此以上聖人順天之道,以養萬物,故不居其功。
乃雲:此天之德也,玄天也。
《三十輻廿六一毂章》第十一 臣真述曰:此車器及室三者,皆取其因無而利有,因有而用無。
故引之以為證。
何者?夫五兵之屬,亦當其無,有兵之用。
且弦矢之利以威天下,不必傷人然後為用。
故知兵者備之以為有,戢之以為無,此即用其所不用者也。
蓋無之以為用,亦明矣。
《五色令人章》第十二 臣真述曰:五色所以養目也,視過則盲;五音所以養耳也,聽過則聾;五味所以養口也,食過則爽。
故聖王之理,常複衆人之所過,以全其身,以安其神。
夫人君之心,以睿聖為本,清靜為根,若乃逐獸荒原,奔車絕巘,六龍逸足,萬騎莫追,與雕鹗争先,并熊罴而賈勇。
日月虧蔽,旌旗[纟乙]紛,馳騁忘歸,殺獲無補,風雨恒若,宮室或空,謂之發狂。
蓋由此矣!故經曰:“奈何萬乘之主,而以身輕天下!”其是之謂乎!又人君所貴難得之貨,則盜賊生;盜賊生,則兵由此起;兵由此起,害莫大焉。
令人行妨,固其宜矣!是以聖人為腹者,貴其容受而無情也;不為目者,賤其觸見而有欲焉。
故曰:“去彼取此。
” 《寵辱若驚章》第十三 臣真述曰:王者守位,皆承天之寵也;諸侯得國,皆承王之寵也。
故因寵所以為貴,因貴所以生驕,因驕所以獲罪,因罪所以蒙辱。
是以,聖人之得失,常若驚也。
又王侯在上,若不能以貴下賤、自卑尊人,但好戰恃兵、乘勝輕敵,必即禍患及之矣!故以有其身,乃為身患;外其身,乃為身存。
豈不至哉!是以,貴其身者,适可以暫寄于天下;愛其身者,可以永托于天下也。
故經曰:“聖人自知不自見,自愛不自貴。
”其是之謂乎! 《視之不見章》第十四 臣真述曰:夷者,平易之稱。
所謂天之道,故可視而不可見也。
希者,依違之稱,所謂地之道,故可聽而不可聞也。
微者,精妙之稱,所謂人之道,故可搏而不可得也。
然天雖清光運行,終不為曒潔以自顯也;地雖甯靜博厚,亦不為暗昧以自幽也;人雖生生無窮,終不為分别以自尊也。
故曰:“其上不曒,其下不昧,繩繩兮不可名也。
”是以,散而陳之,則為三才;合而渾之,則為一德。
故曰:“複歸于無物”。
是無狀之狀,無物之象,是謂惚恍。
此以上又言萬物因無入有,從有歸無,惚有恍無,故雲忽恍也。
又迎之不見其首,随之不見其後。
此言自三而複一,無始無終;從一成三,無終無始。
故使人君執此上古無為之道,以治當今有名之物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