粵劍編卷之三
關燈
小
中
大
之花階以供玩,蓋棕竹之雲仍也。
棕竹與湘妃諸竹皆産自粵西,粵東不可得。
筍有春間發者,味苦甚,不堪食。
六七月間乃有巨筍入市,味僅不苦,遠輸吾鄉之甘美也。
客有謂廣中食品祇具形質無一佳者,誠然,誠然! 荳蔻、蓿砂,殼俱可食,粵人取其嫩者蜜漬之,味亦辛香。
山雀,修尾丹喙,翠翎紅掌,粵鳥之最俊者。
冠髻雀,頂有羽如髻,音容俱似白頭翁,好羣飛。
鹧鸪,形如鶏,味亦如之。
羽毛微有文彩,而尾短。
其聲亦頗類鶏,第音節殊促,不堪聽。
乃為騷人遷客吟詠不辍者,何幸也? 孔雀,生嶺西,山中有獲而馴之者,亦能伏卵而化。
餘于朱氏園見之。
白鹇,雌雄大異。
吾鄉所盡,皆雄像也。
雌者,遍體灰黃色。
水鶏,形如鶏,黑羽朱頂。
鶏鴨頗畏其喙,嘗遠避之。
鄉人曬谷者多畜之,以驅鶏鴨。
青鶏,翠羽朱頂,稍大于水鶏。
二物皆野禽也,多有馴者。
象,産安南,廉之欽州與安南界亦多象。
人熊,嗜人目睛,深山中有之。
鲥魚,近海江中皆有之,絕無味。
緣江中皆沙土,瘠薄故也,人亦不重。
嘉魚,獨産端州江中,九十月間有之,粵人以為名味。
鲎,形如箕,醜甚。
行必雌雄相附,雄常在上,雌常在下,漁者舉網,每每兩得之。
味如蟹。
沙螺,即西施舌。
沿海俱有之,味亦平平。
聞肥者亦美,吾所食,殊瘠薄無味。
蚺蛇,巨頭方口,遍體綠色,不齧人。
而性喜淫,見婦人必來逐。
識其性者,随解一中衣與之,彼即戀戀此衣,不複逐人矣。
腹中有二膽,其一如常,其一則護身膽也。
人有見而擊之者,此膽随所擊處以為内護,必不能傷。
惟取一葛繩投之,彼即伏,不敢動,旋以葛繩系其頸而牽之,俯首就戮矣。
物性固有相制如此者。
總戎黃君為餘言,嘗至南澳,見一蚺蛇盤踞水次,視之有角,以為龍也,逼而視之,蛇乃吞鹿,鹿角出其腹外耳。
餘憶雜識中有蚺蛇吞鹿角自腹腸而出者,以為諾臯妄語,今信有之。
龍涎香,大海中山島下龍潛處有之,沒人覓取,多為龍所害。
緻之甚難,不啻如颔下珠也。
每兩價值百金。
廣州府庫向有數兩,儲以備官家不時之需,稅使聞之,悉奪而進禦矣。
餘聞是香氣腥,殊不可近,有言媚藥中此為第一者。
珠,産廉郡東南大海中。
冬春開采,夏秋辍事。
緣海之北岸皆山,冬春北風多,采舟始無虞也。
昔戰國時,魏居北鄙,去廉遠甚,獲有照乘之珠。
隋時,宮中不用膏燭,懸珠數顆,其光如晝。
今無論民間,恐内帑亦未聞有明月珠也。
畢竟隋、唐以前,去古未遠,民尚颛蒙,未解漁利,海中猶得留數百千年老蚌,所以夜光不乏。
今海澨之民,家習窺池,富室又從而薮之,即重法不能禁,随産而随網去矣,安望其久遠而發光也!近開采使示餘珠二顆:一如獅形,重七錢;一面圓而底平,重三錢。
皆附殼而生者,不足貴也。
然采使以為異寶,亟以進禦矣。
電白、石城二縣沙碛間産金。
開采使聞之,令人采取,排沙揀之,往往見寶,大者如米粟,細者如糠粃,不由镕化而成。
餘後駐清遠,聞亦有之。
想産金之地多,有司畏中貴騷動民間,秘不敢言耳。
端硯,出羚羊峽山中。
峽去端城三十餘裡,即吳步隲取南海時與錢博決戰之地。
從八桂來者,過端必由峽而下,亦一要害也。
近稅使令人開山取硯,鸜鹆目睛幾抉盡矣。
英石,吾鄉好事者所蓄,其質皆黑而堅細,所以可貴。
今觀英德市中石,色青而不潤,理粗而不堅,即峰巒不乏,易于損壞。
曩産佳石一山,聞已濯濯矣。
今皆他山之石耳,不足重也。
石蠏,出崖州臨川水中。
初采之,頗軟,出水則堅如石矣。
【按海槎餘錄雲:「石蠏生于崖之榆林港,港内半裡許,土極細膩,最寒,蠏入則不能運動,片時成石矣。
性能明目。
」】 有一種白木,焚之有煙而無味。
粵人采樹蘭花,雜而貯之,經時,焚其木,俨然蘭花香也。
或以樹蘭雜牙香之最下者,久而焚之,亦如蘭香,終不若白木之美。
○志藝術 羊城劉思永,以上池之術行,兼通太素。
吾鄉王梧崗按粵已及瓜,代者且至矣,劉胗王脈,謂王行未有期也。
王問何故,曰:「驿馬不動。
」居亡何,代者中道以憂歸,王數月駐南雄不得去。
去之日,劉複勸王亟反初服,王猶豫未決,赴京報命。
未幾,王竟以言事得罪。
大中丞陳如崗問劉:「吾何時得遷?」劉曰:「相公遷期近矣,顧未得當意耳。
」逾月而如崗報罷。
王
棕竹與湘妃諸竹皆産自粵西,粵東不可得。
筍有春間發者,味苦甚,不堪食。
六七月間乃有巨筍入市,味僅不苦,遠輸吾鄉之甘美也。
客有謂廣中食品祇具形質無一佳者,誠然,誠然! 荳蔻、蓿砂,殼俱可食,粵人取其嫩者蜜漬之,味亦辛香。
山雀,修尾丹喙,翠翎紅掌,粵鳥之最俊者。
冠髻雀,頂有羽如髻,音容俱似白頭翁,好羣飛。
鹧鸪,形如鶏,味亦如之。
羽毛微有文彩,而尾短。
其聲亦頗類鶏,第音節殊促,不堪聽。
乃為騷人遷客吟詠不辍者,何幸也? 孔雀,生嶺西,山中有獲而馴之者,亦能伏卵而化。
餘于朱氏園見之。
白鹇,雌雄大異。
吾鄉所盡,皆雄像也。
雌者,遍體灰黃色。
水鶏,形如鶏,黑羽朱頂。
鶏鴨頗畏其喙,嘗遠避之。
鄉人曬谷者多畜之,以驅鶏鴨。
青鶏,翠羽朱頂,稍大于水鶏。
二物皆野禽也,多有馴者。
象,産安南,廉之欽州與安南界亦多象。
人熊,嗜人目睛,深山中有之。
鲥魚,近海江中皆有之,絕無味。
緣江中皆沙土,瘠薄故也,人亦不重。
嘉魚,獨産端州江中,九十月間有之,粵人以為名味。
鲎,形如箕,醜甚。
行必雌雄相附,雄常在上,雌常在下,漁者舉網,每每兩得之。
味如蟹。
沙螺,即西施舌。
沿海俱有之,味亦平平。
聞肥者亦美,吾所食,殊瘠薄無味。
蚺蛇,巨頭方口,遍體綠色,不齧人。
而性喜淫,見婦人必來逐。
識其性者,随解一中衣與之,彼即戀戀此衣,不複逐人矣。
腹中有二膽,其一如常,其一則護身膽也。
人有見而擊之者,此膽随所擊處以為内護,必不能傷。
惟取一葛繩投之,彼即伏,不敢動,旋以葛繩系其頸而牽之,俯首就戮矣。
物性固有相制如此者。
總戎黃君為餘言,嘗至南澳,見一蚺蛇盤踞水次,視之有角,以為龍也,逼而視之,蛇乃吞鹿,鹿角出其腹外耳。
餘憶雜識中有蚺蛇吞鹿角自腹腸而出者,以為諾臯妄語,今信有之。
龍涎香,大海中山島下龍潛處有之,沒人覓取,多為龍所害。
緻之甚難,不啻如颔下珠也。
每兩價值百金。
廣州府庫向有數兩,儲以備官家不時之需,稅使聞之,悉奪而進禦矣。
餘聞是香氣腥,殊不可近,有言媚藥中此為第一者。
珠,産廉郡東南大海中。
冬春開采,夏秋辍事。
緣海之北岸皆山,冬春北風多,采舟始無虞也。
昔戰國時,魏居北鄙,去廉遠甚,獲有照乘之珠。
隋時,宮中不用膏燭,懸珠數顆,其光如晝。
今無論民間,恐内帑亦未聞有明月珠也。
畢竟隋、唐以前,去古未遠,民尚颛蒙,未解漁利,海中猶得留數百千年老蚌,所以夜光不乏。
今海澨之民,家習窺池,富室又從而薮之,即重法不能禁,随産而随網去矣,安望其久遠而發光也!近開采使示餘珠二顆:一如獅形,重七錢;一面圓而底平,重三錢。
皆附殼而生者,不足貴也。
然采使以為異寶,亟以進禦矣。
電白、石城二縣沙碛間産金。
開采使聞之,令人采取,排沙揀之,往往見寶,大者如米粟,細者如糠粃,不由镕化而成。
餘後駐清遠,聞亦有之。
想産金之地多,有司畏中貴騷動民間,秘不敢言耳。
端硯,出羚羊峽山中。
峽去端城三十餘裡,即吳步隲取南海時與錢博決戰之地。
從八桂來者,過端必由峽而下,亦一要害也。
近稅使令人開山取硯,鸜鹆目睛幾抉盡矣。
英石,吾鄉好事者所蓄,其質皆黑而堅細,所以可貴。
今觀英德市中石,色青而不潤,理粗而不堅,即峰巒不乏,易于損壞。
曩産佳石一山,聞已濯濯矣。
今皆他山之石耳,不足重也。
石蠏,出崖州臨川水中。
初采之,頗軟,出水則堅如石矣。
【按海槎餘錄雲:「石蠏生于崖之榆林港,港内半裡許,土極細膩,最寒,蠏入則不能運動,片時成石矣。
性能明目。
」】 有一種白木,焚之有煙而無味。
粵人采樹蘭花,雜而貯之,經時,焚其木,俨然蘭花香也。
或以樹蘭雜牙香之最下者,久而焚之,亦如蘭香,終不若白木之美。
○志藝術 羊城劉思永,以上池之術行,兼通太素。
吾鄉王梧崗按粵已及瓜,代者且至矣,劉胗王脈,謂王行未有期也。
王問何故,曰:「驿馬不動。
」居亡何,代者中道以憂歸,王數月駐南雄不得去。
去之日,劉複勸王亟反初服,王猶豫未決,赴京報命。
未幾,王竟以言事得罪。
大中丞陳如崗問劉:「吾何時得遷?」劉曰:「相公遷期近矣,顧未得當意耳。
」逾月而如崗報罷。
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