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舊史宜注意之點
關燈
小
中
大
府,亦多行之者。
最早者如魏世之《皇覽》;最近者如明代之《永樂大典》、清代之《圖書集威》是也。
然政府所辦之事,恒不免官僚主義,故如《大典》、《集成》,均不見佳。
今日的情勢,已與往時不同,甚望文化高潮來臨之日,政府能以此為當務之急也。
史學所涉甚廣,好的史料彙編,有時亦可供治他學者之用)。
附錄一 古書名著選讀拟目 向來古書名著選讀等,系專讀一兩部書。
現拟試改一法:于多種書籍中,選讀若幹篇,俾學生知識較廣;如欲深研,亦可多識門徑。
選讀之書,随所想到,舉例如下: 《禮記·王制注疏》(《注》與《疏》須全讀) 孫星衍《尚書今古文注疏》(擇讀一篇,以見清儒疏釋之法) 陳立《白虎通義疏證》(擇讀一篇,以見古典制) 陳壽祺《五經異義疏證》(擇讀一篇,以知今古文異義所在) 《管子》(擇有關典制者,與《輕重》各讀一兩篇)、《老》、《莊》、《荀》、《墨》(《間诂》)、《韓》、《商》、《孫》。
《呂氏春秋》(擇讀一兩篇,以見古人政論)、《淮南》。
《史記》(選讀與經學有關者。
《本紀》與《漢書》對讀。
《世家》,此合《春秋》與《系世》而成。
《高祖列傳》随體例選讀若幹篇) 《漢書》(除與《史記》對讀者外,再讀《志》一兩篇) 《後漢書》(與《三國志》擇同一人之傳,讀一兩篇,以見史例簡嚴、恢廓之異) 《晉書》(擇讀一兩篇,以見史家多采雜說之例) 《宋》、《齊》、《梁》、《陳》、《魏》、《齊》、《周書》(與《南/北史》對讀一兩篇,一以見《南/北史》删削之例及其弊,二以見《南/北史》以私史增補官書處) 新、舊《唐書》的《昭宗紀》(對讀,以見宋後立例修史者與前此但整齊官書者之異例。
《四裔傳》中選一兩篇對讀,以見新書之增事及其妄改文字) 《宋/明史》(擇讀一兩篇,以見晚近憑官書傳狀修史之例) 《通鑒》(擇讀一兩卷,必須連胡《注》、《考異》讀) 《綱目》(随《通鑒》讀,以見二書體例之異) 《通考》(擇讀一兩門) 《通志》(就《二十略》中擇讀一二) 《經世文編》(擇讀一兩卷,此章實齋重文征之意,俾知奏議文集之重要) 《宋儒學案》、《明儒學案》(擇讀一二) 《四庫書目提要》(讀數卷,以啟目錄學之門徑) 《日知錄》、《廿二史劄記》(讀數卷,以見讀書之貫穿事實及鈎考有關緻用之問題。
《十七史商榷》中亦可選數條) 《十七史商榷》、《廿二史考異》(鈎考一事者,随選讀之史翻閱) 《癸巳類稿》(此書為經生中最有思想者,又多治雜書,可選讀一二) 以上系随意舉例。
教授時除指示閱讀方法外,即與學生于閱後讨論,或竟破除尋常上課形式亦可。
學生人數不能多。
此項科目于曆史系自最有益。
他科大體以社會科學為限。
欲取材于中國舊籍者亦次之。
國文系學生修習者,可以植根底于經、子、史之中,不緻但就文論文。
又有志學文者,亦可專辟一部分時間,就文學方面講授或讨論。
附錄二 關于正史(上) [名稱之由來]《史通》有《六家》、《二體》篇,《隋志》隻認其一,今沿用之,此體稱紀、傳、表、志體,簡稱紀傳體。
正史之名,系在所載的史事較重要、較完全、較正确之觀念下成立。
何種史事為較重要的?就舊日之觀念言之,可以馬端臨《文獻通考·自序》之言為其代表,即(一)理亂興衰;(二)典章經制。
正史皆借政府之力而成。
即纂述出于私人,材料亦必得自政府。
自南北朝以前,皆由(一)私人,(二)政府委任私人撰述,故其性質為獨修;唐以後皆由政府設局,合多人之力編纂,故其性質為衆修。
二者各有所長,但至後世,因材料日多,獨修已成為不可能。
正史最重要之性質為保存材料。
編纂者之才、學、識,固有高下之不同,然大體皆知注意于此。
因此,正史本不能看做一人之著述,即獨撰者亦然。
古人之著作,原可兩說并存,史家尤然,如《舊唐書·高宗王皇後傳》為其最顯著之例,故後人譏古人矛盾,古人不應負責處甚多。
凡正史皆非極精審之作,甚至系不精審之作,僅就某一時期所能得之材料,加以編纂而已。
此中又分兩問題:(一)材料不全,此撰述者不能負責;(二)編纂草率,此則撰述者應負其責,而其中最重要之關鍵為未作長編。
正史并非最原始的史料;但作正史時所據材料,十九不存,故正史在大體上即為原始的史料。
在正史材料的預備中,國家所設立的史官,作用極大,欲知其略,可看《史通·古今正史篇》及拙撰《史通評》中此篇之評。
中國史學家之見解,大體可分三期,皆因事勢而變:(一)初期:注重搜輯史料,加以編纂。
此期所欲讨論者,為去取編纂之法,劉子玄之《史通》,為其代表。
(二)感覺前人所搜史料範圍太狹,力求推廣。
看鄭樵《通志·總序》,可知此等見解。
(三)第二期之見解仍在,但書籍日多,感覺其不勝讀,乃分(甲)比次史材與(乙)著述為兩事。
前者
最早者如魏世之《皇覽》;最近者如明代之《永樂大典》、清代之《圖書集威》是也。
然政府所辦之事,恒不免官僚主義,故如《大典》、《集成》,均不見佳。
今日的情勢,已與往時不同,甚望文化高潮來臨之日,政府能以此為當務之急也。
史學所涉甚廣,好的史料彙編,有時亦可供治他學者之用)。
附錄一 古書名著選讀拟目 向來古書名著選讀等,系專讀一兩部書。
現拟試改一法:于多種書籍中,選讀若幹篇,俾學生知識較廣;如欲深研,亦可多識門徑。
選讀之書,随所想到,舉例如下: 《禮記·王制注疏》(《注》與《疏》須全讀) 孫星衍《尚書今古文注疏》(擇讀一篇,以見清儒疏釋之法) 陳立《白虎通義疏證》(擇讀一篇,以見古典制) 陳壽祺《五經異義疏證》(擇讀一篇,以知今古文異義所在) 《管子》(擇有關典制者,與《輕重》各讀一兩篇)、《老》、《莊》、《荀》、《墨》(《間诂》)、《韓》、《商》、《孫》。
《呂氏春秋》(擇讀一兩篇,以見古人政論)、《淮南》。
《史記》(選讀與經學有關者。
《本紀》與《漢書》對讀。
《世家》,此合《春秋》與《系世》而成。
《高祖列傳》随體例選讀若幹篇) 《漢書》(除與《史記》對讀者外,再讀《志》一兩篇) 《後漢書》(與《三國志》擇同一人之傳,讀一兩篇,以見史例簡嚴、恢廓之異) 《晉書》(擇讀一兩篇,以見史家多采雜說之例) 《宋》、《齊》、《梁》、《陳》、《魏》、《齊》、《周書》(與《南/北史》對讀一兩篇,一以見《南/北史》删削之例及其弊,二以見《南/北史》以私史增補官書處) 新、舊《唐書》的《昭宗紀》(對讀,以見宋後立例修史者與前此但整齊官書者之異例。
《四裔傳》中選一兩篇對讀,以見新書之增事及其妄改文字) 《宋/明史》(擇讀一兩篇,以見晚近憑官書傳狀修史之例) 《通鑒》(擇讀一兩卷,必須連胡《注》、《考異》讀) 《綱目》(随《通鑒》讀,以見二書體例之異) 《通考》(擇讀一兩門) 《通志》(就《二十略》中擇讀一二) 《經世文編》(擇讀一兩卷,此章實齋重文征之意,俾知奏議文集之重要) 《宋儒學案》、《明儒學案》(擇讀一二) 《四庫書目提要》(讀數卷,以啟目錄學之門徑) 《日知錄》、《廿二史劄記》(讀數卷,以見讀書之貫穿事實及鈎考有關緻用之問題。
《十七史商榷》中亦可選數條) 《十七史商榷》、《廿二史考異》(鈎考一事者,随選讀之史翻閱) 《癸巳類稿》(此書為經生中最有思想者,又多治雜書,可選讀一二) 以上系随意舉例。
教授時除指示閱讀方法外,即與學生于閱後讨論,或竟破除尋常上課形式亦可。
學生人數不能多。
此項科目于曆史系自最有益。
他科大體以社會科學為限。
欲取材于中國舊籍者亦次之。
國文系學生修習者,可以植根底于經、子、史之中,不緻但就文論文。
又有志學文者,亦可專辟一部分時間,就文學方面講授或讨論。
附錄二 關于正史(上) [名稱之由來]《史通》有《六家》、《二體》篇,《隋志》隻認其一,今沿用之,此體稱紀、傳、表、志體,簡稱紀傳體。
正史之名,系在所載的史事較重要、較完全、較正确之觀念下成立。
何種史事為較重要的?就舊日之觀念言之,可以馬端臨《文獻通考·自序》之言為其代表,即(一)理亂興衰;(二)典章經制。
正史皆借政府之力而成。
即纂述出于私人,材料亦必得自政府。
自南北朝以前,皆由(一)私人,(二)政府委任私人撰述,故其性質為獨修;唐以後皆由政府設局,合多人之力編纂,故其性質為衆修。
二者各有所長,但至後世,因材料日多,獨修已成為不可能。
正史最重要之性質為保存材料。
編纂者之才、學、識,固有高下之不同,然大體皆知注意于此。
因此,正史本不能看做一人之著述,即獨撰者亦然。
古人之著作,原可兩說并存,史家尤然,如《舊唐書·高宗王皇後傳》為其最顯著之例,故後人譏古人矛盾,古人不應負責處甚多。
凡正史皆非極精審之作,甚至系不精審之作,僅就某一時期所能得之材料,加以編纂而已。
此中又分兩問題:(一)材料不全,此撰述者不能負責;(二)編纂草率,此則撰述者應負其責,而其中最重要之關鍵為未作長編。
正史并非最原始的史料;但作正史時所據材料,十九不存,故正史在大體上即為原始的史料。
在正史材料的預備中,國家所設立的史官,作用極大,欲知其略,可看《史通·古今正史篇》及拙撰《史通評》中此篇之評。
中國史學家之見解,大體可分三期,皆因事勢而變:(一)初期:注重搜輯史料,加以編纂。
此期所欲讨論者,為去取編纂之法,劉子玄之《史通》,為其代表。
(二)感覺前人所搜史料範圍太狹,力求推廣。
看鄭樵《通志·總序》,可知此等見解。
(三)第二期之見解仍在,但書籍日多,感覺其不勝讀,乃分(甲)比次史材與(乙)著述為兩事。
前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