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史的方法

關燈
作史,似乎是研究曆史的人所談不到的,然而現在的曆史,正在要重作之中,惟其知道作史的方法,才能知道研究的方法,所以作史的方法,也不可以不一談。

     曆史該怎樣作法呢?那在理論上是無疑義的。

    第一,當先搜集材料。

    第二,當就所搜集得的材料,加以考訂,使其正确。

    然後第三,可以着手編纂。

     史事的搜輯、訂正,是永無窮期的。

    外行的人,往往以為“曆史的材料,是一成不變的。

    至多(一)有新發現的事實,加一些進去;(二)舊材料不完全、不正确的,被發現了,則加以補充,加以訂正,如此而已。

    這兩者都不能多,所以曆史的材料,從大體上可以說是固定的,無甚變動”。

    這種見解,其實是錯誤的。

    曆史上的年代如此之長,事實如此之多,即使我們所搜輯的範圍,和從前人一樣,亦不易有完備之日。

    何況研究的範圍,是時時變動的,無論你方法如何謹嚴,如何自許為客觀,入于研究範圍之内的,總是反映着其時代所需要。

    一物有多少相,是沒有一定的,有多少人看,就有多少相,(因為沒有兩個看,能占同一的空間與時間)看的人沒有了,就相也沒有了。

    哲學家說:“世界上沒有兩件相同的東西,因為至少它所占的時間或空間是兩樣。

    ”然則以不同地域、不同時代的人,看起曆史上的事件來,其觀點如何會相同?觀點不同,其所見者,亦自然不同;所覺得要補充,要删除的,自亦随之而異了。

    所以史學一日不息,搜輯之功亦即一日而不息。

    這話或者說得太玄妙些,然即使淺而言之,現代各種科學勃興,我們從前不甚注意,不甚了解的事實,現在知其重要的何限?豈能摒諸研究範圍之外?然則史學的範圍,安得而不擴充?範圍擴充,搜輯的工作,安能不随之而增加呢?科學的進步永無止境,史家搜輯的工作,自亦随之而無窮了。

    至于訂正,則從前人的記載錯誤的,見解不正确的,淺而言之,即随處可見。

    此等或可說:終有訂正至正确的一日,而有的或竟無法可想了,則訂正亦似有窮期。

    其實亦不然。

    真正客觀的事實,是世界上所沒有的。

    真正客觀的事實,隻是一個一個絕不相聯屬之感覺,和做影戲所用的片子一般,不把它聯屬起來,試問有何意義?豈複成為事實?所謂事實,總是合許多小情節而成,而其所謂小情節,又是合許多更小的情節而成,如是遞推,至于最小,仍是如此。

    其能成為事實,總是我們用主觀的意見,把它聯屬起來的。

    如此,世界上安有真客觀的事實?既非客觀,安得雲無變動?這話或者又說得太玄妙些,然而一件事實的真相,不但限于其外形,總得推見其内部,這總是人人可以承認的。

    如此,則因社會狀況的不同,人心的觀念即随之而變,觀念既變,看得事情的真相,亦就不同了。

    (譬如在從前尊信士大夫階級的時代,看曆史上的黨争,或以為一方面确系君子,一方面實屬小人;或以為兩方面都系君子,出于誤會。

    到現在,知道了階級的性質,就知道無論哪一方,不會全是君子,其中真為國家、社會起見的,總不過是極少數人了)史事的訂正,又安有窮期呢?搜輯永無窮期,訂正永無窮期,曆史的當改作,即已永無窮期,何況曆史不是搜輯、考訂了便算了事的,還要編纂成功,給大家看,而看的人的需要,又是随時不同的,然則曆史安得不永遠在重作之中呢? 以上所說的都是原理,以下且談些具體的方法。

     搜輯的對象,當分為書本和非書本二者。

    非書本之物,即:(一)人類的遺骸,(二)古物,(三)法俗,已如第二節所述。

    此當随時搜輯,其最重要的來源,為(一)考古學上的發現,及(二)各種